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一来,九州商会的人今年只需要提供六十万两银子即可,另外四十万两从江南的其他商贾处筹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云天允许那些商贾分两年来提供资金,可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他第一年就平叛成功后商贾们就不需要支付下一年的费用。

    李云天的意思很明确,商贾们买的是‘交’趾的商业经营权和采矿权,与‘交’趾平叛一年结束还是两年结束无关。

    其实,李云天之所以将‘交’趾的市场向商贾们开放,除了筹集资金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交’趾战后的重建。

    很显然,那些商贾在取得了‘交’趾的专营权后肯定会投入资金开拓市场,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又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李云天要自筹军资,军阁阁员和各都督府都督们已经没有理由反对李云天来主导这次平叛,归根结底李云天是朝廷的勋贵,有着领军平叛的资格。

    倘若李云天没有被宣德帝封为镇武伯,那么即使他是周征的‘女’婿,即使宣德帝如何宠信他,那么也将无法统兵,必将受到朝廷勋贵们的反对。

    这并不是朝廷的勋贵们对李云天有什么看法,而是此事涉及到了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的核心利益,他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文官骑在他们的头上撒野?

    去年平定汉王叛‘乱’的时候,李云天之所以要不断地整编骁武军,目的就是要将原来军队的武官剔除出去,重新任命新的武官,消除原来武官在军队中的影响,进而牢牢地掌握住骁武军的控制权。

    否则,黑牛镇一役的结局如何可就真的不好说,原来的那些武官都是有家有业的人,故而在面对汉王叛军的猛攻时可不会给李云天卖命。!^!

    。。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四百章 史无前例() 
'全文字三江阁'军阁阁员和各都督府的都督们得知李云天要自筹军资前去‘交’趾平叛时,内阁阁员和六部堂官也分别从杨士奇和骞义那里知晓了此事,无不大吃一惊。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所需的军费不是由朝廷的国库提供,就是朝廷强行摊派又或者地方军阀抢掠而来,像李云天这样拿着商业专营权和采矿权与商人们做生意可谓是史无前例。

    尤为重要的是,‘交’趾叛军羽翼已丰,声势浩大,再加上‘交’趾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按照目前的情形,天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彻底将叛‘乱’结束。

    江南的商贾们可不傻,岂会预知不到这里面可能存在的危险,绝对不会轻易往里面投钱。

    说句不好听的,倘若李云天平叛失败,那么后来平叛‘交’趾的统帅十有**不会认这个帐,届时那些商贾们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欲’哭无泪了。

    像军阁阁员和各都督府都督们一样,内阁和六部的那些大员们‘私’下里也怀疑李云天是否想趁着这个机会敛财。

    在他们看来李云天仅仅带着三千骁武军前去‘交’趾无疑是送死,至于广西和‘交’趾当地卫所的士兵他们并不看好,否则也轮不到王通和柳升从京城和内陆率军前去平叛。

    不过话又说回了,这恐怕是目前最好的一种筹集军费的方式,既没有耗费国库的库银,又没有强行摊派和盘剥百姓,故而谁也提不出什么异议来。

    唯一一个瑕疵就是,李云天将官府专卖的盐、铁和茶等物品的经营权‘交’给了那些商贾后,如何做才能保证朝廷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而李云天之所以敢动盐、铁和茶等官府专卖物品,归根结底是朝中的文臣们还没有将‘交’趾真正看成大明的疆土,倘若将‘交’趾换成两京十三省中的一个,他绝对会被文官以扰‘乱’国本为由集体弹劾。

    由于朝中的文武百官不清楚杨士奇、骞义和张辅等高官勋贵在‘交’趾一事上的态度,故而到了太和殿后大家都支起了耳朵,等待着杨士奇等人开口,分清形势后再站队。

    可出乎众位官员的意料,宣德帝上朝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让众臣商议‘交’趾战事是战是和,而是让金英宣读了一道圣旨,谕令镇武伯李云天挂定南将军印前去‘交’趾平叛,同时巡抚广西、‘交’趾,广西、‘交’趾四品以下官员如有犯事可先斩后奏。

    这使得太和殿上的文武官员无比震惊,刹那间就‘骚’动了起来,相互间低声议论着。

    按照宣德帝的这道圣旨,李云天将总督广西、‘交’趾的军政事宜,并且拥有着调兵大权,职权之重已经开创了大明官场的先河。

    不仅如此,宣德帝竟然没有给李云天一分钱的军费,让李云天以‘交’趾的商业专卖权和采矿权从江南商贾中征集,简直就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

