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卧虎藏龙三国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懿懂,诸葛亮懂,独独孟达不懂。不懂的孟达果然成为输家。原本诸葛亮已经策反了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不料风声走漏,魏国大将司马懿得知后,一方面假装按兵不动,写信安抚孟达,让孟达犹豫不决,一方面秘密行军,准备讨伐孟达。    
    可是孟达毫无危机意识。他的计算公式是,司马懿驻守的宛城离魏都洛阳八百里,到新城郡治上庸又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必定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这样两千里路,一来一往,至少耗掉一个月的时间。到那时候,已经做好防御工事,不怕魏军来犯,而且,依据推测,新城地形险要,司马懿应该不会亲自带兵征战。    
    孟达忽略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忘了身处司马懿的辖区之内,司马懿哪可能依照行政程序慢慢来,又怎么可能玩忽职守,只派偏将出兵?果然,司马懿急速行军,仅仅八天,就兵临城下。    
    孟达吓了一大跳,派人送信给诸葛亮,问说:“我起兵才八天,司马懿就攻来,怎么这么神速?”    
    这时,吴、蜀派去的援军被司马懿派兵拦阻。孟达孤立无援,仓促应战,利用上庸城三面阻水的地理特性,在城外筑木栅防守。司马懿率军渡水破栅,十六天后,攻破上庸,斩杀孟达。    
    孟达举事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还没展开北伐。《三国演义》把它安排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取三郡之后,时序错乱了。


第二部分司马懿的表面功夫

    闪电战术有三S:Surprise奇袭、Speed迅速、Superiority优势。这三项要件,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授权之上。这是司马懿击垮孟达的主要原因。    
    可是诸葛亮北伐,碰上司马懿时,司马懿的表现就不是这样了。两军相持一百多天,任凭诸葛亮再三叫阵,任凭诸葛亮用激将法,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去羞辱,司马懿不出兵就不出兵。后来司马懿上奏请求出战,但诸葛亮认定司马懿只是在做个样子,因为:“司马懿本就无心出战,所以上表请战,无非是向部众表态,表示敢于动武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能制胜,还要远隔千里请示作战吗?”    
    这段插曲,不但再次印证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了解,旗鼓相当,也说明了授权在军事作战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吴中对:鲁肃的策略规划

    说到三国时期的策略规划家,一般人都会想到诸葛孔明。其实,东吴的鲁肃更不可忽略。    
    想做好策略规划(Strategyplanning),必须一方面了解外在环境的变化趋势,掌握机会;一方面了解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机会+优势”,两环相扣,便很可能成为竞争赢家。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就是了不起的策略规划,日后刘备整个事业的发展轨迹都不离这幅经营蓝图。    
    能和“隆中对”比美的,整部《三国》,只有鲁肃向孙权提出的对策(有人称为“吴中对”)。    
    


第三部分鲁肃的经营蓝图

    孙权十九岁时,继承哥哥孙策的大业。孙策猝逝于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的同时,年仅二十六。尽管孙策生前已经打下创业的基础,占领了吴郡和会稽、丹杨、庐江、豫章、庐陵等六郡,收定江东,但对年纪轻轻的孙权来说,掌权之初,依然千头万绪。内部人心浮动不说,外强环伺,更让人忧心。在和与战之间如何选择?在合纵与连横之间如何拿捏?和对手相争的轻重缓急,如何安排?都是恼人难题。    
    所以,鲁肃提出的策略规划,无异于为孙权打了一剂强心针。    
    孙权继位之初,广招人才,鲁肃便在此时获周瑜推荐,和孙权有一次秘密谈话。就在这次密谈中,鲁肃提出了一项策略规划。    
    起先,孙权对鲁肃表白说:“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承继父兄(孙坚、孙策)的基业,想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业,请教足下如何帮我?”    
    听起来孙权的志向真小,只想如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身为天下霸主,却衷心拥护王室?这类表白只有昧于世事的傻瓜才会相信,瞒不过鲁肃。但鲁肃不能直接点破,只能婉转的替孙权说出心里的话。    
    “当年汉高祖(刘邦)想尊奉义帝,却未能如愿,是因为项羽作梗(最后还杀了义帝)。今天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将军您怎能做出像桓公、文公的大业呢?”鲁肃说。    
    鲁肃的意思很明白,孙权你想谦逊承让也没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如傀儡般,命运掌控在曹操手上,而曹操就在不久前,击溃袁绍,取得北方霸主的地位,声势如日中天。要做就做大的,要有放眼天下的决心。    
    于是,鲁肃提出他的经营蓝图:“汉室不能复兴,曹操也很难在短期间内摆平,为您打算,惟有立足江东,观察时势变化。乘曹操在北方用兵,无暇南顾之际,铲除黄祖,进伐刘表,控制整个长江天险,建立帝王之业。”    
    尽管孙权假惺惺地回话说:“如今我经营一方,只想辅佐汉室,没想到这么多。”但心里势必暗自得意。后来孙权即依照此经营蓝图进行。    
    


