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必不可少的,几乎人手一把。

孟加拉人的节日很多,一年十二个月,有十四个节日,可说每月都有节
日过。例如较大的节日杜尔迦节、罗其密节、斯尔斯瓦蒂节、新年节等。

(五)那加人。那加人大多分布在那加兰邦,其次分布在阿萨姆邦和梅
加拉雅邦的卡斯山区和东迪亚山区等地,人口有100 万以上。印度神话故事
有这样的记载:湿婆神和他的妻子乌玛去找阿周那的时候,他把自己打扮成
喀拉特人。喀拉特人就是现在的那加人。这件事发生在摩诃婆罗多时期。这
说明在婆罗多时期那加入就已经存在了。在《往世书》里也提到那加人,书
中称那加人为摩莱棋人、喀拉特人或基恩人。

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据说是古时候从中国的西藏和缅甸的一些地区来
到印度北部。到这里后,根据不同的地点或山名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住在
梅加拉雅邦的卡斯山区的,则叫卡斯人;住在柬迪雅山区的则叫柬迪亚人;
住在那加山脉的格恰尔山区的则叫格恰尔人,如此等等。此外,也有不少混
血人。那加人纯朴、憨厚、勤劳且勇敢,他们在反对英国统治和日本的侵略
中,起过重大作用。独立以后,他们的文化有一定的普及和提高,在经济以
及工业建设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那加人居住的地区大都是山区,交通不便,尽是小路。村庄稀落,而且
大部分村庄是在一些高山顶上。这样,在村里就能看到周围的情况,对进村
来的每一个朋友或敌人能及时做出反应。另外,他们之所以住在高处,重要
原因之一是为躲避猛兽的伤害。他们对外来生人,不管是本族的还是外邦的,
起初总是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一旦他们确认来的人不会伤害他们的
时候,就欢迎他,相信他,亲近他,只有这时,人们的真正热情才会迸发出
来。他们请客人喝他们喜欢的“苏摩酒”或“米酒”。按照客人身分高低贵
贱,屠杀牛、猪、羊或鸡等来款待,并且举行歌舞会。那加人说话诙谐,能
歌善舞,他们那健壮的身体,使你感到他们充满着活力。当你看到他们砍伐


森林,以木作肥,用镐头和弯刀劈山造梯田辛勤劳动场面,会为他们的忘我
劳动精神而感动。

那加人住的房屋,里面很宽大,可是当你乍一进屋,会感到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除了一个入口外,没有一个窗户。当你的眼睛习惯了这黑暗
的环境,就会发现墙上挂着或靠着用竹子和草秸编制的各种小篓和小筐。那
加人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部装在这些口大底小的竹篓、草筐里。你还会发
现一条木凳似的东西,上面有许多小圆孔,那是用来碾谷用的木臼。此外还
有火炉,炉内一直有火。有些人家里,还有供晚上睡觉或者让上年纪的老人
休息用的竹吊床。有些村里,山坡上有一排排房子,每排房后有一道十至二
十英尺的高坎。从远处看去,好像房子建筑在阶梯上。这种房子的好处是各
家自成一体,一旦村庄遭到袭击,或者敌人放火,不致于全村受害,便于互
相照应。有些人家的围墙大门类似望台。这是在危急时供站岗放哨用的,站
在上面能看到远处。那加人采用“火耕”的耕作方法。现在政府正引导他们
采用固定的耕作方法,在国家农业站和农场里,推广新的耕作技术,给各地
请来的农民介绍固定耕作的好处。在远离城镇的那加人村庄,人们过着自给
自足的生活,靠农业和狩猎为生,以大米、高粱、玉米为主,还大量吃肉。
除狮子和狼肉以外,所有的飞禽走兽,像水牛、猪、羊和鸡等一般都吃。

那加人婚俗奇特,如果一个姑娘还没有爱上谁,她总是把头发梳得很短,
如果她把头发留起来,并且让人在胳膊刺青,那就表明她已选好了对象。同
样,一个男青年如果腰间没有系三串小贝壳,那就说明他还没有选好朋友,
一旦有了女朋友,他就立即在腰间系上三串小贝壳。那加人很注重刺青,刺
青也很讲究,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在胸部、胳膊和腿上刺均可。从刺青上可
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身分和地位。从前,谁要是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则把
敌人的首级带回来,那么他就有权让人在他的胸膛上刺一个特殊的铜青,然
后再把那颗人头挂在自己的房前,以耀门庭,赢得别人的敬佩。现在情况虽
已不同,但是对刺青仍然很重视,有的地方把刺青看成是宗教和装饰的需要,
甚至一个姑娘若没有刺青,到了结婚年龄就找不到对象。