    而且,宣德帝还赋予了李云天广西、‘交’趾两地四品以下官员先斩后奏的大权,这在大明官场上更是史无前例。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帝圣旨上所说的四品以下官员,并不包括那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

    由于两榜进士号称“天子‘门’生”,因此他们在官场上享有不少特权,要是犯了事的话李云天可以审问,但却无权判决,更别提杀他们了。

    按照相关的流程,李云天在审理完他们的罪行后呈报给宣德帝,由宣德帝进

    “肃静!”见大殿上的文武官员在那里嗡嗡嗡地低语着,负责纠察秩序的御史们立刻神情严肃地在官员队列中走动着,沉声告诫着那些说话的官员。

    在御史们的威慑下,大殿上逐渐安静了下来,众臣纷纷抬头看向了宣德帝,神情显得颇为诧异,‘弄’不懂宣德帝为何会做出这种看似荒诞的决定。

    毕竟‘交’趾现在还在战‘乱’中,那些商贾又不是傻子,岂会出钱买这犹如镜‘花’水月般的‘交’趾商业专营权和采矿权?

    “镇武伯领旨!”待大殿内恢复平静后,金英将手里的圣旨一合,尖着嗓子向左侧文官翰林队列中的李云天说道。

    “臣李云天,领旨谢恩。”李云天快步走上前,从金英手中接过圣旨,跪在殿前高声向宣德帝叩谢。

    “爱卿平身。”宣德帝伸手虚空向李云天一托,等他起身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交’趾乃我大明西南重地,此次平叛事关我大明国威,朕在京城等你凯旋!”

    “臣定当全力平定‘交’趾的叛‘乱’,不负皇上厚望。”李云天双手捧着圣旨,冲着宣德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

    宣德帝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手让金英将定南将军大印和广西、‘交’趾巡抚的大印‘交’给李云天。

    两个大印放在一个上面铺着黄‘色’丝绸的托盘里,代表着权力和地位,有了它们李云天就将正式统掌广西、‘交’趾的军政大权,并对两地四品以下的官员形行使生杀予夺的特权。

    “皇上,‘交’趾经此战‘乱’必定民生困苦,臣恳请皇上免其三年赋税,以示皇恩。”从金英手中接过托盘后,李云天端着托盘,躬身向宣德帝说道。

    其实,朝廷这些年并没从‘交’趾收到什么赋税,反倒是因为民生困苦,户部发放了不少救济。

    “嗯,朕准你所奏!”宣德帝闻言点了点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既给李云天送了一个顺水人情,又在‘交’趾百姓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名声。

    “皇上,臣还有一事,请皇上示下。”李云天早就知道宣德帝会恩准,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交’趾战‘乱’导致其所属各州府的官吏或死或逃或叛,所缺官吏如何解决?”

    “骞少师,吏部可有官员选派到‘交’趾?”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皱,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没有官吏的话那些地方衙‘门’可就无法运作,他沉‘吟’了一下,抬头望向了吏部尚书骞义。

    “启禀陛下,由于路途遥远,除了少数官员由吏部选派外,其他‘交’趾官员一部分由吏部从广西、广东和云南征召,另一部分是当地世袭的土官。”

    骞义从队列中走出,躬身向宣德帝说道,“按照惯例,镇武伯可从两广和云南征召官员。”

    “征召?”宣德帝的双目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官员可都是由吏部选派的。

    “皇上有所不知,当年太宗皇帝为了使得‘交’趾的局势尽快稳定,故而就近征召了官员。”骞义见状于是向宣德帝解释着。

    “从‘交’趾归我大明算起,如今已经过了二十余年,为何还是征召?”宣德帝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皱着眉头望向了骞义。

    “皇上,‘交’趾地处偏远,而且气候异于内陆,不宜于选派,故而除了少数官员外,其余者采用征召。”骞义闻言再度向宣德帝做出了解释。

    宣德帝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冷笑,他知道骞义此言不过是在掩饰而已,很显然是朝中的那些官员都不愿意去‘交’趾那种蛮夷之地,不仅没多少油水,而且环境艰苦,再加上时不时就有蛮人作‘乱’,处境非常危险,搞不好把命都会留在那里。

    由此一来,那些征召官员的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是为了发财的话,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交’趾这种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为官?

