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亚里士多德-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用不着考虑的,需要考虑的是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不
可能让发生的事情不发生,阿加松说得好:”让已经做成的事情不做成,就是神
仙也无能。‘“(《尼各马科伦理学》)既然如此,选择就有一个责任问题,即
对后果负责。亚里士多德主张,人们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自己的
决定负责。有人说,人们可以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不负责任,如醉酒后的行为。亚
里士多德反驳说,醉酒后的行为也不可原谅,仍要行为者自己负责,因为他完全
可以不喝醉,他应有自制力。自我放纵的人要为自己成为自纵的人负责,因为他
的性格是由于重复地做那些自纵行为造成的结果。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自愿去做错事,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如果
说做错事不是自愿的,因而用不着受惩罚,那么做好事、善事也说不上是自愿的,
也就不必赞赏了。既然做好事受赞扬,那么做错事就应受惩罚。不然,好坏不分,
那还有什么正义、公理可言?
    应该说,愿望都是有目的的,达到目的的手段则依靠考虑和选择,那么,相
关的行为就必然是经过选择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在
我们说“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去做美好的事情和
丑恶的事情,也有能力不去做。既然行为既可以是对善事的行为,也可以是对恶
事的行为,所以,做一个善良之人还是丑恶之人,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自己的行为,除非是被强迫的,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一个人如果由于对应该知道、又不难知道的事而不知,因此而犯了错,同样
应该受惩罚。有些人说由于粗心大意而不知道某事,我们会反过来说,为什么你
不能细点心呢?“也许有人生来就是粗心大意,生活就是懒懒散散,但仍然要对
自己的不义和放纵负责。因为他们消耗时间,过着沉迷的生活,一个人如果经常
去做一件事情,他就变成那个样子。人们若打算参加竞赛或其他什么活动,就显
然必须持续不断地去做。只有那真正无知的人,才不知道道德品质是一定现实活
动的产物。如若一个人并非不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不义,那么他就是一个自愿的
不义之人。此外,说一个行不义之事的人并非自愿,说一个放荡的人并非自愿,
当然毫无道理”。(《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强调一
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有道理的。
    亚里士多德这种选择责任论的思想,在伦理道德观上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否
定了那种善恶是主观的说法。善行、恶行都是人为的,都在人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而且都不是偶然的。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不懈;养成恶习,也决不是一日而为,往往是“连续作恶”而成。人们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对选择而言,而被迫去做的事情,在道德允
许的范围内,对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是可以谅解的。“有时候有人做了不应该
做的事情,虽然不可受到称赞,但是却可原谅。因为这些事超过了人性的限度,
是人所不可忍受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当然,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那
就要具体分析了①。
    5 公正与友爱公正与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述的篇幅也
很多。如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用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友爱”,可
说是详尽而具体。
    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事情来的
品质。”公正就是行为之中道,或适度的行为。亚里士多德对公正曾作详细的分
类和说明。他首先从公正的表现形式上把公正分为普遍的公正和特殊的公正。普
遍的公正亦即政治上的公正,它是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言的,
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这种法律不仅包括国家颁布的成文
法,而且还包括不成文的道德法典。“一个违犯法律的人被认为是不公正的。同
样明显,守法的人和均等的人是公正的。因而,合法和均等当然是公正的,违法
和不均是不公正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既然违法是不公正的,守法是公
正的,当然一切合法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公正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
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法律颁布的各种行为的准则,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行
为准则,如做勇敢的事就不准脱离岗位、逃跑或抛弃武器,做节制的事就不准通
奸和粗暴,做温和的事就不准殴打和谩骂,都是鼓励德性而禁止恶行。如此看来,
公正是一种完全的德性,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主要的。
    特殊的公正是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特殊的公正又有分配的公正与
纠正的公正之分。亚里士多德称分配的公正为“几何的公正”,它指的是社会的
财富、权力及其他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东西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是因人
而异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其天赋能力存在着差别,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在
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他所说的这种几何的分配就是以这种不平等为基础,对人所
实行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
    因此,能者多得,无能者少得,甚至不得,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很自然的事
情,并无什么不公正之处。所谓纠正的公正,是指人与人之间经济上的交往和制
定契约所遵循的原则,它也包括民法上的损害的禁止和补偿的原则。他又称这种
公正为“算术的公正”,它表现一种平等的关系。
    “这种互惠是由交叉关系构成的,设定营造师为A ,制鞋匠为B ,房屋为C ,
鞋子为D。那么营造师要从制鞋匠那里得到他的成果,又把自己的成果给予鞋匠。
若在比例上首先相等,回报就随之而来……如果不是这样,交换就不存在。但这
并不是说,这种成果不能高于那种成果,而是说应该使这些东西相互对等”。
“凡是在交换中的东西,都应该在某种形式①参见G。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想
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149 —151 页。
    上相比较“。”一切事物都应用同一种东西来度量,这种东西真正说来就是
使用,它把一切联结了起来……只有在对等的条件下,双方才能各得其所,才能
相通“。这种对等、相通,就是公正。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公正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普遍公正与特殊公正之分,而且
还认为在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对公正与绝对公正之别。相对公正亦即法律上的公正,
