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类的当务之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切都有了,你应该开始生活了!    
    接着,在经历了语言学校一个多星期的认真学习后,京不特失去了耐心,他想马上找工作,哪怕洗盘子,哪怕捡垃圾。可是,负责安置他的人比他的耐心好得多。他告诉京不特,必须学好语言,而且凭他的天赋,他应该上大学。    
    京不特在他的书中写道:    
    在我的住所后面有一片小树林,我喜欢它。实际上,奥登塞(后来他从哥本哈根转至奥登塞定居)的每一样东西我都喜欢,对我来说,它看上去就像一个童话王国一样。每一个人都显得友善与美好,这是因为我对他们一无所知。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显得那么的幸福,因为我正拥有着一个正常人的快乐(当然,我知道也有不快乐的人,但既然我自己感到快乐,自然而然,他们看上去也是快乐的)。所有的街道都在提醒我注意红绿灯,我想不起来曾经在哪儿见过。所有的房子都使我恍若置身于仙境,即使当房门打开后,见到的只是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或一个正在大声吆喝的胖女人。附近也有一条小溪,它长满着水草,水不深。在它的右岸上是一片田野,再远处,是另一片田野。有时候,我会想起上海亚文化的生活,还有我的朋友们。我住的大楼前的一条马路看上去很像上海宝山。    
    …………    
    不久,人们告诉我在丹麦也有种族主义者与光头党。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1988年,我就曾听玛丽亚说起过。这些人会攻击我吗?我至今还没有遇到过他们。接着,又听到有人对我说:不仅仅是种族主义者,就是普通的丹麦人也对难民不友好,懒得和难民搭腔。难道丹麦人也会像中国从前一样排外吗?我不这样认为。当丹麦人踢赢足球时,我曾经在大街上喝到过丹麦人送给我的啤酒。不,他们不会敌视我的,他们比我还慷慨——在上海时,当我们赢球时,我从不把啤酒送给陌生人喝。我不喜欢在电视里看足球,但我喜欢自己踢球。在上海读大学时,我也踢足球,可是,那时候,我常常踢到对方球员的身上,而很少踢进球门。我也希望丹麦人能多赢些球,这样,人们就可以经常在大街上喝到啤酒了。不管怎么说,这很有节日味道。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给京不特写了一封信。我说:    
    读了你的这些文字,我第一次开始对西方世界有好感。我从来没有在那些八十年代离去的人身上感受到这种快乐。他们滥用了别人的信任和自己的背景。我要感谢丹麦政府,感谢他们救了我的朋友。    
    前一段有本在小资中流传很广的书,叫《安吉拉的骨灰》,写一个爱尔兰青年怎样历经艰辛,从都柏林猪狗不如的贫民窟中摆脱出来,最后双膝跪倒在自由女神像下面感激涕零。书中充满了对爱尔兰天主教传统的咒骂,充满了对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神往。说实在的,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几近泪洒胸襟,为作者在饥寒交迫的非人境地里挣扎感到不平,为他英雄的父亲最后沦为酒徒而扼腕。但是,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居然狠狠揍了母亲一记耳光。母亲的名字就叫安吉拉,所谓“安吉拉的骨灰”,就是母亲之死,爱尔兰之毁灭。他因听到寡居的母亲在阁楼上和陌生男人交媾,就怒不可遏。这一记耳光是打婊子的!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多笔墨,就是为了骂一声“爱尔兰婊子”!然后,就是他在灯火辉煌中望见了矗立在纽约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他胜利了,爱尔兰的噩梦结束了,前面是民主的、进步的、共和的、充满人道主义香油的、上帝宠爱的美利坚合众国!    
    这样的书令人作呕。谁都可以有所选择,你尽可以放弃天主教,改宗新教;你也可以不住都柏林,住到曼哈顿,但你何必非写自由女神战胜了圣母马利亚?何必要从爱尔兰的光荣中奔向美利坚的光明?    
    是的,爱尔兰的光荣或许与你根本无关,但凭着上帝名义的两党共和、借着上帝之手逼人回到石器时代的正义公道,又关你屁事?    
