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71-连战大陆行-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岂止连战或说连家有这样的体认,大陆多少人都是从那个的年代走来———兵荒马乱,逃饥荒、躲警报……虽说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再没有这样的体验,但记忆是可以传递的,有些伤痕是很难抹去的,就如面对残缺的北京圆明园遗址,不见得要对八国怎样仇恨,却留下一分对贫困、衰弱的痛苦感悟。回味两岸分隔也是如此,半个世纪的生离,远痛于死别,更何况有人至死不得相见。这是对两岸分裂的痛苦感悟。    
    那些在南京、在西安赶来欢迎连战的普通百姓,不见得对连战本人有多少了解,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国民党的回来,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握手言欢,看到的是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平地融合。这些最草根的民众,用他们朴素的声音,和很直接的行动,表达了对连战此行的态度。    
    连战大陆行背后的情结    
    2005年4月29日,这是一个当为历史铭记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了国共两党60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诚如连战先生在会见时的发言:“台北、北京,台北、南京距离并不远,但是因为历史的辛酸,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    
    其实早在1997年,当时还担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连战就宣称愿意访问大陆。2004年台湾选举之前,连战也曾私下表示如果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他将亲赴大陆开启“破冰之旅”、“和平之旅”。但时过境迁,连战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和平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何选择这个时机展开对大陆的“和平之旅”?透视近期两岸关系的变幻,分析连战“登陆”前后的言和行,不难解读这位年近古稀的政治家此时展开“和平之旅”的政治智慧和良苦用心。    
    抓住时机,甩掉“红帽子”    
    担心被扣上卖台的“红帽子”从而在选举中失分,这是连战大陆之行一直未果的主要原因。然而历经2000年、2004年两次选举失败的“泛蓝”阵营却在去年底的“立委”选举中获胜,原以为稳操胜券的“泛绿”派由于在“台独”路上走得太远、太快引起选民的不安和厌烦导致未能在“立法院”超过半数。选举的事实说明:民心思定、改善两岸关系成为岛内民意的主流,发展和大陆交流就会被扣“红帽子”的情况开始逆转。此时的国民党尤其是党主席如能率先“登陆”,在两岸关系上取得的主导,不但不会被指责为“卖台”、“投共”,反而会增加其在岛内政坛的主动权。    
    春节前后,两岸关系也曾现春暖花开的迹象。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向对岸伸出体现诚意、善意的“橄榄枝”。人代会上高票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给“台独”以明确的正告。从岛内政治生态看,执政的民进党一方面要面对“朝小野大”的现实,另一方面要承受美国越来越明确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态度的压力,不得不向中间靠拢。作为政治家的连战,自然会敏锐地意识到:出访大陆的时机基本成熟了。    
    


第五部分:西安之旅对国民党的政治交待和嘱托

    凸显民族认同:“和平之旅”成为“中华文化之旅”    
    对民族的认同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中山陵到夫子庙,从紫禁城到老舍茶馆,从北大未名塔再到古城西安,连战的“和平之旅”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之旅”。这也让人想起连战先生的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我是台湾人,但我更是中国人。”    
    连战浓厚的中华文化情结源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祖父连横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呕心沥血编撰《台湾通史》。连战的母亲上个世纪30年代曾就读燕京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但作为国民党主席,此次“和平之旅”凸显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情结的背后,还是另有一番用意的。近年来,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以后,台湾当局极力推行“文化台独”,刻意扭曲历史,利用本土化影响岛内民众、教育年轻人,从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不仅在岛内民众中间表现出严重的“去中国化”,就是在国民党内部为争取本土票源,淡化统一观点,不少人几乎不敢公开宣称国家统一。无怪乎连战先生在北大说“所谓‘去中国化’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国家和民族地理上的割裂是可以弥补的,但一旦形成文化上的割裂,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将会遥遥无期。这对国民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国民党今后的发展不能不是严峻的挑战。连战此番“中华文化之旅”,在南京中山陵大声宣示做“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在北大演讲时数次提出“为民族而立命”、“要认同国家、要促进两岸和平”,在与胡锦涛会见时表达的“身为民族的一分子”、“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用意更多在此。    
    对国民党的政治交待和嘱托    
    2000年国民党大选失利,黯然退出台湾的执政舞台,引发党内、党外唏嘘一片。2004年国民党要求夺回政权之梦因为“3·19枪击案”再次破碎。改造国民党,让这个“百年老党”浴火再生。其时的国民党也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伴随岛内“台独”思潮的泛滥,国民党内关于“本土化”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早在2001年,连战就提出国民党主张的是“建设性本土化路线”就是“坚持民主、理性中道、立足台湾、深入基层,建设国家、厚植实力”。但2004年选举失利之后,主张本土与非本土区隔,以争取本土选票的声音依然不断。    
    两岸政策问题是国民党的改造、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在即将离任的时候,自然要在两岸关系这样大的问题上对后来者有所交待和嘱托。连战拜谒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山先生的陵墓,其实就是国民党的寻根,提醒国民党党员不忘宗旨、不忘根本。连战拜谒中山陵时曾抒发感慨:“面对两岸严峻情势,应想起孙中山先生遗嘱念兹在兹的‘和平、奋斗、救中国’,让中华民族有前途、有出息……后人应追随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在21世纪做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参观总统府之后,连战先生的题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在北京大学,连战先生更明确表达“台湾走对路才会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幸福的基础”。    
    几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是说给两岸民众的,也是说给全体国民党党员的,更是说给国民党继任者的。连战以其“和平之旅”的重大影响和功绩,为继任者确立两岸政策走向,从而延续国民党的信念、理想和宗旨。    
    实现政治生涯的历史定位    
    连战曾表示将于今年8月卸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回首2000年,连战担任党主席的时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当初连战曾许下诺言:夺回政权,实现泛蓝大团结,改造党产,完成党内民主化。然5年走来,弹指一挥,经历两次大选失利,打拼的艰辛与无奈自不待言。    
    几乎没有哪一个政治家不希望自己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对于连战的党主席生涯而言,夺回执政权已基本无法实现;泛蓝大团结也因为“扁宋会”出现太多的杂音;党产改造、党内民主虽有成效但依然面临诸多难以摆平的利益和关系。很明显,在剩余不多的时间里,连战如能有信心和魄力向对岸迈出一步,将弥补其作为党主席的遗憾;如因此开启两岸关系新的一页,将在历史上书写浓重的一笔,其政治生涯将会变得更加圆满。早在4月初,连战欣然接受贾庆林主席的邀请之后,国民党高层还宣布连战的大陆之行将安排在5月14日“任务型国代”选举之后、7月16日党主席改选之前。但江丙坤大陆之行刚刚结束,4月20日,国民党就宣布:党主席将于4月26日启程访问大陆,足见连战“和平之旅”时不我待的心情。当日上午连战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充满期望地宣布:他访问中国大陆,将是国共两党56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希望为两岸带来和平、为台海带来安定,为未来缔造有利基础。    
    找寻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归根情结    
    连战出发前就表示:虽然他是国民党的主席,另一方面也带着人文的关怀、和平的理想、个人的身份前往大陆。在南京,连战希望找到的是为之奋斗的事业之根;而回到西安,连战要找到的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之根。    
    1936年出生于西安的连战,10岁离开大陆,不算宽阔的台湾海峡却从此阻断了回乡旅途60年。人至年高,自然期望叶落有根,作为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也离不开常人的情结。2002年清明,身不由己的连战曾私下委托台湾陕西同乡会秘书长张作鹏祭拜祖母坟,但岁月流长,当时祖母坟竟没有找到。    
    几经风雨,年近70的连战终于回到大陆,自然几多感慨。    
    的确,对于国共两党而言,这一步走了太长的时间,如连战先生在北京感叹:“走得不容易,来得不容易”。    
    


