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职务上分,秦俑分为将军俑、武官俑和武士俑。    
    将军俑体型高大,最高者达1。96米。他们头戴长冠,身穿战袍,铠甲披身,按剑挺立,显得威风凛凛、坚定沉稳,充分体现了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大将风度。武官俑也是头戴长冠,身穿铠甲。但该种俑只是胸、腹有甲,背上仅束了几条与甲衣相连的宽带。脚上穿着方口翘头鞋,腿上有护腿。武士俑又分为铠甲武士俑和战袍武士俑两类。铠甲武士俑头束发髻,身披铠甲,足蹬方口鞋,右手执兵器。战袍武士俑则身穿短袍,腿扎裹腿,干脆利落、英姿飒爽。    
    从兵种上看,秦俑有步兵、骑兵和车兵3种类型。    
    步兵俑大都身穿战袍,腰挎刀剑。他们有的单独编制,有的则与车、骑合编。从位置上看,他们大都被安置在部队前部,似乎是冲锋陷阵的前锋战士。他们个个都高大健壮、士气高昂,同时,又显得镇定自若、机智敏捷,充分体现了秦兵横扫沙场的豪迈气概。在步兵中,弓弩手作为一个独立兵的兵种,显得格外重要。这些兵俑个个手执强弓,或蹲或立,表情严肃,目视前方,全身透出一种勇敢果断、沉稳自若的气度。    
    骑兵一般都手牵马缰,背负弓箭,身穿短甲,足登马靴,显得勇猛刚强、威武精悍。由于骑兵行动迅速、灵活机动,他们一般都担任攻击、伏击和警戒巡逻任务,或用以追击敌人、断绝粮道、侦察敌情等。    
    车兵很早以来就投入战争,是一种古老的兵种,秦兵一般都是单辕的敞篷战车。御手坐在中间,穿着铠甲,眼睛看着前方,手里握着车辔,显得聚精会神、驭术高超。其后两侧为车右俑和车左俑,他们都手执兵器,目视远方,似乎是在奔赴战场,前往杀敌。最后两名甲俑也手握兵器,沉着冷静,透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    
    陶俑发式很有特色,大体分3种:第一种是先把额前头发分两股,编成两条辫子,后脑长发分3股,编成一条辫子。这三条长辫交会于头顶成绾髻,用布扎在一起。大部分陶俑都采用了这种发式。第二种是把发辫贴于脑后,不再戴发冠,而是直接用发板将发辫固定,然后在辫上扎上“×”形绳结。第三种与第二种相似,只是先把头顶的长发束成小髻,再把其余剩下的头发分成6股,编成一条长辫,然后把该辫置于脑后,戴上发冠。    
    陶俑服装一般都是窄袖短袍,与秦以前的那种长袖、肥腰、下摆宽大的样式迥然不同。这种服装便于士兵在战场上冲杀格斗、灵活杀敌。据说这种服装最初是由赵国率先改制,后来秦军效法赵国对军队服装作了一番改革后才制成了如今的样式。    
    秦俑当中还有一些面部特征与常人相异的一些特殊陶俑,他们鼻子隆起,颧骨突出,胡子浓密,髭角上翘,很显然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形象。这充分说明,早在秦朝,我国各个民族就已经开始了较大的融合与交流。秦国统一中原之后,更加促进了民族间融合趋势的发展,从而也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    
    陶马俑一般都体型高大,生动逼真,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其又分为车马和乘马。所谓车马,即指四马驾一车,四马分两骖两服。两服居中,两骖在外。车马马首昂立,马鬃外卷,头上罩有笼头,脖子上套有铜圈。其中笼头是用皮条串连铜环、铜泡而成,铜环分三类,有圆筒形、短裤形、圆形。铜泡则分为三纽铜泡或四纽铜泡,三纽铜泡钉在鼻梁及马嘴两侧的皮条上,四纽铜泡则钉在笼头上部。笼头大小适宜,恰好能戴在马头上。    
    乘马主要是供骑兵坐乘,通常4匹马为一组。这种马形体高大、体格健壮,善于快速奔跑。马鬃向外蜷曲,马尾则扎有辫结。    
    乘马头套衔辔,背负鞍垫。衔辔是指骑士驾驭牲口时所用的衔环、嚼子和缰绳等,缰绳一头连着马嚼子,一头连着供骑兵手握的剪把形铜环,由于其能伸曲自如,所以骑兵用起来很方便。鞍垫指马鞍和马垫,马鞍质地结实,上面有钉头;马垫在马鞍之下,周围有缨络短带,两条肚带将鞍垫牢牢固定住。    
    不管是车马还是乘马,其体型都格外高大健壮,与真马极为相似。据考证,这种马膘肥体壮,腿瘦而灵活,极似今天甘肃省的河曲马种。大概当时秦军以之为良马种,并加以驯服以供战争之用。这些马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很惹人喜爱,当然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携夫人来兵马俑参观。当他们看到那一匹匹昂首挺立的陶马时,禁不住赞叹不已,连声称奇。幽默的里根一边饶有兴趣地摸着马屁股,一边风趣地说:“这马会不会踢我?”结果引起陪同的人哈哈大笑。    
    秦人不仅爱马,而且善于养马。据说秦人之所以热衷养马与秦的祖先有很大关系。秦的祖先本为游牧部落,早在舜时,秦祖先大费因帮舜调驯鸟兽有功,被赐嬴姓。周孝王时,秦祖先非子因养的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就把非子的异母兄弟成封于秦,继承嬴氏血缘,号称秦嬴。后来,秦的后代继承祖先的传统,对养马、驯马之术愈加热爱。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秦军御马万乘,驰骋于沙场,攻城拔寨,所向无敌,从而成就了秦始皇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千秋大业。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战场上的得力助手 秦国兵器(1)

