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投资王道-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销雇员                  10;000            8;000    
    代理人数              655;000          180;000    
    银行、邮局分销点数目   78;000            12;000    
    营业额(RMBM)       60;442           59;958    
    营业及管理费用(RMBM)    6;326            4;007    
    


第四部分平安保险寿险成本较高

    参考表47,中国人寿2003年总开支达到人民币519亿元,相较于平安保险低10%。平安保险的总支出实际上高于公布的人民币577亿元,若将“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撇除,平安保险的总支出达到人民币641。63亿元,比起总收入高7%。换言之,会计上若没有作出调整,平安保险应该是出现亏损的。这个调整就是“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数目达到人民币64。53亿元。通常在获取保单的时候,代理人会收取一笔可观的佣金,这些已付予代理人的佣金,被视为获取保单的成本,但不需要立刻当作支出入帐,可以逐年摊销,所以平安保险2003年有人民币64。53亿元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收入。将总支出减低至人民币577亿元。    
    平安保险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性质,与银行收购时的无形资产十分接近,需要逐年摊销,所以2003年平安保险的“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达到人民币36。06亿元。为何中国人寿在损益帐上没有一个“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进帐呢?为何2003年中国人寿只有“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人民币50。23亿元?有可能中国人寿的会计制度比较保守,付出代理人的佣金马上于该年全数报销,不作任何保留。    
    笔者相信平安保险在争取人寿保单时是绝对积极的,给予代理人十分丰厚的佣金回报,此外,平安保险的“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达到人民币50。74亿元,是中国人寿相关项目的6。17倍,证明前文所述平安保险是倚重投资性的寿险。    
    比较两家公司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平安保险在这方面的支出,达到人民币404。17亿元,比较中国人寿的人民币294。33亿元高37%,这数据显示,平安保险的寿险产品,有大量“定息回报”的比重,所以负担比中国人寿沉重。    
    表47: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在寿险方面的损益    
    2003年数据               中国人寿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净已赚保费                50;807       84。1%   53;806         89。7%    
    分保佣金收入                    0    0。0%      370      0。62%    
    其它收入                 1;992        3。3%            0      0。00%    
    投资收入及其它              7;643        12。65%        5;782         9。64%    
    总收入                    60;442       100。00%       59;958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         6;453         10。8%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   (5;023)      …8。31%      (3;606)      …6。01%    
    赔款、退保、年金与满期付款(8;700)     …14。39%      (9;838)     …16。41%    
    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     (29;433)     …48。70%     (40;417)     …67。41%    
    保户红利支出及准备金      (1;207)      …2。00%        (988)      …1。65%    
    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      (822)      …1。36%      (5;074)      …8。46%    
    营业及管理费用            (6;326)     …10。47%      (4;007)      …6。68%    
    利息支出                    (367)      …0。61%        (205)      …0。34%    
    保险保障基金                 (85)      …0。14%         (28)      …0。05%    
    总支出                   (51;963)     …85。97%     (57;710)     …96。25%    
    营业利润                    8;479                      2;248    
    所得税                      2;582                        298    
    少数股东权益                   40                          0    
    纯利                        5;857         9。69%        1;950         3。25%    
    笔者的结论有几项:    
    (一)平安保险获取保单的成本明显偏高,中国人寿获得保单成本较低,比较二者的总开支与营业额比例(Cost/Income Ratio),平安保险达到96。25%,而中国人寿则为86%;    
    (二)在人寿保险方面,中国人寿接受更多风险性寿险,这类保单所付出的佣金是较少的,所以成本较为便宜。相反,平安保险的“定息回报”保单占相当大比重,因此成本较高;平安保险倚重投资性寿险。    
    (三)由于支付代理人佣金较少,中国人寿保留更多现金用作投资,所以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12。65%。相对地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9。64%。    
    (四)中国人寿在发展个人寿险比较成功,除了代理人队伍庞大,更拥有全国性的分销网络。    
    (五)2004年12月中国将会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容许外商加入,作全国性的竞争,这个冲击对中国人寿的影响比较轻微,根据行内人士的估计,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能够训练合格的代理人数目有限,要培训足够人手覆盖整个中国寿险市场,需要10年时间才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归纳来说,保险是服务性行业,要通过一队优秀队员,才可建立销售网络,要在短期内进入市场,掠取现有的利益,谈何容易。


