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潇水说论语-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子气坏了,责问冉有:“你难道不能阻止季孙吗?”
  冉有说:“我阻止不了啊。”我是外聘来的啊。
  孔子说:“也没关系,林放曾经向我问礼仪的本是什么,林放都知道礼仪的本,难道泰山的神灵会不如林放明白吗?”意思是,泰山的神灵知道礼的本是什么,不会保佑季孙的,季孙去祭司也是白折腾。
  还是一句话,礼崩乐坏了(等级秩序和崇君已经朝夕不稳了),孔子和门徒都无可奈何了,只能求助于老天开眼。
  
  第七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仍然还是讲“仁”和“礼”的,具备了“仁”和“礼”的君子,他们就不会有争斗了,这样的社会就是安定美好的。这样的君子们,唯一要“争”的时候,据孔子说,那就是射礼吧。在较量射箭的时候,比赛者互相作揖(作揖和下拜不同,作揖不用跪下),然后再升到堂上比。比完了,再互相作揖退到堂下。等评委亮分结束,不论胜的败的,再互相作揖,互相让着登到堂上去喝酒。这样的争,争的时候也是很君子的。
  总之,处处都是礼了,这好像跆拳道啊。
  如果当政的都是这样的君子,根据孔子的意思,这样的君子自然不会造反、犯上的,也不会贪赃枉法的,社会上哪还会有黑暗面啊!
  教化终于使国家大治啊。
  
  第八句: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主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同时也是岐义甚多的句子。《诗经》有一句说:这个美女啊,笑得口两边的颊窝都在张动,她的一双电眼左顾右盼,然后再脸上轻施白粉。子夏问孔子,这句诗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孔子说:这就好像画画,最后不也是画完一个美图,再上些素色吗?
  孔子的意思是,“仁”以及仁所统领的各种好品德,是五彩绚烂的本质,犹如美女的笑脸或者一副画,然后,再给它加上一些“礼”(素的白粉)作为淡淡的修饰,这个完人就出来了。所以仁是内在根本,礼是最后的锦上添花。
  子夏明白孔子的意思了,子夏说:“您是说,礼是居后的事情啊。”(意思是,礼的地位,终究是在内在的仁的后面的。)
  孔子笑道:“子夏是个聪明人啊,能把我的意思阐发出来啊。跟像你这样的人,咱们才可以谈诗经啊!”
  子夏是却是是孔门中材质最高的,后来也当了教授了。
  
  第九句: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是孔子谈自己的学术的,无关治国和修身的宏旨。杞国这个地方,就是杞人忧天的地方,是从前夏朝遗民的封国,宋国这个地方,是商朝遗民的封国。作为遗民,曾经风光过又败落了,所以就表现得像清朝的遗老遗少那样可笑。于是,杞人忧天啊,守株待兔啊,这些编排人愚呆的成语,就都落在这两国人身上了。特别是宋国人,是那些傻成语被编排到身上最多的。
  孔子祖上也是宋国人,胡适说孔子祖上是商朝的宗教人士,参与祭祀什么的,总之跟死人打交道多。所以也特别知道礼仪。孔子说:“商朝的礼仪我是知道的,可惜现在宋国人保留的典籍不足,不能证明我说的对了。”同样,孔子说,夏朝的礼仪也是如此。
  孔子确实有学问啊,只是如果杞、宋的资料都不足了,孔子的礼仪方面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十句: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鲁闵公是个倒霉的孩子,在位没几天,就被庆父派出的恐怖分子干掉了。接下来是鲁僖公。鲁僖公在位时间长,名气也大。于是祭祀的时候,他的位置排在了鲁闵公前面。这是不合礼的。是违背礼所倡导的等级秩序的。
  所以孔子说,这样的祭祀,我看到往灵位前倒酒以后,就不想再看了。
  这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表示自己对现任鲁国君不知礼的批评。
  
  第十一句: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因为孔子不赞成现在的禘祭,别人就问他,那您觉得怎么算合适啊。孔子不愿意明说,就说:“我不知道。但有人应该知道。”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说,“就像了解他的手掌一样。”
  这里体现了孔子为尊者讳,虽然国君有错误,但是不扬国君之恶,这也是礼啊。礼,本来就是崇君的。
  后来,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譬如领导人犯错误了,就说,这不怪他,这是他媳妇蒙蔽了他。于是他媳妇——譬如妲己、褒姒、骊姬什么的,就都成了历史的替罪羊和怀女人。
  
