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导演批判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时同仇敌忾。但就主角而言,通常都是有着比较接近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道义观念,也有着较为接近的处世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那种即使身为敌对也相互尊重的情感,这也是古龙、黄易的武侠小说常见的男人关系。这种出于自尊而产生的尊敬,才是吴氏电影的致命法宝——至于那些白鸽、圣母、慢动作枪战,其实倒是次要的。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人物篇(4)

    然而,吴宇森到了好莱坞之后,几部影片的角色本身与人物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其实如果把《纵横四海》也看成是一部“正式作品”的话,那早就已经产生了变化的苗头,只不过笔者已经把《纵横四海》看作一部轻松的游戏小品了。吴宇森好莱坞影片的男主角,已经基本上沦为银幕上的活动道具,为了完成必需的打斗、枪战、爆炸以及完成故事而出现的缺少感情、缺乏性格、失去背景(社会的、文化的)而存在的傀儡。而主角之间的关系也彻底改为正邪对立、善恶分明、公仇私恨,而最后一点恰恰与吴宇森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主角关      
    系的原则互相抵触。当然,公仇私恨对于很多观众来讲更加容易被带入去“宣泄情绪”,对于制片方来说更少了很多风险,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使影片和人物失去了个性和尊严。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情节篇(1)

    一部通俗电影,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情节,情节连接了影片人物,负载了电影创作者的精神、理念,同时也为展现影片风格奠定基础,情节处理的优劣成为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对于吴宇森的电影作品来说,情节本身其实并非最为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所需要抒发的情绪和所需要表达的精神,提供合理的环境和心理的依据。    
      惨烈悲壮到束手束脚    
         
      吴宇森香港时期经典电影,情节上最主要的特征,莫过于“惨烈”、“悲壮”等字眼,尤其是这些电影的最终结局。《英雄本色》小马哥暴死枪下;《英雄本色II》最后四人虽然生死未卜但浑身浴血,其情形当得起上述的形容;《喋血双雄》中小庄最后落得双目失明;《喋血街头》也是一样,单听它的英文名字就足见一斑:“头颅中的子弹”(Bullet in the Head);《辣手神探》结尾,梁朝伟不堪折辱宁死不屈。即使影片最后没有明确地交待主要人物的生死,但很多都可以预见到主角或主角之一的死亡,这个绝非一般商业片套路的结局方式令这些影片充满着壮烈气息,也使得影片的情节变化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感。除了这些令人扼腕的结局之外,这些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就是两三个人被无数只枪围攻的场面,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自是不在话下。这些大多以英俊潇洒的男性为主角的吴宇森电影,总是会有大量主角浑身是血伤痕满面的镜头出现,而我也深信,小马满面伤痕、阿杰浑身是血、小庄双目中弹等等等等这些看起来面貌不堪的镜头,都会深刻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与此前主角风度翩翩的镜头形成鲜明对照。像《喋血双雄》,影片开始没有几分钟就让女主角满面血光,最后的结局几乎是惨烈到了极点,小庄原本要把角膜献给爱人,最后却被射中双眼;李警官在众目睽睽之下击毙对手,恐怕再也当不成警察了,能用这样的开头和结尾而不顾观众是否能接受,吴宇森的自信心可谓到达了顶点。这些吴宇森的电影,只有被我认为是游戏之作的《纵横四海》算是轻松一点。    
