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7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入到了这个虚幻的世界实施现实统治的人,有奸有邪,有贤有良,有私心的,有大公无私的,什么样的人都有。理想归于理想,现实终究还是归于现实。

    进入这个精神世界的人,扮得可以不象,但是演得一定要真。赵祯就是扮得像,演得真的皇帝。穿上公服一本正经,脱下公服回到后宫放纵无度,气得外面的朝臣跳脚。

    文明世界的政治,在世俗世界的人看来,就是大家一起演一场戏。有的文明认为这种戏有观众,就成了宗教文明。有的文明根本就不在乎有没有观众,比如源自中华上古的这个天地文明,天地分开之后的天下文明,这场戏不管需要什么样的角色上场,他们都让自己人扮演。不是自己人进到这里面来,就是在抢他们的戏,夺他们的精神文明世界。

    文明为什么要构筑这样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持之以恒地让其成为真的一样,文明世界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将走向何方。他们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维持住群体,凝聚住人心。或许仅仅是面对外敌时的自保,或许是坚守祖先传统的一种误会。

    在俗世的人看来,文明的政治一切都是假的,不但是执政者是假的,就连老百姓也都是假的。每个人不但有真实的自己,还有一个属于每一个人的角色。

    俗世政治中坚持的正义、真理、公平等,在文明世界中只是手段,有用就用,没有用就改别的。那些追求,本来就是从文明政治的碎片中崩出去的。

    对于徐平来说,明白了这其实就是大家按照祖先留下来的凝聚人心的原则,来满足天下之民欲望的戏,反而是一种解脱。物质欲望不满精神补,精神空虚了先用物欲填,大家总是要在这个小康之世开开心心地活下去。

    捧笏对吕夷简道:“修天下之德,朝廷当政本初心,从民所欲。政本初心,祖宗何以开天地,治天下也。从民所欲,治当今之民,以遗子孙也。朝廷之本在民心,故对民只宜示恩义,不可被其怨。何以示恩义?如朝廷欲修路,必查民心,从民所请,切不可官自修路以邀恩义。邀之则民怨,徒劳而无功。”

    政权就是要让民感恩的,这就跟哄小孩一样,你想要我给你,印象才深。你什么都不知道我就做了,该有的感激不会有,还可能招致报怨。查治乱,只是维持民心的手段,治乱本身不是目的。治乱,终究还是来自于民心,不是一直崩住,只能治不能乱。合理控制住节奏,尽量把民心收到政权来,节奏不好,就会散民心招民怨。

    “朝廷不可被其怨何也?有官必有吏。以吏代官政乱,以官代吏民怨。官立制度,吏代为施政。民感恩则官制收其心,民有怨则归于施政之吏,此理政之大要也。”

    官吏之别,有各方各面的原因,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政权和民众的防火墙。施政出了问题则把责任推给他们,施政民心欢悦则归于政权,政权只要恩不要怨。

    这一点很不厚道,但官服一穿官也不是自己了,没有什么良心过不去的问题。知道了民心是政权之本,俗世中的大量政治原则这里就不存在了,该不厚道就不厚道。执行层是最容易招致民怨的一层,要牢牢用制度控制住,还要从政权中摘出去。

    “官选贤与任能,吏或临之以威,或啖之以利,无定法。朝廷钱粮充裕,则于吏啖之以利,高薪养其廉,此朝廷之悯也。朝廷钱粮紧缺,则临之以威,重法穷治,此朝廷之严也。朝廷之重法,施于吏不施于民,免招民怨也。”

    财政充足,政权向民间散财,吏也跟着沾光,高薪养廉。财政实在没钱,那就大棒子招呼着,不惜施以严刑酷法。总之朝廷不好的事情,尽量压在吏这一层,不要专导下去。

    “官衙之吏,或抄写,或钱粮,用其能也,宜厚养之,固其心。代官亲民之吏,则不宜雇,只可轮差。朝廷钱粮足时,用下等民户,官募给其钱,以结民心。钱粮不足,则差上等民户,以助天下,钱或少给或不给。”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凡是直接执行朝廷政策的,最基层的吏,不要从别的地方招募人来,从管下的民户里直接轮差。财政充裕,让穷人当吏,官方给高一点的工资。财政紧的时候,则用富人当吏,少给钱或者不给钱,节省经费。

