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鹰的阴影-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批评家们谴责企业实施的全球化,引起一种“底层竞争”——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视而不见的“血汗工厂”和容忍有毒物质排放的国家里,强迫较富裕国家中的工人,在降低工资和失业中做出无奈的选择。他们补充道,所谓的自由贸易一点都不自由。经济学家马丁许列举的事实证明,世界贸易组织“既推行自由贸易体制,同时又搞自我保护主义。它推行一种双重的标准,继续保护富国,抵制穷国常规出口的低值产品。”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富国的贸易壁垒,使穷国每年不可避免地损失100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批评家们谴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许多计划,其中结构调整计划导致俄罗斯中产阶级走向贫穷。当这个国家经历一场“休克疗法”,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时,造成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业,并且在其1997年金融体系彻底垮台之后,造成了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譬如,在印度尼西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令关闭银行,在这样一个根本没有任何存款保险的国家里,马上引起了骚乱,而且失业率一时间猛增到20%,占这个国家人口的一半,大约1亿人正向每天不到1美元的生活费过渡。    
       简而言之,批评家们争论道,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在国外产生的结果与国内是相同的:使一小撮企业精英们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使几乎其他人都处于经济条件停滞或者恶化的状态。世界银行本身也承认,“全球化似乎增加了贫困和不平等状况。”根据1999年美国人权发展报告的数据,“在1960—1990年期间,世界1/5最富有的国家与1/5最贫穷的国家中,人们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一倍,从30∶1增加到60∶1。到1998年,这种差距再一次出现了飞跃式的增加,贫富之间的差距增加到78∶1。同时,巨型公司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研究团体的政策研究所,在其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组织排列前200名的公司当中,现在有52家是非国有公司,仅有48家是国有公司。”这种非国有公司控制的局面,肯定要造成更多的不平等现象,因为这些非国有公司正在靠兼并其对手公司和分流工人来促进其发展。这200家最大的公司占全球经济活动的30%,它们所雇佣的工人却占世界工人总数的1%以下。    
       经过“9·11”惨案之后,全球化的拥护者们才开始承认,也许全球化并不是他们所承诺的那种万能药。他们瞬间正确认识到,贫穷虽然不是恐怖主义的直接导火线,但是贫困至少使穷人怀有绝望和挫折的感觉,从而引发暴力。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2年2月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警告经济和政治的精英们:“许多人认为,极度的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是全球化所造成的,全球化是由全球的精英们驱动的……而本次会议的与会者正是这些精英们的代表。”比尔·盖茨宣称:“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世界上的富人们是否需要将本来就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东西归还给他们。”一个月之后,本身就经常支持全球化观点的《纽约时报》,报道了在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一次世界首脑会议,这个会议的议题是对抗贫穷。现在,各国的领袖们都承认《纽约时报》的描述:“居住在非洲、拉丁美洲、中亚和中东的大多数民众,当今的生活已经低于1989年的水平,当时,柏林墙的倒塌,致使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高速蔓延。”    
       这些都是极好的反面意见,但是它们能使全球化的美国模式发生什么变化呢?人们仍然拭目以待。有一个建议,不仅得到了诸如西欧反全球化运动组织ATTAC的支持,而且还吸引了诸如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等世界领袖的注意,即发动一个全球的马歇尔计划,模仿二战之后美国为了复活遭受重创的欧洲经济所做出的努力模式,即通过援助、投资、免除债务、优先贸易和技术协调等方法。在“9·11”事件之前,非洲国家的首脑们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建议,虽然只是局限于非洲。那个计划号召非洲的国家首先要维持好自己家园的秩序,停止战争和腐败,维护人权,确保政府决策的透明度,用这些行动来回报富国对于基本发展需求所增加的援助:保险、教育、就业和建设基本设施等。    
       对于全球化的辩论,将影响未来几年内的世界经济,因此还要涉及到与贫困、疾病、环境恶化,以及恐怖主义的斗争。不用说,美国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正像对待国际环境政策那样,美国掌握着全球化的否决权。如果美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将很难发动一场真正有意义的马歇尔计划,并彻底扭转当前的“底层竞争”。因此,美国人需要深刻地反省一下,我们究竟希望代表哪一类全球化?地球上是否真正需要更多的麦当劳餐厅?或者说是否有可能出现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美国美人这就是后坐力!