  第十二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知
  
  孔子说,我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的就在面前立着一样。我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好像神灵真的跑过来喝酒吃肉一样。
  礼本来是为了约束人心的,所以用礼时候的思维活动,就自然格外强调了。
  但这句话还有其它趣味。什么意思呢?孔子是不相信鬼的,所以祭祀也是扯淡的事。但是孔子还是认认真真地祭祀,好像祖先鬼神们真来吃了似的。既然不相信为什么还要祭。这个前面已经解释了,这种礼仪,对祖先鬼神的敬拜,是代表着等级,儒家是要用这种礼仪来约束活人的社会的。所以,孔子虽然不信,但祭得还有模有样,假想着就好像祖先鬼神真的莅临了。其趣味,全在这个“如”字里。
  下一句更重要。孔子说:有时候我很忙,祭祀的事不能亲自主持,就请别的主持人来代劳。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不去亲自祭祀时,我的内疚,就如同该祭祀没有被执行一样。
  就好像说,要给我爸爸上坟,但我路远去不了,让老家亲戚们扫扫墓就算了。但我心里的内疚,就跟这次扫墓我根本就没有做,被漏掉了一样。
  这仍然意味着,在孔子看来,礼仪不重在形式,重在心。即便形式上进行了,但心意没有亲自尽到,仍然是歉疚的。
  
  第十三句: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在祭祀祖先或者先王的时都,先王不能来,就找一个先王的后代去当替身演员,叫做“尸”。当尸的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斋戒(不吃辛辣的菜),住在一间清洁安静的房屋中,有时要住上三天,有时要住上七天。祭祀开始时,当尸的就要代替祖先在祭台上接受礼拜。夏代的尸是站着,商代的尸是坐着。后世有一成语叫做“尸位素餐”,就是说当官,却不作为,象尸享祭一样,只拿俸禄,不干事。你找他办事,他就说:“这要找上面怎么怎么样。” 或者“这要找别的什么什么部门。”总之,他是不管。
  古人祭祀的时候,先在灶台那里,对着灶台祭一遍,然后再换个位置,跑到“尸”(替身演员)那里祭一遍。
  王孙贾把“尸”比喻成国君左右的亲信之臣,比如亲戚啊,宠妾夫人啊。把灶台旁边的当执人员,比喻成朝堂上的大臣,这个虽然没有“尸”那么亲贵,但是掌握着做饭这样的实权。王孙贾说:“与其去向‘尸’献媚,不如去向灶台去表亲近。”
  当时关于孔子有绯闻在传,卫灵公的媳妇南子是个美浪的女人,曾经私下召见孔子。于是传了孔子和南子闹绯闻的事情。王孙贾的意思是,您跟南子这样的国君亲近之人搞关系,还不如跟朝堂上的臣子搞关系,如果您的目的是想在卫国立足稳的话。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到卫国。
  孔子生气了,明白王孙贾又在说自己绯闻的事,于是孔子说:“我无所谓是献媚于‘尸’,还是‘灶’。既没有找卫君亲近之人拉关系,也无所谓去找朝臣。如果真的带有坏的目的,不是一个好人,找‘尸’祷告,找‘灶’祷告,都是没有用的!”
  王孙贾居然敢认为我们大圣人孔子找卫灵公的夫人是为了偷情加走后门,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然,王孙贾间接地借助俗语“与其媚于奥(尸),宁媚于灶”来发问,也算是有才学的了。比那种直截了当地说话,要雅致多了。
  现在中国人说话跟西方有差别,都不直接说我要你该怎么样,而是说一件旁的事,去“点”对方。外国人遇上这个,就很迷惑。这固然算是很雅,或者是很给自己或者对方面子,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有一点点虚情假意,却似乎是难免的。大约王孙贾早就是这样的了吧。
  
  第十四句: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是称赞周礼的。周代的礼仪,把从前夏商二代的都给整合发言了,高兴得我孔子了不得了!
  
