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贼-第6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要取得胜利,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
    卫觊,也颇为头疼。曹洪在前方督战,长安还需要稳定。
    本来他想从河东借兵,哪知道曹操突然动了对并州的攻势,令河东也抽调不出兵马。
    这样僵持下去,恐怕也非是一件善事。
    卫觊一方面努力维持关中局势平稳,另一方面,依旧设抽调兵马支援。
    忙碌一整日,卫觊回到府中。
    正要用饭,忽听下人来报:“老爷,门外有许都来人求见。”
    “哦?”
    卫觊一怔,忙起身道:“快快请来。”
    他顾不得吃饭,便来到花厅。不一会儿的夫,就见从外面走进来数人。
    “敢问……”
    卫觊见来人气度不凡,连忙拱手询问。
    为的青年,大约二十七八的模样,生的清秀俊朗。
    他上前朝卫觊一礼,而后示意身后随从,取出一卷锦帛,双手呈给卫觊。
    卫觊茫然接过,打开来一看,顿时露出惊喜之色。
    “阁下,便是曹武乡?”
第692章 新扎西北王
    河东卫氏,和曹朋有密切的生意往来。
    不过卫觊和曹朋,却从未见过。说起来,曹朋当初在河西时,卫觊赴任。一晃许多年过去,关中大治,与卫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卫觊的存在,才使得关中士族,没有太大抵抗,便接受了曹操存在。'搜索最新更新尽在“此次朋秘密前来,只为平羌氐之乱。
    伯儒公即将前往邺城高就,然还望能配合一二,在短时间内,莫走漏风声。”
    曹操诏令,卫觊任侍中,赴邺城与王粲并典制度。
    卫觊自然高兴,一来高升,二来可以摆脱西北这一摊子乱局,也能轻松许多。若换个人来,卫觊未必会放心离去。但曹朋前来,却让卫觊无半点忧虑。昔日曹朋可谓单人独骑,平定了凉州。而今羌氐虽乱,马儿虽勇,但卫觊却丝毫没有担心。曹朋既然来了,则西北从此无忧。
    他忙请曹朋上座,而后奉来酒水。
    曹朋这才向卫觊说明了此行的目的……
    曹操密令曹朋,出任司隶校尉,使持节都督西北军事。但按照曹朋的要求,这个命令,最好是在并州之战开始的时候,再向天下公布出来。
    这样,可以给他迎来充足的准备时间。
    曹操自无异议,并使典满许仪二人随军听令,河洛兵马尽归曹朋调遣。
    而后,曹朋密令典满率部进入关中,同时又使许仪大张旗鼓,在河洛征召兵马,屯兵于函谷关外,做出随时可能入关的态势,迷惑马超耳目。
    “马儿出兵,绝非偶然。”
    在途中,法正就与曹朋分析。
    曹朋府内四位文士,只有法正随行。
    张松和蒋琬,随同庞德前往广陵,而邓芝则被曹朋举荐给了曹操,出任丞相府主簿,参军师。其性质,多类似于参谋。但相比之下,更能入曹操的法眼。对此,邓芝倒也没有意见。他本就希望,能够多一些阅历,增长见识。能够入丞相府担任要职,对邓芝而言,也是一桩磨练。
    “孝直此话怎讲?”
    “昔年马儿惨败,退走武都,凭张鲁支援方得喘息之机。
    羌氐不可为依持,想来他很清楚。而今大张旗鼓用兵,无异于以卵击石。难道他不清楚吗?可他却偏偏在这时候出兵,毫无疑问是得知丞相将对并州用兵的消息。这个消息,知晓人并不多,可是马儿却能准备捕捉时机。正以为,关中豪强之中,必有人为他通风报信,暗中勾结。”
    “你是说……”
    曹朋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听法正这么一说,倒是颇有可能。
    虽说曹朋和关中士族已经缓和了关系,却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卫觊认可了他,皇甫坚寿认可了他,但关中豪门众多,又怎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法正见曹朋不说话,也不急着往下说。
    作为谋主,他必须要学会,留给曹朋一个思考的过程。
    片刻后,曹朋突然抬头,看着法正问道:“孝直以为,当如何为之?”
    “只看公子,有胆略乎?”
    “讲!”
    “马儿出兵,于正看来,并无威胁。
    真正威胁,只在羌氐叛军,和汉中张鲁。羌氐可定,然汉中却终究为祸。马儿占居武都,为汉中守门之犬。打了马儿,于张鲁并无太大关联,可如果取了汉中,则马儿于西北,从此无立足之地,公子以为如何?”
    这好端端,怎么突然说到了汉中?
