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导演批判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评论界,对于商业的作用过分夸大并自满了,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就忙着投入商业运作,一开始还能蒙人,长此下去,必然是会露馅的。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一定会有不成熟的泡沫被识破进而破灭的一天。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中国的导演总是从这样几个角度出发来拍电影:自我、拿奖、观众      
    、主旋律。然而以上这些角度,无论哪一个,都是不健康和不成熟的,也同时都是可笑的。一部好的电影,导演就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但这并不是肯定中国的那些“伪艺术片”,它们也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已,宣泄和表达是它们惟一的内容,而不是想着怎么把电影拍得好看。    
      拍好电影,是导演惟一应该去想的事。永远不要去琢磨观众的口味,因为口味是无法去事先捕捉的。电影拍好了,观众自然也就来了。商业运作只是在电影和观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或使电影创作者们获得最大利益。仅为商业运作而拍的电影,只能被视作是商业行为,导演拍了,观众花钱了,这一行为也就结束了。    
      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感到无奈的,也不止我一人。冯小刚曾在评价中国电影的时候,说它与中国足球和世界的距离相比,差得更远。我赞同他的这句话,只是不知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把自己也摆进去了呢?然而在贺岁的档期,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我还是要看冯小刚的,寥寥无几的贺岁电影中,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看冯小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冯氏幽默的硬伤(1)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幽默的语言艺术:相声。所以尽管“幽默”是一个外来词汇,但中国人对于幽默,有无可否认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相声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小品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老的少的一个也不落下。这是中国观众的门路。《编辑部的故事》使当时作为编剧的冯小刚摸到了这个门路,加之王朔的影响,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冯小刚选择了做导演。一部又一部的贺岁片,树立着冯氏的品牌。电影市场上,没有人      
    这样做,于是大家给冯小刚戴了顶高帽子,称为“冯氏幽默”。在中国,似乎就是这样的,什么东西一旦被树立起品牌,立刻就水涨船高,成了系统了。人们的谈论以及欣赏,似乎也马上上升到一个高度,开口闭口便是“冯氏幽默”。    
      这是冯小刚自觉或不自觉的策略。然而,冯小刚的电影却并非能称得上是幽默的电影,总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东西让我们感到了它的不纯粹。    
      硬伤一:本质上的温情派    
      中国导演难以摆脱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人文关怀。这就仿佛是多年的旧疾,即使看了很多优秀的电影,听了无数电影大师的“教诲”,也无论如何都治不好的。那是根上的病,是中国电影的“国情”。    
      在这一点上,冯小刚与其他的中国导演没有什么区别。他的每一部电影,除去其中插科打诨的台词不看,故事情节的本质上都是温情片。《甲方乙方》原本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情节越往后发展,冯导就偏要让这群突发奇想的可爱人物表达点人间真情。再说《没完没了》,故事主体也还算“喜剧”,只是冯氏的小聪明让他在兴奋之余在这条画好的小蛇上添了几只脚,使整个影片变了味,变得有些沉重而悲凄,令人觉得有些无聊和讨厌。原本让走投无路的葛优绑架了吴倩莲,这样荒谬的故事应该是有趣的,可非要弄出个半死不活的姐姐把大家心里搞得别别扭扭,还让浑身喜剧细胞过剩的葛优煞有介事地哭了一鼻子。这便是冯小刚的不够聪明处,还不懂得“控制”,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收放自如,像个初学者,有点子好感觉就恨不得一古脑儿全塞进一篇文章里,不顾整体的和谐了。而《一声叹息》完全就是人文关怀片。再说近期的《手机》,似乎是冯导在《一声叹息》里的瘾还没有过够,情怀也没有抒发完全,于是再接着关怀下去。    
