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争大唐-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往日围绕在身边的朝臣们如今连门都不肯上,李泰便再也说不下去了。
    “殿下这就绝望了?嘿,事情不过才刚开个头呢,离定局还早,若是殿下自己都没信心,那老朽也就不必再多说些什么了。”苏勖冷笑了一声,起身作势要走,顿时吓得李泰忙跳将起来,一把拉住苏勖的衣袖,苦苦地哀求道:“姑父,姑父,您这是做甚,您有话尽管说,小王一体听着便是了,只是,只是如今小九都已入了东宫,我等兄弟也全都被赶出了京师,这事情又怎还有缓和的余地?”
    苏勖不满地扫了眼丧魂失魄状的李泰,坐了下来,整了整衣袖道:“殿下坐罢,且容老朽为殿下剖析一二。”
    李泰满腹疑惑地坐了下来,看着苏勖道:“姑父请讲,小王听着便是。”
    “嗯。”苏勖点了点头道:“如今晋王是进了东宫,可其真能坐得稳么?无论是能力还是品行,其都是诸皇子中最末流的那一个罢了,以陛下之英明又如何会看不到这一点,之所以令其为东宫太子,不过是权益之计罢了,实无甚可说的,就目下的局势而论,陛下出此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罢,若是再让诸王争将下去,这朝将恐不朝,陛下又如何能坐稳江山,这招釜底抽薪之策实是难为了陛下了,某料定晋王绝无登上大位的可能性,真能克承大统者依旧是殿下、吴王、越王三者中的一个,至于谁能笑到最后,这关键就在这几年当中,若是殿下就此颓废下去,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啊?这如何可能?”李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着眼插了一句。
    “如何不可能?”苏勖挥了下手反问了一句道:“陛下之所以要诸王出京师固然是体制所限,可实际上却是将考察诸王的民政之力,若是殿下不能振作起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当然,陛下也不是不给晋王机会,某料定陛下必将会在适当的时机给晋王一个监国的机会,以考察其治国之能耐,到那时自可见分晓!”
    “哦?何时?”李泰精神为止一振,语带激动地问了一句。
    “这个不好说。”苏勖摇了摇头道:“不说晋王本就无治国之才干,即便有之,却又有何妨,先前的埋伏该用时自然便可用得上了。”
    “这……”李泰略一迟疑,立时兴奋了起来道:“姑父,既如此,那何时能发动?”
    “时机不到!”苏勖摇了下头道:“如今这个局面下不是动手的时机,若是盲目出手,只能是暴露了自家实力,纵使侥幸成功,殿下也难逃嫌疑,只能是白白便宜了吴、越二王,若真要发动,也得等殿下在均州做出一番事业之后方可。”
    “好,既如此,本王这就到均州好生发挥一番,只是姑父为何……,哦,本王这就去求父皇收回成命,姑父跟本王一道去上任可成?”李泰本想说苏勖为何要弃自己而去,可转念一想觉得不妥,忙改了口。
    苏勖笑着摇了摇头道:“殿下不必费心了,陛下不会同意的,这道理很简单,陛下要考察的是殿下的能力而非老朽之能,是故,这均州只能由殿下自己去,老朽实无法陪同前往,殿下只须记得一条便可:与民生息,无论殿下欲行何事,首先要考虑到民众之利益,只须牢记这一条,稳稳做去,快则三年,迟则五年,就该是殿下回京入东宫之时日矣,老朽自可在京师为殿下观风。”
    李泰激动地站了起来,再满地狼藉的书房里来回踱着步,猛地一停顿,抬起了头来,眉毛一扬道:“姑父所言本王自当牢记在心,京师之事就摆脱给姑父了,‘思泽’人手除跟本王去均州者外,主力全部留在京师,该如何使用全凭姑父做主。”
    见李泰终于振作了起来,苏勖虽没多言,可眼中却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默默地点了点头,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第二百零五章一路向西
    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三日,魏王李泰、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纪王李慎相继离开京师前往之官地履新,诸皇子中除了已成为太子的晋王李治及尚在幼年的赵王李福之外,便只剩下越王李贞尚未之官,倒不是因得宠而不必之官,仅仅只是之官之地尚未确定罢了——越王李贞上本自请之官安西,然圣意委决不下,遍召重臣以决之,累经商议,尤未能定,事遂耽搁。