第四部分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效益

    财险业务是风险性的。经营窍门是覆盖面越大越有利,“意外”赔偿是属于少数,是可从统计数字计算出来。香港政府拥有过万辆各式各样的车辆,但从不购买“第三方险”。从统计中,没有可能所有政府车辆同一时间发生意外。所以,最便宜的方法是由政府自已承担“第三方险”。整年牵涉的赔偿费仍比购买一年的保费便宜。假设你家中有10部冷气机,每部冷气机每年的保养费是200元,一年便需要2;000元保养费。在这情形下,你倒不如自己承担保养,每年省下来的2;000元,可用作更换出现问题的冷气机。换句话说,你省下来的保养费已足够你不断更新冷气机。这就是财险的窍门。选择财险股,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率,覆盖面越大,盈利越稳定。第二点才考虑竞争。财险业于2004年12月全面开放,不过尚未容许外商经营汽车的第三方险。这项保障对中国财险是绝对有利的,只要覆盖面不受竞争而削减,汽车保险是他最大的收入来源。汽车的第三方险,对中国财险来说仍是有利可图的。    
    灾难性的意外,当然会严重打击财险公司的盈利,美国911事件,令不少大型保险公司当年出现亏损。笔者翌年的汽车第三方险,保费大幅上升,但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身在香港,亦非美国公民,车辆只在香港路面行走,30多年未有闯祸,何以要为美国的911事件付出额外汽车保费?跨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专利,为了补偿911的重大损失,竟然联手在全球其他地方增加保费,消费者毫无选择余地,政府亦无能为力。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表,细心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营运效率。中国财险的净保额收入,是平安保险财险相关项目的8倍,总收入则是6。66倍;营业及管理费用则是4。53倍,相对而言,中国财险的营运成本较低,平安保险的财险业务是高成本制作。平安保险的支出项目中,出现“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达人民币10。3亿元的进帐,即平安保险的财险,亦付出不少的佣金,而有部分支出是当作收入,作日后若干年摊销。    
    相对营业额的收入,平安保险的“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占总收入的16%,达到人民币9。9亿元,而中国财险则约为6%,为24。8亿元。赔款支出方面,平安保险较为占优,赔款支出占总收入的60。2%,而中国财险则达到70。3%。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较高,占其总收入的4。9%。纵观中国财险规模比较大,运作效益较高,而运作成本低。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    
                          中国财险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毛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 54;968         132。90%          8;091         129。98%    
    分出保费            (11;116)        …26。88%        (2;819)        45。29%    
    未到期准备金增加额   (3;443)         …8。32%         (229)        …3。68%    
    净已赚保费             40;409         97。70%          5;043          81。01%    
    分保佣金收入            …              0。00%         877          14。09%    
    投资收入及其它           690        1。67%            305           4。90%    
    投资收益                 260             0。63%             …            0。00%    
    总收入                41;359         100。00%          6;225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00%           1;030         16。55%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2;479)         …5。99%           (993)      …15。95%    
    赔款支出             (29;063)        …70。27%         (3;746)      …60。18%    
    营业及管理费用       (6;903)        …16。69%         (1;525)      …24。50%    
    佣金支出                  …            0。00%        (602)       …9。67%    
    保险保障基金            (468)         …1。13%         (56)       …0。90%    
    利息支出                (158)         …0。38%            (15)       …0。24%    
    总支出               (39;071)        …94。47%         (5;907)      …94。89%    
    营业利润           2;288                          318    
    所得税               (837)                        (222)    
    纯利                   1;451            3。51%              96         1。54%    
    


第五部分如何分析公路企业

    笔者对公路股有所保留,原因如下:    
    (一)所有在中国境内的高速公路,只享有30年的经营权,期满后公路交还政府接管,并不作任何赔偿。随着经营权时间值的消失,公路股的股价在后半时段(经营权过了一半时间之后),通常会遭受抛售,所以公路股无法成为累积财富的“千里马”。香港隧道便是一个好例子,后半段时间香港隧道股价长期不振,尽管派息高达10厘;    
    (二)高速公路要增加收费有实际上的困难,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既要考虑汽车流量,又掣肘于免费国道所带来的竞争。以浙江沪杭甬为例,上市文件已列明与政府订立了一套加价机制,每3年可以上调一次,但根据过去5年的经营历史来分析,加价的进度与招股书所列明的,有很大差距,1999年时沪杭甬没有增加汽车入场费用,只是就2吨以下车辆的里程费作轻微调整,由每公里人民币4港仙上升至4。5港仙。2002年所有收费都没有调整;    
    (三)无可避免,收费高速公路要面对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贫穷而偏远的乡镇,依赖高速公路,将产品运往大城市销售,可是高速公路关卡重重,且收费昂贵,被认为阻碍贫穷乡镇的经济发展。以沪杭甬为例,沪杭路段有8个收费站,杭甬路段有12个收费站,通过所有收费站,单程需要付出人民币154元,来回程算一天便要人民币308元。近日传闻,国务院稍后可能推出另一套新法例,限制关卡数目及收费,所收的款项要放进一个固定户口,先作偿还贷款,才能派发予股东;更有传闻指收费要跟贷款挂钩,不再跟随协议加费。若然落实,这些新措施将对公司造成很重大的打击,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情况下,所有估计的“内在价值”都是徒然。最近安徽皖通接获安徽省政府的指令,须于2005年1月将若干车辆的里程收费作不同幅度下调;    
    (四)理论上公路股可以不断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取代将会被政府接管的旧公路,来延续其经营权。理论归理论,实际上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要选址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困难重重,高速经济发展的地区,如珠三角及长三角,已经设置不少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如果新建公路只是连接穷乡僻壤,汽车流量不足,投资自然无法取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收地往往遇上地方势力阻挠。乡镇企业宁愿选择免收费的国道,宁可自行集资兴建接驳国道的乡镇小公路,拒绝接纳收费高速公路通过他们的土地;    
    (五)要准确估计公路股的“内在价值”是有困难的。由于经营权的限制,不可以依赖10年后,以合理市价出售手上的公路股,估值时必须计算,公路余下经营期的现金流及派息,折合成为现在价值,不过经营权年期长,所以估值时牵涉太多假设,最后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第五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