    宣德帝的脸上变得有些难看,这也意味着那些在‘交’趾当官的人平日里可没少搜刮民财,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治理政务上,怪不得‘交’趾这些年都不太平,想必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传朕旨意,从吏部候缺者选派五十名跟随镇武伯到‘交’趾为官!”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冷冷地向骞义说道,“从今以后,‘交’趾的官员由吏部选派。”

    “遵旨!”骞义怔了一下,见宣德帝的语气有些生硬,而且面‘色’也变得不善,知道宣德帝看破了他先前的掩饰之言,有些无奈地躬身应道,看来年轻气盛的宣德帝这次给吏部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如果是两京十三省的官缺,那些在吏部候缺的官员们肯定会欣然接受,尤其是江南一代的官缺,更是会打破了脑袋去争抢。

    可是‘交’趾……不仅偏远荒蛮,而且现在又在打仗,候缺的官员们肯定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愿意去如此凶险的地方。

    要是吏部强行进行指定,那些不幸被选中的官员绝对会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拒绝前去‘交’趾赴任,有的说不定会来吏部大闹一场,认为吏部选派不公,必将滋生许许多多的事端来。

    “启禀皇上,臣有一事启奏,还望皇上恩准。”李云天见状知道宣德帝对‘交’趾大部分官员实行征召颇为不满,想了想后开口说道。

    “镇武伯有何事?”宣德帝闻言看向了李云天,面‘色’稍有缓和。

    如果不是李云天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并不清楚‘交’趾竟然与两京十三省在官员任用上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皇上,‘交’趾经历战火后必定满目疮痍,以‘交’趾目前的境况臣觉得宜在两广和云南开恩科,从读书人中选拔官员,他们熟知当地的风土民情,更宜用于处理‘交’趾的政务。”

    李云天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

    “开恩科?”宣德帝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李云天刚才的话提醒了他,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强迫京城那些候缺的官员们去了‘交’趾,想必他们也不会用心处理政务。

    随后,宣德帝的眉头就是微微一皱,他倒不是不能单独给两广和云南的那些举子们开恩科,可有多少举子会去应考呢?!^!

    。。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四百零一章 任免大权() 
'全文字三江阁'“皇上,臣所说之恩科与往常不同,并非只有举人能应考,只要是读书人都能参加考试,为国选拔良才。”见宣德帝眉头微皱,李云天沉声解释道。

    李云天是两榜进士出身,自然清楚两广和云南的举子们的心思,肯定是想进入京城各大部院这种重要的衙‘门’历练,以积累资历,岂会去被视为蛮夷之地的‘交’趾为官?

    另外,宣德帝为了‘交’趾的官员而给两广和云南的举人单独开的恩科并不是正规的会试,即使是考中了也非正统的两榜进士,这是那些寒窗苦读的举人们所无法接受的。

    再者说了,即使那些举人考不上两榜进士,也会获得在两广和云南任职的机会,远比前往‘交’趾要好,保不准就丢了‘性’命。

    正是因为两广和云南临近‘交’趾,使得三地的举人深知‘交’趾的危险,故而就算他们想参加这次恩科恐怕也会被家人所阻止。

    李云天既然提出了在三地开恩科,那么肯定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他的处理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像讲武堂的新式武举一样,面向所有的士子开放考试,择优录取。

    在李云天看来,他并不认为那些举子虽然能写一手好文章,但并不比普通读书人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故而对其一视同仁。

    此言一出,大殿左侧的文臣顿时就是一阵‘骚’动,能出现在太和殿的文臣几乎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自然视两榜科考为正统,而李云天所提的恩科无疑违背了正统科考。

    “皇上,此事情非得已,只是权宜之计,待‘交’趾事态平稳后再由吏部选派官员前去任职。”李云天听见了身后左侧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知道文臣们对他的提议有抵触,故而提高了音量说道。

    “皇上,臣觉得镇武伯所说之事可行,如今‘交’趾缺乏治理政务的干吏,不妨以此恩科来选材,以解燃眉之急。”

    李云天的话音刚落,杨士奇就走了队列,来到殿前冲着宣德帝拱手说道,他昨天晚上就知道李云天的这个打算,对此举颇为赞同,认为李云天一定能选一批好官来治理‘交’趾,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