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777-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记事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外婆。然而关于外婆贺子珍以及她与外公毛泽东之间的故事,我所知不多。    
    我经常想起与外婆度过的数载童年时光:外婆身材高而瘦,总是一根接一根抽烟,有时也叉腰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偌大一个家,似乎只有她和依偎在她膝下的我,而我们祖孙两人又总是沉默着的。    
    上小学以后我知道了自己的外公是谁,在妈妈的的书里读到了外公与外婆的故事,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外婆。我忽然想起:外婆抽烟和叉腰的姿势是那么像外公!外婆无声的背后,更激起我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当年她和外公走到了一起?为什么她离开外公远走它乡?为什么她这么多年孤身生活?为什么她一直不能去见外公?……    
    在寻访外婆心灵和人生之路的日子里,我去过她所到的许多地方,访过认识她的许多人,看过描写她的许多书。我想读懂外婆,想知道养育我成长的外婆到底是怎样一位女性?她的一生究竟是如何不容易!我选取了外婆一生中的六个重要年头,把自己对这些经历思考和探求的结果记录下来,就有了现在这本书。    
    转眼间,外婆去世已经20年了,当年她膝下那个小女孩也长大了。在伏案写作的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外婆的样子,觉得她又抽着烟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叉着腰走在阳台的地板上。走着走着,外婆在我的对面坐下。温暖的阳光照着她的白发,外婆慈祥地望着我。    
    我不禁开口问道:外婆,您和外公有怎样的故事?您心中的外公是什么样子?您最后一次见到外公时,又是怎么想的?这些您从来没有对我说过。现在,可以告诉我吗?您、妈妈、我,已是整整三代人,您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这次外婆不再沉默,而是微笑。她发现外孙女在提问,在探求,不再是当年那个怕羞内向的小女孩了。她放下了手中的烟。那么,就让外婆开口,听她讲讲那过去的事情吧……    
    是为前言。


第一部分1929,离别井冈(1)

    我生命中的前六年一直在外婆身边度过。外婆是江西人,“江西”在我的印象中,是外婆那一口难以听懂的永新话,素净肥大的白布衫,还有我不敢问津的辣味菜……虽然外婆足迹踏遍全国,又远居异国十年,阔别家乡几十年,但她始终是一个非常本色的江西人。    
    作为外孙女,我身上有外婆给予的四分之一江西血统。追寻外公外婆的足迹,江西是我非去不可的地方。两年前,我终于踏上红土地,来到了井冈山,来到了黄竹岭。    
    当时江西全省高速公路还未贯通,路况不佳,我们在车厢中被颠得七上八下。车速缓慢时,我们欣赏着一路不断的田园风光:古树老屋,青瓦白墙,绿草如荫。还有那快乐的小牛撒开四蹄,翘起尾巴,哞哞叫着,急切朝母亲跑去……我们就这样驶进了井冈山的怀抱。    
    整整75年前,1927年10月,也是深秋时节,我外公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辗转千里到井冈山。那年盛夏八月,我外婆贺子珍随永新暴动队伍步行百里上井冈山。两个革命者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相见、相识、相恋的。当时,我的外婆是井冈山上惟一的女战士。    
    当年在永新下乡发动民众闹革命的姑娘们号称“十姐妹”,多半是外婆的同学和亲友。永新暴动后,她们大部分离开革命队伍:有的成了家庭妇女,有的做了小学教师;外婆的妹妹贺怡做地下工作,惟独外婆跟随舅公贺敏学上了井冈山,被看作神秘的“压寨夫人”。    
