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我们就要开始让他听一些音乐、看一些图画,甚至要让他看一些文字,
并读给他听,从婴儿时期起就让他在一个极自然的气氛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
华。而且,人类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单靠成熟就能掌握的。因此,在
成熟的基础上,适当和适度的训练,是使孩子掌握人类知识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大约在周岁前后,随着婴儿对成人的语言及动作的理解力的提
高,以及自身对动作控制能力的发展,最初的摹仿动作就开始了。此时可以
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儿童分辨自己的五官、四肢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握手、
再见、敬礼和谢谢等基本动作。

弹性定时定量


定时定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许多书中都讲到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进食的好习惯,做到定时定量。不
少书中还提供了哺喂时间表,及根据儿童月龄所应吃的营养参数或食量表。
家长或照顾孩子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固然很好,因为这样能够保证孩子有生长
所需要的足够营养,使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同时也使父母能得到充
分的休息,并能够有条理地安排日常生活。

但是,许多父母在谈起婴儿进食时,常常提到两个最头疼的问题:一个
是孩子不好好吃,每次只吃几口就不吃了。于是父母就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
多吃,弹性定时定量换着花样地喂,有时一次奶要喂一个小时。有时好不容
易喂进去了,一转眼孩子就全都吐了出来,结果前功尽弃,好不让人丧气!
而另外的父母可能担心自己的孩子进食过多,因为每次等不到书中规定的时
间就开始要吃。比如书上说应问隔4 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但孩子常常只过
两小时就开哭,弄得父母不知道此时该不该喂,喂了怕过食,不喂又怕孩子
哭。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要作到严格的定时定量是困难的,有时可
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饮食上,孩子和成人一样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食量小,每次吃不了多少,有些孩子吃几口就睡着了,任凭母亲怎
样摇手挠脚心都不醒。有时孩子消化不良,肚子疼也不好好吃。这样的孩子
往往一次不能吃得很多,但过一两个小时又会哭喊着要吃。如果对这样的孩
子也实行严格的时间表,那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母亲都将是困难的。而实
际上选用一个灵活的时间表,对婴儿是完全可以的。

1942 年,普林斯顿·麦克伦登博士和一位刚做母亲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
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要求只要孩子一饿,母亲就喂奶,看孩子自己会建立
一个怎样的时间表。在初生的头几天,孩子醒得不太频繁。三四天以后就不
一样了,往往是恰好在妈妈奶水要来的时候,孩子就令人惊讶地醒来,一天
大约10 次。两周后,她开始每天固定地吃6—7 次奶,但间隔不规律。到第
十周时,她形成了大约每4 小时吃一次奶的规律。这一实验被叫做“自我需
求”吃奶实验。

这项实验使我们看到:在喂奶时间上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对孩子并没有
什么坏处,起码这可以避免孩子的无谓啼哭,并且这样做更适合于新生儿的
消化能力。另外,孩子表现出一种建立有规律的饥饿感的趋势。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小心,不要曲解了婴儿的“自我要求”,而走向另一个不寻找规律的
极端。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形成规律的过程,有的形成得快些,有
的形成得慢些。如果父母加以正确引导,规律就建立得快些,而不注意孩子
自己的需求规律,由父母硬性规定时间表,开始时孩子必然会不适应,结果
造成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食物供给,或不需要食物时却非得吃东西,父
母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有时能好好地吃,有时却又不肯吃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既适合于孩子的消化能力,又有一定规律的
喂奶时间表呢?这当然是要做一番努力的。我们的建议是准备好笔记本和
笔,严格地记下每一次喂奶的时间和奶量(奶量只对人工喂养而言,母乳喂
养只需记录喂奶时间)、喂水的时间和水量,喂后有无异常反应(如吐奶)
等等。这个笔记本不仅能告诉你婴儿的饮食规律,而且还能告诉你每次孩子
啼哭的原因是饿,是渴,还是其他原因(如肚子不舒服等)。因为在这3 种


情况下,婴儿往往用同一种方式来反应,那就是张着嘴哭,看上去像是饿了。
有时婴儿刚吃完不久,由于胃里有气没及时排出,顶得难受,也表现出觅食
反应,若不做细心的记录,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次,在两次喂奶间,
喂一些白开水或糖水,都会帮助加长喂奶时间间隔。

