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57-中国历代战神-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纪泽调回。法方还以不及早签约将要求赔偿法国军费、占领抵押进行威胁。李鸿章大力促使清廷接受这些条件,并与该法国人签约。    
    这时,左宗棠正在从南京赴京入见的途中。他得知条约一事后立即上奏反对,他主动请缨督师,甚至立下军令状:“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抵京后,左宗棠发现紫禁城内外风气萎靡,很不正常,便联合主战的醇亲王奕寰等舒张正气,其“胜固当战,败亦当战”的豪言壮语被舆论传扬,京城内外顿然豪气萌生。    
    1884年8月23日下午2时,法舰对长期提心吊胆、高度警戒下疲惫不堪的清军发起突然袭击,左宗棠、沈葆桢千辛万苦创建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大多数海防炮台被毁。这就是著名的马江惨败。26日,在海军主力被一举摧毁之后,清廷当局不得不表态宣战。    
    遭到如此巨大损失之后,李鸿章不以自己促成的国耻为耻,反而夸耀法军的胜利,说这证明中国海军不堪一击,只有议和。这种论调遭到左宗棠等的大力反击,慈禧太后认为左宗棠言之有理,并为其气概所鼓舞。在左宗棠的坚决要求下,清廷同意这位73岁的老将亲自到福建前线督师。    
    9月中旬,法国舰队再度进犯台湾,侵占基隆。在随后的淡水战役中,法军遭到重创。法军转而采取封锁海峡,围困台湾的策略。刘铭传电请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增援,李鸿章却仍以“法舰毁闽船不过数刻,万难与敌”为由,按兵不动。    
    此时,左宗棠调旧部5000人一同抵达福建后,立即在港口遍布水雷,将马江沉舰上的炮拆下来移装到陆地炮台。福建海防形势改观之后,左宗棠随即用计暗渡海峡,成功增援台湾。法国海军在台海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发起镇海战役,并遭到重创。    
    王德榜在左宗棠的支持下,毅然克服淮系上司潘鼎新的不断阻挠,配合冯子材、刘永福等接连取得镇南关(今友谊关)大捷、谅山大捷和临洮大捷。清军将士乘胜追击,决心与越南义军一起,一举收复北宁、河内,把法军驱逐出越南。29日法军谅山大败之后,欧洲震惊。这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垮台。这在晚清历史上是空前的第一次。    
    辱国条约遗恨平生    
    但令人们无法理解的是,当中国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终于扭转战局的时候,李鸿章等却在英国人赫德等的怂恿下,派出赫德手下的一个英国税务员金登干代表清朝政府,于1885年4月4日在巴黎签订了《中法停战条约》。7日清廷便宣布停战。    
    停战诏书飞抵前线,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等大为震惊和愤怒,纷纷表示反对,前线将士更是以剑砍地,冯子材、王德榜等纷纷上书请战,并要求处死议和者。    
    重病在身的左宗棠痛心疾首。在和约签署的第十天,他上书开缺回乡养病。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故福州。他临终遗嘱:“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在去世之前,左宗棠抱病上书数道重要奏折。他建议当局“专设海防大臣”“驻扎长江,南控闽越,北卫畿辅。”“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建议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震摄外敌。“凡铁路、矿物、船炮各政,应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尤生之年。”    
    这一条条都是这位忠君爱国的悍将未了的心愿,左宗棠就这样带着未酬的遗憾离开了。若这一条条都能如老将军所愿实现,那么我想之后发生的甲午战争,日本侵略者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得逞了。


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大义悍将左宗棠战神档案

    姓名:左宗棠又字:季高    
    年代:清代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1812年卒年:公元1885年    
    特点:忠烈多智略性狂傲    
    战神身世:从小深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并中规中矩地走大多数文人的科举之路。在三次会试不中的迷惘之后,终悟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之道理。    
    相关人物:慈禧李鸿章阿古柏    
    主要事件:1.公元1860年,左宗棠奉诏命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他招募了5000人,组成“楚军”,这是左系湘军的起点,也是左宗棠人生中的一个转折。    
    2.公元1875年,饮差大臣左宗棠,进新疆督办军务,出兵平叛。    
    3.公元1877年,左宗棠乘胜进军南疆,经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次激战,彻底击败了阿古柏。    
