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爱不能等待-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爱不能等待》




在旋飞的社会中学会选择(1)


  ――《中国式ED》序言
  潘绥铭
  ED是一个英文医学术语的缩写,说的是男性的“勃起障碍”。
  如果讨论这个问题,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马上想到医学与医生,会想到求医问药;或者会觉得与我无关、不屑一顾;尤其是女性,更会如此。
  可是,也许我们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了:每当我们沾沾自喜地认为“我根本没有ED”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把“勃起”想象成什么样呢?又觉得什么样就算是“障碍”呢?
  恐怕没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医学上的判断标准,更不要说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自己了。结果,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没病”,其实只不过是 “我的性生活还行”的意思。
  真的如此吗?
  恐怕不是的。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在正在对中国的18岁到60岁的总人口,进行随机抽样的性生活与性关系的调查。根据目前已经得到的数据 ,我们发现几个有意思的情况:
  第一个情况:真正的ED(勃起障碍超过两个月),在男性总体中其实并不多,只有4。8%,但是偶然有过的男人却不少,达到41。9%。两者相加,就将近男人的一半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8-29岁的年轻男人里面,也有4。3%的真正的ED与27。3%的偶尔有过者,两者相加接近三分之一。
  第二个情况:男人在清晨刚刚睡醒的时候,阴茎应该出现不自觉的勃起。可是在所有的中国男性中,有13。3%的人没有出现过“清晨勃起”;再加上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人,达到22。2%。即使是在18-29岁的年轻男人里,也有9。4%的人没有“清晨勃起”,加上说不清楚的人,就达到14。5%。也就是说,那些看起来生龙活虎、性欲旺盛的小伙子们,其实每七个里面就有一个在这方面有着难言之隐。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虽然原因会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在于:我们对于性的欲望与兴趣都极度地减少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所有男性中,有8。1%的人“从来不想性方面的事情”;再加上超过一个月才想一次的男人,则是20%(五分之一)。即使是在18-29岁的年轻男性里,“从来不想”的人也占到8。2%,加上一个月以上才想一次的人,就是17。6%(六分之一强)。
  其二,在男性总体中,有15。4%的人一直或者超过两个月对性没有兴趣,偶尔有过这种情况但是不到两个月的人更多,达到31。4%。即使是在18-29岁的年轻男人里,这两个比例也分别占到14。6%与22。5%。也就是说,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年轻男人个个是“色狼”,其实他们里面有七分之一的人没什么“贼心”,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贼心”没那么持久。两者相加,占到小伙子的三分之一还多。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许多男人寄希望于“补养”。结果我们的调查发现:吃过各种各样的“壮阳药”、“滋补品”的男人有12。3%,即使是在18-29岁的小伙子里也有7。2%。
  其实,性问题的原因往往在“性”以外。我们的“欲念衰减”很可能并不是来自于生理问题,而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社会,来源于社会的变化太快、太复杂,使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难道不是吗?看看我们天天耳闻目睹的、铺天盖地的、无孔不入的那些青春广告、时尚刊物、各种“秀”、网上信息,哪一个不是在拼命地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性暗示”?最常见的就是:在宣讲“性福”(这没错)的时候,却非要展示“美女”与“帅哥”不可,而且往往是大富大贵之人的形象。这其实就是警告世人:如果你不够美、不够帅,尤其是你如果不够阔,那么“性福”就没你的份儿!
  从细节上来看,许许多多赞扬“性福”的信息,其实恰恰是在摧残着我们去追求它的勇气与信心。例如,究竟怎么样才是“没有勃起障碍”呢?按照一些传媒与互联网所宣扬的流行信息的说法,男人简直就应该是“金枪不倒、百战不殆”、“发扬英勇作战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与X女做爱X小时”等等,不一而足。再例如,一些流行信息恨不得把人大卸八块,把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给“性化”了,还不厌其详地教导你:应该先摸XX,再刺激XX,时间要达到XXX分钟,强度要达到XXX公斤,等等,等等。
  结果,我们的胃口被吊高了;判断标准被扭曲了;我们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人,而是妄想成为“性的永动机”。可怜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男人,在这种“性息”的狂轰滥炸之下,不是憋气就是自惭形秽。我们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一点一滴地溜走了;而前述的那些“兴趣贫乏”与“欲念衰减”却悄悄地钻入了我们的心底。
  尤其是,流行信息中的“超自然标准”使得我们产生了一种“表演的焦虑”。结果,我们开始非常在乎自己在性生活中的表现好不好。在男性总体中,“担心自己的表现”超过两个月的人虽然只有4。8%,但是偶尔这样的人却多达47。9%,将近一半!即使是在18-29岁的年轻男人中间,也是大体相同。


