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孺子帝-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北军找不到值得信任的心腹之人,而且中途还得经过严阵以待的南军地盘,同样不安全。

    韩孺子经常催促,但他并不着急,冠军侯当时没有立刻出发,他就知道此人色厉内荏,不足为惧。他受到耽搁,不能去函谷关见大将军韩星,只好等年后再说。

    元月初一,韩孺子派人给宫中带去许多礼物,分别送给太后、母亲王美人与夫人崔小君,连东海王的母亲崔太妃也有一份。

    除了崔小君,其他人都没有回礼。

    冠军侯那边还在犹豫不决,一品大臣的推举也没有得到,韩孺子与杨奉却没有闲着,每天都在分析情况,开始拉拢国子监和太学的师生。

    “如无意外,宰相致仕,继任者必是两位御史之一,左察御史主管京官,机会更大一些,可右巡御史申明志同时还是武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机会不小,他支持冠军侯,那就是对宰相之位志在必得,与萧声必有一场好斗。”杨奉此前一直辅佐冠军侯,但是后期地位下降,许多事情都没有参与资格,只能依靠猜测。

    “冠军侯若是登基,殷无害即是立下大功,他还会放弃宰相之位、致仕返乡吗?”韩孺子尤其猜不透殷无害的底细。

    杨奉猜到了,“这正是殷无害老奸巨滑之处,他的计划大概是这样:放出口风,声称冠军侯登基之后,自己心愿已了、年事已高,将会交出丞相之印,然后稍加暗示,让两位御史都觉得自己有可能接替丞相之位,于是争着为冠军侯做事,以立大功。”

    韩孺子一点即透,“殷无害什么都没做,只凭一份未来的许诺,就使得两位重臣全力支持冠军侯,事败,是萧声与申明志的责任,事成,首功归于殷无害,他根本不会交出丞相之印。”

    “他会交的,但冠军侯不会同意。”杨奉对这种君臣之间的推让把戏见得多了。

    “能对申明志和萧声挑拨离间吗?”

    杨奉摇头,“咱们还是得从头做起。”

    杨奉列出一份名单,多达百人,都是国子监与太学的博士或弟子,有名满天下的大儒,也有默默无闻的年轻书生。

    韩孺子先是派人去各家送拜贴,结果却不乐观,大多数人都有回贴,但是无一例外地拒绝倦侯来访或是应邀来倦侯府,理由千奇百怪,最简单的只有两个字:莫来。

    杨奉没有死心,一进入元月,就向各家送礼。

    事情在元月初四发生了转机,此前一天,左察御史萧声返京,在朝中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杨奉正到处打听萧声对冠军侯说了什么,一位有名的大儒不请自来,登门拜访倦侯。

    郭丛曾经给皇帝讲过经典,与刘昆升一道将太祖宝剑送给大都督韩星,事后返乡避世,不肯领功,也不见任何人。

    前些日子,郭丛悄悄回到京城,知道的人不多,在家里待了几天,他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从前自己避而不见的倦侯。

    这位讲经时极尽含糊其辞之能事的大儒,此番拜访却是直截了当,互相见礼,进入书房之后,他说:“为大楚江山着想,请倦侯退出帝位之争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九章 读书人的立场() 
一年前离开京城的时候,郭丛打定主意要从此隐居乡间,两耳不闻天下事,可事情长了腿,会自己找上门来。

    当韩孺子还在塞外遥望京城、对宫中发生的事情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之际,同样远离京城的郭丛,已经听说诸子争位的大致情况,迫不得已,与两名送信的学生上路,一个月前回到京城,未入旧宅,而是借住在朋友家中,闭门不出,只接待过寥寥几名拜访者。

    饶是如此,这位垂垂老矣的大儒,对京城形势的了解仍远远多于一般的大臣。

    郭丛身体不好,韩孺子命人搬来舒适的软椅给他坐,杨奉有自己专享的一张椅子,在书架旁边,离书桌后面的倦侯相对远些,能够不着痕迹地脱离交谈,也可以随时加入。

    仆人退下之后,书房里只有他们三人,郭丛默认了杨奉的存在,开始劝说倦侯退出帝位之争。

    韩孺子没料到郭丛的到访,更没料到他会向自己直白地提出这样的要求,想当初,为了让这位老师傅在讲经时多说一点内容,还是皇帝的韩孺子费了多少精力啊。

    他没有生气,微笑道:“为了大楚江山?我有何德何能,参与争位竟然会影响到大楚江山的安危?”