      其次,吴宇森香港时期的经典电影,由于是多主角影片,所以很多时候以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每一条线索塑造主角,而线索之间又相互形成矛盾的张力,到最后两条相互矛盾的线索汇合到一起,两个分别塑造成功的角色汇合到一起,于是就能爆发出足够强烈的震撼力度。《喋血双雄》、《辣手神探》,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喋血双雄》中李修贤勘察现场一段,以追溯周润发杀敌为呼应;《辣手神探》中周润发反过来作警察,以梁朝伟杀人的场面相呼应,两个著名段落都显示出英雄相惜相重之情。    
      尽管吴宇森香港经典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情节方面来讲,却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吴宇森的这些作品里,很大的问题存在于为了大量的枪战动作场面而省却的叙述时间,很多交待因果、刻画人物性格的戏,都因为时间不够充足而流于过场,无法达到效果,致使大部分吴宇森作品中的人物都失于平板,而故事则过于简单肤浅,幸而吴氏也因此练就了精炼的笔法。吴氏作品中,总是选取黑社会中年单身男人,也未尝没有省却家庭等社会周遭人物关系复杂的困扰。像后来王家卫在《堕落天使》中安排了一个杀手的小学同学,就不无对这种“三无”主角的嘲讽。    
      吴宇森作品中的故事,虽然有正邪相融的魅力人物,但基本上没有复杂曲折之处,更谈不上什么惊心动魄的紧张离奇,大部分作品单就故事而讲十分单薄,无非是恶人将善人逼上绝路,善人终于反抗,最终一场悲壮大战结局。而影片中的善恶大冲突,其实都是以暴力解决,少有的曲折也不过多添了几场枪战戏而已,观众几乎毫无智力上的快感。    
      尽管如此,这样的苛求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却也有些显得过于挑剔。而吴宇森好莱坞时期的影片与之相比,却又更下一层,不仅没能通过好莱坞的专业编剧提高故事的素质,反而为好莱坞商业体制所累,原本削弱了原有的长处,品质之高下也自然尽现无疑。    
      同样可以称得上是激烈,但好莱坞影片的规律首先就决定了动作片里主角是不可以死去的——尽管未必百分之百这样,但这足以决定了影片首先无法拥有悲壮的气势。悲壮虽然未必是电影气氛的唯一选择,但主角不能死去同时也就注定了情节上的束手束脚和千篇一律。一部激烈的枪战动作电影,当观众早就意识到主角不可能死去的时候,情节究竟怎样变化,主角又面临怎样的挑战,自然都成了一种“奇技淫巧”式的展示——反正最终主角都会解开难题战胜对手并保证自己还能在落幕的时候摆出最酷的POSE。而吴氏电影曾经激动人心的命运和情感的激烈变化,在这几部好莱坞电影中几乎荡然无存。    
      对于第二点,相对于第一点来说相对复杂一点。两条线索平行发展,可以说是很平常的电影技法,无甚出奇之处。但吴宇森好莱坞时期的两条线索发展,却与经典时期大相庭径。吴宇森影片好莱坞时期的大部分主角,如前所述,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处于完全敌对的位置,根本无法形成恩怨纠葛的复杂形势,整部影片的情节网络只能是扁平式发展,缺乏立体的空间感。    
      此外,在香港时期很少处理家庭和爱情戏的吴宇森,在好莱坞也不得不象征性地安排恰当的成分。《夺面双雄》中也充当故事主要场所之一的家庭、《职业特工队》里面的007式的爱情,都是为了美国市场必需加入的元素,而这恰恰是吴宇森并不擅长的——尽管两部影片在这些方面并无纰漏。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情节篇(2)