在旋飞的社会中学会选择(2)


  刨根问底,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表现好或者不好呢?我们究竟在使用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它真的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实践总结吗?它为什么对我是合适的?它就没有副作用吗?
  可惜,考虑这些问题的男人并不多,甚至还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被异化了,我们的性生活不再是一种相互服务与共同享受,而是开始变成一种“做秀”。我们的灵魂跑到身心之外,在冷眼旁观着那个“我”做出种种“标准动作”。我成了“我”的“评委”,然后我又因为“我”这个“评委”的胡说八道而心痛如绞、甚至痛不欲生。
  这是何苦呢?就像“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丫子知道”一样,每一个自我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干嘛非要拿那些既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流行信息”来生搬硬套自己的世界呢?
  这是生活在当下的最起码的“生存技能”。中国社会之剧变,只会越来越快;中国性文化的多元化也只会越来越繁杂。许许多多我们迷信的东西都行将逝去,我们所不习惯甚至不接受的现象则会日益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强化自我,那么无数或真或假的“性知识”、“性准则”、“性指南”、“性技巧”、“性窍门”就会把我们搞得昏头转向、徒生烦恼。
  我们的“性”只属于我们自己,既不属于别人,也不属于“流行信息”。
  我们的生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的“性”也必定是这样的。
  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与“性福”;不是为了“标准化”,更不是为了“做秀”。
  我们拥有一切权利来对“流行信息”评头品足,而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力来干涉我们的“性”。
  我们无法封住那些妖言惑众的“流行信息”,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把它拒之门外。
  舍此,我们还能在这个旋飞的社会里生活下去吗?
  这本书,就是描绘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的“性”方面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为了把您说得更晕,而是为了让您书面地实习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做出自己的虚拟选择。因此我推荐它。
  当然了,有的读者也许会问:那你倒是给我们一个答案啊,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您看,您确实需要实习了:如果我又给您一个“标准答案”,那我成了什么人啦?再说,就算我想给,有吗?


中国式发现


  有婚姻就应该有性,所以“无性婚姻”才值得讨论。
  也许,婚姻的物质意义,就是让人类合理合法拥有性行为的权利和繁衍后代的平台,那么当这一物质意义无法实现而只剩下精神躯壳时,生活也就必然从幸福的轨道上偏离开来,像所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事情一样,最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有婚无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但过程大多无奈,结局无外痛苦。所以,我们又得肯定,几乎没有当事人喜欢这种残缺的“亲密”。蒋先生的无奈,小米老板的淫笑,文清独对铁窗的怅然,都是这一命题最典型的诠释。
  凝视着那一张张或痛苦,或木然的面孔,我们不由得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无性了,为什么还要痛苦地婚姻着,甚至带给别人痛苦?
  没错,性不等同于爱,没有性生活,但是感情还在,所以,我们虽然无性,但仍然要婚姻着。我想,这大概是大多数当事人的心理底线。但,当灵与肉这一对爱情的双翼变得孤掌难鸣的时候,却还要它能继续翱翔在幸福的天空里,这无疑是奢求,甚至是残忍。所有中国人都奉行的“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的良好愿望法则,在无性婚姻的面前,也会呈现出一幅狰狞的嘴脸。也许这正是中国式的悲哀。
  当然,我们并非宣扬只要无性,就立即不婚姻了,而是希望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首先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眼瞅着自己和爱人的幸福气若游丝而袖手旁观,甚至还借此自怜自哀,博取同情,甚至另有所图。所以,当爱无能的时候,双方都有责任要想办法从无性婚姻的泥潭里绝处逢生,消极绝不是美德!否则,不仅是婚姻的不幸,更是道德的ED。
  思想性专栏:
  “我们在床上笑,在床上哭;我们在床上生,又在床上死;人类一生中的欢乐与辛酸,床榻始终是最好的见证。”(邦塞拉德:《在床上》
  床上还是创伤,这是个问题;撒谎还是不撒谎,这又是个问题;一个人睡双人床还是两个人睡双人床还是一个问题。
  〃啊,这世上有谁是快乐的?〃十八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的作者英国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写道,〃有谁如愿以偿?或者如愿满足的?〃
  恩格斯说过,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是没有性的婚姻同样是不道德的。