    有的时候,我想,人并不是什么智慧生物,他们可能在许多方面还远远不如动物。《独立宣言》已经发表229年了,新教改革也快六个世纪了,自诩为重获人格的伟大变革的文艺复兴也由来已久了,然而,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莎士比亚铜像下的铭文却要比镌上去的时候更为深刻——“没有黑暗,只有蒙昧!”(There is no darkness but ignorance。)


《人类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马骅事件

    京不特第一次到我北京家中,还带来一位怯生生的小伙子,他就是马骅。那天晚上吃过饭后,我和京不特聊了很久,其间,他从头至尾一言未发。后来,京不特说要走了,我问他去哪里睡,他说就睡到马骅家。    
    所以,当去年六月京不特给我电话,非常沉重地说马骅出事了,我居然一时没有想起这个人。京不特说:“马骅出事了,他在云南坐汽车跑山路,翻到沟里去了……”我听得很清楚,自始至终,京不特没有说一个“死”字,而是反复强调马骅失踪了。我便顺着他的话头劝他,说或许可以找到的,云南的地形复杂,没准受伤掉到江里去了,说不定过几天就会顺水漂流到下游什么地方的。    
    可是,马骅失踪了,永远失踪了。而京不特在他自己的网上却一直留着这样的字:“我的朋友,夏天平安。平安地回到家。”    
    他是自发自愿去云南山村教书的。他的事一出,上海方面非常积极,想通报全国表扬,或追认为烈士,或树碑立传。可事实上马骅的行为与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党派团体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把他搞成开发大西部的英雄,既不符合事实,也于情理不通。首先,没有人号召过他,也没有人逼迫过他,更没有人给他任何条件并委以重任派他去山里教书。他自己某一天突发奇想,忽然想去山村当教师,这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你想寻找这个行为的意义吗?可是你的经验不足,你只会在历史的某一部分和连篇累牍的公文中寻找意义。你不能忍受没有意义的事,你更不愿意面对一个新的事实去发现它背后新的意义。我只能认为:你不是懒惰,就是无能。    
    当听到有人想申报马骅的“光荣事迹”,把他放到某个他生前极不愿意进去的镜框里时,马骅的朋友们不干了。他们纷纷出来写文章,还在网上为马骅建立网站,以他们的方式来追忆一个普通朋友的离去。结果,幸亏某人发现得早:这个遭遇意外的不幸青年,原本是亚文化诗歌圈的叛逆分子。看来,他的来头有问题,他的言行也很难纳入“正确”的轨道,于是,“牺牲”这个词是不能滥用了。那么,就失踪吧;那么,就也许出了点让人不愉快的事吧;那么,就听说……那么,就不太清楚;那么,就干脆地球上从来就没有马骅这样的人!    
    马骅的朋友高兴了,马骅的在天之灵说不定也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浪漫的乡村教师最后的书信吧:    
    7月10日下午五点多,所有科目的考试都结束了,我和学生搭车回村。     
    车子在澜沧江边的山腰上迂回前进,土石路上不时看到滑坡的痕迹。江风猎猎吹着,连续阴雨了一个月的天气突然好起来。落日在雪山的方向恍恍惚惚,神山卡瓦格博依然躲在云里。挤做一团的二十多个学生们开始在车里唱着歪歪扭扭的歌。薄薄的日光时断时续地在车里一闪即过,开车的中年男人满脸胡楂儿,心不在焉地握着方向盘。学生们把会唱的歌基本全唱了一遍,我在锐利的歌声里浑身打颤。     
    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这样的场景多年以前我在梦里经历过,但在梦里和梦外我当时都还是一个小学生。《圣经》中的先知以利亚曾在山上用手遮住脸,不敢去直面上帝的荣光。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    
    两天后,我们在学校里为四年级的学生开了简单的毕业典礼。我跟他们说了些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的动感情的傻话。学生们都哭了,我却奇怪地保持了平静。    
    雨季仍在继续,难得看到一两眼太阳。而一旦出了太阳,就是一阵暴热。我要离开村子一段时间,到周围的地方去转一下,冲淡一下我多少有些可笑和矫情的感伤与自我感动。    
    不久前,我为村里和学校写了一份资金申请,托人递到州财政局,让他们拨些钱为学校建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作为学生的活动场所。前几天,申请被批了下来,顺利的话,暑假期间可能就会动工了。这个消息很让我高兴。    
    不管怎么样,我到这里已经整整一个学期了,生活在经历了一个巨型转弯之后,震荡和晕眩都还没完全平复下来。短暂的出去走走也许会有好处。     
    祝各位每天进步!     