    从治下百姓轮差,则好坏都是他们当地人的事,官方只立制度,只查制度执行。制度让百姓不满意,一面逼着吏执行,一面官方出面进行调整缓解。

    总而言之政权的施政方法就本着一条原则,做得好是政权制度立得好,做得不好让百姓不高兴了,是执行的人能力不行。从大的方向政权当然是要让百姓过好,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好事办成坏事,不能让政权背这口锅,那就专门招一批来职业背锅的。

    这是文明政治施政原则,收民心第一,做事就二。

    世俗政治中,政府累死累活,老百姓牢骚满腹,谁都觉得对方不是什么好人。在文明政治中不能这样,不管政权做什么事都不是给百姓做好事,都是百姓想要这个,政权才出面去满足他们的欲望。哪怕是政权想做这件事,也会想办法让百姓先提出来,变成是让他们提要求,政权来满足。文明政治没有真假,只有更假。

    主动帮老百姓做事,想让老百姓觉得自己好,那是官员有封建思想。大一统天下,百姓只能念政权的好,不能念官员的好,谁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就查谁。老百姓感觉得到的一切的好处,都是由制度带来的好处,跟谁也没关系。

第30章 日月当空,洞烛万民() 
欧阳修挤上前来,拱手道:“宰相言,民之教化为天下之德,何以教化之?”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谨行之,此之为教也。民有欲,从之;民有惑,解之;民有难,助之;民有上进之心,使之学。此数者,为育也。有治家足以垂范者,表彰之,此之为劝也。且教且育,兼以劝之,感于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为教化也。”

    政权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对民的教化,其实就是怎么养孩子。徐平所说的是自己前世习惯的家庭教育,换到天下来,就是政权对民众的治理。从民欲当然不是百姓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叫溺爱,而是合理的欲望给予满足。

    要做事情,先问问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说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对众人有好处,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么办?官府自己去办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谁想走谁交钱。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辈子不走,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觉得不公平。政权一切是以得万民之心第一,让百姓得实利是处于第二位的。

    欧阳修退回,觉得徐平说得有道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司马光走上前来,拱道:“敢问宰相,纲常不立,人伦何依?何以教化万民?”

    徐平道:“朝廷制度为纲,施政为常,此为天下纲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伦。”

    周围的人吃了一惊,没想到徐平会真地这样大破大立,连以前的人伦也全部放弃,一切都从头再来。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从这里走开,从那里走开,实际上政治在社会中无所不在,是走不开的。伦理是政治在社会中的表现,不可能不受政治影响,对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坚持传统,或者从别的地方学来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产税,是按照家庭收还是按人收,就直接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家庭伦理,你避也避不开。

    司马光一下子急得脸都红了起来:“宰相此言,置三纲五常于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礼,传于后世,以治万民也!以朝廷为纲常,何以使万民慕教化!”

    徐平心中叹了口气,这一步还是避不过去。

    对文明记录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舍弃现实社会,留灵魂在那个精神世界里,把那个世界当现实,把现实世界当虚幻。儒学则依然记录现实世界,来表现那个精神世界。

    儒学成为儒家,是在战国时期。天下面临大变谁都看得出来,儒学只记录的方法已经难以为继。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个精神世界,放弃天下一家,大家无争。然后分出孟轲和荀卿两家,一主人性为善,一主人性为恶,各成一套治理办法。荀卿一家后来又发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为恶,政权自然也就不需要遵从人性,一切按政权的办法来好了。

    司马光学自荀卿之人性本恶,不过他主张以礼,也就三纲五常之类礼**理来使人弃恶从善。他们所主张的伦理教化,是性情论在政治中的一种反映,影响了整个宋朝。

    徐平看着司马光,道:“礼,德之显于民间者也。三纲五常,汉之德显于民也。君实欲以三纲五常行于本朝,是以本朝有汉之德耶?”