      冯小刚曾说自己是一位平民导演,可在他的电影里却时时透着股哲人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所谓“平民”到底是哪种平民?他总是要告诉你,这个社会中的人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周遭有着怎样的现状。只是这样的人文关怀,在他的电影里很容易就蒙混过去,因为他利用了在细节上的“冯氏幽默”。    
      然而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经受一次哲理的洗礼?我想不是吧。我们看电影的人,目的其实非常单纯和简单,就是为了好看。动不动就在电影里批判现实,恐怕也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而已。    
      人文关怀是中国导演的劣根性,但像冯导说的“让观众看到生活的真相”,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什么是生活的真相?经过剪辑和剧本设计的,就是生活的真相吗?你设计了情节,设计了人物,又怎可妄谈真相?那也仅仅是你个人的思考而已。    
      何况电影何时承载了揭示真相的责任呢?一部好的电影,就是把一个好故事摆在观众的面前,观众从电影院走出来,说,好。这就足够了。导演的艺术追求,应该是如何将电影拍得更好,完善自己的拍摄手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用电影来说故事,而不是用电影来思考,或引发别人的思考。    
      所以冯小刚应该算是一个哲人了。而幽默对于他来说,只是出于票房的保障,只是花团锦簇地将他的“思想”包裹起来,使他看起来不那么严肃。    
      电影是一项做梦的影像艺术。它应该使每一个观众都沉浸到梦中去。一个有“内涵”的导演无法编织好这个梦,无法催眠观众。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冯小刚的电影甚至不比港台的娱乐片更具吸引力,因为他的人文关怀注定了将电影拍给知识分子看,而不是所有人。无论它的外表看起来多么痞,骨子里的文人气却是无法遮掩的。    
      无论周星驰的电影被冠以如何复杂和高深的名号,它依然能赢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它在不断地讲故事,就算是夸张的、不现实的表演,依然能将观众带到那个梦幻里去。观众并不是愚蠢的,偶像和商业运作或许能一时吸引他们的眼球,但一部电影的优劣与否,在他们的内心,能清楚地感觉到。    
      近些年好多中国导演,总爱拿票房说事,说我的票房如何大赚特赚,我的商业运作如何成功,我启用了多少大牌明星,等等。咋看之下让人觉得,中国的电影市场终于开始明白票房的重要性了。然而这样的“醒悟”,却没有伴随着中国导演的成熟一起来。倘若中国的电影市场对港台以及欧美完全开放,中国导演还有戏唱吗?在票房的鼓励下,冯小刚是自大的,因为市场这块蛋糕,暂时还没有太多人和他挣抢。他的贺岁独角戏依然唱得下去。导演仅在票房方面有所觉悟,却丝毫不在电影作品上下功夫,那么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会不堪一击。    
      西部片诞生了好莱坞,武侠电影让世界知道了香港,这两种电影,在当时大众的心目中,都是梦幻般的,吸引人的。从未见有哪种为了反映真实生活的电影,可以大肆盛行,并像多数中国导演所梦想的一样,拯救一个电影市场。这样的电影,无法赢得观众的心。知识分子永远只是少数的一群,也永远是无聊的一群,大众对他们的思想不感兴趣,从内心深处来讲,也不想从电影中获得什么人生的启示。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冯氏幽默的硬伤(2)

    冯小刚的温情脉脉,只能给“冯氏幽默”带来伤害,让观众有如吃了夹生饭一般的不舒服。曾经有位记者在采访冯小刚的时候,说了句很不“专业”的话:“你的搞笑电影……”,冯小刚立刻反驳他:我拍的不是搞笑电影。可见他还是非常强调电影的人文性,一定要用上“幽默”一词,以区别于港台的娱乐片。    
      搞笑电影有什么不好?观众也并不是对所有的搞笑片都毫无选择的喜欢,无聊的搞笑一      
    样会失去观众。所以仅仅是“搞笑电影”这样的称谓,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电影只有好与不好之分,其余的标准都是人造的,不可信。如果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拍的片子观众喜欢,就算去拍搞笑片,那又如何?    
