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6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颓胤锫贰G刂莨滦び遥型罗琳希艿诚罱サ目赡芗。嬲赡艽蚱鹄吹模瞧渌穆贰4笾滤道矗梢苑治髁蕉巍6西敫泛袜~延路,以鄜延路为重,党项历年入贡经过此处,地理精熟,而且直面关。西段环庆路和泾原路,而以泾原路为重。环庆路地理支离破碎,即使土著,也难组织大军行进。泾原路又以镇戎军为重,那里是秦汉萧关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胡族进犯关的要道。针对这地理,下官有攻守三策。”

    李迪要听的是这些,示意徐平接着讲下去。

    “一曰西守东攻。即西路固守镇戎军,坚壁清野,让汉人民户和蕃胡熟户全部内迁到镇戎军以南,以一两万禁军固守镇戎军。一城之地,后方可以保证钱粮不缺,即使党项出数十万大军,也无可奈何。同时东路以延州为心,集大军,并于一路,铁锤砸开硬胡桃,其他一概不管,全力向兴庆府进军。以现在三司布置,可以支持这一路二三十万禁军出动,集起来,与党项决战。蕃兵再强,元昊把党项的男丁全部都招入军,也无法抵挡本朝二三十万禁军的攻势。只要攻战兴庆府,则可一战定乾坤”

    集兵力,强行决战,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纯粹以势压人。军队的组织力不行,调度、配合什么都说不,只好用笨办法。以前用不了,是因为几十万大军的后勤在那种地理条件下无法保障,现在经过三司的努力,已经可以用了。

    李迪听得连连点头,笨办法虽然笨,但最可靠,正对他这些老臣的胃口。

    徐平接着道:“第二策,是东守西攻。即西路以延州为心,高筑城,广积粮,屯重兵于此一城,同时策应麟府路。同样坚壁清野,迁民户入内地,让党项来野无所掠,只能顿兵于坚城之下。西路则以永兴军和凤州为支撑,依托泾水和渭水的水运,可以在泾原路支撑二三十万大军。大军并为一路,出镇戎军,循秦汉讨胡故道,直击党项”

    第二策其实与第一策基本一致,只是换了攻守方向而已,大的原则不变。

    “两策较起来,当以第二策为。因为若是从东路进攻,还要提防契丹在关键时出我军侧背,策应党项。若用第二策,吐蕃对本朝一向恭顺,并无此忧。”

    陈尧佐道:“这两策有些道理,不过,为何不两路齐出?则党项必顾此失彼”

    徐平摇了摇头,只说了三个字:“做不到。”

    不说两路同时出动二三十万战兵,大宋没那么多兵可以用,关的物资调运也支撑不了。这几十万可是战兵,并没有计算辎重兵和民夫,此时天下只有大宋有这个能力做到。

    实际还有一个问题,那是指挥系统负担不了两路同时进攻,能够把一路的军情理清楚非常不错了。陈尧佐问的完全是废话,能出动百万大军,还能五路伐夏呢。徐平提的建议的关键,是进攻的那一路要有击破党项倾国之兵的绝对实力,而另一路要能防住。

    :

第328章 下下之策() 
第328章 下下之策

    见徐平住口不说,李迪道:“你先前说有三策,这才二策而已,还有一策呢?”

    徐平叹口气:“第三策是无奈之举了。%二十万大军并为一路,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并非易事。以前伐辽,十万军队已经指挥不易,陕西路地理破碎,只有更难。要想赢得稳健,只有不惜钱粮,分成几队,互相支援,徐徐推进。要么干脆沿路修寨堡,花几年的时间,一路平推过去。主持此事,必须要精于战事的重臣,朝廷下定决心,绝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这两策朝廷觉得没有把握,那只能第三策。东路西路一起防守,预先做好部署,哪里当守,哪里当弃。尽量集兵力守在坚城,周围坚璧清野,一定要让党项攻来掠夺不到人口和财物,而只能攻坚城。党项兵马俱都是来自境内豪酋,攻城不力,这样做正是以我之长攻敌之短。然后派一大臣主秦州,全力经营河湟,先吞吐掉吐蕃。河湟地区本是汉地,唐朝安史之乱后抽调那里的戍兵入内地平乱,被吐蕃占据。那里的人半数本为汉人,只是被蕃人占得久了,习胡俗,说胡语。朝廷入主之后施以教化,一二十年之间他们能做回汉人,地方稳固。然后从河湟进占兰州,拊党项侧背,从此无忧。”

    李迪听了,沉默了一会道:“唃厮罗对本朝一直恭顺,击河湟师出无名,非仁义之举。”

    “拯本国子民于水火之,吊民伐罪,天下大义唃厮罗恭顺,朝廷进占之后崇之以高位,厚其禄赐足矣。不可因小仁而失大义,党项灭后,吐蕃本来当纳入本朝”