    4.公元1880年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公元1884年9月初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12月进驻福州。他巡视海口,布置防务,派兵援台。    
    6.公元1885年7月,上奏提出专设海防大臣;建立海军十大军的设想。    
    震撼声音:“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热血忠魂,气壮中华山河:铮铮铁骨张自忠第一节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说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就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起《大刀进行曲》,而《大刀进行曲》的问世,就不能不提及万里古长城的名关——喜峰口。我国抗日将领宋哲元、张自忠率领的国民党第29军组成的“大刀队”,两次夜袭日寇军营,刀劈鬼子兵,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此举震惊了长城内外,胜利的喜讯顿时传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    
    从《大刀进行曲》说起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不曾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刀进行曲》。它曾经鼓舞和激励过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为民族的解放进行殊死的斗争,谱写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说到《大刀进行曲》就不能不提起这样两个名词:喜峰口、张自忠。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北部燕山山脉的中段,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塞北通往京都的交通要冲。这里山屏耸秀、层峦叠峰、险山深谷、绝壁危崖,构成天然之险。    
    日军突关华北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1933年日本侵略者欲侵华北,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张自忠将军率领国民党第29军在此迎战日寇。1933年1月10日,29军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这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    
    部队出发前,他召集全师营级以上干部开会,作战前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日本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只要我们全国军民齐心协力,与日寇拼命,就能将日寇打出中国去。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国捐躯,重如泰山!”他还要求部队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动老百姓一草一木;第二,战斗中要节省子弹,不瞄准敌人不准打枪。    
    3月7日,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此地距喜峰口30公里,张、冯在此设立29军前线指挥所,就近指挥前方作战。在与冯治安、赵登禹商讨作战计划时,他鼓励他们说:“人生在世总是要死的,打日寇为国牺牲是最光荣的。只要有一兵一卒,我们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冯、赵二人甚为赞同。    
    力挫日军灭他气焰    
    3月9日,29军奉命开赴喜峰口担任防务。当部队先遣团到达喜峰口时,日军500余骑兵已来到了长城脚下,将士们奋勇抗击,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29军不仅在白天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为了力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猖狂气焰,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当晚喜峰口前线总指挥、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又挑选了500名技术高超的大刀队队员,夜袭敌营。    
    大刀队分左右两路,左路由副团长孙儒鑫率领,从喜峰口西的潘家口向蔡家峪一带进发;右路由一营营长王昆山率领,从喜峰口东的铁门关插向白台子。两支突击队于3月10日凌晨2时先后到达指定目的地。此时的日本侵略军正蒙头大睡,做着黄粱美梦。大刀队队员们如同神兵天降,扑向敌营,抡起大刀,横杀竖砍,刀起头落,近千名鬼子从梦中惊醒,衣服都来不及穿,就撞在刀口上。大刀队在敌营英勇拼杀了近3个小时,使500多名鬼子人头搬家。    
    日军不甘心遭此痛击,天刚亮,即刻组织反扑,以其第14旅团的主力部队朝喜峰口正面猛攻。虽然29军的战士们都很勇敢,决心固守阵地,给敌人有力回击,但因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日军炮火猛烈,接连不断,而我军武器落后,弹药不足,在敌方的强攻下,我军伤亡极大,阵地上有些吃不住劲了。    
    稳住阵脚二次夜袭    