第三部分“以乡村包围城市”策略

    看看鲁肃这个策略规划。策略规划强调三个步骤:    
    一、自我评估:评估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并分析资源和条件转变时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二、侦测环境:搜集并解读环境资料,找出周围的机会和威胁。    
    三、提出对策。    
    鲁肃指出,孙权的最大利基在于长江天险,应充分利用,发挥最大功效,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图发展。因此江夏(湖北武昌西南)的黄祖,和荆州的刘表,必须弭平;至于曹操,刚击败袁绍,实力更强,宜先避其锋芒,等待可乘之机再说。    
    七年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和鲁肃所见略同,不和曹操正面交锋,“以乡村包围城市”,先夺取附近据点,扩大势力范围(在蜀是荆州、益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春,黄祖为孙权所破,鲁肃对策里要铲除的两大对手——黄祖、刘表,已去掉二分之一,矛头正准备指向刘表时,形势生变,曹操先发制人,乘着刘表病逝,起兵南下,占领荆州。    
    曹操这一举动,打乱鲁肃和诸葛亮的布局。    
    刘备当时寄身于刘表的荆州,虎视眈眈,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而孙权也觊觎着荆州。荆州一破,刘备没命地逃。孙权眉头紧皱,不知如何是好。    
    在鲁肃眼中,荆州非夺下来不可,他对孙权说:“荆州和我们相邻,江山险固,沃野万里,百姓富庶,若能占有荆州,就奠定了帝王的基业。”    
    然而荆州已失,别说从曹操手里夺回来不太容易,更急迫的是,曹操势必乘胜追击,挥军江东,攻击孙权。    
    鲁肃再度献计,说:“刘表刚去世,两个儿子不和,军中将领不同心,而刘备是枭雄,和曹操有过节,寄居在刘表那里,但刘表嫉妒刘备,未能重用。如果现在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合作,上下一心,我们就和他们和平共处,同结盟好;如果刘备和他们离心离德,我们就另打主意,图谋大事。”    
    鲁肃毛遂自荐,去荆州探口风,借着吊唁,劝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众,合力对抗曹操。    
    这个策略联盟的构想,和诸葛亮不谋而合。两位眼光远大的策略家,都想结合次要的敌人,抵抗主要的敌人。诸葛亮和鲁肃心里明白,不能合作,只会让强大的曹操各个击破。惟有合作,才能免于覆灭。当前,两国都没有争霸的本钱,必须等待,等待风云变色,俟机而动。在这之前,孙刘两边谁也得罪不起谁。    
    接下来的后续发展,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寡击众,击败曹操大敌。    
    


第三部分“多操之敌”的长远布局

    赤壁之战后,为了巩固战果,孙权必须拿下江陵(今湖北江陵)。战胜的孙权和战败的曹操,在江陵展开长达一年余的攻防战,双方的主将是周瑜和曹仁、徐晃。当时的江陵仍掌控在曹操手里。你来我往,互有损伤,曹操不堪久战,下令弃守。周瑜把守江陵重镇,可惜壮志未酬就病殁,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采纳周瑜的遗言,由鲁肃接替周瑜的遗缺。然而鲁肃上台后却建议孙权“多操之敌”。什么意思?让曹操的敌人多一点,这个点就是刘备。鲁肃主张把好不容易得手的战略据点江陵让给刘备。让刘备分摊抵抗曹操的大任。所谓“借荆州”指的就这件事。    
    鲁肃是不是大脑出问题了?不是,这又是另一项策略规划,原先的对策并无这一项目。宁可肥了刘备,也不要壮大曹操,因为弱者不团结,如狼似虎般强大的曹操,随时将直扑而来。    
    曹操在北方听到江陵借给刘备时,正在写字,不禁笔落地上。可想见心里的震惊和不安。    
    可惜这种长远布局,只有诸葛亮、鲁肃懂,两位策略家有战略的共识,而孙权半懂半不懂,吕蒙、关羽则显然不清楚。鲁肃逝世后,吕蒙接替鲁肃,牵制镇守荆州的关羽,但他坚持袭取荆州,主张和刘备撕破脸。    
    鲁肃当年也主张打荆州,但当时荆州在刘表手里,并无和刘备策略联盟的问题,和后来吕蒙攻打荆州,完全两回事。    
    关羽也不懂。他悍然拒绝孙权结亲的示好行动,并把来使羞辱一番,孙权大怒,吕蒙在一旁煽风点火,最后,吕蒙如愿攻破荆州,关羽遇害,刘备忍无可忍,御驾亲征,不幸战前损失张飞这员大将,征战复遭痛击,次年病殁。孙、刘同盟瓦解,也给予曹魏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是个滥好人,憨厚老实,但不够聪明,窝窝囊囊,胆怯懦弱的形象,深入民心,实在冤枉。从正史来看,鲁肃的性格高傲,身材魁梧,允文允武,富于谋略,具备全盘战略眼光。鲁肃被罗贯中害惨了。    
    