    司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基本概念是有顺序的,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伸。不过在这个时代,各有各的理解,并依此衍化出来各种各样的理论。司马光等人是主张用这套礼,强推于民间,用礼教化,显示天下之德,这就是后来的礼教。

    一边的欧阳修道:“汉之德早失,散于民间,行礼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显于民者也,德本于道。礼,民以德而成人伦,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礼自成,未闻行礼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为仁义,散于世间。朝廷行仁义,仁义取信于民,则德生,德生礼成。以三纲五常求礼,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谓!德本于道,礼本于德,岂可乱其序!乱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乱也!”

    “汉以昭昭天命,如大镜悬天,照万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礼,是为三纲。天命今已不存,三纲岂可为继。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韩柳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汉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于天下,得万民欢心,则如日月之升也。日月当空,洞烛万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礼成,天下大治,自成当世之礼!”

    道德仁义礼,这一套说白了,就是不只是满足天下百姓的物质欲望,还要满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欲望。不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比别人好而骄傲,还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豪感,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外来文明,包括宗教,都将对天下之民无处下手。谈起信仰、文化之类,外来文明都会被这个文明看笑话。

    政治制度,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包容进这一套政治原则当中,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则。议会制、总统制、两党三党制,对于这样一套原则都是无所谓的,不过是换一套办法,选这么一批人来,扮演政权治理天下。对于世俗政治来说,这套很玄乎,因为本来就是带有神话色彩对抗宗教文明的。

    正是因为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没有当然之理,没有绝对正义,一切都从属于这个天地之下。人们认为一件事情当然得这样做,是从这个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

    这一套道德仁义礼本来是不应该进入百姓生活当中的,百姓应该是按照自己从政权中学来的做事方法,出现一套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就是礼。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习惯便就学自于政府的做法,就是新的礼的生成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司马光这一派不顾实际,妄图强推三纲五常,逆流而上,对后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徐平身边的晏殊忍不住:“似如此,朝廷如此行善政利民,而避恶政害民也?”

    徐平道:“政无善恶,唯持其正。于朝廷,天下无性恶之民,唯有乱法者,乱法者治之可也。无性善之民,唯有行善者,行善者劝之可也。”

    晏殊道:“一政出,民必有便之者,不便之者。若无善恶之民,政何以持正?”

    “听民声,查民心,可也。以政不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此查民心也。以政为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查民心也。查民心,不可只听其声,当查其心,此知民之所思也。诗三百,子曰‘思无邪’,何耶?此民声也。以此诗,对当时之政,学者当知何政出,民何思,此查民心也。知民心于何处便,何不处不便,朝廷渐次修之,此修德也。”

    《诗经》之称经,不是因为里面蕴含了什么治国的大道理,那只是记录诗歌的,能有什么大道理。是因为《诗经》中记录的是民声,由民声而知民心,再去对照当时的执政者是如何对待民声,进行施政的调整。天下以民心为母,典籍里记载了政治活动,是父亲在怎么做,还要去查民心知道母亲怎么说。父和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政治。

    在孔子那个时代,记录下来就是《诗经》。到了这个年代,就是民间说话、小曲。在徐平前世,就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微博论坛。从这些地方,知道百姓对于政权的制度和施政方法有什么看法,再去一点一点地修改,达到顺应民心的目的,这就是修德。

    当然对于强调文明的政权,听到之后,怎么去顺应民心,从而收获最大的认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因为最重要的不是改错,而是获得认同感,不是知错能改的办法。有的时候立即改善让民众欢悦,有的时候故意不改,让某件事情激起众怒,最后才由政权出面给出百姓想要的结果,让百姓深切感受到这个政权永远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晏殊问的是人性有善恶,一项政策出来,恶人觉得是善政,善人觉得是恶政,政权怎么来判断。这就是政权合法性归于查治乱之后,一定要辨人性善恶的理论原因。不然善人觉得是乱世,恶人觉得是治世,查治乱无法提供合法性。

    徐平前世,美国在让同性恋合法的问题上反复折腾,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让其合法,是对正常人的伤害。如果是正常的,不让其合法,同样是对正常人的伤害。这就是性善性恶论对政治影响的一个表现,会影响到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