第五部分:西安之旅汪道涵连战情牵两岸

    汪道涵连战情牵两岸    
    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5月2日成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会面的场所。上午10时刚过,汪道涵就来到了小礼堂,等候远道而来的客人。    
    共同的血缘、文化把我们连在一起    
    刚过90岁生日的汪道涵先生,看上去神采奕奕。    
    11时许,连战主席一行抵达小礼堂。汪老在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常务副主任李炳才以及海协秘书长李亚飞陪同下,起身走到门口迎接。他笑容满面地和访问团成员一一握手。    
    宾主就座后,连战说:“今天是特地来给汪道涵会长请安问候的。访问团到上海,汪老能拨出时间与访问团人士见面,非常感谢。”    
    汪老说:“这几天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连先生在各地的访问非常成功,感到非常高兴。”    
    连战说,汪老是为两岸和平交流中创造历史的人物,我对此十分感佩。    
    “实在不敢当,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两岸做点事是应该的。”汪老说。    
    汪老祝贺连战此次“和平之旅”成功。他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共同的血缘、文化把我们连在一起,应该推动两岸关系走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汪辜两次会谈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双方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起12年前那次举世关注的“汪辜会谈”。    
    连战说:“1993年辜汪二老在新加坡的会谈受到肯定,1998年辜振甫先生又来到上海与汪道涵会长会晤,两岸不需经第三地就可以交换意见,对两岸关系是很大鼓舞。”    
    提起辜先生,汪老语调悲伤:“我们是老朋友,很谈得来。对于辜先生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他一贯认同‘九二共识’的主张。”    
    连战告诉汪老,原来访问团曾邀请辜夫人辜严倬云女士一起来,她也很愿意,但医生让她休息,她只好委托自己带了一封信和一幅辜老先生生前的画作送给汪会长。    
    汪老说:“可惜辜严倬云女士没来,请代我问候她。”    
    对于这几年两岸关系的发展,连战“感到忧心”。不过,他表示,当前是一个历史契机,两岸应秉持辜汪二老当初建立的一个总的方向继续努力。    
    汪道涵表示,汪辜两次会谈的基础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只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谈起来,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两岸中国人之间,一切问题都好商量    
    连战向汪老介绍了在北京与胡总书记会谈的情况。他说,会谈已决定建立两党沟通平台,包括和平发展论坛和经贸文化发展论坛,为两岸提供政策性的意见。    
    汪道涵说,国民党此次参访,在两岸、国际间获得很高评价,特别是连主席和胡总书记发布的五大愿景,大家都赞同。    
    连战说,这次访问令人满意的就是大家能把握现在,开创未来,达成五点共同看法。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带给我们这个民族昌盛、亮丽的未来。    
    汪老表示,过去两岸通过海基会和海协会交往,这一次连主席来建立两党沟通平台,开启了两岸政党之间沟通的新领域。两岸中国人之间,一切问题都好商量。我们愿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对于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所说,这次的访问是基于世界潮流的变化和民意的要求,汪老说:“这两句话我非常欣赏,并且以这两句话来惕励自己。”    
    随后,宾主互赠礼品。巧合的是,双方准备了一份同样的礼物———连战祖父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不过,汪老赠送的是1983年和1991年大陆出版的两种版本,连战主席回赠的是线装的台湾版本。汪老还赠送了一位北京老画家的作品《江山如画》,连战主席回赠台湾艺术家的琉璃作品《宏图》和他自己的书《改变,才有希望》。    
    海协负责人就台湾当局关于    
    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    
    涵义的文件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1992年8月27日电本社记者最近就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原则表述所作的“结论”及其对两岸事务性商谈的影响一事,走访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说,我会一再表明,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