    越王李贞所上之安西折子规划宏大,构思巧妙,战略思想明确,步骤严谨,诸臣皆叹服,然,对于是否要由李贞这个提议者来实施却分歧严重,不单是因李贞乃是亲王之贵胄,一旦有所闪失,朝堂颜面大跌,更是因如今太子新立,尚无功业,若是越王李贞异军突起,恐难制约,可有一条却是群臣们的共识——安西之事非常人所能胜任,须得文武兼备之人方可行此略,或有提议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前往者,上询之,道宗自谦才力不足以行此策,并建言帝咨询于卫国公李靖,帝然之。
    贞观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帝亲赴久已归隐林下之卫国公李靖府中探望,以安西之事问之,李靖对曰:大善,并言:老臣之所以传越王兵法者,概因其尚在幼冲之年便有报国之心,其之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老臣至今不忘,若得安西之事定,则大唐几无边患矣!帝未当场表态,然,回宫不久即下明诏,准越王李贞所请,由李贞接掌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原任统领乔师望转凉州刺史,着越王李贞克日起行。
    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晴,初升的太阳刚悄然地在地平线上探出个头来,五里亭这个长安城迎来送往的佳处此际却已是人声鼎沸,百余名文武官员簇拥着新鲜出炉的太子李治正在为即将出塞的越王李贞送行,随着礼部司仪那一道道的程序办将下来,一股子离别的愁绪悄然爬上了众人的心间,向来就多愁善感的李治此时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八哥,安西非善地,您千万要多保重,万不可逞强,若是不支,切莫强为,且说与弟知,弟拼死也要为八哥另谋去处。”李治红肿着双目,满脸子凄凉之意地看着李贞,很是动感情地说道。
    “太子殿下之言小王谨记在心,愚兄此一去不知何时方能返京,实无法在京尽孝,父皇年事渐高,还请殿下多费心帮衬着些,为父皇多多分忧,愚兄定不会辜负了朝廷的重托,当为我大唐之边疆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殿下请回罢,愚兄这便告辞了。”李贞脸上一样也满是伤感之意,当然,并不是为了李治的那些子无甚营养的屁话,只是因着就要离开生活了十数年的长安城了,再要回来却不知是何年月,心中的惆怅自是难免之事。
    “八哥,您千万要小心啊,保重,保重!”李治嘴角哆嗦着,紧紧地握着李贞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地风大,殿下回罢。”李贞此际的心情一样不好受,实不想在这等泪眼相送的情景里多呆上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强自压下心头流泪的冲动,手一振,轻轻地挣开了李治的手,退后一步,躬身行了个礼,也不再开口,大步走向不远处的队伍,从亲卫手中牵过枣红马,翻上马背,对着前来送行的文武百官作了个团团揖,也不再多言,一领马首,率众向远处行去……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自汉时起便为通往西域各地之门户,(位于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大唐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说起玉门关,用大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来形容自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等悲壮苍凉的情绪,令人顿生潇潇易水河之感慨,眺望着远处雄伟的关城,饶是李贞素性沉稳,到了此时也不禁有些子心潮澎湃,难以自己,当然,倒不是因着背井离乡的愁绪在作怪,而是感慨峥嵘的岁月即将开始,无他,就李贞的个性而论,比起京师里那等勾心斗角的日子来说,李贞更喜欢那种纵横天地间,谁与争锋的快感,对于即将开始的之官日子,李贞心中自是颇为期待的。
    “禀殿下,前面五里便是玉门关所在,瓜州刺史何望隆已率部在城下迎候殿下。”就在李贞遐想翩翩之际,一名飞骑从远处疾驰而来,到得李贞近前,利落地翻身下马,单膝点地,高声地汇报道。
    “嗯。”李贞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一转头看向了骑马跟在身边的莫离,笑着道:“莫先生,这个老何可是你家旧部来着,尔有何打算?”