第三部分隆中对:诸葛亮的策略规划

    陈文德先生为诸葛亮立传,以“策略规划家”为名,再贴切不过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历史上少见的策略规划,以宏观的视野,拟定前瞻的战略,迄今都是以史为镜的企业人士研究策略的借镜。    
    分析竞争环境    
    进行策略规划之前,要考虑三件事:环境、条件和目标。    
    环境大致可粗分为总体环境和竞争条件。总体环境大家心知肚明,刘备和诸葛亮也清楚。刘备谈话之初说:“汉室倾颓,奸臣窃持国柄,皇上蒙受欺凌。”诸葛亮对答之初说:“董卓入京以来,豪杰并起,掠州夺郡者不可胜数。”已明确描绘出当时的局势。    
    所有竞争者都面临同样的总体环境,因此,更重要的环境评估,是竞争环境。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曹操击溃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强劲对手,全面掌控北方;而占据江东的孙权,势力也不断发展,实力日益坐大;至于占有荆州的刘表和领有益州的刘璋,虽然地盘稳固,但没什么作为,前途不被看好。    
    诸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两名最强劲的对手:“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他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才为他尽力。只可与他结盟,不可谋取他。”    
    曹操、孙权稳稳的雄踞北方和江东,剩下来的荆州和益州,也是好地方。诸葛亮分析道:“荆州地区,北面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达南海郡,东南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巴郡、蜀郡,是用武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所赐的机会。”    
    再说到益州。诸葛亮说:“益州的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此成就霸业。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北受汉中张鲁威胁;虽然百姓富庶,资源丰饶,却不知珍惜善用这有利条件,智士贤才无不希望有个圣明的领导者。”    
    经由以上分析,很清楚的,竞争对手分为可击与不可击两组。曹操、孙权属于兵法“避实击虚”的实,应当回避,不可攻击;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则属于“避实击虚”的虚,应当进取击灭。


第三部分评估条件,确立目标

    竞争者环伺,各有一定的实力,那么刘备个人的条件如何?    
    三顾茅庐时,刘备还很狼狈,投奔荆州的刘表后,一直不受重用,人单势孤、寄人篱下,他求才若渴,盼有一番作为。    
    诸葛亮眼中,刘备虽然一无所有,没有一席之地,身边只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以及徐庶等少数策士,不像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各有地盘,各有部众,各有人才,但是刘备的个人特质,可以做到“产品差异化”,是竞争的一大本钱。诸葛亮说刘备“既是皇室后裔,信义又早已显扬四海,广交英雄,求贤若渴”。短短几句话,便把刘备在身世、形象、领袖特质、企图心等方面形成的优势点了出来。    
    最后一项考虑是目标。刘备和诸葛亮对目标的共识,无非“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八个字。    
    环境、条件和目标考虑清楚了,便要提出策略构想。孔明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固守险要,西边和好戎族,南边安抚夷越,对外结交孙权,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局势有变,有利时机出现,便派一名将军统领荆州大军向宛城、洛阳前进,将军(刘备)您亲自率领益州军队席卷关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又称为《草庐对》)。诸葛亮参考各集团势力消长,提出这项大战略,当时他仅有二十七岁。    
    此后,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刘禅,就以《隆中对》为战略蓝图。然而,这分苦心,刘备阵营不尽然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