      第十章 美国美人    
      这就是后坐力!    
       为写这本书而进行的全球旅行,给我留下了两个永远难忘的印象。其一是一座火山,其二是关于美国的重要评价。    
       在公元79年,罗马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有战无不胜的军队,不可逾越的技术,无法计量的财富。它占领了世界很多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庞培市,那是意大利西海岸上的一个港口,距今日的那不勒斯只有几英里远。庞培的战略位置使得它具有强大的军事和贸易优势,使其1万多居民享受了一种高标准的物质生活。这个城市的广场是仿照罗马广场而建造的。广场上有一个宏伟的长方形殿堂,神圣的殿堂面对着高大的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对面维苏威火山景色优美,火山口高耸入云,矗立在北部地平线上。在那个时候,城里富裕的家庭里都用上了自来水,有遮荫的花园与马赛克装饰成彩色图案的喷泉。庞培的主要街道就是那条富裕街。    
       有一天,山上着火了。开始时人们只是听见了火山喷发的声音,当强烈的爆炸声震撼了大地时,传来了一种恐怖的咆哮,接着,迎面扑来了滚滚的热浪。剧烈的燃烧将坚硬的岩石熔化成炙热的岩浆,从维苏威山的内部喷射出来,顺着山谷朝着下面城市的方向奔腾而去,沿途吞没了一切所有的东西。火山岩浆下泄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流进庞培城里的时候,人们都没有来得及逃跑。当火山耗尽了能量的时候,庞培市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它被埋葬在20英尺厚的熔岩和灰烬之下。    
       由于火山的岩浆彻底覆盖了所到之处的一切东西,庞培也被变成了当今保存最好的地下古城,变成了著名的人类古迹之一。当我在那个遗址观光,在那个古城中漫步时,心情十分复杂。所见所闻既揪心,又激动,仿佛又置身于当时的危险景况中,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有的一切景况看起来是如此的逼真,我似乎看见了那些当时谢世者的灵魂。而且,那里确实有后来制造的栩栩如生的石膏模型,展示了那些受害人千姿百态的死亡情景。人们看上去像在酣睡。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那些反映当时日常生活的人工制品。譬如人们可以看见一个咖啡馆,那个咖啡馆里有一个面对富裕街的柜台,上面有一个碗状的凹陷,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咖啡馆提供热饮料的方式与众不同。沿着街道向下走,不远就可以看见一个洗衣店,前边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妓院,妓院的墙壁上还留有卖淫的壁画,城市的对面是一个露天体育场,以及一个供皇家军队用的阅兵场。人类当时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习惯竟是如此的相像!但是所有这些,在刹那间都消失了。    
       我在庞培之行的三个月之后,美国的纽约市遭到自己点燃的流火袭击。这一次,是仇恨的翅膀带来了死亡和毁灭,而并非是自然力量的肆虐。飞来的横祸使得受害者被活埋在飞石瓦砾之下,这不是因为大自然灾害的结果,而是一次人为的行动,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严密组织对美国的进攻。如果援引策划者本·拉登的话说,这次进攻的目的是要表明:“美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强大。”数以千计的人死亡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吓呆了,更多人的心灵被恐惧包围了。即使最富有、最强大的文明社会,也有它的弱点。这些弱点,再一次被暴露出来,以至于死者在痛苦的挣扎中离去,幸存者陷入悲痛、恐惧和迷惘之中。    
       几乎一年过去了,相隔的时间似乎仍然太短,还无法完全理解“9·11”的重要性。现在,人们还无法知道20年之后,“9·11”事件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更不用说2000年之后了。它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还是一个长期战争中的首次突然的恐怖攻击呢?它是否将导致全球实力关系的重组,或者是否加强了美国的优势地位呢?它是否将激励、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使世界各国共同与贫困、疾病、暴君,以及其他与恐怖主义有联系的社会不良现象做坚决的斗争呢?或者它是否将被用来证明,加紧军国主义和安全限制的合理性呢?这一切,主要取决于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将如何从这次惨案中汲取教训了。    
       根据民意测验的报告,“9·11”事件之后,普通美国人的态度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现在的美国人更加注意国外的新闻了,但是美国人对于目前国内和国外事件所持的态度,几乎没有大的变化。2002年5 月,美国公共意见研究学会,在其年会上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自从“9·11”事件以来,美国人对于宗教、政府、公民自由,与其他类似问题所持的态度一直非常稳定。民意测验者说,人们对于布什总统工作能力的高度信任表明,在国家危机的时刻,人民还是全力支持总统统辖的政府机构,并不是一时冲动地支持布什的某些特殊的行动。    