    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几乎处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在战火纷飞的沙场上,锐利的兵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也备受人们青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兵器的制造。相传,最早发明兵器的是远古时代的蚩尤,他共发明了5种兵器,分别是殳、戈、戟、夷予、酋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兵器的种类不断增加,而到了秦朝时期,兵器的种类已相当丰富了。仅从秦兵马俑坑里就出土了大约10余种古代兵器。这些兵器因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又分为礼兵器、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兵器。礼兵器有、殳,长兵器有矛、戈等,短兵器为吴钩、铜剑,远射兵器为弓弩、箭镞。    
    从出土的剑来看,秦朝时的剑较前代已有大的发展。剑有一锋两刃,剑身窄长,身后有柄。秦剑因近战格斗的需要,一般都将剑身加长。所以,拔剑时往往要从背后拔出,腋下一般不容易拔出。相传,荆轲刺秦王时,秦始皇一边逃跑,一边想拔剑自卫,可无论如何他也拔不出来。后来左右两边的侍卫连忙提醒他要从后面拔剑,他才急忙把剑鞘向后一背,拔出了长剑,刺死了荆轲。秦剑经加长后,增强了杀伤力,这也是当时战争的需要。    
    戈是一种长兵器,它的头部弯曲,身上带柄,主要用于左右格杀和钩杀。秦戈一般较长,其刃部锋利,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矛是一种刺杀性的长兵器,它一锋两刃,安有长柄,也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秦矛一般长3米左右,迄今发现的最长的秦矛仅矛杆就有6。7米,它可能是战车上甲士用的武器。    
    吴钩又称钩镰,是一种弯刀,半椭圆形,两面带刃,极为锋利。据记载,春秋时,吴王阖闾因防身需要,极需锐利武器。于是,他就许下重金以寻求制武器之人。一位工匠听说后,就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把儿子的血涂在了金块之上,铸成了两个金钩,献给吴王。为了证明该钩具有灵性,工匠把钩放在地上,然后连呼儿子的名字,结果钩子双双飞到了工匠身边。吴王见状大喜,重赏工匠,并视该钩为珍宝,终日带在身上。吴钩因此而名声大噪,从此在众多兵器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弓、弩都是古老的远射武器。弓最早出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弩则于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弓和弩虽然都用以射箭,但二者并非一物。弩为弓、臂、机的组合,秦弩较有特色,由弓、木臂和弩机组成。弓分为弓弦、杆和弓背;木臂则是一长木柄,其末端装有弩机;弩机分为牙、望山、悬刀和键4部分。牙用以勾弦,望山用以瞄准,悬刀为扳机,键起加强固定作用。秦弩、弓和木臂只是简单地组合在一起,需要时可以将其拆开,弓仍可单独使用。    
    殳乃礼兵器,非实战兵器,呈圆简形,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其首端呈尖锥形,无刃。据《新唐书》记载,每逢朝会时,仪仗队都手执殳和叉,相对排列。因此,从这一点也可推测出殳乃是用于礼仪的兵器。    
    铜镞分为三刃铜镞、双翼铜镞、铜首铁铤镞和三梭铜镞。秦俑坑中出土的铜镞以三梭铜镞为主。三梭铜镞的上部为等腰三角锥形,其下为托,托为九边形,下面又有铤。铤呈圆柱形,铤分二段,前段较粗,后段较细。在射击时,把铜镞放入箭槽,使其一脊朝上,以便瞄准,同时把铤的后半段插入箭杆,便于将铜镞和箭杆连起来。镞呈流线型,这样,在飞行时,不仅可以减小阻力而且还可以稳定方向。铜镞在秦军作战中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也是一种礼兵器,呈长方形,近似于宽斧,它的中腰部位安有木柄,便于兵士作战时操持。乃军中权威的象征。古时在作战之前选将时,都要在太庙举行选将仪式,被选中的主将将被授予,一旦主将掌握了,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军中大权。因此,虽非实战兵器,但也是备受人们青睐的。    
