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导演批判书-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闷为代价,本质就是以拒绝大众为代价”。    
      我同意安东尼奥尼的那句话。但我十分不解的是说这话的张元,在将自己的过去一锤定音,完全否定之后,为何还对自己的“艺术理想”依依不舍呢?    
         
      关于张元在媒体上的诸般讨论,大都会涉及他从地下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冒到地上来的经过,张元让两拨人愤怒了:地下的激进分子大骂张元丧失其独立性,对主流进行妥协;地上的那部分原本就瞅着这个爆炸头不怎么顺眼,这下好了,他也终于进了自己的地盘,态度虽然不如地下那些失去了自己一份子之后的心情那么愤怒,但也少不了冷言冷语讥讽一番。这是大大的一场热闹,在这场热闹中,张元成了名人,连我那些爱看F4、听周杰伦的同事们都知道,张元就是《绿茶》的导演。    
      张元还是十分不甘寂寞、与时俱进的——呆在地下,就是地下的领军人物,屡屡被禁,更使他在艺术青年的眼中变成了英雄。当大家都在瞧着,看着张元如何变成英雄中的英雄,他突然又站出来大喊了一句:我要拍商业片!为了不使人们显得太吃惊,为了安抚那些曾经信任他的人们,他又委屈道:“我不希望我的电影没有人看”、“我的电影还是有艺术价值的”,云云。于是冒出地面,又迅速成为媒体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了张导的爱好,爱折腾。一句安东尼奥尼的话,被他当成了挡箭牌,凡遇媒体小记,必提起1-2回,有那么点铭志的意思。除此以外,拿奖拿到手软的张导,这回也依然没有忘记这个习惯,只是不再拿那些资助独立制片的奖项,而是雄纠纠气昂昂向奥斯卡的小金人进发了。剩下其他的第六代,顿时傻了眼:我们怎么办?既放不下面子尾随张导的足迹,又依然面临没有出路的难题,惟一的办法只有等待影片分级这根救命稻草,天可怜见。    
      然而张导的圈还是个挺大的圈,同时在圈内外的人缘都不错,骂他的人都是跟他没什么关系的人,夸的人则是圈内圈外都有。任何嘴皮子上的肯定与否定都有那么点遭人怀疑的缺口,除非你显得特真诚。张导就总是显得特真诚,能被自己的电影感动得泪流满面的人,你还能怀疑他的真诚吗?    
      地上的风光无限是地下的鼹鼠们永远的痛。几次遭到拒绝之后,索性自己挖个洞,钻进去,摆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再摆上点姿态,隔着地皮就对上面喊,我就是地下,有本事你咬我啊?当然没人下得去嘴,谁也不愿意啃一嘴泥。然而阴暗潮湿的地下总还是不适于生存的,没有哪个人类天生就是洞穴人,再闹出点头疼脑热胃病肠炎什么的就不好了。偶尔到地上透透气,发觉那上面还是挺风光无限好的,再回到自己的洞穴里,就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劲。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哪里出了纰漏。久而久之,哪里不对劲就变成了浑身不对劲。但总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小王国,到地面上去俯首称臣。    
      突然有一天,某个电影学院里常备欣赏影片的大腕加偶像级导演说了这么一句话:“以沉闷为代价,本质就是以拒绝大众为代价”,对于老早就想脱离苦海,但正苦于找不到理由的第六代鼹鼠,顿时起到了醍醐灌耳的效果。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念念有词,一边走了上来,引起了一番骚动。    
      说书似的说了这么半天,说到底还是一个导演与电影商业的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或不好,都能被说得头头是道。拍商业片的说,没钱怎么拍电影啊?大家一想,确实,没钱没法拍电影。拍艺术片的人说,我不会为了金钱放弃我的艺术追求。大家再想,没错,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很让人感动啊。观众是无所适从的,你就变着法的选择吧,反正山不转水转,总要轮到谁,总要点到谁的名吧。    
      上世纪末开始泛滥的港片、偶像剧,已经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经验:商人一定是摧毁艺术创造的主谋。然而他们同时又是使艺术成品得以给艺术家们提供生存条件的温床。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矛盾共同体,使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又必须吃饭睡觉的艺术家们陷入到一种左右为难的情景中去,很少有人能完美的处理这种关系,除非他们自认为完美。    
      商人的目的很单纯,什么能使他们赚到钱,他们就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优秀的商人或许不完全顺从市场,可以巧妙地推出新概念,制造新文化。但是大部分的商人依然是盲从者。中国的电影业中就存在着很大一部分毫无目的的经营者。他们一定要集合在一起,将一种文化嚼到烂掉为止,才又去瞄准那些新出现的东西。当一种艺术成品有流通的需要,那么商业就成了最简便而强大的合作伙伴。    
      但又同时由于艺术创造的个人性,使得这种合作关系总是显得那么多变,时而脆弱,时而彼此需要。指责艺术家最恶毒的语言,莫过于说他顺从商业、顺从市场、为了赚钱等等。而对商人最大的伤害,也就是生意上的血本无归。长久以来,在艺术家与商人的故事里,最激烈的一场总是集中在他们之间的交锋。    
      由于商业与艺术家们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某个角度来讲,名利就将艺术家们划分成了N个阵营,在这些阵营里,姿态成了必需品。地上打着大众的旗号,地下举着艺术的招牌,各有各的理。然而遗憾的是,姿态似乎越来越超越了作品本身,甚至有取代作品的趋势。最好的证明是,尽管你什么都不会,但只要会作秀,那就尽管大胆的拉下脸皮,挤进艺术家的行列吧,至少大部分人不会怀疑你的真实性。努力作秀到当传媒都一致地在报纸、网络上称你是艺术家的时候,观众们自然会为你找到解脱的理由,指鹿为马的戏码,就又会上演一遍,你还怕什么呢?你还可以加上一句,我不是作秀,我很真诚的。大家也就都说,你当然不是作秀,你挺真诚的。    
    


