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二战风云-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对于苏军来说,他们的损失同样惨重。

  同样在这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苏军阵亡士兵近十五万,那些忙碌着从后方向前线运输兵员的卡车,每一次都带回大量的伤兵,至于阵亡士兵的尸体,在这段时间里根本就顾及不上,只能任由他们暂时暴露在天空之下。

  一名在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中存活下来的红军普通士兵,在战后被提升为下士。他以两天时间内击毙三十八名德军士兵、一名德军少校、击毁一辆德军坦克的骄人成绩,得以进入克里姆林宫,由楚思南亲自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并配发一枚一级卫国勋章、一枚一级光荣勋章。这位名叫耶果罗夫的苏联英雄,随后参加了解放基辅,攻占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直至攻克柏林的战役,最终,他亲手将一面苏联的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在耶果罗夫评价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时,他只说了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能在那一场战斗中活下来,那么你就会在任何一场战斗中活下来。”

  从四月六日开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在这近二十天的时间里,近百万苏军从别尔哥罗德外围地区博格杜霍瓦、瓦尔基、新沃多拉加三个方向上齐头并进,如同滚碾子一般压过德军的战线。

  面对苏军的庞大攻势,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的德军虽然战斗顽强,但是仍旧不得不连续后撤,截至二十五日苏军进占哈尔科夫,整场战斗结束的时候,该线苏军向南、西南推进了一百四十余公里,兵锋直抵第聂伯河沿岸。德军的十五个师被击溃,兵员损失二十余万,从而彻底失去了在库尔斯克南线地区的战斗力。

  就在楚思南接任苏联大权的时候,库尔斯克大会战宣告终结,苏军以辉煌的胜利,向这位新上任的领导人送上了一份厚礼。纵观整场会战,德军可谓是蒙受了继斯大林格勒会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三十个师的兵力被苏军歼灭,而在这三十个师里,就包括了整整七个装甲师。

  五十余万兵力、一千五百余辆坦克、三千余门火炮、两千三百余架飞机的惨重损失,是此时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毫不客气地说,这场战役对德军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灭顶之灾。

  通过这一场意义深远的库尔斯克会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大军,彻底丧失了在东线的战场主动权,从这一刻起,直到最后大战结束,德军再也未能对苏军发起一场哪怕像样一点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反击。

  当然,相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所蒙受的损失更加惨重,整场战役,苏军先后有兵员伤亡八十余万,损失坦克六千余辆,火炮五千余门,飞机一千七百余架,这个数字,几乎是德军损失的两倍有余。但是对于基数庞大且后方军工同样规模庞大的苏联来说,这样的损失他们承受的起,就像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他们在战役中先后两次遭遇重创,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整个集团军只剩下坦克五十辆。按照德军的做法,这支装甲集团军的命运,就是取消番号了,但是对于苏联来说却完全不同,在战役结束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就恢复了元气,他们所拥有的坦克数量,甚至还远远的超过了战役之前。和这样一个国家作战,想来德国人也不能不觉的郁闷了。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在西线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步兵数量的优势、装甲部队对抗的优势、空军制空权的优势,全部都掌握在了苏军的手中。

  库尔斯克战役全面获胜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举城哗然,人人奔走相告,庆祝前线的大捷。楚思南亲自下令,全国欢庆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大胜利。二十八日,莫斯科举行盛大欢庆,百余门礼炮在莫斯科城外鸣炮献礼,近十万莫斯科市民齐集红场,在克里姆林宫安排的高音喇叭乐声下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尽管大多数人都对这场胜利的真正意义不太了解,但是他们却知道,随着这一场战役的胜利,苦难的日子即将过去了,而和平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


《新二战风云》 第十一卷 最后一战 第三章 楚思南的规划



  东线最后战役时期的到来,以及西线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束,标志着苏联历时数年的战争状态即将宣告结束,而克里姆林宫的工作要点,也即将由战时的“重军”转向“重经”,国家的主要关注点,将从战争转向战后经济恢复。

  毫无疑问,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尤其是如何快速、平稳、全面有效的发展经济,楚思南并没有什么认识,毫不客气地说,他对苏联经济体制上的那些弊端的认知,几乎都来源于自己曾经在历史书上所了解到那么可怜的一点点东西。他知道在苏联正式解体之前,苏联国内,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存在种种的弊端。

  政治上,国内官场腐败堕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蔓延全国,蔚然成风;党员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左的倾向涉及全党,造成全国大部分党员思想上混乱;党内争权夺利的现象明显且普遍,这直接导致国内各项政策的混乱,克里姆林宫不再是为苏联人民谋求发展与幸福的所在,而成为了形势混乱的角斗场;“大俄罗斯”主义的长期蔓延以及克里姆林宫对苏联模式的大肆倾销,导致了整个东欧社会主义群体的离心,“情报局事件”、“科斯托夫案件”、“十二月事件”、“波兹南事件”等等,一系列血腥残酷的霸权事件,令苏联彻底失去了在东欧的民意基础,从而也为西方国家在东欧地区首先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制造了机会。