    李迪点了点头,与陈尧佐对视一眼,一时沉默了下来。

    禁军组织不力,纪律不强,配合不佳,那只能结硬寨打呆仗,以绝对的实力压倒对手。连正常的战斗纪律都难以保证,还想出谋,用妙计,那是自寻死路。这种情况下如何打,历史其实有成攻的例子。徐平前世国军曾经用过的滚桶式推进,把大军分成几个战斗集团,保持紧密的联系,一部被攻,全体反击,实力远远超过对手的情况下,基本可以保证必胜。以现在禁军的组织度,进攻行军只能如此。要么是用曾国藩攻太平天国时用过的,结硬寨打呆仗,死拼消耗,党项的国力支撑不了一两年。

    徐平现在所讲的,是针对禁军的现实情况而言,他们的军事体系惟一所能够采用的战法。如果组织度纪律性来了,自然不用如此麻烦,不管是一路还是几路,元昊又不是真地英明神武,硬碰硬也能把他打垮。

    从唐朝叶之后,原王朝的军事普遍使用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制度,除了开国打出来的强兵,和平几十年之后都是禁军这个状态,再也不能复现秦汉时候吊打周围的盛况。之所以如此,制度断代是原因之一,从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数百年都受到胡族影响。还有一个原因,一盘散沙的军队更加容易控制,对皇权的威胁降低。

    在原王朝一家独大,周围都是弱小蕃国的时候,这种制度也没有问题,大不了以大欺小,用实力硬堆死是。但当原王朝自己提供不了巨大的实力,敌方又较强大的时候,这种制度非常坑了。要说社会矛盾,汉末也不其他朝代强多少,但军事一直能够压制周边蛮胡,根本原因还是制度周围先进得多。当唐朝主动胡化,在原引入游牧民族的军事制度之后,先进性荡然无存,原王朝被周围蛮胡压着打了。

    学习异族的制度和化并不容易,一不小心,会出现学军制的这个问题,好的没学到,坏的倒是全学来了。真正要让学来的东西对自己有用,必须跟本民族实际相结合,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只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但历史常态是劣币驱逐良币,有能力的人处处谨慎,而又蠢又坏的人野心勃勃,总是能够把正确的路线废掉。不是学吗,我看不懂哪个对自己好哪个对自己坏,不知道怎么学才好,还不会把自己的全部抛弃什么都学吗。便如初唐,让整个华北胡化好了,汉人全部变成胡人,把能够威胁皇权的世家大族淹没在胡化的汪洋大海里,看他们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最终的结局,也正是如此,白马驿之祸,世家大族被胡化了的军阀抛入到滚滚黄河,完成了李唐皇室根除世家的心愿。当然,紧接着军阀顺手把李唐给灭了,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个小意外。

    党项反了徐平也很矛盾,不让禁军吃几次败仗,碰几次钉子,很难对军制做出根本性的改革。而不改革军制,这次胜了,以后还会面临历史宋朝的局势。

    这种军事制度,有时候被称为军阀作派,实际汉末的军阀并不是这种作派,根本是游牧民族的军事组织形式。是游牧民族入主原之后,保持原来的制度不变,其战力退化的速度汉族王朝还惊人。用了这种军事制度,从此原王朝对外是屡战屡败,亡了两次国。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在第三次亡国的危机关头,终于还是清除掉了。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军事,话是如此说,但如果强行让军事与政治分离,其反作用会大得惊人。徐平的新政从经济开始,进而改变政治,再改革军事才算圆满。

    减小军队对皇权的威胁,本来有两种办法,一是用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辅以坚强的政治性,让朝廷牢牢控制住军队。可历史的事实却用了相反的办法,削弱组织度和纪律性,军队完全不讲政治,以致正规军队还不如流寇,结局当然悲剧了。

    要改军制,要让禁军吃败仗,让朝廷尝到军队不能打的苦头。可面对党项这样一个跳梁小丑,泱泱大国败给他们实在是窝囊。虽然下了改军制的决心,徐平还是觉得矛盾。

    徐平说完,李迪又问起三司对陕西战事的准备。徐平道:“安心,从年前开始三司便整修通往陕西路的道路,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以能运到陕西路的物资来算,支撑五六十万的大军不成问题,如果前出进击党项,也可以支撑二三十万大军向前。党项小邦,如此军力足以灭其国要是做不到的话,那是军队和将帅的问题了。”

    党项是集全国壮丁,能战之兵最多只有十万。如果不算战力,只清点人头,倒是可以拉出四五十万人来。不过这样的军队只能壮声势,战阵起不了多少作用。

    此时除了枢密院以外,朝廷众臣对战事较乐观,普遍认为十万大军,足以灭元昊小丑了。徐平回答三司准备了支持三五十万人的运力,让李迪非常满意。

    政事,大半在三司,其他衙门主要管的是刑狱和人事。剩下的官员除了表示自己的态度,对西北战事并没有什么认识。政事堂统一自己系统的意见,其实主要是问三司的看法,徐平讲完,其他官员只要表一表决心可以了。