第七部分 张元批判第六代的鼹鼠情结(2)

    不知道这些来龙去脉的后来者们,部分也干脆从姿态开始学起,创作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为姿态保驾护航,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哪管最后出来的作品是不是垃圾。姿态摆足,人缘够好,基本上你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既然姿态无论对地上还是地下都那么重要,这两个本质上一开始就是由于姿态才划分开来的阵营自然更加稳固。地下有地下的光荣,地上有地上的市场。然而我更愿意将这个“上      
    ”和“下”变成“左”和“右”的关系,也就是大众和小众的关系。本质上,如果不跳离开这个姿态的圈套,他们就是一样的,无非领域不同。他们同样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人性”、“社会性”,同样顺从着自己所属群落的价值体系,同样对这个价值体系中的各种名利趋之若骛——对于“为大众服务”而言,是票房,对于小众而言是拿奖。小众之所以摆姿态,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当有人置疑它的存在时,它至少可以找到一些铁证,使自己得以存活下去。    
      无论大众或是小众,这种姿态势必是阻碍创作的绊脚石。当你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顺从着一种价值体系和审美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所以在中国,你不仅能看到令人窒息的潮流式的商业电影,也能看到同样令人窒息的艺术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根本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艺术本来不应有这么明显的风格划分。“艺术片”与“商业片”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在我看来,电影就是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差电影之分,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了“艺术片”和“商业片”之分?据说每天看一部艺术片会把人看到想吐,而我们的部分观众,即使一边想吐,还一边会在心里为这样的艺术片开脱,毕竟人家是艺术片嘛。对于大众,艺术片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与沉闷和色情联系到一起。我家楼下就有一家影碟租赁店,有“艺术片”标志的柜台上陈列的,大部分是三级片。虽然每一个艺术片的导演都可以声称,自己从来没有把电影拍得沉闷或者色情的意思,但是会给浑然未知的大众造成这样的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一些问题。    
      电影原本是简单的,对它进行评价也是简单的。之所以越来越复杂,基本上是人为因素。一部本来可以用“好”和“不好”来简单概括的电影,最后居然可以变成很多奇怪的评论,比如:“这部电影总得说虽然很一般,但里面的演员演得很好”、“这部电影反映了人的苦难,很有震撼力”、“虽然剧情一般,但电影的画面真美,我喜欢”、“这部电影具有自由意识的隐喻”、“这部电影里有裸露镜头”……等等。为什么一部电影需要“演员”、“内涵”、“画面”等等作为开脱的理由呢?为什么我们的评论者不能就电影本身来谈一谈呢?    
      因为这些电影无话可说。这就像当你问一个人他无法回答的问题时,他往往会跟你谈今天的天气很不错。    
      对于一个需要姿态的人,他可以走进任何的艺术领域。但他无论走进哪个艺术领域,都将成为一个小丑般的人物。或者更加厉害一点,成为大丑。他的作品也绝对是无价值的,对于创造本身而言,毫无贡献。    
      安东尼奥尼是个明白人,他说,“以沉闷为代价,本质就是以拒绝大众为代价”,这句话多么一针见血。但遗憾的是,他的教育对象张导显然不是领悟这句话,并且发扬光大的合适人选。虽然他从此开始不再拍摄屡屡被禁的地下电影了,开始搞起这样那样的文化事业来,到最近更是拍起了偶像剧。然而他却是毫无进步的,他的进步只表现在明白了金钱和大众的重要性,在作品上,好像还没有醒悟的苗头。    
      对于一个无能的导演,拍艺术片,拍商业片,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无非是获得更多的票房而已。前面已经说过了,“艺术片”和“商业片”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在这上面绕绕圈子,没有什么大意思。    
      既然是伪现象,也就没有什么转型之说,张元转的不是电影的型,而是他自己的型,是他的姿态,他不再以一个地下创作者自居,不再兜圈子拿到国外去参评,然后又回到国内来领名声。他终于开始明白电影是要走进电影院才算电影的。    
      然而作品本身是会说话的,即使安东尼奥尼也不能阻止作品的发言权,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火和纸之间的关系。任凭作者的姿态摆得再足,权力终有一天是会丧失掉的,而作品却不会因此灰飞烟灭。当你没有能力再为作品辩护的时候,它就站出来说话了。你转了姿态的型,作品没有丝毫改进,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者呢?无非是生活更好罢了。    
      张元早期《东宫西宫》、《北京杂种》,其状态看来是地下的,故事是可笑的,人物是苍白的。张元是很爱好沾沾自喜地挖掘那些人的生活习气的。而MTV《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更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飘忽的慢镜,摇滚明星在雪地里滚来滚去……说他不懂MTV也就罢了,但作为一个导演,至少应该懂得应用镜头影像吧。用年代和环境来解释也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解释永远只是没有底气的借口。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几十年前的一些电影,没有人会说它们是过时的。只是那部解禁后的公映电影《过年回家》让人对他有点刮目相看,不是因为它的更出色,而是因为它的更糟糕。    
    


