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导演批判书-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人可以做常胜将军,那么许鞍华的态度就是,尽量说一些让老板宽心的话以表态:“其实这是一个效应,你拍出来的片子票房好,别人也愿意给你投资,钱多了,做出来的电影肯定会好看。”她表示,自己绝不会去拍那种既不商业又不艺术的电影,她觉得那样没什么意思。她是这样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考虑的,这几年比较倾向于商业一点,等到有一笔钱后再拍自己的艺术电影。许鞍华在艺术上将自己定位得很低调,实际上,是她自己在制造一种欲盖弥彰的效果:仿佛说自己不反对商业,支持市场,就能够更清楚地展示自己其实是个艺术片导演。她甚至借用杜琪峰来说明自己,“杜琪峰的电影虽然蛮有商业性,但能看出他个人的意图。”    
      1995年许鞍华拍摄《女人四十》,获得了自《投奔怒海》以来阔别以久的艺术、商业双丰收,遂开始筹划《千言万语》。但当时正值香港电影市场由盛转衰,想要拿着以一首邓丽君歌曲作为片名的电影剧本去拉大制作的投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由于连续拍了几年动作商业片,许鞍华已自感不太适应,在筹拍《千言万语》的时候,她非常紧张,觉得主题很崇高,很有意义,做剧本的时候,开始担心剧本搞不好。先为自己兜头罩上一个叫使命感的东西,却连故事都还说不清楚,结果找遍了香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拉不到投资,后来又去了鹿特丹,去美国那边的IF卖点子,但都没人理睬。最后是一个朋友帮忙,借钱给她开机,电影拍出来,差不多亏掉90%,只回本10%。    
      《千言万语》让许鞍华倾家荡产,但却在金马奖上得了一堆奖,才让许鞍华又活了过来。现在来看,《千言万语》的缺点可谓多矣,许鞍华有过几次双丰收,终于也体会了一下双失败。在此之后许鞍华悄悄地去教了两年书,似乎是在反省,两年后再出来,咬着牙拍了一部纯商业的《幽灵人间》。    
      《男人四十》和《幽灵人间》算是许鞍华近年来的商业代表作品。甚至《男人四十》本身就是她计划外的作品,电影本身和她1995年的代表作品《女人四十》扯不上丝毫关系,但她也没有反对公司取上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而在沉寂了两年之后的幽灵人间,居然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刚教完两年书,期间构思剧本时,本想拍一部鬼片,因为不想拍一些沉闷的戏,要拍观众喜欢的,像鬼片、笑片,又或者让观众大哭一场。即是以能够引起观众反应为目的,而非要他们用脑去思考,所以就选了拍鬼片。”鬼片,又是鬼片,甚至其故事不惜与她早年的《撞到正》撞车,一切皆只为商业考虑。    
      拍摄《男人四十》让许鞍华觉得很轻松,虽然她也是很用心很尽力地去对待这样的通俗剧,但却强调自己并不是照剧本拍而不加思考。比如,剧本中出现一些好像讲中国文化的东西,她便把古诗词这样的材料加进去,企图达到感性的效果。可惜的是,这种对侯孝贤电影的模仿是不成功的,正应了她自己的反对之处:艺术也不够艺术,商业也不够商业。充其量,只能说是哗众取宠的商业艺术。    
      《幽灵人间》是近年香港最卖座的灵异惊悚片,在香港上映三天票房不俗,《千言万语》的失败让许鞍华不得不开始关心票房,她到戏院看观众反映,看见人挤人黑鸦鸦的一片,非常高兴,感叹《千言万语》下片总票房都没有《幽灵人间》一天的票房多。    
      的确,《幽灵人间》算许鞍华抛开一切艺术包袱后的作品了,它以中国鬼怪题材加上特别着重的计算机特技和音效,找来《七月十四》、《二月十三》、《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七月十三之龙婆》等数字鬼片系列的编剧邝文伟一同监制,开门见山地堆砌幽默,还请来刚在戛纳获奖的杜笃之,制造令人汗毛直竖的鬼异气氛。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配合许鞍华洗脑,而她也只想着赚钱,赚钱。《幽灵人间》在宣传上充满噱头,先是因为海报太惊悚,被香港地铁局拒贴海报、看板而喧腾一时,继而地铁局再度出函施加压力,要求电影公司删除地铁内拍摄的所有画面,以免造成民众搭乘地铁时心理恐慌。这些因素,让许鞍华看起来像一个强硬狠毒的制片人,我们不禁要问,《幽灵人间》还需要导演吗?    
      2003年,内地诚成文化邀请许鞍华执导《玉观音》,因为刚播过电视版《玉观音》,拍摄同名电影被看作迎难而上,但许鞍华对海岩的小说原著很有兴趣,因为这又让她找到了自己20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情结。而内地的投资方找到她,主要还是看中许鞍华的文艺片导演身份,况且,在内地拍片,最令许鞍华满意的就是周期可以比在香港长,对许鞍华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但将电影和电视剧比较,许鞍华却认为电影并没有特别的看点,她执导这部片子,靠的全是第一感觉,表达的是一种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的高大、勇敢。    
    


