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57-中国历代战神-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关人物: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张居正倭寇    
    主要事件:1.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被派往山东担负海上防倭的重任。    
    2.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招募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军新。并自创“鸳鸯阵”阵法。    
    3.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继光率领所部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4.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肃清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取得平海卫大捷。    
    5.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戚继光发明地雷,比欧洲人早约300年。    
    震撼声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第一节 背父报国,投笔从戎

    大江东去千万年,多少风流人物被风吹浪淘尽。然而,有一位英雄的名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推移中愈发光彩夺目。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历史人物郑成功。郑成功不一般的身世造就出他坚贞、大义的性格,成就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书写“精忠报国”的壮丽人生。    
    胸中怀大志勤学悟修真    
    郑成功原名郑森,他的祖籍是福建南安石井乡。他的父亲郑芝龙原是商人,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受到平户藩主的热情关照,还迎娶了本地姑娘为妻。    
    1624年8月27日,郑芝龙的妻子,在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郑成功。这块石头现在被当地人称作“儿诞石”。郑芝龙在郑森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开了日本。直到7岁回到福建前,郑森都是跟随母亲在日本生活的。    
    回到中国后郑森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镇)上学,他从小立大志,不断进取,闯书山、潜学海,特别是精心攻读历史名篇《春秋》、《孙子兵法》。少年英俊,好骑射舞剑,文韬武略,风采耀人。11岁时就能写读书感慨,弘文展志,如文中的“汤武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其叔郑鸿逵赞为“郑家的千里驹”。郑森读书悟真,努力进取,学业提升。    
    1638年考入南安县学,中秀才。1644年进南京太学,拜鸿儒钱学斋为师。有一次老师钱谦益问他:“什么叫‘洒扫应对’”,他回答说:“汤武革命,就是洒扫;尧舜禅让,就是应对。”钱谦益认为他的比喻奇妙,才华横溢,并称赞“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即为郑森取号“大木”,寓意为国家栋梁之才。    
    隆武赐国姓,丹心匡国难    
    公元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却暗中通敌叛变,“密遣亲吏到师纳款”。在忠贞爱国和传统儒家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郑森与他的海盗父亲自然在思想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6月,郑森随其父郑芝龙朝见隆武帝,帝见其少年英俊,便与其谈论天下大事,郑成功应对自如,论述精辟。他说:“翻开史册,有了明镜,国家朝政衰败,大多是由于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窃取弄权,残害忠良,丧失人心,以致毁弃河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谁能旁观!岳少保(岳飞)说过‘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真安矣!’这是最重要的。”    
    又论述:“励精图治,要集结各路义师,派重兵把守仙露关等险要门户,收复失地”。隆武帝听了甚喜,说“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又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即钦赐郑森为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领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附马。民间称郑成功为国姓爷。自此之后,郑成功碧海丹心,鼎力匡国,走上反清复明道路。    
    郑成功,提笔揭竿,精忠匡国难。矢志招纳义士,从者千万兵,纵横海上。清廷大惊,命大臣诏爵郑成功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右都督。郑成功和郑鸿逵宁死不奉诏。    
    背亲行大义一领延平郡    
    公元1646年,清军打过钱塘江,消灭了鲁王政权,鲁王逃到海上。清军随即大举进攻福建。郑芝龙本可以依靠福建山区的复杂地形抵抗满洲马队,但是,关键时刻,他的海盗本性发作,在他眼里,什么忠君爱国都是虚的,只有他的家族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开始和清军联络,准备降清。隆武帝只好坐以待毙。在儒家教育下长大的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所作所为十分气愤,他晋见隆武帝,递上破敌条陈,隆武帝转忧为喜,封为都督。    
    隆武政权失败后,公元1647年11月18日,明朝的佳王朱由榔于广西肇庆即位,称永历元年。郑成功奉永历正朔,为“招讨大将军”。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金门)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兵少粮缺,只游荡于厦门海域。逐渐逃散各地的郑芝龙旧部纷纷投来;部分不愿随郑芝龙投清的将士,见郑成功血刚气强、大义超群,亦前往归附,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战士10多万,战船5000艘。    
    公元1650年郑成功率师在金门、厦门、石井等地与清抗衡。清廷惧怕万分。千方百计利用郑芝龙与郑成功的父子关系,对郑芝龙进行威慑,企图使郑成功投降。然而,郑成功忠贞不渝,与其父陈词:“父误在前,儿岂误于后?我在本朝,既赐姓矣,称藩矣,人臣之位已极,此可谓智者道耳”“若苟且作事,亦贻笑天下后世矣”“吾父见贝勒时,已入彀中,其得全今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    
    郑成功的忠贞报国决心甚得永历帝赞赏。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永历帝派人到思明州(今厦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及明部将甘辉为“崇明伯”,万礼为“建安伯”等,军威大振,一领延平郡。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第二节 夺取金、厦,再立根基