第七部分 张元批判第六代的鼹鼠情结(3)

    至于《我爱你》,如果徐静蕾和佟大为吵的时间可以更短点,我或许还能有少许安慰。然而很遗憾,这部电影基本上没什么大意思。如果说我坐到电影院里就是为了看小两口吵架,为了体会生活的真实,我干吗不坐到大街上看一整天呢?至于《绿茶》,其实大部分人只看到开头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看到赵薇最后煽那一巴掌,然后揭露故事真相什么的,女博士肯定是精神分裂嘛。这种已经被诸多艺术片玩腻了的故事情节,张导似乎还觉得挺新鲜的。至于电影语言么,张元还谈不上对电影语言的应用吧?对于演员的过分重视,对于投资的过      
    分需要,都暴露出了,至少,他不是一个忠实的说故事的人。    
      《绿茶》之后,还有偶像剧,让人感觉张元近年来主要的任务就是打文化太极,多多赚钱,恭喜发财。人近中年,不有点紧迫感怎么行呐。那么,您就不要再强调什么作品的艺术性吧,安安分分的赚钱不好么?在这个大家都忙着赚钱的时代,谁也不会说一个同行列中的某个人有什么错。    
      但张导显然还是要面子的,毕竟曾经是第六代的领军人物,突然在不惑之年“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是会被人嘲笑么?您要接触大众,俺们也愿意跟您接近,只是下一部电影千万不要再玩吵架或者精神分裂的把戏了吧,俺们是老实人,受不了这个。    
    


编后编后

    2004年,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制造了无数的“误会”,其中包括:《十面埋伏》在年底获得的美国某协会的最佳外语片;章子怡获邀参加2005年的奥斯卡颁奖礼;姜文、贾樟柯在法国成为传奇人物,等等。这些误会的产生给了大家一个假象,那就是“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华语电影的盛世即将到来”。是不是这样呢?相信答案是否定的。华语电影从某种角度讲,仍旧处在一种自恋状态,即所谓的“拿‘传统的’与‘世界的’斗争”。更可笑的是,这种传统还是包装了商业的狼皮的传统。这些在外国人眼里看着新鲜,在      
    中国人眼里看着别扭的华语电影,影响得越广泛、斩获得越丰富,就会给我们制造更大的包袱。中国电影纯粹到来的那一天,也就更遥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