    外公和外婆的情缘注定是一生一世的。    
    外公和外婆1929年1月随部队离开井冈山,此后外婆再未回来。1965年5月,汪东兴等陪同外公重上井冈山。汪东兴发现外公上山后兴致勃勃,说起往事滔滔不绝,有次一讲就讲了两个多小时。他负责警卫工作几十年,难得听到主席讲了这么多话。外公当时讲道: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才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瞿秋白他们在湖南弄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我说的“枪杆子里面可以出政权”的话。他们大为恼火,认为“枪杆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权呢?”于是就把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给撤了,以后又说中央委员也要撤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井冈山,说是把我的党籍也开除了。这样一来井冈山人也火了,不服气,为我打抱不平,要向中央写报告恢复我的党籍和名誉。我劝他们不要写了,开除就开除了,有啥子要紧?他们真开除了我的党籍,我还是要干共产党的。井冈山人听了我的话,很认真地说,开除了你的党籍,你就不能当党代表了,但师长总还是可以当得吧。'注1'    
    讲到这里,外公笑着对汪东兴等人说:“你们说井冈山人对我好不好啊?”    
    那次谈话后第二天,外公在住地附近散步。他一边走在山路上,观看对面群山间变幻不定的白云,一边和汪东兴等聊天。外公又谈到了革命先烈,谈到要让年轻娃娃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大家问他:您知道现在还有哪些老同志健在呢?他一气数了11位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最后一位就是我的外婆――    
    从全国来说,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人还不少。包括现在在党、政、军领导岗位的领导同志如朱德、陈毅、何长工、彭德怀、滕代远、谭震林、陈正人、江华、曾志、彭儒、贺子珍等。袁文才、王佐不在了,现在在西藏军区工作的张国华同志原是王佐部下的兵,是个很能干的同志。'注2'    
    提起这些老同志,外公心情有些激动。他边谈边走,渐渐远离住地,被大家劝了回来。汪东兴记得:直到晚上,主席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井冈山人”是外公使用并念念不忘并倾注深情,有特指含意的专用词。按一般人的理解,它应指江西井冈山本地生长的人,而外公却指的是上过井冈山,参加过井冈山时期斗争的各地同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井冈山人”应包括这六类人:    
    井冈绿林农民武装,代表人物为:袁文才、王佐;    
    永新暴动上山人员,代表人物为:贺敏学、贺子珍;    
    秋收起义上山人员,代表人物为:毛泽东、罗荣桓;    
    南昌起义上山人员,代表人物为:朱德、陈毅;    
    平江起义上山人员,代表人物为:彭德怀、滕代远;    
    邻近地区上山人员,代表人物:陈正人、谭震林;    
    井冈山上究竟有多少女战士?继外婆之后,又有一些女战士来到井冈山。外公就提到两位:曾志和彭儒。除这两位之外,还有同为湖南宜章人,并与她们一起上山的还有彭儒的嫂子吴统莲(彭儒之兄牺牲后,她与黄琳结婚。后来丈夫改名江华,她改名吴仲廉)。上山的万安游击队有十几位农村姑娘,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康克清。    
    能再次见到“毛委员”,井冈人民激动不已,怎奈他身旁不再有“永新一枝花”的倩影。在外公面前,没有一个人提起外婆。但是大家并没有忘记这位井冈山的女儿,她是井冈山人的骄傲,人们把思念深埋在心底。


