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好的了。  华特和丽莎乐疯了,他们终于达成心愿。  华特接着前往德国开始新工作。就当地的工作条件而言,这是个令人称羡的职位,华特和丽莎都觉得十分满意。华特有两个月的试用期,看看双方是否合适。这时,丽莎也辞去工作,准备搬家。  可是当华特开始工作后,对公司及工作总有一种不安感,有些事情好像不太对劲,他很怕心里出现“回美国算了”的念头,因为事情演变至今,早已无后路可退,他也怕想起“干脆放弃这个原本和预期相符的职业生涯”。最后他终于了解自己再也无法漠视这种感觉。  有天晚上华特走了好长一段路,反复思考这个情况,当他确知目前的新工作根本就不适合他时,华特不禁放声大哭。然而除了悲伤,华特也为自己理清了思绪而感到欣慰。  第二天华特走进总裁办公室,递了辞呈。总裁很惊讶,而且也有点失望,可是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你为什么要离开?你以后该怎么办?”总裁不解地问。  接着华特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看到的公司问题——向总裁报告,并且告诉他这份工作和原先预期的不太一样,华特接着说,他计划开一家咨询公司。华特自信及坚定的口吻让总裁印象深刻,于是他问华特:“要是你当了咨询师,你会怎样为公司解决问题呢?”  华特想了一下,因为他尚未完全勾勒出蓝图,不过仍按长期的思考模式回答。华特告诉总裁,思想如何创造实际,而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驱动力、常识和其他特质,这些足以使人成为有效率的职员。总裁对华特的话很感兴趣,遂问华特是否愿意当他和公司的咨询师。瞧,多快!华特马上就有了第一位客户。  华特离开德国前,和总裁做了一整天的训练课程,并规划日后要将这套心智运作原则和安宁心智的方法传授给公司各阶层主管。截至目前为止,华特已走访了13个国家,训练对象超过2000人。华特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不仅为原公司进行咨询工作,业务更扩展至德国及法国其他公司。    

  想不到原本想傻傻地辞掉工作,到最后事情却出乎两人意料之外——当了咨询师的华特不仅赚进大把钞票,还有上班族渴望的自由,他在两个国家之间如鱼得水。丽莎也如愿在德国待上几个月,并趁华特到各国工作时,四处游览。


第二部分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图)

  找到你内在的自然驱动力,你将会把快乐带回工作中,你的人生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西蒙斯    约翰在法国中西部长大,其父母靠经营果圃把约翰养育成人,这种一年到头辛勤耕作、劳碌的农家生活,无疑对约翰日后的自我要求及情绪转换影响深远。如果约翰没有把事情做完,他会觉得怠惰、沮丧,有罪恶感。可是不论约翰做了多少,心里老是有股力量驱使约翰去完成更多更多的事。于是约翰对实际工作感到压力重重、精神透支且枯燥乏味。  长大以后,约翰对工作的态度就是不断地保持生命力。约翰太太对于约翰能在一天内完成许多事情感到惊讶不已。约翰可以在几小时内就把屋里打扫干净,用一个上午写好一份工作报告,花一天时间种下所有花种,但心里却觉得索然无味。而且约翰只要一坐下来放松心情便觉得罪恶惶恐,会一直想着总还有件事没做好,这种念头一直持续到一日终了。  对约翰而言,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便是呆坐。  长久以来,约翰的心一直不停地转动思考,因此坐在海边体验一切,看看绮丽的海景、嗅嗅清凉的海风、听听动人的海涛,对约翰来说皆是新尝试。约翰一直害怕如果自己不能加快脚步,就会变得懒惰而且无法做好任何一件事。这种想法让约翰沮丧透了,所以约翰总是让自己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只有在消掉工作表上已完成的事项后才会觉得有一丝轻松。  那天,约翰记得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凝神静听。约翰那时正在佛罗里达州实习,参加为期三周的心理学新发展课程。  起初的两个星期,约翰对上课内容有一箩筐的问题,约翰不过是想借此学到更多咨询方面的新观念和方法,但是很糟糕,约翰尚未找到其中要诀,而课程指导员却一直告诉约翰只要放松心情专注倾听就可以了。  “下午放自己一个假到海边去吧!”课程指导员说。  约翰对他的动机十分怀疑。多诈啊!要约翰一整个下午待在海边,那种不做事的感觉多令人害怕啊!约翰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验,约翰于是和他据理力争,因为只剩下一个星期了,约翰不觉得还有时间浪费,难道约翰不该更努力一点吗?去海边做什么?  可是约翰也想到,到海边走走又不会让他少掉一块肉,还可以享受假期!或许他是对的,约翰可能真该学学如何放慢脚步。  隔天,约翰和妻子一起漫步海边,感到快乐无比。但过了一两个小时,约翰的焦虑开始出现,无论觉得有多不舒服,约翰知道必须秉持信念,而且得相信指导员告诉他如何放松心情的那一套。  当晚,约翰睡得很沉。半夜三点约翰自梦中清醒,顿时恍然大悟。  “亲爱的,快起来。”约翰边说边把妻子摇醒,“我想通了!我终于明白他说的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是约翰第一次清楚地知道顺其自然和不去强求意念。原来在睡眠中,心智放松了,理解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一切看来真是太简单、太不可置信了。  约翰回到明尼苏达州,日子又和以前一样,可是那晚触动心灵的感觉却依然持续着。  有个星期六,约翰又忙着做事,这回约翰清楚他得赶着做,于是约翰停下来,做了个深呼吸,找到头绪。约翰告诉自己,或许该试试这个方式,看看是否真的可行——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把每件事做好,而非处于以往紧张高压的环境。  约翰带着这种新想法过了一天,每一次只要一发现到自己紧张,心里便很清楚地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休息一下。当然,一天结束后,工作比预期进行的速度还要快。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一整天约翰都好快乐,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一点也不觉得累。