       外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已经恢复到过去的状态。“9·11”事件之后,许多外国人曾经宣称,“我们现在都是美国人。”但是事过不久,这种团结的力量很快就消退了。因为外国人看到,华盛顿与过去的老帝国主义没有什么两样,不值得太多的感情投入。美帝国仍然保持它的老面孔:义无反顾地只关心自身利益。对于双重的评判标准熟视无睹,时刻准备好向他人发动攻击,但从来不听别人的劝告。尽管当初外国人对布什组织的反恐统一战线以及进攻阿富汗的行动抱有幻想,但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已经告诉他们,华盛顿在必要时肯定会一意孤行。布什把他的反恐战争称为一次宗教战争,但是他很快就抛弃了这个词语。因为,他害怕出现像中世纪那样的景况:激起穆斯林对于基督教统治的愤恨。然而,几个月过去之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我们不得不进入10个或者15个其他的国家去消灭恐怖主义,我们一定会这样做的,宗教战争似乎是形容美国做出的这一反应的最佳词语。”布什在2002年1月的发言中,坚持他的名声狼藉的“邪恶轴心”的观点,他表明美国决心单方面发动反恐战争,包括对伊拉克、伊朗与北朝鲜的战争。    
       几天之后,比利时的一家主要报纸《旗帜报》写道:“引人关注的是,“9·11”事件之后对于美国的普遍支持和同情,仅仅持续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三月份,美国便单方面敲响了扩大反恐战争的战鼓,五角大楼泄露了主动使用核武器的计划,目标除了上述的三个国家之外,还外加利比亚和叙利亚共和国。令人吃惊的是,它抛弃了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之间达成的一致意见,即核武器只能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存在。美国傲慢的单边主义政策,甚至受到历来支持它的那些啦啦队队长们的谴责,譬如阿纳托尔·卡列茨基,他是《纽约时报》在伦敦的专栏记者,典型的“亲美派”。卡列茨基写道:“当今,对于美国统治地位构成的最大威胁并不是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而是美国这个大国的傲慢态度。”    
       但是,这仅仅是华盛顿的初期行为。到了4月份,布什政府强行免去了国际气候变化调查小组组长的职务。这位组长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曾经冒犯了埃克…美孚的利益。同时,也解除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负责人的职务,认为他是美国对伊拉克计划的一个障碍物。而且,布什政府无视国际犯罪法庭的准则,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步骤,甚至宣布克林顿总统在和约上的签字无效。最引人注目的是,布什政府无视国际上的广泛呼吁,要求美国参与并制止中东不断升级的可怕的暴力行为。    
       尽管武力进犯伊拉克的计划在世界上不受欢迎,但是布什政府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实施。当约旦河西岸的死亡人数上升到了举世关注的严峻时刻,华盛顿却一再坚持自己的顽固立场,即使在不断发生自杀爆炸事件之后,仍然支持以色列肆意侵犯巴勒斯坦城市的军事行动。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官方和民众舆论普遍认为,以色列的做法太过分了,但是布什似乎更注意共和党右翼的批评,批评他对于以色列的支持还不够坚决。    
       在“9·11”事件过后的6个月的纪念日来临之际,总统保证要将人类引导到“一个没有恐怖的和平世界里”。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可以在情理、善意和相互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所有争端。但是,布什的顾问却在多种场合清楚地表明,他们希望美国继续保持它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地位。布什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将当今的国际形势比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的情景。赖斯辩解道,正像50年前的冷战时期一样,当时共产主义的威胁使得其他国家紧密地团结在美国的周围。当今恐怖主义的威胁使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布什政府显然希望,当今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将同以前的冷战时期一样,使美国对外政策成为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