第六部分 许鞍华批判一个票房导演的惨败(2)

    这就决定了整部《玉观音》以噱头开头,以商业串场,再以艺术收尾。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人人都还算看得明白。和原著相区别的是,许鞍华不想靠女主角安心的悲惨命运来感动观众,而是要让观众看到她承担命运的勇气和力量,要让观众为玉观音头上的光环晕头晕脑。    
      为了给电影《玉观音》的公映宣传造势,许鞍华还特意赶到上海,搭乘911路双层巴士“      
    玉观音号”在繁华的淮海路上兜了一圈。《玉观音》是一部悲剧,却凑到了贺岁档,许鞍华也很无奈。这一次,艺术与商业,她又是两手抓的,在处理大陆电影的本地化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以前拍电影,许鞍华想到的是朋友、同事、圈内人、影评人等等,现在终于有观众在心目中了,而且还能意识到,什么叫内地市场,什么叫好莱坞。并且能够举重若轻,说一切打算都是随缘,哪里有喜欢的电影就到哪里拍。    
      但是,仅仅是因为一部《千言万语》的惨败,许鞍华就是这样一副“感谢党、感谢人民……”的姿态,这就不禁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千言万语》票房的惨败,原因不是那么单一的,即便真得很单一,哪一个具体环节出了差错,许鞍华也未必意识到了。虽然,以一个积极的立场来看票房这回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简直就是必须的,但是,也没有必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否则,只能说明一个导演的不自信。    
      而许鞍华所言的可以去拍电视剧,甚至可以去拍商业科幻片,那就是过于讨好投资市场了。其实,这反映出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的失败,所以,接下来的一切说法,都不过是转而求其次了。并且向忏悔一样否定从前的自己,讨好观众,甚至说只有在观众看完了电影以后,一部电影才算完成了。此种说法也有点太过一相情愿了吧。    
      总的来讲,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许鞍华一直带着一种不健康的挫折感,有时候力不从心,有时候又做得过头,一句话,她并没有熟练地掌握这世界。    
    