只要你行,有了快感你就喊


  “这是一句充满阳刚之气的格言,是男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中国男人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有了快感你就喊,这个句子很上口,但其刺激性也够强。它是人性的、自由的、坚定的,甚至是悲壮的。
  性,如果封存得太久了,所以当有人去揭开它时,色情的罪名扑天天盖地而来。性,本无色情的含义,对它的不知性和保守性形成了色情概念的性,性和色情本无必然联系,是人们强加的。性本无罪,错在我们形成了一个有罪的性观念。
  通过十几年对中年人的观察,在我们周围年轻人相对于中年群体而言,有着更加自由解放的资本,而中年人的这种思想开放程度就相当有限了,他们的观念已很难改变,他们所受的重重压抑非常明显。但是,目前很多对于中年男人的描绘都是不准确的,甚至带着诋毁,带着肮脏。
  人到中年,尤其男人到中年腰围愈来愈粗已经不足惊吓住他们,开始会用“现在年轻人”的字眼也没有什么,真正令中年男人惶惶不安的是,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会无时无刻想着两性的概念;和妻子的“性趣”也愈来愈像白开水淡而无味;走在路上看年轻美眉的贪婪眼神愈来愈不遮掩,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自己愈来愈“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开始让中年男性心思大乱。美国奥斯卡多项大奖的电影《美国丽人》,无异是现代苦闷中年男性力求一搏的最佳写照。
  面临被裁员的危机,和妻子感情不睦,这时女儿身材姣好的同学却重新激起他生活的热情与活力,在自己的性幻想里,16岁少女在飘落的玫瑰花瓣中对自己微笑、招手。为了吸引现实生活中少女的注意,他开始跑步、练举重,以便对少女展示他的胸肌。
  然而,当人们凝视着他们经历过沧桑却依旧镇定的眼睛,谁又能看到那里边闪烁的恐慌


“不干”才前卫?


  我,某男,木本植物。我和我女人婚姻10载,中年郎当。都属于人们说的“甲醇(假纯)”。其实我们是乙醇,我们是真纯。
  婚前性亢奋,婚后性无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叫醒。因为在我太太看来看来,肌肤之亲并不就等于肉体相搏,我们甚至很长时间了都像18、19世纪的很多欧洲贵族夫妇一样,分房而卧。
  《围城》里方鸿渐自从读了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后来我真的苟同了这个结论,并且在爱情中保持着一种少有生殖冲动的真诚。
  后来听说李敖曾经吹牛自己有过16天16次的“战况”,让我开始感觉情况不对;再后来“杜蕾斯”没事找事,对2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排什么全球做爱英雄榜:美国第1,法国第3……香港第20。香港人年均做爱63次,离美国人的124次,差出一半,这更让我心虚汗颜;直到有一天他们严肃地说我“病得不轻”,我才发现事态已经变得非一般的严重。
  后来文化开放的城市竟然出现了所谓的“性放纵团体”、“换妻俱乐部”,交换伴侣,以寻求新的刺激,我却恍然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无性的婚姻正在使很多人陷入恐慌,就像很少有人在裸体面前镇定自若。想想在这么解放的时代,很多人都身体开放,你偏‘不干’,这只能说明你太另类太边缘。就在无数的“性聒噪”声音里,肯定有不少人慌了,于是便以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形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我也不能免俗的疑虑疑问甚至疑惧的时候,有一个搞社会新闻的朋友向我祝贺:
  美国人又开始“性革命”了,婚前禁欲风越刮越猛。越来越多初、高中生决定“直到结婚,守身如玉”。誓言婚后才开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39岁才“浪子回头”的美国总统在就职之初,就宣称表明反对堕胎、并砍掉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