    无法控制的权力    
      《断箭》中的两个男主角,貌似经典吴氏电影中的双主角设置,但其实一正一邪,两人性格、心理、行为都十分鲜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复杂的地方,而且两个人除了公仇之外,尚有私恨,是最典型最流俗的处理手法。这种公仇加私恨,一报还一报的处理手法,能够很简单地获得观众的支持和反对、同情和愤怒,但也必然过于单一和枯燥,这      
    在好莱坞以及各国的通俗商业大片中屡见不鲜。    
      影片从一开始就强调的两人友谊和竞争,原本看起来应该会在剧情发展过程中造成复杂的心理斗争甚至是决定性的情节。但战斗机上的一拳就已经把这种不牢固的关系打得灰飞烟灭,只剩下争强好胜的仇恨了,而影片对这种既有友谊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也完全没有一点留恋。于是,影片结尾大决斗的拳击场面也不仅仅是公仇,说是私恨可能更贴近角色的内心。这种剧情设置的肤浅和缺乏层次变化,以及对人性的忽略,连香港很多胡闹的喜剧片都比他强那么一点点。看来好莱坞电影人士拯救世界已经红了眼,其他的早就顾不上了,吴宇森也只能徒唤奈何。    
      在好莱坞乃至全世界赢得广泛赞誉的《夺面双雄》,其主要故事框架基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代科技神话,而这种“科技神话”的构思,更像是吴宇森从中国武侠小说、电影中获得的灵感,最终把这种东方式的奇异想象带给好莱坞的。想想有多少部武打小说曾经描写过这种改变容貌、声音、行为甚至是体格的神奇技法,“千面郎君”、“百变神狐”之类的名字有过多少。而吴宇森就从这一点想象出发,以好莱坞的方式为这种奇技增添了现代科学的色彩,使之更加可信,并由此发展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高明的想法。    
      过于奇异的故事,也必然给影片整体带来一些无法控制的后果。人们在面对任何奇异故事的时候,故事本身的奇特必然导致人物和情感的相形失色,而在事后仔细追问一下真假也是必然的事。《夺面双雄》在给观众带来短暂的耸动效果之后,很快又回到了警察抓坏人的老套路里面,而且名正言顺地做起了孤胆英雄。正如每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也难免有着这样那样的漏洞,观众虽然一时间无暇顾及,但在整部影片结束后却总会又那么一点不太舒服。    
      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依靠情节离奇取胜的空洞的电影,缺少情感、缺少情绪、缺少回味。    
      2000年的《职业特工队II》;是吴宇森在《夺面双雄》取得商业成功后迎来的更大的挑战。这是一部更为主流的商业枪战动作电影,曾经被视为新时代的007电影。不过,如前所述,这是一部很少受到吴宇森控制的作品,所有的模式都照足好莱坞动作大片,当然情节方面也不例外。主线当然是病毒、金钱、犯罪分子、拯救世界;而副线也当然少不了靓车美女(虽然不算很美),而爱情当然也是一见钟情;而结局必不可少一场热烈的追逐和枪战以及关键时刻拯救美女。而且,显然是在《夺面双雄》的商业成功影响下,影片中正邪两方最主要克敌制胜的奇兵,都是“变脸”,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拿来主义”显然是对吴宇森作品的缺乏信任。总之,拿这样一部影片来作为吴氏电影的坐标,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到了《风语者》,吴宇森的好莱坞之路,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能再上高峰,必将稳稳扎牢自己商业片大导演的地位,但这部制作延期又延期的作品已经将吴宇森拖入难以恢复的疲劳境地了。    
      乔·安德斯,一个目睹大批战友战死沙场的“爱国者”,最后却要在爱国地杀死战友,还是背叛命令保全战友的生命之间抉择,这就是影片最大的矛盾。而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的少数民族战士们,虽然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但却又必须受到白人士兵的保护。尽管最后乔用生命为代价挽救了少数民族兄弟,但白人的民族优越感还是渗透其中,很明显,至少用于这个少数民族译电员的笔墨明显不足,他的形象也黯淡无光。    
      本来,在影片的情节和人物模式之下,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有所突破的。一个在必死的战争中独活的老兵,带着对战友赎罪与赴死的心态重上战场,这也和吴宇森香港经典时期的作品有某些相像之出,如果把二战战场换成香港的“江湖”,那几乎可以想见又将是一部有特色的吴氏影片。但好莱坞的战争片自有规矩,吴宇森之所以制作一再延期,恐怕也跟好莱坞人对战争片的认识有关。《拯救大兵瑞恩》的“人道主义”可以赢得全美乃至全世界观众的喝彩,但用生命保护少数民族士兵却受到冷遇。    
      当然,吴宇森这部显然遭遇到困难的影片确实并非十分出色。一主一配的角色设置使最后的拯救失去了应该更为强大的力度,而擅长拍摄室内枪战的吴宇森,显然对大规模的野外战斗缺乏经验。影片中的几场战斗,并没能像吴宇森经典电影一样花样百出高潮迭起,显得有点枯燥乏味。    
      归根结底,《风语者》只是一部有吴宇森参与的好莱坞“主旋律”战争大片,仅此而已。    
      其实,如上所述,情节这个元素,在吴宇森好莱坞时期的作品中,可说的并不太多,因为情节本身就不是吴宇森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风格和氛围。最主要的是,可以想象吴宇森并不能对自己作品的情节负上太多的责任,太多新的制作规则、太多新的商业规律、太多制片和其他编剧的意见,让这个在香港如鱼得水的华人导演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好莱坞这个外表金光闪闪内里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权力显示着你在商业上的成功程度,这是不可改变的铁律,吴宇森显然至今还没有得到属于自己应得的全部权力。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风格篇(1)

    从“死亡芭蕾”到视觉商标    
      谈起吴宇森电影,最多的讨论是在风格层面。这是一部影片的面貌,同时也寄托着一部影片的灵魂。吴宇森香港经典电影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被称之为 “血腥舞蹈”之类的影像风格,而这主要是对吴宇森作品的枪战场面风格进行的概括性描绘。    
         
      吴宇森自己也承认,曾经深受法国电影前辈大师梅尔维尔和美国新电影前辈萨姆·帕金潘的影响,从前者处他学到了阴冷的影调、越轴的跳切和主人公孤独的处境,从后者处他学到了英雄主义气概的视觉表现和“死亡的舞蹈”。    
      对于吴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