    就在这紧急关头,赵登禹将军亲率特务营及时赶到,向日军展开猛烈反击。赵登禹机智谋划,以提高对敌杀伤力和节省弹药为原则,充分发挥我军的潜在优势,等日军靠近我阵地时再展开出击。当敌人靠得更近时,中国军队战士立即扑上去展开格斗肉搏,给日军狠狠的打击,阵地上横尸累累。    
    此战,我军虽有伤亡,赵登禹将军腿部受伤,但由于指挥得当,敌人的猛烈攻势终于被压下去,使我军阵地转危为安。张自忠感到这样与敌人硬拼消耗终非善策,于是同冯治安、赵登禹商议,决定再次组织大刀队对日军实施大规模夜袭。    
    3月11日夜组织了对敌人的第二次夜袭。这次共动用了4个团的兵力,左路由赵登禹旅长率两个团从潘家口出击,右路由佟泽光旅长率两个团从铁门关出击。    
    凌晨3时战斗打响。营长苏东元率队砍死200多敌人,缴获野炮18门;连长张维瑾带领勇士们砍死了一个炮兵连的40多个敌人,缴获大炮数门、炮弹36发,并把这些炮弹全部射向日军阵地,炸得鬼子抱头鼠窜,血肉横飞。这次夜袭,29军共砍死砍伤敌人200多名,烧毁敌人军车200多辆。    
    29军在喜峰口一带固若金汤的防御,使日军士气大跌,他们见雷池不可逾越,遂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    
    捷报频传高歌颂扬    
    在保定的蒋介石得到29军捷报,喜不自胜,特电宋哲元、张自忠赴保一晤。19日,宋、张、冯三人赴保谒蒋,受到盛情款待。据说,蒋介石“神情欢愉,面有喜色”。这是张自忠第一次与蒋介石见面。    
    29军大刀队的抗日捷报不断从长城传出,鼓舞着有民族自尊心的所有中国人。在上海从事抗日运动的麦新在29军大刀队英勇精神的激发下,倾吐出来他的全部爱与憎。    
    激情之下,引吭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29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这首“大刀进行曲”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一首优秀的抗战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8月在上海演唱,不久“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雄壮歌声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它鼓舞着全国军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热血忠魂,气壮中华山河:铮铮铁骨张自忠第二节 惊心动魄,险出平津

    这段历史对于张自忠将军来说可能是他人生当中比较敏感和特殊的一个时期,他曾一度被舆论称作“汉奸”,这对张自忠将军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拳拳报国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这位铮铮汉子没有被压弯脊梁,他沉默下来,把心中巨大的委屈化作更勇猛的战斗,以行动甚至生命来昭示天下,“张自忠”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祖国。    
    撕毁协议炮轰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宋哲元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兼29军军长。宋哲元于是年5月回山东乐陵原籍扫墓未归。张自忠、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等联合急电宋哲元,报告事变发生情况。后又派邓哲熙赴山东请宋速返主持一切。而宋哲元的态度是祈求“和平”的,他复张自忠等人的电报中称:“必须镇定以处之,相机应付,以挽危局。”    
    邓哲熙到乐陵后,宋哲元对邓哲熙表示:“日本不会对中国发动全面的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有可能。”张自忠与天津市公安局长李文田向日方在津驻屯军交涉。日方因田代有病,由参谋长乔本代行。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停战,各惩办肇事者,宛平县改由保安队驻守。偌大风波,似已平安度过。但白天平静,夜晚总有枪声。之后,乔本赴北平,由张自忠、冯治安、秦德纯与之商谈。    
    1937年7月21日日方即撕毁和谈协议,炮击我宛平县城及长辛店驻军。7月25日,日寇又借口修理电话线路为名,向我廊坊38师113旅和驻大沽的38师112旅225团挑衅。26日,日军企图经广安门冲进北平城,由于我军奋勇抵抗,未能得逞。    
    主帅撤离被迫留守    
    在7月8日至28日间,蒋介石相继给宋哲元发出五封急电,指示他速赴保定扼守。这时日方又向宋哲元发出紧急通牒,要他和37师一起撤离北平,还可继续和平谈判,否则将采取断然措施。    
    宋哲元是边疆大吏,守土有责,不战而退,舆论和国法难容;若战,又可能成为阶下囚。整个29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走还是留,是抗战还是妥协,这无疑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此时此刻,留在已被日本控制的北平的人必定会被全国人民骂为汉奸。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自忠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负责安置29军遗属等事宜。宋哲元为此还曾亲自写有三个“手令”。宋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