  在经济上,苏联所存在的问题似乎更为严重。早在列宁当政时期。为了应对国外、国内反革命势力地围攻,便实施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显然,这一项政策,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上来讲,是必须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不过这份代价对于当时革命热情高涨的苏联人来说是承担的起的,而且也是基本乐于承担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形势的稳定,人们开始对这项政策有了怀疑,幸好的是。列宁很快意识到了这项政策地冒进性,并立刻予以纠正。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后。列宁开始实行核心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尽管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那些激进地革命者的理解。但是它却对苏联地社会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为苏联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是思虑缜密、头脑清醒的伟人,但是他的生命显然没有他的影响那么深远绵延,就在苏联地各项发展刚刚步上正轨的时候,他老人家撒手走了。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开始出来主持苏共中央的各项工作。这位从开始时便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理解偏颇,且大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影响的格鲁吉亚人,几乎是全面的否定了列宁的思想。在经过了一系列大肃反、大清洗和党内斗争之后,以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开始在苏联的社会体制建立起来。这一模式地作用下,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转变,同时,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是,在重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苏联几乎是放弃了对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关注,毕竟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不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军事力量的迅猛强大。就这样,在两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后的苏联,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坦克,但是却不能造出足够配备庞大军队的军服、军靴,素有“欧洲”米仓之称的乌克兰,还在三二年到三三年之间,爆发了史所罕见的大饥荒。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新建立起来的政权来说,统治者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尽可能幅度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新政权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加以贯彻和执行的。但是苏联显然不是如此了,斯大林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前帝俄政策的延续,他将盲目的扩充军备与争夺世界霸权放在了国家政策的首要位置,以至于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仍旧没有从战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不到提高,各种主要的生活物资匮乏。

  继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这位长期生活在斯大林阴影之下的苏联领导人,显然曾经意识到斯大林模式所产生的错误,他也曾试图进行一场彻底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最终由于国内形势的压力,再加上外部的波兰事件和中苏论战,以及他对斯大林彻底的、近乎是疯狂的全盘否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得他最重在改革一途上功败垂成。

  老赫同学最终在老勃同志的政变中下台了,这位出身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书记,最终惨淡的退出了变化莫测的政治舞台。

  而在赫鲁晓夫下台之后,继之而起的勃列日涅夫原本就是个平庸的家伙,同时,由于他是走政变路线上台的,所以,在掌权之初,他的主要工作没有放在改革抑或是发展经济上。与此相反,他将主要的经历放在了巩固自己统治的路线上,毫不客气的说,苏联的问题在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埋下了恶因,而在勃列日涅夫时,这个恶因得到飞速的成长。

  作为一个既缺乏威信,又能力平庸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为了巩固自己的同志,一方面大肆收买人心,大搞领导干部终身制,从而直接导致国家政权老龄化,政治生活缺乏活力,求稳恶变。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猖獗。另一方面,为了赢得威信,对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到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国库已经变得空虚乏力,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甚至逐年下滑,那所谓的“发达社会主义”,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停滞社会主义”。

  在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先后上台,必须负责任地说。这两人,尤其是安德罗波夫。是一个有卓识远见的领导人。他们都认识到了苏联的社会问题是何等的严峻,因此。他们不但试图下大力气、出重拳打击国内的腐败问题,而且前者还试图从自己的邻国身上吸取些经验,例如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很遗憾,这两位都是出了名的短命,安德罗波夫执政仅仅十五个月,便因肾病猝然辞世。而他的接任者契尔年科,仅仅在位十三个月便一命归西了,因此,他们的主张和政策,都没有来给有效地实施颁布。

  在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之后,就是声名卓著的戈尔巴乔夫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伟大地、成功的、功业不菲地苏联领导人,他的功业可谓是举世共睹、千古长存,同样的。他还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导人。在位几年时间内,这位领导人做了一件最为惊人的大事,那就是解体了辉煌七十四年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从而将苏联的国民,从苏维埃地水深火热之中解救了出来。

  不过前苏联的大多数国民似乎对这位解救了他们的领导人颇具敌意,在一九九六年的俄罗斯联邦大选中,参选的戈尔巴乔夫竟然只得到了百分之一的选票。这还不算,在普京出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之后,俄国家杜马以“导致苏联解体,是我们所遭受地苦难的罪魁祸首”为罪名,向这位和平的前苏联末代领导人提出了刑事诉讼。

  历史是真实地,它是最无情也是最客观的老师,《新唐书魏征传》有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楚思南算不得一个资深的政治家,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他没有什么充足的、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但是同一般相比,他有一个绝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有着对苏联社会、政权、体制弊端的充分了解。既然认识到了这些弊端,那么楚思南也就等于是比别人先走了一步,他可以从杜绝这些弊端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去实行自己的构想。

  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楚思南决定将目光首先调整到三个方面上,即经济调整、政治整顿、军事恢复。

  军事的恢复比较容易理解,那就是在东西两个战线上,苏军的后续攻势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求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当然,军事的恢复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在楚思南的考虑中,当战争结束之后,为数数百万的苏联红军,有必要经过一场彻底的重组。毫无疑问,在历时数年的战争中,苏联红军的数量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扩充,但是与此同时,军队的素质也大幅度下滑。按照楚思南的构想,一旦战争结束,苏联红军的数百大军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裁减,那些战斗力薄弱抑或是因减员之故而构不成编制的部队,必须裁撤下去,而那些因体格等因素不适合从军的士兵,也必须复员回乡。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它一方面可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军费开支。

  在政治整顿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上的整顿,一个是从政者行为的整顿。前者,旨在杜绝“左”的思想以及斯大林当政时期残留下来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余毒。楚思南认为,只有做好这一步工作,才能使苏联做好迎接战后国际共运的准备工作,斯大林主持下的国际共运,是对别国政治的粗暴干涉以及苏联模式的强行倾销。很显然,这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也不利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谐,这是一个隐患,必须予以彻底的杜绝。至于说后者,那则是对苏联统治阶层的整顿。其主要目地,在于打击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消除苏联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特权阶层。要做到这一步,楚思南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安全委员会的力量,毕竟在整个苏联,安全委员会的力量无所不在,纵观整个苏联历史乃至于其后俄罗斯的历史,数代领导人就是直接出身于安全委员会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