(六)泰米尔人。泰米尔人人口4400 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9%,主要
居住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他们属于达罗毗荼人种,一般个
子瘦小,肤呈黑色,头发卷曲,前额宽阔而扁平,浓眉毛,鬓角下陷,眼灰
褐色,单眼皮,鼻梁直而圆,鼻翼宽而厚。古代泰米尔人曾创造过灿烂的文
化,传说印度西北部的哈拉帕文化便是泰米尔人祖先所创造,后来由于雅利
安人的入侵,文明遭受破坏,泰米尔人祖先南迁,成为今天印度南部的主要
民族。

古代泰米尔人敬奉树木和蛇,祭牦。开始迷信鬼神,后来信奉天神,再
后则信奉湿婆神。在泰米尔语最古老的诗歌中曾提到马约、夏约等神的名字。
马约是平原地区保护牧人和牛羊的神,皮肤黑色,善吹萧,爱喝牛奶。夏约
是山区狩猎之神,皮肤白色,手执长矛,乘孔雀,有二妻,妻名瓦里和代瓦
娅妮。沿河地区的神是因陀罗;海滨之神是伐楼拿;沙漠之神是迦利女神。

在泰米尔人中,种姓制度很早就有,不同的种姓有不同的住区。在古代,
一个住宅区的中心往往是神庙,婆罗门和祭司住在靠近庙宇的地方,附近住
比莱伊、穆迪利耶等从事买卖的种姓,外层住一般商人、摊贩和工人,村外
或城外住的是“不可接触者”——贱民。至今,人们还可在马杜赖城看到泰
米尔人这种因种姓和职业的不同而布局不同的街道。从前种姓及职业划分非


常严格,例如婆罗门只能从事占卜、教育和宗教活动;称作外拉尔的种姓一
般都为地主干农活;名叫科莫蒂或杰底雅尔的吠舍种姓总是从事商业贸易;
一种叫香那尔的种姓则专门从事酿酒业。现在情况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各种
姓的居民不仅彼此可以接触,甚至还可以一起欢度节日。所从事的职业及一
些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一定改善,例如那德尔人已经在商业贸易领域里全面取
代了吠舍的地位,农村的洗衣工、理发师、园丁等,过去干活拿不到现钱,
现在可以拿到现钱了。泰米尔人中流行舅表兄妹、姑表兄妹结婚的习俗,有
的族里还有舅舅娶外甥女的习惯,但同宗是不能通婚的。离婚和再婚屡见不
鲜,比较容易,犹如家常便饭。男女双方,无论是谁,任何时候都可提出离
婚要求。若夫妻不和,可向本族的五老会提出离婚,五老会便马上召集会议,
听取双方的申诉,做出判决。宣布这个决定的方式很奇特。先由男方的家人
从房顶取下几块瓦,连同槟榔放在一起送给女方的娘家人,这表示夫妻的矛
盾已经到了不能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步,非离婚不可。这时,根据五老会的决
定,男方给女方一定的离婚费,结婚时女方出的那部分现金,这时男方必须
如数退还。女的把手镯从手上取下,放在男方的门上,到此算彻底离婚。离
婚以后,孩子归父亲抚养。

泰米尔人相信生死轮回,至于对死者的安葬活动,程序也很复杂。人死
后,家里人要为他守丧,一般上层社会,或比较守旧的阶层与农村,守丧期
长,为期16 天;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守丧期短,通常是一至三天,
市民一般为一周或更短一些。按照他们的习惯,出殡前,所有的亲戚朋友必
须到场,否则被认为是犯罪行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亲朋到齐以后,
他们先是向遗体告别,然后给尸体洗澡,涂上檀香,换上新服。死者的妻子
坐守遗体旁边,别人再给她穿上娘家送来的白色丧服。亲戚们这时围绕尸体
连转三圈,然后把遗体放到担架上,抬到附近的湖边或河边的火葬场进行火
化。去火化路上,要奏哀乐;过十字路口时,抬丧人也转三圈,经过庙宇时,
停止哀乐。第二天,死者的家属再回火葬场,取回骨灰,撒进湖河。死者若
是年轻人,妻子要打碎自己的全部手镯,抹掉头顶上所涂的吉祥线和前额上
的吉祥点,散披着头发,嚎啕大哭一场。

在印度境内,除了上述人数较多的民族以外,还有许多人数较少而处于
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民族,一般称作部落或部落民族。凡经印度政府登记过
的,即算“表列部落”。宪法中列有专门条款,赋予他们以特殊的法律地位。
至于全国共有多少部落,迄今尚无确数,估计有400 多个,其人数共有3800
多万,占全国人口6%。他们在体质上大多分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和蒙
古人种;在语言上主要分属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汉藏语系;在地区上
几乎全都分布在难以通行的偏僻山区和丛林地带。总之,由于他们在不同程
度上还保持着原始文明,对了解、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活的材料,因
此,自18 世纪中叶以来,印度部落民族一直受到印度和国外人类学家的重
视。

