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4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的身上。
“上报君恩,下保黎民,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年俘虏为官多年,岂能听不出李云天话里的意思,于是磕了一个头,大声喊道。
“上报君恩,下保黎民,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俘虏中随即响起了珊瑚海啸般的声音,纷纷跪谢宣德帝。
李云天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在顾礼裕和裴俊等人的陪同下离开了城门楼,返回朱雀大营的住处,现在辽东的局势乱得一团糟,有很多事务等着他处理。
转眼间,开原城的军民们迎来了宣德八年的春节,虽说银州城的蒙古军虎视眈眈,但由于有着骁武军坐镇,故而城里的百姓还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过了一个好年。
除夕的晚上,李云天设宴宴请了开原城的高级武官,不仅有骁武军和开原城辽东守军,还有女真斡朵怜部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和蒙古达颜部首领哈尔巴拉等人。
抵达开原城后李云天并没有让凡察回去将其留在身边效力,凡察已经成功说服开原城周围几个女真部落的首领,答应出兵抗击蒙古军的入侵。
酒宴上,李云天关切地向哈尔巴拉询问了其母亲的病情。
由于得到了精心的医治哈尔巴拉母亲的病情已经逐渐好转,只不过身子有些虚弱,调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这使得哈尔巴拉对李云天很是感激,因此抓紧时间操练开原城明军的骑兵部队,希望能在未来的大战中助李云天一臂之力。
开原城里面的骑兵并不多,只有千余人左右,其中超过一半是由达颜部落的男人组成的蒙古骑兵。
不得不说,蒙古骑兵的战术素养要比明军高出许多,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团体作战水平明显要高出明军骑兵一个档次。
李云天已经做好了安排,等辽东战事结束后他将奏请宣德帝让达颜部迁到关内,并在京城给哈尔巴拉置一套宅子,让哈尔巴拉的母亲能安享晚年,免受草原流离之苦。
新春过后,开原城里的辽东明军热火朝天地在兵营里操练了起来,喊杀声不绝于耳,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与蒙古军的大战。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训练辽东明军的是骁武军的武官和士官,李云天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战斗中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支奇兵。
在开原城的所有部队中,李云天最看重的自然是新组建的火枪营,这将是火绳枪第一次在战争中亮相,他对此充满了期待。
虽说火绳枪的火力很猛,能远程给与敌人极大的杀伤,但由于它的射速较慢再加上近战能力较弱,故而要跟其他的兵种配合使用。
依照李云天的规划,火枪营将配备人数相同的步兵营进行保护,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火枪营负责远程攻击,而步兵营则负责近战,这就使得双方的配合是关键。
因此,火枪营和步兵营的人一直紧锣密鼓地演练着相配合的战术,以期在战斗中发挥出火枪营和步兵营的最大威力。
由于新组建的火枪营异常重要,故而李云天将它作为自己的直属部队,除非由他的军令否则任何人不得调用。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李云天正在军营里与骁武军的军士们把盏言欢,共度元宵佳节的时候,雷婷急匆匆地走到他的身旁,低声在他耳旁说了几句。
李云天闻言脸色顿时微微一变,双目流露出震惊的神色,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向雷婷点了点头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与一旁的军士谈笑着。
雷婷不动声色地望了李云天一眼,然后神情冷峻地退了下去,她刚刚得到了一个从京城送来的急报,这使得原本就十分困难的辽东战局雪上加霜。
。。。
。。。
第六百七十八章 北征失利()
从军营回到住处后;李云天神情凝重地从雷婷手中接过了一份从京师军阁送来的紧急军情的公文;面无表情地翻阅着。嫂索可瀟爾說緒;看最哆的言清女生爾說
宣德帝七年十一月初;宣德帝从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班师回朝;途径位于哈拉和林城东南处的饮马河时忽然遭受了大量蒙古军队的突袭。
面对着在草原上呼啸而至的蒙古骑兵;护驾的明军被冲得七零八落;被蒙古军队截成了几段首尾不能相顾。
经过一天的激战;措不及防的明军被蒙古军队击败;死伤者和被俘者甚众;宣德帝在骁武军的保护下冲出了蒙古军队的包围圈;历经重重险阻后终于撤回了长城内;进驻在大同城。
而后;为了确保宣德帝的安危;随驾众臣纷纷劝说宣德帝回京;可宣德帝却拒绝回京躲避;在众臣的再三劝说下才移驾宣府城;在宣府城坐镇指挥与蒙古军队交战事宜。
被蒙古军队一路追杀后;跟随宣德帝北征的十九大军中只有两万多人得以返回大同城;其余非死即俘。
尤为悲壮的是;负责护送宣德帝的三万骁武军由于与追击的蒙古军队多次激战;活着回来的已经不足万人;其余人皆在与蒙古军队的交战中战死;不过他们也使得蒙古军队付出了三四万人的代价。
正是由于骁武军的拼死阻击;这才使得宣德帝得以从千里之外的饮马河逃回大同城;否则绝对要被蒙古军队俘虏。
看完手上的公文后;李云天的拳头禁不住攥了起来;脸色阴沉得可怕;两万多骁武军将士就这么死在了草原上想想他就觉得心疼;他好不容易组建的骁武军青龙军团经此一战可谓元气大伤;没有两三年的休养生息根本无法恢复元气。
不幸中万幸的是;军阁首辅张辅、内阁次辅杨荣和宜国公刘威等随驾的文武大员与宣德帝一同脱险;悉数逃回了大同城;否则大明朝廷将遭受重创。
虽然宣德帝的北征大军遇袭一事发生在去年十一月;但由于路途上的耽搁所以直到今天军阁的这份公文才送到李云天手里。
说起来;李云天能接到这份公文并不容易;军阁年前让人携带着公文随着大明运送物资的船队前往朝鲜王国的平壤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开原城;否则的话由于山海关一线已经被蒙古兀良哈部封锁;军阁一时间还真没办法把这个消息传到辽东。
“相公;一定是阿鲁台伏击了皇上;看来他们这次是倾巢而出了。”雷婷见李云天面色冷峻;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阿鲁台突破了山西行都司的防区;那么京师可就危亦。”
山西行都司一旦被蒙古军攻破;那么横在京师之间的就剩下一个成立不久的万全都司;而完全都司唯有宣府城能给蒙古军造成一点儿麻烦;其他不值得一提。
很显然;蒙古军要是攻破了山行都司的防线;那么一定会绕过宣府城直逼居庸关;因为只要拿下居庸关就可以趁势南下直抵京师;将大明的皇城团团围住。
这样一来还能把躲在宣府城里的明军引出来;而失去了城墙保护的明军在野外绝对不是蒙古兵的对手;大明将陷入到立国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还能调集十几万人马;蒙古兵没那么容易攻破居庸关;他们十有会趁机夺取大同和宣府;陈兵居庸关前。”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皱着眉头说道;他担心阿鲁台想与大明化内长城而治;那么大明的京师可就要处于蒙古人的兵锋之下;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大明将因此失去关外的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以及万全都司和山西行都司;这对大明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大明为了强化京师的防御能力;在北厩的北方以古长城为基础;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作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即内长城和外长城。