    郭丛呼吸粗重,让韩孺子想到了老将军房大业,但是有区别,后者粗重而有力,像是正被用力拉扯的风箱,前者粗重而绵软,总像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大臣选择皇帝?不不,自古以来没有过这种事情,大楚绝不能开这个先例。”

    韩孺子手边有一本史书,里面记载着上古时期的事迹,颇多荒诞不经,但是正如杨奉所说,里面有几段记载,换个角度想的话,很像是大臣在选帝王,经过写史者的粉饰修改之后,变得隐讳不清。

    韩孺子没有向郭丛推荐这本史书,说道:“请郭老先生相信,我也绝不想开这种先例,可形势如此……”

    “形势可以改变。”一向儒雅到有些懦弱的郭丛,这时候却显出几分咄咄逼人,“如果争位的皇子只有一位,那就不是大臣选择皇帝了。”

    韩孺子看了杨奉一眼,忍不住笑了,心中有很多疑惑,决定先提最古怪的一个,“大臣选皇帝这种事虽然古怪,不合礼仪,但是对大臣很有好处,郭老先生为何反对呢?”

    “问题就在这里,倦侯刚刚将‘不合礼仪’四个字说得多轻松啊,可这不是蚁穴,这是溃堤,此前历朝历代莫不亡于此,大楚绝不能重蹈覆辙。就因为选帝对大臣有好处,我才反对,大臣一旦尝到甜头,将很难放弃,以后的皇帝都将由大臣选立,倦侯接受吗?”

    “嗯……未尝不可。”韩孺子其实没想过那么远的事情。

    “如果大臣们选出的皇帝不姓韩呢?”

    “不至于吧。”

    “大权在握,为何不用?选出异姓皇帝还不是最差的结果,大臣僭越帝权,自然就有人僭越臣位,以下犯上将会成为惯例,最终是人人都选自己当皇帝,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大楚亡矣,中原也将从礼仪之邦沦落为豪强之地。”

    郭丛真是一名腐儒,韩孺子有点厌倦这场交谈了,他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在凌云阁里听课听得昏昏欲睡,可他现在毕竟有选择了,于是打断老先生的礼仪之谈,说道:“好吧,皇帝不可由大臣选择,可是为什么非得让我退出呢?郭师觉得我不配做皇帝?”

    郭丛长叹一声,犹豫了一会,说:“倦侯会是一位好皇帝,可时机不对,我劝倦侯退出,也是为了救你一命。眼下的形势很明显,冠军侯是前太子遗孤,已经取得多数大臣的支持,争议最小,也合礼仪,冠军侯天命所归,选帝之权不算落入群臣之手。”

    “还有东海王呢。”韩孺子心生怒意,仍没有显露出来,他打算听郭丛说完,这毕竟代表着许多文臣的看法。

    “见过倦侯之后,我就去见东海王,劝他也退出。”

    “郭师觉得东海王会同意?”

    “总得试一试,如果不行,我就去劝说崔太傅,他之前已经有意支持冠军侯,回心转意应该很容易,没有南军做靠山,东海王总该退出了吧。”

    “我会考虑的。”韩孺子敷衍道。

    郭丛当然能听出来,他又叹了口气,“倦侯所依仗者,无非是满仓城北军,人人都说北军效忠于倦侯,我却不这么认为:北军勋贵子弟众多,哪有父兄支持冠军侯,而弟侄转投他人的事情?传言必不可信,已经有人前去查看事实,一旦真相大白,倦侯更不会取得大臣的支持,何必冒天大之险争不可得之物呢?违时逆命,实不可取,莫不如激流勇退,安享富贵。”

    这已经近于直接威胁了,却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威胁。在柴悦等人的配合下,韩孺子的确夸大了北军对他的拥护,打算以此为基础,在朝内寻求大臣的支持,反过来再展示给数百里之外的北军。这是一个需要精细操作的游戏,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北军与大臣同时抛弃韩孺子。

    迄今为止,出错的都是冠军侯,韩孺子一直在受益。他打量对面的老先生,推测此人及其追随者的实力,“郭师非支持冠军侯不可?”

    “我不支持任何人,只是冠军侯称帝,带来的混乱最少。”郭丛顿了顿,“换成倦侯,我照样不会反对。”

    韩孺子大笑,当初他当皇帝的时候,唯一为他说过话的人是名太监,而不是大臣或者儒生,他站起身,“小子顽劣,没有郭师教导,何知礼仪之重?不过,总得给我一点时间考虑考虑吧。”

    韩孺子没什么可考虑的,但是除非必要,他不想当面拒绝。

    郭丛费力地站起身,“倦侯尽管考虑,等北军那边传来消息,倦侯再做决定不迟。”

    郭丛再次重叹,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摇摇头,告辞离去。韩孺子亲自送到大门口,回到书房里,纳闷地向杨奉道:“郭丛致仕多年,国子监里又没有几位大臣,诸子争位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他为何出头,跑来趟混水?难道真是为了所谓的礼仪?”