当婴儿每天吃奶的次数固定在6—7 次后,要使之在时间间隔上更有规
律,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在白天,如果婴儿睡眠超过4 小时时,你可以设法
弄醒他。醒来后不要马上喂奶,过几分钟后他觉得饿了再喂。这对于帮助安
静型的孩子建立规律会有一定的帮助。关于定量问题,就更需要因人而异了。
任何一本书上所提供的营养日需要量都是一种参考数据。它们是根据婴儿生
长发育的平均数据来推算的。在实际中,每个婴儿都不一样。很少有人能正
好处于平均数上。即使在平均数上也是暂时的,有些人会超过些,有些人会
低些。这些情况的发生同喂养有关,也同遗传和孩子的身体状况、情绪、消
化能力等有关系,刻板地按照某种规定会喂都是不妥当的。一般说,婴儿往
往知道自己该吃多少。如果吃得量适当,已建立起的进食规律不太容易打破,
婴儿的体重会稳定增加。如果吃得少了,你就会发现他的体重增加不快或不
增加,他会在离该吃奶的时间还很早时提前醒来,哭着要吃。如果喂得太多,
他可能消化不良,呕吐或对食物没有兴趣。因此,根据孩子当时的胃口状况,
参照有关书中提出的营养标准来确定喂奶量是比较明智的。千万不要因孩子
一两顿不好好吃,就唯恐营养不良,千方百计地想法喂他,不给其肠胃以适
当休息调整的机会。那样的话,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延长孩子不好好进食
的时间。当孩子胃口好时可以适当多喂些,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只要他吃
就灌,否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导致过度肥胖。

总之,在定时和定量方面都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
弹性,逐渐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规律,并随时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做出
适当的调整。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进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三分钱茄子的启示

花钱多并不一定对孩子有利。

在我们没有孩子时,看到市场上、玩具店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卖,就觉得
很兴奋。想当初,自己小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其实当时也找不出什么玩具。
现在不同了,玩具的花样繁多,将来自己的孩子就不会重复父辈几时的单调
梦,一定不愁没玩具。

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事情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顺利。

孩子刚从医院接回家,他大姨就送来一大堆五彩缤纷的气球,接着就是
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带着毛绒玩具、电子玩具、婴儿钢琴、惯性
玩具等相继而至,一时间玩具成堆,带响的、带亮的,大的、小的,能活动
的,形形色色一大箱子装不下。

为了不使孩子很快就对所有的玩具失去兴趣,父母事先商量好,每次给
孩子的玩具不超过3 件,他不爱玩了就换。这样算起来,即使以后不增加玩
具,现有的玩具也够他玩了。因为来回换着,孩子应该总觉得新鲜。

然而,他好像故意要让父母的计划破产似的。才9 个月,几乎所有的玩
具他都玩不了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最多能玩上半小时,最少的只有几分钟,


甚至只拿一下就不再理会了。

玩具多也经不住不断调换。不多久他就把家里的玩具玩了个遍。没辙了,
只好把以前玩过的玩具再给他。心想,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过不了10
天半个月,早该忘了以前是否玩过这玩具。但出人意料的是,小家伙能记得
似的,玩过的玩具更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只在刚拿出来时兴奋一下,很快就
不玩了。就这样,调换玩具的频率更快了。不久,父母就为拿不出能哄孩子
的玩具而发愁了。

正当我们犹豫是否给他再买些玩具时,一次买菜回来,孩子闹腾,顺手
洗了个茄子(去掉柄子)给他。没想到他对这个圆溜溜、黑乎乎、不到3 分
钱的茄子却兴致勃勃,捏一捏、敲一敲、滚一滚、拍一拍,有时还把它放在
腿下压一压,玩得那么专心,玩得那么开心。如果我们有时间插手和他一道
玩那个茄子,那他更来劲了。上午玩了下午也玩,而且第二天接着还玩。就
这样直到把这茄子玩蔫了。

当我们与别的家长聊起这事时,很快就引起了共鸣,有的家长说:“你
说怪不怪,越是不让他玩的东西他就玩得越来劲。”有位母亲很坦率他说,
当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干脆就给孩子一个饭锅,随他乒乒乓乓地到处乱敲,
却能对付半天,手边的事也就能有时间去干完了。