    郑成功率部坚持抗清十余年,成为南明军中的一支主力。后经养精蓄锐,军力大增,达到鼎盛时期。但南京之战以强击弱,将士普遍产生了骄傲情绪,轻信清军的卑辞,终而未能一举破敌,给了清军可乘之机。丧失了光复大业的最佳良机。    
    挥师北伐直逼南京    
    公元1658年3月,郑成功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当时,西南地区的抗清主力大西军内讧之后,力量很弱,很难顶得住清军的大举进攻。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水军17万人于5月开进长江,6月克镇江等地,7月逼南京。    
    郑成功信心百倍,遥望着钟山龙盘虎踞的雄伟气势,赋诗一首曰:“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兵百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诗言志,完全表现了郑成功克敌制胜,恢复明朝的愿望和决心。大江南北为之震动,当地人民纷纷响应,闻风归附。    
    此时,南京城内清军只有清两江总督郎延佐上书朝廷求救,一面听从部下的缓兵之计,派遣特使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声称:“清朝有法,守城过三十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乞求郑成功宽限开门投降日期。”郑成功轻信了清军之言,拒绝部将的劝谏,令各部人马按兵不动,只等清军到时投降。郑军上下闻讯,以为南京指日可待,逐渐松懈了战备和斗志。清军乘机调入各州府的兵马,从南京东南门入城,使清军在城内的实力大为加强。    
    防备松懈清军反扑    
    7月20日夜,清军梁化凤乘郑军防备松懈,以郑军一降兵为向导,率五百骑出神策门,突袭郑军狮子山营寨。郑军官兵尚不及披甲,清军已冲杀至前。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梁化凤乘胜追击,连破两座营寨,俘虏郑军统领余新,杀副将二人。待郑军主力闻警赶到,梁化凤已撤回城内。    
    当晚,郑成功调集一部兵力移营神策门外白土山下,以主力在白土山中设伏待敌,将大本营移到幕府山,准备在此迎接出城清军。次日清晨,梁化凤率精锐骑兵,乘郑军仓促之时,突然向神策门郑军发起攻击。郑军奋力迎战,终因猝不及防而败去,部将陈鹏、万渌闻讯率部驰援,被山上突袭而下的梁化部骑兵所击溃。    
    与此同时,清军江宁总管客客木率一部兵力由仪凤门绕到幕府山后夹击郑成功大本营。郑军部将陈魁见清军围攻大本营,急驰赴援,半路被清军以劲弩射杀,所部也被击溃。郑成功在幕府山见战事失利,急驾小船,去调水师增援。恰值江水退落,水兵所乘战船无法靠岸。郑成功在江中眼看两军相战,战局直转而下,却无能为力。    
    自郑成功离开,郑军失去大本营指挥,不知如何行动,只好各自为战,原地固守。清军加紧攻击,各个击破。郑成功在船山见败局已定,只好率船队撤往镇江,然后出长江返回厦门。张煌言正在攻打铜陵,忽闻郑成功败讯,欲顺流与郑成功合兵,不料清军水师在南京封锁了归路,只好从陆路经浙东转回舟山。张煌言与此同时也因孤军无援,为清军所败。    
    连战连捷立足金厦    
    公元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3月清廷认为郑成功锐气受挫,元气大伤,必定无力交锋,即派达素率师入福建,会同总督李率泰,集闽粤江浙之清兵,夹攻思明州。    
    郑成功北伐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预料清兵必定乘胜南袭,即一面调兵遣将进行整编,操练将士,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并严律士兵,以待再战。这次交锋,郑成功命一路将士出浯州抵制广东清兵,派右虎卫陈鹏督诸部守高崎,遏制同安的清兵。    
    这次郑成功布阵严密并身先士卒,将士们同心协力,接连取得海门、高崎大捷。在海门战役中歼敌1600余人。清兵大败,清统领哈喇土星被俘。清将达素如惊弓之鸟,仓皇逃回福州,郑成功军威大振,以金门、厦门为征战根据地。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第三节 血战台海,马踏荷夷

    在郑成功心里一直涌动着一股爱国的热血,儿时所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再次面对被割据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时,这股不断翻涌的爱国热血再也无法抑制,于是一个驱逐荷夷的大业就此开始了。    
    坚定收复准备出征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十七世纪初,欧洲殖民主义者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于1624年霸占台湾达38年之久。他们修建城堡,专事鱼肉百姓,每年征收“人头税”、“矿物税”、“盐税”等,还从台湾运回粮食、蔗糖等几十万吨,又骚扰福建、广东沿海,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祸害匪浅,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随后,郑成功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收集粮草,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    
    强渡台海兵临城下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2万5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浩浩荡荡出发,横渡台湾海峡。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在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率船队出发后的第二天,大军到达澎湖,恰巧遇上大风,战船数日不得行。郑成功非常着急,并且见久驻则乏粮,又恐此风无期。随后,于3月30日晚告令诸将“冰坚可渡,天意有在”,传令开船。    
    4月1日清晨,讨伐军抵达台湾,并于当日乘着涨潮之机,冲过被称为“铁板关”的鹿耳门,直抵赤嵌城下。本来,荷兰侵略者以为鹿耳门水浅,大船难进,郑成功的军队在何廷斌的导引下,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突然兵临城下,荷兰侵略者见状惊叫“兵自天降”,慌恐之状可想而知。    
    强攻巧占解放赤嵌    
    台湾人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亲人。躲在城堡里的荷兰侵略军头目气色败坏地派了100多个兵士冲来,郑成功一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一个敌将,敌兵也溃散了。    
    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60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军的战船小,行动灵活。郑成功号令一下,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赫克托”号中弹起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3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赤嵌的敌军便躲进城内,闭而不战。这样,郑成功的军队就把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