      恐怕只是无法放弃掉仅剩的那么点高深罢了。    
      硬伤二:缺乏创造力的固化模式    
      总结冯小刚的电影是容易的,“冯氏幽默”不是这样总结出来的么。能够总结,并且是很具体的总结,就说明它一定有固化的成分在。    
      首先是演员,也就是葛优。本来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导演爱用哪个演员,甚至一辈子都和他合作,都没什么可说的。只是葛优不同,他除了是演员,还是一个标志。葛优的特点太突出了,对于任何一个导演来说,他都不仅仅是演员,而更多的是一个戏码。同样的台词从其他的演员那里说出来,和从葛优嘴里说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导演可以改造葛优,除非把他化妆成恐龙,拍侏罗纪去。    
      所以葛优与冯小刚的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葛优是冯小刚电影的一部分,是固定阵营,而不仅仅是个角色那么简单。所以冯小刚的电影中属于葛优的这一部分是固化了的,无论剧本如何变化,葛优的台词如何不一样,电影却不会给人太多不同的感觉。因为葛优没变。应该说,冯小刚用葛优,实际上不是在用演员,而是电影的组成部分,剧本甚至就是冲着他来的。这是冯小刚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固化成分。    
      然后是台词。《手机》中的“做人要厚道”、“嗯、对、是、嗨”,《大腕》中那一长段“不求最贵,但求最好”,《没完没了》的“OKOKOK”,《甲方乙方》的“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等等,都能看出导演着意制造台词的企图。因为冯小刚明白,制造这样的台词,才能使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电影念念不忘。这已然成了冯小刚每部电影必上演的戏份。但一部戏只有靠台词才能被人记住,或者说,观众只对戏里的某句台词津津乐道,也只能说明导演在掌握整部电影的能力上的缺失。我们知道冯导是喜欢王朔的,所以对于人物的对白极其在意,但是这毕竟是在拍电影,没有这些台词,你的影像,是否还能吸引人呢?从某些角度说电影是综合的艺术没有错,但是仅靠台词撑起来的台面,未必稳当吧。    
      再说情节。从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电影开始看起,会发现所有电影的情节都有着相同的贺岁套路。先是男主人公,也就是葛优,碰见(或突发奇想)什么事,与女主角以及戏中某第二男主角产生了一些纠葛,中间的误会和笑料百出,最后再来一个或温情或讽刺的圆满大结局。有时你会觉得,电影情节似乎是被冯小刚拉着走的,偏离了它无限可能的路线,最后一定要是冯小刚式的。观众当然都会喜欢圆满的结局,但有时也不觉对这样的情节产生一些厌烦,为什么小人物一定要从某个侧面、某件事上显出他的真善美?为什么两个人产生的误会,就一定会冰释前嫌,而不是愈演愈烈?    
      冯小刚的电影情节,永远无法使人产生猎奇的欲望。在《没完没了》的一开头,就觉得葛优和吴倩莲肯定产生感情;看《手机》就知道后来严守一肯定鸡飞蛋打。不能让观众在你的电影中历险,那么观众一定不会在走进电影院之后开始做梦。    
      好的导演不是匠人,在拿到剧本后,他是进行第二次创作的人。可惜冯小刚的工作只做到了剧本而已,剩下的事情,他也全交给剧本就算完。据说一些电影在开拍前,冯导也是参与了剧本的创作的,但在创作完剧本以后,他似乎就成了一个懒人,以为工作就可以只做到这里为止了。    
      比起做一名导演,冯小刚可能更适合当编剧。不过他做了导演,而且很遗憾地成为了一名匠人导演。一个导演如果逐渐在丧失着创造力,或者天生就不具备创造力,他的电影,也只有在中国这样不成熟的电影市场上才能得以生存。    
      没有创造力的导演的惟一出路,聪明的做法,也只有树立他的品牌。品牌就是固化的另一个称谓,无非是好听了一些。在这方面,冯小刚显然是聪明的,他明白什么能赢得票房,也是一个票房的痴迷者,所以对他有利的东西都不会换,比如葛优,比如每片必出的“经典台词”,比如一成不变的情节套路。这些都是票房的有利帮手。    
      票房固然是重要的,但过分痴迷只能使导演沉浸到矫枉过正的自大中去。因为票房说的话,很多时候并不一定准确。观众和电影的关系,永远是后者引导前者。只有先拍出了好电影,才会有观众喜欢。所以作为导演的惟一功课,就是用影像来编织梦。    
      固化的电影必然有一天会丧失生命力,那时就算商业运作得再好,也是无法创造奇迹的了。而习惯于固化的导演,即使想转型,恐怕一时间也难以找到另一个固化的门路。《一声叹息》应该算是冯小刚的转型之作,我所佩服他的是,他敢于说自己拍了一部悲剧,因为我看到的喜剧不象喜剧,悲剧不象悲剧(莫非是想有悲喜交加的效果),镜头所过之处,该贫嘴的一样贫嘴,该煽情的一样煽情。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叹息了一声——要么是我没有听见,要么就是这叹息憋在冯小刚和王朔自己的心里没能发出声来。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冯氏幽默的硬伤(3)

    所谓什么型不型的,其实也是一个伪概念,说到这儿我有要搬出那套“好导演万能论”了,虽然不尽准确,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能验证问题的。一个导演如果到了只能以风格论之的地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