专家们认为,“玩具”只是成人的用语。因为,成人首先把儿童的活动
定义为“玩”。于是,在玩耍过程中的用具自然就成了“玩具”。其实,儿
童,特别是婴幼儿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远比成人认为的“玩”不知要重
要多少。他们的活动就是他们为了适应环境所从事的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们活动中的用具就不能再被看成是“玩具”了,而应该被看成是工具——
用于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工具。可以说,婴幼儿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关系到
个体适应的问题。当然,婴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是充满了情趣、伴随着愉
快的情绪体验的。

由于“玩具”是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显然,孩子一出生就
有这个需要。因此,从孩子出生时起就应该给他准备“玩具”。我们回避“买”
而用“准备”,因为“玩具”不见得一定要“买”,也可以自己做,或“借
用”。这里的“借用”不是指借别人的玩具来用,而是把通常不被列入“玩
具”类的物品“借用”作“玩具”。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孩子爱“玩”是天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
陌生的,他们需要去了解这个充满着陌生事物的环境。孩子是在“玩耍”过
程中认识世界的,而“玩具”起的是媒介作用。孩子在摆弄“玩具”的过程
中,逐渐掌握了不同事物的软硬、大小、凉热、颜色、方圆、光滑与粗糙等
各种特性,并由此熟悉环境中各事物的性能、功用等属性,从而达到认识世
界和适应环境的目的。因此,就功用来说,凡是能在小孩子认识外界过程中
起到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玩具”。

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外界的认识程度不同、运动能力不同、能摆弄的
物体也不同,他们对“玩具”的需要也必然不同。例如锅、碗、瓢、盆对婴
幼儿来说是很不错的“玩具”,但对稍大些的孩子来说就不会感兴趣了。但
又不能把玩具都划分严格的年龄界限,因为同一样东西,在不同年龄的孩子
可能会有不同的玩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小婴儿去“抢”
哥哥姐姐的拼插玩具,全然不理会自己的拨嘟鼓和布娃娃。而五六岁的哥哥
姐姐却喜欢这些拨啷鼓和布娃娃,把它们组织到自己的“过家家”的游戏之


中。

“多多益善”在孩子的“玩具”问题上并不合适。为孩子提供“玩具”
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有用工具。工具不在多,而在
于用。孩子可以拥有许多“玩具”,但如果孩子不会“玩”这些“玩具”,
那么有和没有就没什么两样了。因此,玩具要少而精,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
的想象力。如果一种“玩具”能被“玩”出许多新花样,那么,不仅充分发
挥了“玩具”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当然,要保持孩
子有力数不多却又能使之感兴趣的玩具,有时可能是困难的。有些家长可能
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的玩具一大堆,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他们喜欢的。有
些新买来的玩具只玩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就不玩了。孩子只是玩个新鲜。
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没有必要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发出非
议,却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那就是将孩子多余的部分玩具收起来,不让他看
见,过一段时间再拿给他,这样他又会感到新鲜,并且你还可以看到他又有
了新的玩法。如果这些东西不曾被收起来过,也许他仍是视而不见呢。

领悟了这一道理,再为孩子准备“玩具”就容易多了。锅盖、瓶盖、纸
片、纸盒、布条、布块、水果、蔬菜、手电、磁带、杯子、瓶子、饭碗、饭
勺,甚至糖果糕点等等。一切对孩子没有危险的东西,都可进入“玩具”的
范畴。我们也不用再为孩子的玩具发愁了。

教与学应从现在开始

只要他醒着,他总能够学习,关键要看父母让他学什么。

孩子能学习已是个事实,但选择让他学什么却大有学问。我们不能让一
个不会坐的孩子学站,也不能让不会爬的孩子学走,这些我们在“训练与成
熟”中讲到过。但是,如果孩子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而我们不能提
供必要的训练和学习的机会,那就会浪费孩子的潜力。

我们说可以开始教二三个月的婴儿识字,您或许会感到不可思议。其实,
道理非常简单。

许多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孩子就有视觉,能看见东西。因此,只要孩子
的眼睛睁着,他就要看东西。但对于初到人间不久的孩子来说,对什么都一
样是看。他可以看房间里的电灯,看父母的脸,看天花板,看房间里的家具
或看其他什么东西。总之,只要是进入婴儿视野的东西他都可以看,并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