    曹朋不禁愕然,半晌说不出话来。
    “孝直之意,莫非要去汉中?”
    “正是!”
    法正笑道:“汉中,西川门户,马儿之后援。昔日高祖自汉中起,乃龙兴之地。公子为祸西川,然汉中并未受到影响。张鲁又是个暗弱之辈,非能成大事之人。只需兵临城下,则张鲁必不敢再战,出城受降……
    得汉中后,马儿失了后援,难成大事。
    到时候公子只需要守住西北,切断马儿后路,再诱使其入关,使其成孤军,可一举消灭。只是如此一来,费时甚巨,只看公子如何决断才是。”
    曹朋,陷入了沉思。
    “如何取汉中?”
    法正闻听这句话,顿时笑了。
    这也说明,曹朋心动了!
    夺取汉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步骤,只要汉中告破,张鲁归附,则马超也就大势去矣。
    法正深吸一口气,在曹朋耳边低语几句。
    却让曹朋脸色一变,透着古怪的表情。
    “孝直当知,此事极凶险。”
    “正自然知晓!”
    法正笑道:“不过,正亦有把握,只看公子敢不敢冒这个风险。”
    “这个嘛……”
    曹朋显得有些犹豫。
    法正的计策,归纳总结只有三个字:子午谷!
    曹朋可是清楚的记得,历史上诸葛亮兵出岐山,魏延曾献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是一条险策,生性沉稳的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
    但后世对此,评论颇多。
    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魏延计策,只需通过子午谷,便可以直接攻打长安。说不定,三国结局,就会变成另一个模样。当然了,这只是后世人纸上谈兵。毕竟当时的状况,谁也不清楚。魏延献计,有他的考虑,诸葛亮拒绝,也有他的主张。真相早已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能为后人所猜想。
    而今法正献策,居然是兵进子午谷。
    与魏延的计策,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一个是出,一个是进,但性质相同。
    说穿了,就是出奇兵,断后路。
    曹朋查过汉中地图,这些年来,河西商会通过在西川的贸易,也打探出一个详细的汉中沙盘出来。汉中地域不小,却并不是想象中的繁华。
    根据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4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记载。
    汉中治下,领九县,有人口57344户,共267402人。这个数字中,不算当地土著,还有被汉中豪强所隐藏的那些家仆奴婢数量。而今已过去近七十年,七十年里,汉中虽无大战出现,可是战火却一直未平息。
    至张鲁领汉中以来,与西川冲突不断,所以人口估算,二十万左右。
    也就是说,偌大的领土,城镇不多,许多地方处于荒凉。
    法正如果兵进子午谷成功,便可以沿沔水,直抵南郑。这听上去似乎很简单,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荒山野岭,虫蛇密布,道路难行……有很多地方,甚至没有道路,所以想要顺利抵达南郑,绝非易事。
    这其中所蕴含的凶险,曹朋可以猜测到。
    他看着法正,沉声道:“孝直,何以胜券在握?”
    法正压低声音道:“公子可还记得,我曾与公子言,昔年随一好友入川?”
    有吗?
    曹朋努力回忆!
    想起来了,法正当初曾说过,他在西川有两个好友,一为张松,二为孟达。
    难道,他说的是孟达?
    “正是!”
    得到法正肯定答复之后,曹朋反而更担心了。
    那孟达,可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历史上他先叛刘璋,后叛蜀汉……最后呢,又想背叛曹魏,结果被司马懿觉察,最终被司马懿杀掉。
    这么一个人,又如何能被曹朋信任。
    “孟达此人,真可信邪?”
    法正一愣,旋即正色道:“子度此人,孤傲自矜,然与正却推心置腹,可算知己。他在西川无甚根基,凭借勇武,方得以今日地位。而今名为葭萌关主将,却受副将所制,驻扎白水关,甚不得意……我此前与之通信,言语间曾透露出邀他为公子效力之意,他对此也甚为意动。
    不过,正最后还是劝他,安心留在西川……”
    “为何?”
    曹朋愕然问道。
    法正苦笑一声,“他日大王,岂能坐视益州在外?早晚必出兵征伐。
    子度和我不一样。
    我孑然一身,不过一落魄之人;可他总是葭萌关守将,拜广汉都尉之职。他冒然来投,公子未必看重。公子帐下,人才济济。勇武若汉升,忠直若令明,更不要说西北之地,更有无数部曲。他过来了,公子能重用吗?”
    这个……是真不会重用!
    不过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他的名气。
    “他日若公子取西川,子度可为内应,此大功一件。
    到时候,他也可以顺利得一席之地,则公子也不会小觑他,此方上上之策。”
    曹朋,沉默了!
