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57-中国历代战神-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威武盖天地,名飞青云上:飞将军李广第四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勇猛刚烈的形象。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这样富有个性的将军,无论输赢胜败,他都保持了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色和气度;都充满着敢于勇往直前的气魄和视死如归的拼劲。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可能打败他。”    
    老当益壮悲壮自刎    
    到了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60岁了,但凭借军人的气节,李广多次强烈要求出战。最后汉武帝刘彻只好让他跟随卫青出战。卫青探明匈奴单于的所在,决定亲自率领精兵进攻,而让李广跟随右军走另一条道。李广向卫青请求要作为他的前部,说自己从小和匈奴作战,希望大将军能够给自己一个俘获匈奴单于的机会。    
    但是卫青早就得到了汉武帝的指示,刘彻认为李广年纪大了,所以不宜为前部。这样,卫青就拒绝了李广的提议,而是根据他的特点让其从侧翼出击。老将军李广觉得卫青嫌他老看不起他,于是生气,站起来径直走了出去。    
    李广在进军路途中向导意外失踪,所以他所率领的大军迷失方向,最后到达预定位置的时候已经晚了好多天。而卫青这一路也没有什么斩获,汉匈双方激战数场,匈奴的单于见势头不妙就率军逃走。事后卫青遇到右军就派长史(军队执法官)去询问李广为何失期不至导致匈奴逃遁。李广见事情又变成这个样子,就对长史说:“这件事情和下面的各位校尉没有关系,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责任全部在我这边。”    
    李广又对自己的部下说道:“我从小就和匈奴作战,大大小小七十多战,这次跟从大将军出战,结果迷失道路,这是天意啊。我李广已经60多岁了,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军法官,受那种羞辱。”然后李广就引刀自刎了。李广死后,全军将士无不痛哭失声;消息传开,老百姓们也是流泪叹息。    
    戎马一生传奇一生    
    李将军的死,实在是一个令人伤痛的悲剧,纵然不是自尽的下场,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一生,也令人不胜唏嘘。即使只是读他的故事,与其本人并不相识,但是也如同太史公描述的一样:“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诚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一个虽败由荣的英雄故事,令人无限神往。    
    李广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作战的战场上,但最终不得封侯。这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这里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了,汉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汉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将;汉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    
    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可能多少带有点不走运的成分。    
    汉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使匈奴所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好的将军并非好的元帅    
    然而,大部分人则认为李广还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    
    李广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也许可以和张飞一比吧。但最终李广缺少的似乎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竟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    
    李广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他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吸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摒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    
    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威武盖天地,名飞青云上:飞将军李广战神档案

    姓名:李广又字:少卿    
    年代:汉代民族:汉族    
    出生:不详卒年:公元前119年    
    特点:善骑射    
    战神身世:名门之后,从小在父辈的教导下,保留着浓厚的先秦遗风并练就了一身的骑射本领。    
    相关人物: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匈奴    
    主要事件:1.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从军击匈奴;以功为中郎令,补武骑常侍。    
    2.汉景帝时,为北边七郡太守,以英勇善战闻名。曾以百余骑与匈奴数千骑遭遇;解鞍休息;使匈奴兵疑惧而不敢贸然攻击。    
    3.元光六年(公元前129),以骁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境)击匈奴,后出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为“飞将军”,不敢来犯。    
    震撼声音:“每一支箭出去必要射倒一个敌人。”