    :

第329章 私下奏对() 
第329章 私下奏对

    党项反宋,枢密院失职,张士逊请辞出知外州。出乎意料的是,赵祯没有另外选人掌枢密,而是升王德用为知枢密院事,以代张士逊。

    这种关键时候,用武将主政枢密院,与渐渐形成的军政军令武分掌的习惯不合,引起朝臣反对。武将如果深得军心,又在三衙长时间管军,则主政枢密院后有可能把统兵和调兵的隔阂打通,重演五代军头的废立故事。和平年代关系还不大,一到关键时刻,可能出现重大变故。历史狄青以武将任枢密使,平平安安当了五年都没事,仁宗的身体一出问题,他又没有亲生儿子继位,官集团立即集攻击狄青。用什么借口无所谓,真正的用意是在皇位更替的时候,不允许武将拥兵干涉皇位继承的可能性存在。

    战事将起,用王德用为枢密使,便犯了忌讳。开封府推官苏绅首先,说王德用泰宁坊的家风水太厉害,宅枕乾纲。他的面貌又特,脸黑而脖子以下很白,传说太祖皇帝便是这种相貌,所谓貌类太祖。这道奏章让赵祯极为厌恶,留不发不说,还把苏绅改为京城之外任职,出知河阳。这任命之迅速,让徐平想挽救一下都没有机会。

    不过也让徐平见识了一下这个年代官员的想象力,前世只知道官用类似借口攻击狄青,没想到之前苏绅已经预演了一遍。这种做法让徐平觉得很恶心,有话堂堂正正地说出来。开战用兵,觉得用武将掌枢密不妥,或者用武将为枢密,也不用曾经在三衙做过管军大将统过禁军的,那明白说出来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拐着弯,用恶心人的借口来达到目的。要不是看好苏颂,徐平真想对苏绅落井下石一番,这个先例开得太恶劣了。

    王德用自己亦不心安,请求带兵去打党项,被赵祯委婉拒绝了。

    隔日崇政殿里再次集议,果然出现了徐平最不想面对的情况。和台谏言官一起主战,要求朝廷发大军,迅速平灭党项。而枢密院主守,包括王德用在内,都觉得不可以草率发兵,而应该首先巩固边防,求不败然后再求胜。学士院受刚刚离开的夏竦影响,也一样主守。特别是曾做过七年枢密副使的夏竦,回顾了太宗和真宗年间对党项的战事,以自己的父亲不幸战死为例,说明轻兵冒进的危害。

    继迁穷蹙,对元昊富厚,先朝累胜之军,对如今关东之兵,兴国习战之师,对现在缘边未试之将,继迁逃伏平夏,对现在元昊窟**外。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宋此时的军队不了太宗时候的精兵强将,而元昊则继迁强了太多,那个时候出征党项,最终劳而无功,现在要想战而胜之,凭的什么?朝廷多钱粮,那更应该严守边境,只要过几年,党项自己坚持不下去,必然会去帝号继续称臣,天下太平。

    军事终归是枢密院在管的,又有王德用这种强将,夏竦这种辨才站在对立面。徐平再是据理力争,也无法挽回,他的攻守三策,最后果然还是选了下下之策第三策。哪怕是选第三策,枢密院还特意强调,正要借助唃厮罗的势力牵制元昊,不同意向西开拓。

    集议一直到下午,终于定了下来对策。三司立即启动原来西北战事的预案,开始向那里运输物资。沿路州军按照三司的计划,开始招募人手,以新成立的邮寄司为主,负责军用物资和钱粮的运送,原则不再使用让商人入的政策。枢密院提出京城禁军调往陕西路的草案,要调多少军队,哪些番号,报赵祯。

    出了大内,徐平心情复杂,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虽然在意料之,但自己的努力没有起到作用,还是觉得有些失落。

    夏竦则意气风发。意见被采用,再加枢密院出缺,一只脚已经迈进政府了,这些天来的窜下跳力气没有白费。张士逊确定离开,除了刚补进来的杜衍,盛度和韩亿很大的可能也会被换。这么多名额,轮也轮到自己身了。

    回到三司衙门,徐平一个人坐在案后发呆,不知道后边该怎么办。按照现在朝廷定下的方向,并不想对党项开战,而是用非战的方法逼着元昊去帝号,回到原来的轨道。但徐平所做的准备,是与党项大打出手,倾国之力不灭掉党项不罢休。这一下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打出去一拳,却落到了空处,被闪了的滋味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