南亚语系部落人数最多,有810 万,占全国人口的13%。包括桑塔尔人、
蒙达人、卡西人、尼科巴人等等。他们是印度古老居民的后裔,原先居住在
印度中部平原,先后受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排挤而逃入深山密林之中。
其中桑塔尔人有440 万,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奥里萨邦。信
奉印度教,并盛行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
豆类,辅以狩猎和采集。蒙达人有145 万,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盛行万物有灵信仰,崇拜太阳。主要从事农业,
兼事狩猎和采集。制陶、编织、木器加工等手工业也较发达。霍人有85 万,
分布在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盛行祖先崇拜,迷信万物有灵。卡西人有55
万,分布在梅加拉亚邦,是该邦的主要居民。卡西亚语为该邦的官方语言。
卡西亚人分七大支系:博伊人、米基尔人、瓦尔人、林甘人、哈丹人、普纳
尔人和卡西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混有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
特征。社会尚处于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阶段。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
稻、玉米以及柑桔、槟榔等,生产技术低下,但擅长狩猎。尼科巴人有2 万,
分布在尼科巴群岛。体质特征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南亚型。成年男子身高不
过1。6 米,肤色较黑,颧骨高,头发稍呈波状或卷曲,体毛较少。社会处于
原始公社解体阶段,人们多信基督教,同时保留多种信仰和祖先崇拜。主要
从事刀耕火种农业,栽种椰子、薯类、蔬菜及烟草。由简陋器具进行渔猎,
技术娴熟,命中率高。衣着极为简单,男挂兜档布,女着植物纤维做成的短
裙。

达罗毗荼语系的部落共有644 万多人,占全国人口的1%,主要包括贡
德人、奥朗人、图卢人和坎德人,以及若干小部落。其中贡德人有272 万,
主要分布在中央邦,以及奥里萨邦、比哈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属于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信仰古代神灵,盛行祖先崇拜,崇拜同样
神灵的各个民族之间禁止通婚。主要从事农业、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下。
奥朗人分布在比哈尔邦南部。图卢人有130 万,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在语言
上与坎纳拉人接近。坎德人有68 万,分布在奥里萨平原和深山密林之中。平
原坎德人与周围奥利雅人已发生混合,从事定居农业;山区坎德人保留较多
的部落制残余,从事游耕农业,辅以植物采集。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部落,共有50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8%,主要
分布在印度北部和东北部的山区,包括曼尼普尔人、那加人、博多人、迦罗
人、蒂普拉人、未佐人、库基人和塔多人等等。其中迦罗人,又叫阿吉格·芝
呆人(山民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区,该区面积约3000 多平方公里,
拥有人口30 余万。此外,在山区周围的平原以及瓜尔巴拉兰地区也散居着不
少迦洛人。由于迦洛人至今还处于母系社会,对人们研究史前社会形态提供
了活化石,因而倍受重视。在迦洛母系社会中,以“马交”为单位。马交是
以母亲为首的单位,这些马交的名称,通常以动物、河流、洞窟等的名称命
名,例如郎格索(熊崽)马交、瓦斯拉(瓦斯拉河)马交等。每一个马交有
个共同祖先,即同一母亲,家谱由女子即母亲相传。

迦洛人最早位于何处,至今尚无定论,但他们自认为来自中国的西藏。
有些学者曾指出了西藏人和迦洛人之间的共同特征,即他们都崇拜鳄鱼,注
重拜牦牛尾。可是有些学者又认为这类动物在迦洛山区从来没有,故两者无
关。现今有些学者认为,迦洛人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由中国经过印度东
北和上阿萨姆地区来到这里,并认为远在上古时期,就有大量蒙古人种由此
道源源而来。

迦洛人虽然皮肤略黑,确有蒙古人的脸型特征。身材壮实但较矮小,有
些人留有胡须,但比较稀少。男女的发型大多一样,在后面打结,或者包个
头巾。也许由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的关系,迦洛族男女,衣服穿的很少。绝
大多数男子只穿一条三角裤,遮住下身,他们将这种三角裤叫做岗多那尔卡。
妇女在腰部围一块齐膝长的黑布,名叫伊坑·多卡。上身穿一件护胸衣,山


区妇女则裸露上身。迦洛族无论男女都喜欢佩戴首饰,脖子上挂一条用白银、
虫胶、珍珠或竹签做的项链,两耳挂有耳环,妇女戴的耳坠较多,有的多达
50 余个,往往使耳朵因好把耳环用一根绳子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