外长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
内长城可以看作从外长城上引出去的一道分支;也叫“次边”;首尾皆与外长城相连。
长城从山海关往西进入京畿地界后;在京畿以北的火药山开始分岔;成为一上一下两道长城。
位于上方的长城即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与内长城相连。
位于下方的长城即内成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内长城“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其中;内长城上有著名的“内三关”和“外三关”。
内三关、外三关是设在内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
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北口)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二十余里;与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
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进攻金国的中都;也就是大明京师北厩;金兵据险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于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数年后;蒙古军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国遣使求和;蒙古军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
金国因受到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另外;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由长安入山西;攻占太原后分兵两路;由李自成率领的一路经大同、宣化、攻破居庸关进入北厩;导致明朝灭亡。
居庸关是天险又屡被攻破;故而明末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一百五十余里;是“灵丘道”上的重要关隘;灵丘道北起大同;越恒山;自灵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九十余里;是“飞狐径”(太行八陉之一)北口的重要关隘。南宋嘉定二年;蒙元攻打金国;久攻不下居庸关转而分兵攻克了紫荆关;然后由长城内侧向外合攻居庸关而得。
值得一提的是;正统帝在土木堡被俘后;蒙军假借正统帝还京之名从紫荆关入关进攻北厩。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吕梁山脉北支雁门之口;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
雁门关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厩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
北宋时期;雁门山至恒山一带是宋国与辽国的分界线;故而雁门关战事频繁;宋代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战场就在雁门关内外。
据传;雁门关北面有一片方圆二十余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
偏头关;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
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又有外关之称;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六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
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一百二十余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三百余里;无墙而有藩篱。
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六十余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
第三道在关东北三十余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九十余里。
第四道在关南二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全部砖砌;高耸于黄河河岸之上。
明代偏头关的防务异常繁重;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云天所担心的自然是内长城的内三关;即北厩西面太行山上长城的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尤其是居庸关和紫荆关;对大明京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被蒙古军攻破的话将直接威胁到京师。
这意味着;位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将担负起阻击蒙古军南下步伐的重任;倘若要是让蒙古军攻占了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那么大明将失去外长城这道屏障;仅仅依靠内长城这道防线来阻止蒙古军队;无疑将陷入巨大的被动中。
万一真的形成了这种局面;等到蒙古军在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站稳了脚跟;那么大明十有会被迫像金国一样迁都;重返南厩。
。
。
第六百七十九章 女真诸部()
宣德帝北征失利的消息被李云天严密封锁;连顾礼裕和裴俊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毕竟现在是辽东战局的关键时期;一旦让辽东明军知道这件事情士气无疑深受打击;而且这也意味着朝廷将无法向辽东派来援兵;辽东要依靠他们孤军奋战。
很显然;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战事对大明更为重要;大明一定会集中兵力在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与蒙古军队决战;以避免蒙古军队兵临居庸关和紫荆关。
毫无疑问;对于李云天来说宣德帝的北征失败是最糟糕的局面;由于朝廷忙着准备准备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战备;辽东明军从海路上获得的后勤补给将骤减;军事物资将首先供给给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明军。
军阁在这道军情公文中已经明确告诉李云天;年前运往朝鲜王国西京平壤府的军事物资将是辽东明军所获得的最后一批;朝廷将把原计划拨付给辽东明军的物资调拨给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
虽然心中感到有些失望;但李云天理解军阁的做法;由于阿鲁台率军压境;军阁的重要作战方向已经由关外转移到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自然要优先保障这两个都司的军事供给。
而且;辽东明军如果抵挡不住蒙古军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