    秦军十分注重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不同兵种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期充分发挥整体作战能力。从一号坑的武器装备来看,前锋、左右翼和后卫都以弓弩为主,主体部队则配以刀、剑、矛、戈等。二号坑则主要是弓箭手。前端为手持弓箭的步兵方阵,中间是呈坐姿射箭的武士,周围则是站着射箭的武士。秦军在作战时,先以弓箭轮番射击,以压住对方的攻击势头,并削弱他们的士气。随后,主体部队手持矛、戈、剑、戟等,全面进攻。由于兵器有长有短,彼此之间既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可以扬长避短、相互救援,因此,这种兵器的配置往往能够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战场上的得力助手 秦国兵器(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军的兵器并不仅仅限于进攻性的弓、弩、剑、戟和礼仪类的殳、等。从秦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来看,秦兵器还包括用于指挥作战的兵器和防护用的兵器。用于指挥战斗的武器主要有钟、鼓、旗等,用以防护的则有盾和铠甲。秦俑坑中的钟、鼓大都置于战车之上。钟高一般在20厘米~30厘米之间,钟身有长柄,柄上有环,所以,钟是挂在战车上的。鼓则一般高约10厘米,直径在50厘米~60厘米之间,一般被涂成棕红色。作战时,不同的钟声和鼓声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作战信号。一般来说,鼓声轻响,意味着部队前进;鼓声激越,则意味着进攻。钟声响起时,意味着停止前进;钟声宏大,则意味着撤退。    
    秦盾主要是作战时防身之用,呈圆形,有的用皮革或藤条编成,有的则用铜铸成。秦俑坑中出土的盾是用铜铸成的。因为历经千年之后,那些用皮革编成的盾已经完全腐朽掉了。铜盾上小下大,盾面有各类图案,因其主要用于防护,所以一般比实战盾要小。    
    铠甲也作防御之用。铠与甲并不相同,铠一般是用金属制成,坚固结实,防护效果好,但较笨重,不利于士兵奔跑作战。甲则是用皮革或其他材料制成,轻便灵活,但很难阻挡剑、矛的穿刺。从秦俑身上所披铠甲的结构和式样推测,其很可能是用皮革编成的甲。秦俑身上的铠甲分为双肩无披膊铠甲和双肩披膊铠甲。双肩无披膊铠甲长约66厘米,铠甲前后下摆均为半圆形,上下8行,左右13排,共有甲片178片。双肩披膊铠甲的结构类似于双肩无披膊铠甲,不同之处是,双肩披膊铠甲在胳膊处也有甲片,以防止兵士胳膊遭敌方武器刺伤。    
    秦军兵器种类繁多,用于刺杀、防卫、射击的武器也都样样俱全。那么,与当时别的国家相比,它又有那些自身的特点呢?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因此,各国都十分注重兵器的制造与改进,并纷纷研制自己的优势兵器。当时,矛以楚国的最为优秀,用钢铁制成,锋利无比。其铁剑长达1。4米,也是其他国家的铜剑所无法超越的。韩国则注重弓弩的发展,其制造的弓弩射程可达830多米。韩国的钢铁剑和戟在当时也名扬天下。魏国的士兵,则是全副武装,防护用的重甲、头盔,攻击用的弓箭、戈、戟,都是应有尽有,十分完备。    
    与这些国家相比,秦军的武器大为落后。秦国似乎没有铁制兵器。据说,秦昭王在一次朝会时,曾无比忧虑地说:“楚国铁剑锋利无比,而用于玩乐的戏具则极为简单。这说明楚国重视武器装备,轻于玩乐享受。可见楚国志向远大,终会有一天,楚国会向我国发动进攻的。”这些表明秦的统治者已认识到自己的兵器的不足,并开始设法弥补这一劣势。    
    秦国兵器的劣势源于其国内铁矿资源的不足,有限的铁矿资源很难满足兵器生产的需要。于是,秦国为了提高兵器的水平,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青铜兵器的开发和研制上来。从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来看,秦国的青铜兵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兵器在经过如此久远的年代后,仍然光亮夺目、锋利无比。其中以铜镞和剑的制作工艺最为引人注目。铜镞为三棱形,棱面经细致研磨后变得极为光滑规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根据科技工作者对3个棱面做的放大投影显示,在把棱面放大20倍以后,同一个镞的棱面之间的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的铜镞的棱面之间的误差小于0。2毫米。如此精密的程度,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达到,何况是千年之前的古人,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不已。秦剑剑长90多厘米,在研磨并作抛光处理后,其表面光洁度可达9~10花。从以上两种兵器的制作水平来看,秦朝的手工业已比较发达,其手工工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秦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