  第十五句: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入太庙以后,对那里的祭祀情况,一点一件都要问。旁人说:“这个老家在鄹的小子,不是很知道礼仪的学问吗,怎么一样一样老是请问啊,他到底真知道假知道啊。”
  网友把这个留言转告孔子以后,孔子气坏了:“我那是不明白吗?我那是看见你们处处搞错了,我不好意思直说。我就通过发问的形式,点点你,希望你们自己醒悟过来呢!”
  呵呵,该!谁让你有想法不直接提,偏要通过发问的形式绕着圈子“点”对方!孔子说话,跟王孙贾一样,都是绕圈子的。
  
  第十六句: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在行射礼的时候,箭靶子中心,是一块虎或者豹的小皮子,这帮人行射礼的时候,为了炫耀自己的臂力,常爱把这个皮子的靶心给射透了。孔子很看不惯,这哪是在行礼啊,成较劲了。我们争的是德行,而不是力气。所以孔子说,射礼在射箭的时候,不是非得射穿皮子才好,因为人的力气有大有小,礼仪为了促进德行,加强和睦的,射着了就行,这是古来射礼的正确要求。
    有时候我们是这样,做事情的时候,做的特卖力气,以致于忘记了做这个事情的目的,甚至走到了原初目的的对立面上去了。譬如体育运动是为了提高国人自信和荣誉感的,最后弄出了很多乌七八糟的猫腻,跟原初的争自信和荣誉感就远远背离了。
  孔子这句话,还是讲礼仪重在调心,如果不能调心,反倒让人的心思乱了,走偏了,那就不符合礼仪的本道了。
  
    第十七句: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主
  
    这是个很经典的话。子贡说,朔日(每月初一)行礼的时候,要杀的那匹羊,也真是够无辜和浪费的,咱不要杀了吧。孔子说:“子贡啊,你舍不得的是那只羊,我舍不得的是那个礼。”
    呵呵,这是很有趣的。
    爱,在古代语言里,不是现在love的意思(子贡不会有恋动物癖),是小气不舍得拿出去的意思。譬如,“不爱其躯,赴人之困厄”,就是,为了搭救人的困而,我舍得自己的躯体,不吝啬它。这是大侠的风格啦。
  
    第十八句: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是孔子倒霉的叹息,他说,我对待国君最讲礼仪——目的是为了崇君——可是人们却认为我这是谄媚,是为了讨得自己的好处。
    加强君权和谄媚,其实是不一样的。虽然表现上都会把国君往神圣方面推,但是前者为公,后者为私。
  
    第十九句: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臣之间应该怎么处关系呢?”
    孔子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臣之间,人格是对等的,君主对于臣子,按照礼仪要求的尊敬的态度来对待,臣子对于国君,要尽心尽力去想去做——也就是忠。
    可见,孔子虽然处心积虑地崇君,但还不是无条件地像奴才侍奉主子那般。他是要求一种合理正常的等级秩序。上级并不剥夺下级的人格。这也是先秦时代专制力度弱的现实情况。
    但是,到了后来皇权专制走向极端的时候,我们看看德国人在“我大清”出差时的见闻吧。据黑格尔说:
    “每一位‘满大人’都有用竹杖行使笞刑的权利;就是最高最尊的官吏——公卿、总督、甚至皇帝的宠臣——都可以遭受这种刑罚,皇帝的宠臣不因这种笞打而被疏远,被笞的本人也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英国晚近派往中国的使节,由王公群臣伴着从宫中回去的时候,礼部尚书为了清道起见,毫无礼节地用鞭子赶开拥挤的王公贵人。”
    先秦时代的忠孝,都是相对的,而后来的忠孝,包括对老爹的孝,都是绝对的了。
    这种绝对的忠孝是有害的。我们再听听黑格尔对它的认识吧:
    “皇帝对于人民说话,始终带有尊严和慈父般的仁爱和温柔,可是人民却把自己看作是最卑贱的,自信生下来就是专给皇帝拉车的。逼他们掉到水深火热中去的生活的担子,他们看做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中国,大家长的原则把整个民族统治在未成年的状态中,他们的道德的决心已经被规定了的一切法律(也是体现皇帝道德的——潇水注)和皇帝道德的监视所占据。在中国,普天之下,一切政治都集中在中枢皇帝的身上,各个臣民无从取得独立和主观的自由。中国的人民,依赖各种的法律和皇帝的道德意志,所以是依赖一个人的意志。”
    那么,这又会如何呢,当臣民没有与皇帝对当的人格和完整的意志,那么臣民就不再具备荣誉心,就会敢于做各种欺骗和贪污败坏的事情,他们对于国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