第一部分1929,离别井冈(2)

    1979年,外婆的名字和形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大家打开封存多年的话匣子,谈起自己心中的贺子珍:    
    贺子珍的情况,我晓得一些……    
    我们从永新撤回宁冈时,永新县委和县农协会的二十多个人也同我们撤往茅坪。这些人当中,我记得有王怀、刘珍、贺子珍,还有她的阿哥贺敏学。当时,只有贺子珍一个女人。    
    贺子珍大约是十八岁左右,个子不高不矮,瘦条个,瓜子脸型,人品很漂亮。她人很和气,顶喜欢同别人讲话。    
    那天,我们是同一路走的,在上完了七溪岭,来到望月亭休息了一阵。在休息时,大家坐在亭子里,我们跟贺子珍开玩笑说:“石灰佬走苦了吧?”贺子珍说:“你们这些稻草人。”――因为宁冈人与永新人在一起,总是互相开玩笑。    
    贺子珍到茅坪住在洋桥湖谢兆瑞家里。她哥哥和其他的人就住在象山庵。袁文才在吉安学习的时候,就与贺子珍很熟悉。袁文才把贺子珍安排同他妻子谢梅香同住。    
    贺子珍与谢梅香住在后厅的左间,房子里摊了两个铺。谢梅香带一个男孩(即袁文才之子袁耀烈)睡一个铺,贺子珍睡一个铺,有时她也会同铺睡。贺子珍盖的是印花被子。    
    贺子珍很喜欢读书,经常在房间里看书,她自己带了些书来。来的时候,背了个用布缝成的袋子。    
    贺子珍吃饭也在谢梅香家里吃。她人很好,什么人都相处得来,我也经常同她讲过话。从这年七月底来,到第二年过年后,贺子珍一直在这里。一九二八年过年后,贺子珍还到村里的每户人家拜了年,是谢梅香陪她去的。    
    毛主席带的部队是一九二七年古历九月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后,袁文才安排他住在谢兆瑞家里,睡在进门靠右的前间。毛主席来了后,慢慢地与贺子珍熟悉了。    
    贺子珍挺喜欢讲话,毛主席更寡言一些。他们俩人经常会在一起。我们经常看到他俩坐在现在埂上的那块石头那里,面对面地坐。毛主席到外地一回洋桥湖,贺子珍就会到他房里去玩。    
    一九二七年十月间,袁文才做三十一(引者注:此处似为过虚岁31岁生日之意,袁文才生于1898年),特地从车上买来了一只羊,做了几桌酒席。那天,毛主席和贺子珍俩人一同来了。吃饭的时候,还坐在一个桌上。'注3'    
    外公与外婆从相识到相恋,不应忘记一个人――王新亚,他可能是上井冈山前毛贺双方都认识的惟一一人。过早牺牲的王新亚没有上井冈山,他为自己的两位战友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大大缩短了毛贺初次见面的心理距离。    
    永新保卫战之后,外婆跟着舅公上了井冈山,王新亚则与外公会合。分别时外婆心里难过,但又不愿表露出来让战友伤心,她借故走来了。王新亚的队伍开拔后,舅公找到外婆,拿出一百块银元说:这是王新亚留给你的。他说,子珍一个女孩子上山,困难一定很多,这些钱请她收下,维持生活吧。外婆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不过,那不是感伤的时候。她擦干泪水,踏上通往井冈山的道路。'注4'    
    外公为什么能在井冈山站住脚根?作为历史亲历者,舅公晚年故地重游,对党史工作者这样谈道'注5':    
    你们写这些东西,应该写清楚,要追根寻源。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能上井冈山,主要是与我们这支武装力量在这里有基础有关。    
    当时宁冈有龙超清、刘辉霄等人坚持斗争,王佐是我们团结进来的。你们写这段历史,要联系上宁冈、永新的情况。没有袁文才、王佐的支持,毛主席来了井冈山也站不住脚,加上上井冈山前毛主席通过王新亚的汇报,了解井冈山的情况了。因此,毛主席上井冈山是自然的事了。    
    毛主席不是神仙,也不可能突然从天上飞到井冈山来的。重要是有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支持的缘故。    
    外公对王新亚也一直感念不忘。在中央苏区遭排挤而隐居瑞金东华山的毛贺夫妇,与古道热肠敢于上门看望他们的老参谋郭化若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知道老毛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什么上井冈山吗?”贺子珍问郭化若。    
    “井冈山的群众基础和地形条件好呗。”郭化若回答。    
    “他是湖南人,怎么知道这里的条件好?”    
    郭化若摇摇头。“还是听她讲吧。”毛泽东指了指贺子珍。    
    “这是王新亚的功劳。他是我们永新人,当年带了安福的农民自卫军去湖南浏阳一带活动,与老毛会合了。他向老毛介绍了我们永新、安福一带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情况,讲了袁文才、王佐拉起了队伍,也讲了罗霄山脉的地形情况。后来王新亚的农民自卫军与安源的矿工组织起义,参加老毛的队伍,成立第二团,结果失败,王新亚牺牲了。”    
    “秋收起义失败后,我收拢余部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往何处去。”毛泽东插话说,“我想到王新亚的话很有道理,就带着队伍奔井冈山来了。第一次与袁文才、王佐会面时就见到了子珍。我当时还以为她是袁文才的女儿。袁文才说她是永新县委的干部,看她好年轻,很佩服。”    
    “袁文才是个好同志,早就想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听说毛委员来了,很高兴,把埋在地下的一千块银元挖出来,用12个竹筒装好交给了老毛。”'注6'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展出了不少井冈山时期牺牲烈士的照片,其中却没有王新亚。这样的“井冈山人”,应该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部分1929,离别井冈(3)

    1927年,18岁的外婆随队伍上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女战士。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我的外公毛泽东。在原始林莽的万山丛中见到外婆这位“永新一枝花”,外公楞住了。    
    外婆记得:当时外公穿的是一身破旧的灰布中山服,同其他几个一样,脖子上系了一条红色识别带。他个头很高,很消瘦,颧骨都突出来了。头发从中间向两边分开,比较长。皮肤晒得很黑,神色上还留有经过激战后没有恢复的疲劳。但是一双眼睛很有神,显示出他的睿智、温和与毅力。他的脚走路有点不得劲,那是因为长途行军磨伤了脚,没有及时治疗,伤口化脓了。    
    当袁文才领着外公来到外婆面前时,外公有些惊讶了。他没有料到,在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有一个年轻姑娘。袁文才介绍说,“她是永新的干部,叫贺子珍。”    
    外公的疑团顿释,他爽朗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