    法正是真心为孟达考虑,是一个贴心的朋友。
    如果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法正一直活着,孟达会像历史上那样反复吗?
    然则,法正死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
    于孟达而言,他失去了知己好友,更失去了一个为他指明方向,可以让他相信,甚至是言听计从的导师。也许正是因为法正的离去,才有了孟达的反复?
    曹朋不得不这么想,因为法正这一番话,让他触动很深。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孟达曾有知己,奈何造化弄人……
    “子度,如何回复?”
    不知不觉中,曹朋改变了对孟达的称呼。
    法正颇为骄傲一笑,“正出言,子度焉敢不听。”
    我说的话,他敢不听吗?
    就冲着法正这一句话,曹朋信了孟达。
    “我可书信子度,请他做势出兵,佯攻汉中,吸引汉中兵马向汉水集结。而后,我乘势兵进子午谷,轻装直取南郑,将那张鲁一举擒获,则汉中可定。”
    “此计,甚凶险。”
    “公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正因凶险,方需行事。那张鲁必不会提防,与正而言,倒也没甚凶险可言。”
    “那你需要我做什么?”
    “其一,正需一支人马,需勇力之将协助。”
    曹朋想了想,道:“此乃情理,孝直不说,我亦与之,但不知孝直以为,谁可为将?”
    “圆德即可!”
    典满武艺,日渐成熟。
    得典韦真传不说,更在早年间,随曹朋打下坚实基础,故而已觐超一流武将之行列。得家传本领,却换长戟为巨斧,使一口好刀法,连典韦也要为之称赞。能掷一手好戟,十步之内,戟无虚发,甚至比典韦还要厉害。
    而典韦的双铁戟,更被他用得出神入化……
    最重要的是,他和许仪不一样。
    曹朋当年来到许都,典满是第一个和他成为朋友。两人的关系,在小八义当中,除王买之外,最为密切。其密切的程度,甚至要高于邓范。
    只是后来典满从军,和曹朋接触也就减少。
    但是,他对曹朋的信赖和尊敬,却远非许仪可比。
    这里面有典韦的功劳!
    典韦曾对典满说过:“万事只需听从阿福安排即可。”
    曹朋,对典韦有救命之恩。这一点,又非许褚可比……曹朋和许褚,说穿了是利益的联合。但是曹朋和典韦,那是过命交情,性质绝不相同。
    而且,许仪比典满有心计。
    这一点也和他们的父辈相同……
    许褚,比典韦聪明,但却正是因为这样,曹操更喜爱典韦,而非许褚。
    让典满随行?
    倒也不是不可以……
    “既然如此,我会与二哥说明……第二个要求呢?”
    法正笑了,“我需等待时机,一旦公子将此事托付于我,莫催促,我自有主张。”
    “可!”
    “第三个要求,我需要一个向导。
    不过这一点对公子而言,并不困难。所以,我希望公子能秘密前往凉州,牵制马儿和张鲁的注意力。在合适之机,我当出兵,到时自会与公子知晓。”
    这就是要全权指挥,不要曹朋插手。
    若换个人,断然不会同意法正的要求;偏偏曹朋,深知法正本领,闻听一笑,旋即应下。
    法正而今,方三十有三。
    勿论是阅历还是心智,包括眼界在内,正处成熟阶段。
    曹朋自认,他想不出兵进子午谷的计策。随着历史的变幻,他那所谓的‘大局’,已渐渐当不得用。所以,倒不如听从法正的主意。会用计,不如会用人!两千年的历史,无不阐明了这么一个道理,曹朋非常明白。
    就这样,与法正商议妥当之后,法正随同典满,悄然入关。
    而曹朋呢,则领文武王双二人,带着四个小拖油瓶,来到了长安……
    四个小拖油瓶,分别是邓艾、蔡迪、杜恕和孙绍。
    本来,曹朋是不想带他们过来。
    可也不知道这四个小家伙是怎么得到了消息,竟串通一处,偷偷的跟上。
    直到在渑池,曹朋才发现四人相随。
    想要把他们赶走,却有些晚了……
    随后,胡昭又写信过来,劝说曹朋。
    蔡迪邓艾杜恕三人,在书院也算学有所成,而孙绍虽然是刚刚进入书院,但一身武艺,确是不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今他们心思已动,在强迫他们回去读书,也静不下心,倒不如让他们历练一番。
    胡昭说:“友学你当年十五岁便为雒阳北部尉。
    十六岁时,已经参与官渡之战,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孩子,与其保护着,倒不如让他们取历练一下。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与后世填鸭式的教育,或者那所谓的‘素质’教育想必,曹朋觉得,胡昭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