七战七胜,居功不自傲:楷模将帅卫青第一节 年少多劫,险象环生

    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一个遭人嫌弃饱受欺凌的侯府女仆私生子到抗击匈奴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从公主的骑奴到公主的丈夫,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卫青却能做到居功不傲,小心谨慎地得以善终。卫青身上似乎聚集了太多不可思议的神秘光环。而他那悲惨困苦的童年,尤为引人关注。    
    草根命运悲惨童年    
    卫青的出身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他原是一个叫郑季的人在平阳侯曹家做事时,与曹家婢女卫私通所生的私生子。卫青的童年,是作为公主府的娃子,在母亲的膝下度过的。    
    七八岁时,卫氏无力抚养,他被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按常规,一个县吏的儿子,是应该上学读书的。但卫青的私生子身份必然不会使郑家人对他有什么好感,连他生父都不太怜惜他,让他去放羊,更不用说其他人了,他的同父兄弟们甚至都把他当奴仆看待。    
    为了放好羊群,小卫青必须每天起早贪晚,爬山涉水,寻找草地,常遭风吹雨打,忍饥受饿。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也得不到一点温暖,家里所有人对待他都像对待小奴隶一样,随意鞭笞辱骂,他饱尝了人间的苦难。惟一使他感到欢乐的是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牧童小伙伴的纯朴友谊。    
    卫青在艰难困苦中熬煎,他顽强地挣扎着,终于送走了辛酸的童年和少年,等到卫青稍大的时候,不愿再过那种受虐待,受凌辱的生活,便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曹家。从此,他跟着皇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十分喜爱这个英俊懂事、勤奋好学的青年,让他做了自己的侍从骑奴。这样,卫青又开始了一种新的奴仆生活。    
    作为皇亲国戚的公主府的家奴,卫青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封建社会上层待人接物的道理。这时他最小的姐姐卫子夫,也已长大成人,长得更加美丽,成了公主府里一名才貌双全的歌女。他们一家几口,都在公主府里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反正供人驱使、低贱的地位是没有多少改变的。    
    有一次,他和别人一块儿去甘泉宫,一个囚犯看见了他,给他相了相面说:“你是贵人,应该封侯的。”卫青笑着说:“奴婢生的儿子,人家不斥责打骂就不错了,还能封了侯?”    
    时来运转大难不死    
    上面的故事是司马迁在《卫青、霍去病列传》里说的一个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但这种细节是不能忽略的。我们应该知道刘邦和项羽看见秦始皇仪仗时的表现,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就这两句话,他们二人一个深沉一个张扬的性格就跃然纸上。    
    不能因为卫青说这种“没人打骂就不错了”显得很窝囊的话,就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抱负的人。卫青是笑着说的,说明他很高兴,也暗示着他未必没想过报国封侯的事,只是现在的境遇与理想差得太远。卫青从小就生活在被人歧视奴役的环境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谨慎做事、小心做人,不大可能像项羽一样嚣张,甚至都不会如陈胜,敢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志向是埋在心里的。    
    这个穷小子,在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突然就时来运转了。他的同母姐姐卫子夫进了宫并得到汉武帝宠幸。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青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发达起来,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但卫子夫得宠、卫家突然兴盛,肯定会被人嫉妒,比如皇后。    
    原来陈皇后虽然与汉武帝结婚数年,被立为皇后,但没有生过儿子,她想到如果卫子夫生下男孩,就会被立为太子。子贵母荣,卫子夫也就会扶摇直上,成为皇后。她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因而悲愤交加。可是卫子夫正得皇帝宠爱,陈皇后不敢直接加害于她,就经常在自己的母亲大长公主面前诉委屈,发怨言。    
    大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也深知此中的利害,唯恐女儿失宠,自己的尊荣受影响。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要加害卫青,并把他逮捕下狱,准备把他处死。当时卫青有一个好友,名叫公孙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侍从,他听到了消息,率领平时和卫青要好的几名壮士,闯进囚室,把卫青救走。    
    汉武帝得知后,非但没有怪罪,还赏赐了他们。卫青同母兄弟姐妹都显贵了,几天里赏赐达千金之多。连公孙敖都由此显贵。等到卫子夫成为皇后,卫青也被任命做了大中大夫。真是大难不死,因祸得福啊。从这时起,汉武帝开始着力培养他,并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派他和李广等三位将领一起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卫青一生的功业从此开始。


七战七胜,居功不自傲:楷模将帅卫青第二节 首次出征,一鸣惊人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是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700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第一次对每个人都很关键,卫青也不例外。    
    马邑之谋无功而还    
    汉武帝即位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外,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基本上被打垮,已无内顾之忧,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雁门马邑县一个有财势的人聂壹向汉武帝上书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对汉不加防备,可诱之以利,设下埋伏袭击,这样一定可以取胜。”汉武帝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从前高帝被围于平城,当时尚且不能对付匈奴,现在如果轻举冒进,无异于把军队送给敌人,因此不如仍然执行和亲政策,维持现状。    
    大行(负责内附民族事务的外交官)王恢不赞成韩安国的意见。他认为,战国初期,代国虽小,匈奴还不敢轻易侵犯它;现在全国统一了,反而“边境数惊,士卒死伤”,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他提出采取诱敌深入进行伏击的具体作战方案。汉武帝经过考虑,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    
    这一年的6月,汉廷先派聂壹去引诱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聂壹向匈奴单于说,他能斩马邑令丞,以县城投降,配合匈奴的进攻,马邑的财物可以尽归匈奴。军臣单于听了,信以为真,于是率军前来。    
    汉武帝则派骑兵和材官(步兵)30余万,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为总指挥,分两路设伏:以李广、公孙贺率领的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的山谷中,准备等匈奴兵入伏后予以歼灭;以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人马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袭击匈奴辎重,断其退路。    
    军臣单于率精兵10万如期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行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到畜群布满原野,却无人管理,于是产生了怀疑。接着又捉到一个汉朝巡边的尉史(汉朝在近塞设置的下级武官),这个尉史泄漏了汉军诱击匈奴的军事秘密,军臣单于大惊,慌忙掉头退去,汉军无功而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自此之后,汉和匈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起来,匈奴奴隶主贵族又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地区。    
    智勇双全一马当先    
    汉武帝从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将领老成持重有余,主动进攻不足,魄力不够,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他认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提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