    郭丛劝说韩孺子的时候,杨奉一直没有开口,也没有送行,这时露出微笑,好像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倦侯应该高兴,水面起澜,意味着水下有鱼,郭丛出面,则意味着大鱼。”

    “你得好好跟我解释一下。”韩孺子彻底糊涂了。

    杨奉站起身,走出几步,突然停下,说:“勋贵讲祖上,武将讲军功,江湖人讲交情,商人讲利益,文臣讲仁义、讲礼仪。”

    “嗯。”韩孺子还是没听明白。

    “文臣从何而来?”

    “文臣……从读书人而来。”

    “没错,可读书人千千万万,成为文臣的能有几人?”

    “不多,所以有科考、有荐举,从众多读书人之选拔可用之材。”

    “文臣会忘记读书人吗?”

    “不会吧?不会,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开国时用武将,守国时用文臣,文臣上位之后,总是大力提升读书人的地位,前朝如此,本朝也不例外。”

    “读书人反过来也会影响文臣。”

    “那些落榜的书生能影响朝中大臣?”韩孺子不太相信。

    “读书人不只是落榜的书生,还有拒绝参加科考的人,还有隐于朝中不愿当大官的人,读书人虽然无权无势,但是数量众多,口口相传,他们掌握着文臣的名声。”

    韩孺子突然想起来,杨奉从前就是一名读书人,这名太监对从前的经历不愿意细说,可他对读书人显然非常了解。

    “郭丛就是那个掌握名声的读书人?”

    “别用掌握这个词,那有点过了,但是郭丛肯定很有影响力,否则的话,他也不会返京参与此事。”

    “罗焕章呢?影响好像更大。”韩孺子想起了另一位讲经教师。

    “罗焕章影响很大,但他拒绝科考,与朝廷毕竟隔着一层,跟郭丛还是比不了。”

    韩孺子想了一会,“可我还是不明白,读书人为什么要反对诸子争位,这能提升文臣的地位,自然也就是提升读书人的地位。”

    无论如何,韩孺子不相信这仅仅是“礼仪”的问题。

    “或许,郭丛这些读书人感觉到了威胁,觉得他们最终会失去对文臣的影响。”

    “被谁威胁?”

    杨奉没回答,陷入沉思,好像被什么难题困住了。

    “望气者吗?”韩孺子自己给出回答,他很佩服望气者的本事,可是仍觉得杨奉有点过于高估这些人的实力了。

    杨奉开口了,没有提起望气者,“郭丛的老奸巨滑不亚于宰相殷无害,倦侯刚才应对得很好,永远不要当面得罪这种人。”

    “恐怕这只是早晚的事。”

    “不不,郭丛其实给倦侯带来了好消息。”

    “好消息?”

    “嗯,郭丛说得很清楚,他不支持任何人,只是因为冠军侯占据优势,他才希望倦侯与东海王退出。”杨奉顿了顿,“这说明郭丛根本不看好冠军侯,这也是读书人的立场。他还说,北军勋贵子弟众多,绝不会违逆父兄——这是在提醒倦侯,只有得到勋贵的支持,你才能击败冠军侯。”

    韩孺子一呆,他可一点也没听出来郭丛的“善意”。(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长辈() 
熬好的粥刚端出来,还没有放在架子上,队列就乱了,人人都往前挤,手中举着木条——这是领粥的凭证。维持秩序的官兵挥舞棍棒,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通乱打,队列没有恢复,只是增加了一片鬼哭狼嚎。

    韩孺子勒住坐骑,停在路边,看着城门外的混乱场景。

    商县不大,离京城也不远,快马加鞭,多半日就能到,是向东前往函谷关的必经之路,和许多地方一样,商县也有大量灾民、流民,每天一次的施粥,对许多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餐。

    数十名随从停在倦侯身后,杜穿云怒声道:“好一群官府爪牙,我去给他们一点教训。”

    杜摸天伸出马鞭拦住孙子,“少惹事,你打了官差一跑了之,这些百姓怎么办?今后你每天来施粥?”

    杜穿云哑口无言,可是又看不得老弱妇孺受欺负,只得对前边说:“倦侯,快走吧,停在这儿干嘛?”

    “嗯。”韩孺子没有动。

    城门外的众公差早已看到这队人马,知道是从京城来的权贵,但不认得身份,公差头儿比较谨慎,悄悄命令手下的人收敛起,自己走来,抱拳笑道:“大人是从京城来的?有何公干?”

    韩孺子指着领粥的队伍,“这里有多少灾民?每日需米多少?”

    公差头儿一愣,摸不透对方的底细,不敢得罪,茫然道:“灾民……五百多人,需米……我不太清楚,这个得问县老爷。敢问大人怎么称呼?我去给您通报一声。”

    “不必。”韩孺子拍马进城。

    他是应约而来。

    郭丛登门拜访之后不久,韩孺子接到一封信,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