它是人们相互协定的结果,这种公正原则可能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有时还会发
生矛盾和冲突。绝对公正是一种普遍的、永恒不变的原则,它不受时空的限制,
具有绝对的性质。如“不得无故杀人”就是这种公正。在他看来,这种永恒不变
的绝对公正是对相对公正的一种平衡力量,因为绝对公正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
    从以上对公正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公正处于做不公正的事情和不公正的待
遇之间。过多和过少之间的中道就是公正。公正还是一个公正的人在公正的选择
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原则。它要求在分配中,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不是把有益的
东西多给自己,对有害的东西少给自己,而对他人则相反。不能这样,而是应按
照比例平均分配。
    关于友爱,亚里士多德谈的更多。他把友爱当作公民间相互联系的一根纽带,
认为友爱对国家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爱的东西以三种因由而可爱:一是善良的东西,二是能
使人喜欢的,三是有用的。而有用的东西就是生成善和快乐的东西,可爱的东西
就是那些以善和快乐为目的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善和快乐的理解并不一致。人
们以三种因由而起友爱之心。对无生物的喜爱不能称之为友爱,因为它没有爱的
回报,友爱是相互的爱。而且,必须双方都互有善意,并且毫无掩饰地愿望对方
良好,这样才称得起是朋友,有友爱。
    对友爱,他分为三类:以德为目的的友爱,以快乐为目的的友爱,以利益为
目的的友爱。
    为了有用而友爱,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朋友很容易分手。因为用处是不能
长久的,时而是这样,时而是那样。这种因有用的友爱多见于老年人,因为他们
追求的是帮助。为快乐而交友,也不会牢固。“有些朋友是为了有用,而不是为
了对方自身而相爱,友爱对他们彼此都产生好处。同样有些是为了快乐而相爱,
人们愿与聪明的人相交往,并不是为了对方自身,而是为了使自己愉快。那些为
了用处而爱朋友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用,那些为了快乐而爱朋友的人,是为了使
自己快乐……一个朋友之所以被爱,并非由于他是朋友,而是由于他或者能提供
好处,或者能提供快乐。所以这样的朋友很容易散伙,难于长久维持。因为,他
们如不再是令人快乐和对人有用,友爱也就此终止了。用处是不经久的,时而这
样,时而那样,不断地变化着。做朋友的原因一旦不存在了,友爱也就不再存在”。
(《尼各马科伦理学》)以有用为目的的友爱多见于老年人,以快乐为目的的友
爱多见于青年人。
    以德为目的的友爱最可贵、最完满,因为友爱者在德性方面相类似。
    双方以诚相见,都为对方着想,这种友爱就能长久。当然这种友爱并不普遍,
它需要相知,要经过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亚里士多德还以友爱双方的地位为根据,把友爱分为平等之友爱和不平等之
友爱。兄弟、朋友之间的友爱是平等之友爱,君臣、父子、夫
    妇、长幼之间的友爱是不平等之友爱。他认为,位尊者与位卑者之间的友爱
只能是不平等的。他特别强调尊卑之间的服从关系,这与他的阶级地位是有关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面面俱到,而且有趣。他抛弃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重视
经验,因此他的伦理学是以欢乐的心情面对人生。他呼吁人们应该以我们在人生
中合乎道德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不朽。他冲破传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
思想财富。他的伦理学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很好研究①。
    ①参见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周兆平、余涌撰《亚里士
多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7页;G。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
想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157 —159 页。
    第十三章政治学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研究了当时希腊
各个城邦的各种政治制度,指出其利弊,作出了评价。据说亚里士多德曾搜集了
希腊158 个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历史沿革,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惜这些资料都佚失了。苍天不负有心人,1880年(也有说1890、1891年的)
英国贝尔父子在埃及一农业庄园中发现了一堆故纸,内有一叠旧账本,每页背面
都写有希腊文。经考证,系亚里士多德的158 种中重要的一种——《雅典政制》
69章的全文抄本。这部手稿详细记载了雅典政治演变的历史,从早期的军事执政
官开始直到亚里士多德晚年时期止,包括从公元前7 世纪开始的雅典政治制度史
和对公元前4 世纪雅典政治制度的记述。还阐述了当时雅典的法律和选举制度。
这是我们了解当时雅典政治历史的重要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他的《政治
学》是以大量的希腊政治材料为基础写成的。正由于他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
研究,才在政治学研究上作出比较科学的理论概括。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反映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现存《政治学》一书
并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按预定计划写成的著作,而是出自不同年份的各个
部分组成的一部合编,它由五篇独立的论文组成:1。《论家庭》,这是研究城邦
的导言;2。《论前人对理想国家的见解及当代最受尊敬的政制》;3。《论城邦、
公民和政制分类》;4。《论低等的政体》;5。《论理想城邦》。该书讨论的内容
广泛,由各方面讨论国家及人民的生活,研究什么是国家,柏拉图、菲列斯、希
波德马斯等前人是怎样论述国家的,探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多少种政体,改
变城邦政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治理得好、有的治理的不好,好的国
家应有怎样的法律和习俗,等等。下面就具体介绍他的政治学说。
    1 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的两个历史时期——古典时
期和希腊化时期的交合点。公元前4 世纪,即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有着深刻
的社会危机,这一危机就是希腊的奴隶占有制国家(城邦)的危机,它动摇了古
希腊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并导致各希腊国家的灭亡,使它们先后为马其顿王国和罗
马帝国所吞并。引起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公元前4 世纪奴隶占有制社会所具有的矛
盾和这一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以及一些对外的政治事件,如持续了27年
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当时奴隶和贫民的多次起义以及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奴隶投往敌方的情况,都证明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化。除了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外,还产生了自由民的富有阶层与贫民阶层之间的对抗。
这一时期,战争造成农民破产,城市里挤满了寻找工作的贫民。随着贫民人数的
增加,放高利贷所聚敛的财富也增加了。贫富之间的对立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对这种阶级对抗的情况,很多人都看到了。哲学家柏拉图说:“每个城市,无论
是怎样的小,总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城:一个是穷人的城,另一个是富人的城。”
诗人阿里斯托芬在《富者》和《黄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