第六部分 许鞍华批判无性的情色男女

    在性别因素方面,许鞍华一直给人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导演印象。拍片之余,她不会玩,只是看看书,在家里陪伴自己的老母亲。如今,连她自己都已经是一个老女人了,都市的时尚和情色,似乎离她的世界很远,那么,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她是怎么处理这些元素的呢?    
      许鞍华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曾经拍过两部改编自张爱玲作品的电影《倾城之恋》、《半生缘》,但皆说不上成功,除了一些外部的原因之外,许鞍华对于张爱玲小说下的男欢女      
    爱,以及自怜自艾氛围,感到无从下手处理,也是一大障碍。因为她在这种缥缈的文字所描述的虚幻的场景和电影语言描述的画面之间的转换中间毫无经验和感觉可言,她无法还原张爱玲,即便在服装道具上花再多功夫,《半生缘》再过华丽,努力也是白搭。    
      这就说明,许鞍华和张爱玲,经由电影联系在一起,两个人心灵的碰撞却是偶然的和必定擦肩而过的。许鞍华虽不至于因自己的导演身份被人说成男人婆,但她身上又有多少女人味道呢?除了电影,她和身边的朋友也说不上几句知心话。    
      喜欢在电影中玩弄爱情攻防守则的导演大概都有心理障碍,《倾城之恋》就是这样,虽然影片的中心还不在于此,而是许式的悲悯,把个人喜恶跟城市命运联系起来言志。上海失婚妇人白流苏在香港重遇花花公子范柳原,一个城市为了成全两个小人物的爱竟然可以陷落,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代表的是许鞍华的浪漫主义糟糕口味和通常意义上的不解风情。    
      及至在《千言万语》中,另一种意义上的《泰坦尼克号》在蠢蠢欲动。但实践证明泰坦尼克号骗了全世界的眼泪,而许鞍华和投资人可能两个人就留了差不多等量的泪水。《千言万语》中的男欢女爱败笔甚多,甚至选取李丽珍做女主角也很让人怀疑。而具体到谢群豪六四后沮丧强奸李丽珍一场,则简直就是文学女处女式的文学想象,一点都不合情理,自虐似的将男欢女爱也套入死板的忠奸区分中。    
      许鞍华最新的电影《玉观音》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电影,但对于《玉观音》,许鞍华却坦言原著感动自己的不是爱情,而是悲剧结构。“原著其实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里面最打动我的是安心(赵薇饰)和毛杰(谢霆锋饰)的那一段。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而是我感觉那是一个经典悲剧的结构。就是说自己犯了一点小错误,然后引发了命运里不可抗拒的东西。这种东西在现在的小说里已经很少见了……”不能不说,在对爱情的理解方面,许鞍华跟刘胡兰有得一拼。    
      《男人四十》反映的是婚外情。这样的影片多如牛毛,美国有《美国美人》,日本有《失乐园》,国内有《一声叹息》、《谁说我不在乎》等等,在情节和可能性的把握上许鞍华算有了许多范本。但许鞍华对于家庭的关照在情爱的角度上着墨远远不够,似乎一切都还没展开,她就迫不及待地玩起了老一套:人文关怀。所以,片中的家庭伦理格局,经过许鞍华的生涩的加工,已经变得空洞没有内容,呆板,丝毫不生动。尽管整个片子因为加入了许多社会压力、中年情怀的元素,看起来似乎厚重许多,但却举轻若重,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忽视了男女之间最根本的感受。    
      特别在经历了《女人四十》的剧情感悟和《千言万语》带来的倾家荡产之后,许鞍华被迫深刻而真实地思索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这种恐惧感更让她远离了早年题材中“始乱终弃”那样的怨女、才女式的话题,毕竟,她始终未婚,亲身感受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琐碎而点滴的细节。许鞍华说自己是一个很花心的女人,很容易会喜欢上一个人,又很容易会将对方忘掉,她觉得自己对感情的想法不是固定的。不能不说,是拍电影让她快回避这一切,而在电影中,她从来无法洞悉这一切。    
    


第六部分 许鞍华批判找寻自我:忘我还是唯我

    20年过去,许鞍华的青春岁月已经流失在她呈深度睡眠的电影梦中,铅华洗尽,作为一个女人,对于自身,对于人世沧桑,对于曾经的痛楚与欢乐,相信她自有独处时对自己的述说。许鞍华或许说不上明星,但如今多少被看成电影工业背后德高望重的人物。在电影背后,她如何自处?在电影中,她的半自传色彩向观众讲述了什么?    
      身为女性导演,许鞍华很少从男女角度去看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哪怕是战争片,      
    她也会拍,她知道,客观上讲,观众看电影是不会有男女导演之分这个前提的。很多人感兴趣许鞍华身为女性导演,却总是持一个中性立场拍片。实际上,许鞍华或许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女人身份了,她可能通常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市民,或者是一个导演。许鞍华自嘲自己是个老人,没有受过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自己女导演的身份在电影全也没有受到过歧视。许鞍华对作品中性别身份的漠视,大概就是她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的一个障碍吧。    
      从影二十多年,同时代的很多导演如今已经不再拍了,而许鞍华还在坚持着,到55岁时还有一大堆的人生计划。她害怕被人说老,老是会找不到工作的,她有比任何一个大牌导演都大的来自制片方的压力,就因为她曾经惨败过。    
      因此,许鞍华很勤奋很严谨。过去她拍片的速度差不多是三年两部,而在《千言万语》失败再付出以后,速度增加了许多。特别是非典期间义无反顾地到大陆拍摄《玉观音》,剧组中除了摄影师是香港的外,其他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内地的,而许鞍华的普通话又很不好,拍摄的难度可想而知。据说许鞍华在掌控电影成本方面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些因素,或许是支撑许鞍华继续拍下去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这跟能不能拍得更好,还没有必然的关系。    
      1995年拍摄《女人四十》时,许鞍华以敞开和轻盈的方式,规避了过去的少年老成,影片以家庭通俗剧的格局,拍出了难能可贵的家庭人伦相处之道,从小趣味中折射出人生的幸福感来。十几年来迂回于她作品中的苦闷似乎都化开了,她跟萧芳芳继十四年前《撞到正》后再度合作,创造了完全不同于《撞到正》的成功。萧芳芳演的家庭主妇,面对重重工作压力,更要负责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家翁,心力交瘁但乐观知命,将苦困化为一笑。而许鞍华也在此片中竭尽展示了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用平和细微的方式揣摩人间真情。这些,可以说是许鞍华对于自我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