    何望隆,字务宁,河北幽州人氏,原本是罗艺帐下一名偏将,后随罗艺一并投唐,但其后就脱离了罗艺所部,并未参与过罗艺的叛乱,因其人曾是齐王李元吉的手下,能力上又无出众之处,故此始终未曾受到过重用,累经宦海沉浮,如今官拜瓜州刺史,官声倒是不错,民间评议甚佳。
    因着李贞即将出镇安西之故,特地下令由‘旭日’出马,对这些大唐官吏进行了一番排查,好在‘旭日’本就脱胎于遍及大唐各州县的‘燕记商号’,做起此项工作来,倒也轻松得很,这何望隆的底细及来历自是瞒不过李贞,此时见莫离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便跟莫离开起了玩笑——李贞两大谋士中因着纳隆身兼“旭日”总管之责,故此并未跟从李贞一道西行,毕竟京师才是夺嫡的根本,李贞要想取得夺嫡之争的胜利,除了安西必须做出一番功绩之外,京师里的事务也同样耽搁不得,再加上此行血战势不可免,纳隆的武艺远不及莫离,故此李贞将纳隆留在了京中,仅仅只带莫离一道赴安西上任。
    “殿下还真说对了,某幼年时曾见过此老,倒也算是相识,不过如今时过境迁,人家可不见得会认得某这等无名小辈了。”莫离哈哈一笑道:“不过殿下要想平定安西,此老还是用得着的,不妨多下些功夫。”
    “呵呵,那倒是真的,走,看看去!”李贞自是明白玉门关的重要性所在——这玉门关乃是关内关外的咽喉要道,李贞要想平定安西,没个稳固的后方如何能成事,再说了,李贞所要带往安西的可不仅仅只是身边的这千余名王府亲卫,后续还有众多的各种人才队伍即将前往安西,只不过为了掩人耳目,那些人手全都伪装成了商队,并带有不少算是违禁的物品,没有玉门关的支持,又如何能成事,即便莫离不说,李贞也不会放过跟何望隆打好关系的机会,此时既已得知何望隆亲自出迎,自是不会让他久侯,哈哈一笑,扬鞭打马,一马当先地往关城方向冲了过去。
    望着远处烟尘大起,何望隆那苍老的脸皮子不由地**了一下,按唐制,这等迎来送往的活计本不该他这个州刺史亲自出面——为防止朝臣、皇子与地方上相勾结,唐律中有明文规定,朝官不得私交地方,朝官出巡,地方上只能由州司马负责出面接待,州刺史只能在公众场合下与朝官面谈而不得私下会见,虽然李贞如今已不是朝官的身份了,可亲王的身份依旧摆在那儿,这一路上行来,各州都是由州司马出面迎候,州刺史只是负责送行罢了,可何望隆冒着被御史弹劾的危险亲自出马却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此时见李贞一行已到得近前,饶是何望隆素来沉稳,却也不禁有了丝心慌,慌忙伸手整了整原本就整齐的穿戴,借此平稳了下心态,一挥手,示意鼓乐齐鸣,自己却排众而出,领着一起子州中属官迎了上去,隔着老远便下了马,恭敬地迎候在道旁。
    待得李贞一行停住了马,何望隆大步行上前去,躬身拱手道:“下官瓜州刺史何望隆参见越王殿下。”
    呵,这老小子好生魁梧的身材,不愧是武将出身,看样子年轻时也当是名不错的战将!李贞一见何望隆虽已是两鬓斑白,可身子却依旧挺拔,一派武将的干练,心中一动,对其第一印象倒是不错,也不托大,翻身下了马,走到近前,笑着拱手还礼道:“有劳何刺史出迎,小王感佩在心。”
    “久闻殿下勇武过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能得见殿下之面,下官三生有幸,殿下既到了玉门关,且容下官尽一尽地主之谊,殿下请。”何望隆不敢受了李贞的礼,忙退开一小步,很是客气地说道。
    嗯哼,有问题!嘿,这老小子热情得过分了些,哈,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李贞记忆力过人,一部唐律自是熟烂于胸,哪会不知道州刺史不得出迎朝官的惯例,更不会不知道州刺史不得私交皇子的铁律,当然,因着安西都护府与玉门关相接壤之故,何望隆出面迎接一下也说得过去,可他不出面别人也不可能说什么闲话,似这等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唐的官吏们是不会去做的,毕竟御史们的笔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只不过心中有数归有数,李贞却不会傻到当场点破的地步,毕竟将来还有用到此人之处,此时一听何望隆相邀,自是不会拒绝,笑呵呵地拱手道:“既如此,那就叨唠了。”
    一见李贞没有拒绝自己的邀请,何望隆眼中飞快地掠过了一丝激动之色,也不再多客套,一摆手道:“酒宴已备好,殿下请!”
    “何刺史请!”李贞同样笑着摆了个请的手势,率先向城内走去,何望隆落后半肩之地陪着一路说笑着往关城里走去。
    玉门关乃是座边关军事重镇,驻军人数不少,可城却不算大,因着地处交通要道之故,却也繁华得紧,大街小巷上各色人等往来不息,哪国的人都有,金发碧眼之人也不老少,待得李贞率部入了城,那围观之人更是将整条街道都堵上了,一起子观众操着各国语言在那儿呼喝着,评议者,到真令李贞大开了回眼界,若不是见这些“友邦人士”穿着的是破旧的古代服装的话,李贞绝对以为自己是到了前世的上海滩了。
    西北之士多豪饮,不单武将如此,文官亦然,尽管作为迎宾所用的玉门关镇守府实算不得豪华气派,甚至有些子破旧,可却丝毫也不影响一起子官吏们的酒兴,那一坛坛的“得胜归”飞快地空了下去,酒劲却是慢慢上扬,宾主间一番畅饮,气氛自是热闹非凡,若不是李贞自己是海量,手下也大多是军中百战之士出身,个个都有好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