    马骅    
    2003…7…20    
    一年以后,2004年6月20日,他搭乘的那辆吉普车翻进了澜沧江。    
    有一天,我跟京不特说,你不妨为我弄个剧本。京不特表示,要弄就弄马骅这个题材。我相信,如果京不特着手写这个本子,一定会相当精彩。因为,马骅的动机和在这个动机下的行为,与多年以前那个四处寻机要求支边的上海青年,是何等的相似啊。他们都在为计划外的个人选择较真。但一个成了,却死了;一个没成,却活了。实际上,使用“支边”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给偏远地区的穷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事情需要宣传吗?这个事情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建立各种委员会去计划统筹吗?这个事情难道需要高瞻远瞩、出众卓越的人类头脑来给以教育、指导吗?这个事情难道不是人本来就应该做的吗?    
    一方面,“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六亿神州百姓究竟是尧舜一样的神仙圣贤,还是实质上只是被人吓的“不许践踏草坪”、“不许随地大小便”的愚氓呢?    
    我要去干我的事情,我自己错了自己可以承担;我不可以承担就让法律和道德来制裁我、谴责我;我要去干我的事情,我干成了并不意味着你预先就想到的,也并不意味着我定然受过你恩赐般的感召。如果我幸福了,我自己完全有能力享用;我是否愿意与人分享,是下一步的事情,也归根结底是我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左思右想不愿意与你分享,你也无权干涉,你也不必红眼病似的用教训我的口吻跟我说什么平等!    
    这是起码的人道,古人早就说了,人各有志。但是,现如今,我们左的、右的先生们却忽然不懂了;他们总是在各自的主义中吹胡子瞪眼地要求别人跟着他搞群众运动,指责人家,埋怨人家,诲人不倦地折磨人家。而人,要是连个人的事情都弄不明白,他怎么可以独立于社会?又怎么可以贡献于社会呢?    
    我想提醒诸位的是: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人类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关于左翼(1)

    2003年,我和韩德强等人发起组织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签名活动。几天以后,我在民风网签名的名单中,发现了京不特的名字。这既是我意料中的事情,又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我意料中的是: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任何非正义的事情,他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我吃惊的是:他从来并不参加团体派别组织的任何活动,而这次由新左派领导的签名他却参加了。    
    很多人一定会问,说这个新左派的张广天为什么和丹麦籍的自由作家过往甚密?这两个家伙关起门来喝酒的时候会不会为各自的主张争得脸红脖子粗呢?说实在的,我们俩还真的就左的、右的问题谈得很多。但你们不会想到的是,我和他的来往,除了有同出一处的情谊渊源外,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我们的并列,会是一种互文见义。说我新左派的人应该清醒了!我从来就没有承认过我是左派,只苦于我的真诚表达比不过左翼运动的甚嚣尘上罢了。    
    你们也许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所发现:张广天和京不特,的确在某些方面是同一种人。对的,我只关心我是哪一种人,当然最好是哪一个人,我并不关心我是哪一派人,哪一族人。    
    2003年底,瑞典笔会授予京不特图霍尔斯基文学奖。这个奖金写《撒旦的诗篇》的伊朗作家拉什迪也曾经获得过。应该说,这是件不大不小的事。可是,为什么不见媒体报道?也不见文人作家奔走呼告呢?如果说中国媒体保持低调,完全可以理解;但西方媒体这次为什么也没了那股子如获至宝的兴奋劲呢?    
    问题就出在京不特的答谢演讲上。在演讲词中,他一方面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中国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斥责美国政府的倒行逆施。他说:“借发奖仪式的机会我也想谈一谈那打着‘保卫我们的自由’的旗号的所谓‘十字军战争’。我们看见,以这样一种‘捍卫自由’的事业的名义,人们可以让弱者们的血作为代价来充实自己的油箱。”    
    这样一来,在某些朝思暮想做梦都盼着拿国际文学奖的作家看来,他实在是做了一桩愚蠢透顶的买卖。你领奖就领奖,发言就发言,说什么十字军,骂什么不仁义,太没有经济头脑,太不知趣了!    
    果然,本来极为起劲的美国华人媒体对这位他们看好的作家哭笑不得,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可以想象,有多少人的笑容,绽开了,又僵住了,而这样的时刻,往往都让我和京不特高兴得“热昏”!    
    按照势利社会的目光,我去写诗、唱歌、做电影音乐、搞戏剧创作,学啥像啥,每一样都做得很用心,可结果又一一放弃,这有什么用呢?不过猴子掰苞米而已;京不特何尝不是这样?写诗、出家、坐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