第二部分自己是个危险陷阱

  别忙着证明自己,先告诉自己,你已经够完美了,即使你无法掌握一切,你也是上帝的奇迹。  ——菲莉    玛丽是位心理治疗师,她对生活充满了焦虑质疑。  “我其实很怕人,”她对朋友弥丽尔·奇说,“好笑吧?”  一个心理治疗师竟会怕人,可是玛丽真的就是这样。碰到新的患者,玛丽总是充满预设立场、满心惧怕。“真的能帮他们吗?该不该把他们转到更能替他们解决问题的治疗医生那儿?他们会怎么看我?”大多时候,玛丽惶惶不可终日,每次开始咨询前,玛丽都得对自己加油打气一番。  在玛丽的成长过程里,总觉得和兄弟姐妹格格不入,自己和他们一比,更是相形见绌。这样的自我认知一直伴随到现在,她常把自己的患者转诊给同业,原因并非无法对症下药,而是她心里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如同她说的:“我对患者没有那么投入,我在诊疗室花很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没错,可是心里总会不断想着:我做得如何?我是多么不适合担任咨询的工作,该不该让他们去看别的心理医生?我满脑子都被这些念头占据。除了自己对患者谈话的内容,我还会假想另一位治疗师会如何处理。有时我会忘记这些纷扰的思绪,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可是情况很奇怪,我的意念非常混乱。”  “当了几年的心理治疗师,我会督促自己加强咨询技巧,好帮助更多人,可是我也担心自己会陷入流沙中无法脱困。不论我花多少力气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心理治疗师,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十年来,我知道这种感觉紧紧跟随着我,可我就是没办法让它停止。自从知道自身体验的本质是来自每一分每一秒的意念后,那种无法胜任的感觉就不再困扰我了。”  弥丽尔·奇问她自身真正的改变是什么?  “我变得更了解自己,”她说,“我没有什么事情好怕的,担心受害的感觉皆存于脑子里,全都是自己的意念作祟。一旦想起这点,我就觉得好多了,虽然还是免不了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质疑,可是一想起这一切都是意念在搞鬼后,这些负面的念头就消失了。我现在能平心静气地和患者相处,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而非放在自己身上。我倾听患者说话,也聆听自己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才是助我一臂之力替患者解决问题的真正力量。”  “经过这些,我如今真的对自己感到满意,也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一切,因为只要想起意念是自己所造的,过去那些缺乏自信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我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因此,我得以发挥所长,替患者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朋友的信任

  伟大的信任产生在伟大的友谊之上,友谊是信任的基础。  ——梭罗    公元前4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触犯了国王。皮斯阿司被判绞刑,在某个法定的日子要被处死。  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一要求被告知了国王。  国王感其诚孝,决定让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皮斯阿司必须找到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否则他的这一愿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近乎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有谁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这岂不是自寻死路。但,茫茫人海,就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诀别。人们都静静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达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  行刑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已经挂在达蒙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得紧闭了双眼,他们在内心深处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这真是人世间最最感人的一幕,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自己在梦中,但事实不容怀疑。这个消息宛如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国王的耳中。国王闻听此言,也以为这是痴人说梦。  国王亲自赶到刑场,他要亲眼看一看自己优秀的子民。最终,国王万分喜悦地为皮斯阿司松了绑,并亲口赦免了他的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但感人,而且震撼人的灵魂。千百年来,有关朋友的解释有千种万种。但是有关朋友的解释其实只需两个字,那就是:信任。


第二部分回报的方式

  事实上,最需要钱的人常常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康纳德    一对法国农民夫妇15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恶性皮肤病,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夫妇俩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领着儿子到处去看病。那年冬天,在马塞一家医院里,母亲陪护儿子治疗,儿子睡在病床上,母亲就和衣坐在冰凉的水磨石板上,几十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安静地睡过一宿觉。母子俩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面包,大夫们实在看不下去,午餐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打来两份牛排,而母亲依旧吃冷面包,把另一份留给儿子晚上吃。  后来,儿子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告诉母亲:“孩子的病治不好了,维持生命需要很多的钱。”母亲回到病房,默默地收拾行李,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咱们回家吧。”说完,母子两人在走廊里抱头痛哭了整整一夜。天亮时,便乘火车回到了家。  再后来,孩子的不幸遭遇被巴黎一些媒体报道了,好心的人们纷纷捐款,连学校的孩子也将自己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捐了出来,希望能留住他的生命。然而,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孩子还是死了。  孩子在离开人世之前,把能够知道姓名的好心人一个一个地记在笔记簿上,他告诉父母:“我不想死,可我知道自己的病拖累了你们。我死之后,一定把这些钱还给人家。”  终于有一天,孩子走了,走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像睡着了的样子。  埋葬了孩子,这对可怜的父母显得苍老了很多。虽然家里已是空荡荡的,连生活都成问题,但他们还没有遗忘孩子的遗愿。夫妇俩变卖了家产,踏着积雪,敲开那一扇扇门,把钱一笔一笔地退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对那些好心人说:“孩子已经走了,多谢你们帮忙。”  人们拒绝接受,他们哭了:“孩子的心愿不能违呀!”大伙只好含着泪收下,可是,那些无法退回的钱,他们却用来作为一个基金,谁家有病有灾的,尽可以拿去用。其实,他们正是最需要钱的。然而,他们却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们说养了一年的牛可以卖了,种植的葡萄园也能收入点钱,他们想把那基金再充实一下……


第二部分向前跑(图)

  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可以让一切苦难退缩。  ——皮尔特    帕蒂·威尔森在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  有一天,戴着牙套的帕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帕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帕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示了自己的心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