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是“借粮”,就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丘八们还过,何况各卫所的把总千户大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还。
    官军的老爷来借粮,哪个敢不借?
    这几年天灾**,老百姓穷的都穿不起裤子,匪抢兵夺的这么一折腾,少不得要闹出许多流血的事情。
    可这里算是京城地屏障。朝廷里地老爷们还指望这些丘八来抵挡鞑子地抢掠。所以对卫所强行借粮地事情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对于老百姓来说。蒙八旗地土匪和大明官军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每到秋后。老百姓都会把收获地粮食藏起来:其一是防范北边地蒙八旗来抢。其二就是防备官军来“借”。
    这几年天候不好。地里也收不了几粒米。兵痞们又“不辞辛苦”地把地皮刮地天高三尺。实在没有油水可捞。可是当兵也要吃饭。于是这些国之柱石又拿出另一个看家本事:私卖军械。
    这些当兵地大爷们打仗不行。卖起军械来却一个赛一个地都是好手。听说刀把村地路丙寅有钱了。就把武备库地军械倒腾出来卖。
    虽然现在私下买卖军械已经是半公开。可素来谨慎地老路还是把李四叫了来:“穆大人。刀把村地乡亲们都听我这位兄弟地。五十张小梢张弓可是大事情。我做不了主……”
    穆大年立刻把眼光转向李四。
    九品冠上的青丝网已磨损成一绺一绺的马尾巴,用根槐木棍斜斜的穿着。绶用的花锦早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和抹布也没有多大区别……
    看这位活像叫花子的大明边防军头目象街头小贩一样卖力推销手中的武器,李四不知道是好笑还是可恨。
    户村队手中的猎弓无论射程还是精度都糟糕的一塌糊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摆设,没有多大的实战意义,要是能换上大明制式战弓,战斗力将有很大提升。
    战弓确实是自己急需的,不过还是希望能把价钱压一压:“两吊钱,委实贵了些……”
    穆大年满眼都是求售神色,唯恐手中的战弓换不到铜钱,急吼吼的自己压价:“价钱咱们可以慢慢商量,一准儿的叫大伙都欢喜……”
    就是有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打造一张这样的战弓也要耗费不少时日,更别提弓成之后烟熏油浸等繁琐工序,却被这些人象烂砖碎瓦一样贱卖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很快商量好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约定好交易时间,只等穆大年带人偷偷鼓捣出足够数量的货物就钱货两清。
    “李四兄弟是个识货的好主顾,还给的价格也公道。年前所里的弟兄们又能吃上饱饭了……”很快就要有一笔银钱进账的穆大年心情大好,仿佛看到这些没有用的武器已经换成银钱和粮米,仿佛看到一直挨饿的兄弟捧着黄澄澄的米饭大口食用,脸上病态的潮红也更加明显。
    “这么点钱给你们整个卫所吃到过年?你们不是有一千多人么?”
    “按说是应该有一千多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少了……少了那么一点点。”说到这里,就连穆大年自己都不好意思起来。
    “屁的一千多人,潮河千户所能有三百兵就顶天了。”路丙寅忿忿说道。
    按照大明的军事建制,潮河所准确的兵力应该是一千一百二十人,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军官吃一半的空额是上下都默许了的事情,就是京中的那些大佬也明白这些,没有好处谁会去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官。
    一千多人要吃一半的空额,剩下的一半当中,那些健者早被长官拉出去做“劳役”赚钱,驻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在辽东这种情况还好些,其他地方就大哥二哥了,几十年来,一直这么延续着,谁也没有说过什么。
    “我手中还有好物件儿,”刚刚敲定一笔买卖的穆大年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成交的机会:“三眼火铳你们要不要?手铳也有,价钱也不贵……”
    无论李四还是路丙寅,都目瞪口呆。
    火铳可是朝廷严格管制的禁物,想不到大明军把私卖军械的事情做的如此明目张胆。
    “火铳也能买卖?”李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仔细权衡,终于忍痛放弃这次机会:“火铳这东西打猎不好使唤,就先不要了,想要的时候再找穆大人吧。”
    火铳太显眼了,要叫人知道乱子可就大了,聚众谋反的罪名随时都可能扣过来。大明朝还没有到分崩离析的时候,对于京师不远的刀把村还有绝对的控制能力。现在还是不要弄的太过于肆无忌惮,以后再说吧。
    “也好,一回生二回熟嘛,以后有的是机会。”大明官军穆大年大人更象个老练的商贾,不经意的说道:“我看咱们刀把村就不错,以后我若解甲归田就给二位来做佃户,如何?”
    李四和路丙寅再一次目瞪口呆,都不敢开口允诺,哪怕是连一个随口的应承都没有。
    大明军户“世袭”,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辈子的丘八命,只要没有死,就永远是军籍。虽然现在逃兵到处都是,这位穆大年大人该不会是有了这个念头了吧?
    正文 第十三章 木之本水之源(求票求收藏)
     更新时间:2009…9…18 9:36:05 本章字数:2875
    十几年来,永福宫大多是冷冷清清,丈夫皇太极过来的是次数极少,庄妃从来也没有抱怨过什么。出身博尔济吉特的女人都明白,婚姻只是和爱新觉罗氏的一种政治交易。
    皇太极的一后四妃都是出自博尔济吉特,除了关雎宫的海兰珠比较得宠之外,其他几个同族的女人连皇太极的面也很少见到。
    庄妃从来也不嫉得宠的海兰珠,更没有想过去争宠。有什么好争的呢,几个女人一样的可怜。都是同族不说,还有浓重的血缘关系。最得宠的元妃是亲姊妹,皇后是自己的姑姑……
    自从元妃逝去之后,皇太极就很少去关雎宫了。相反来永福宫的次数愈发频繁,甚至接连几天在这里过夜。
    对于这种明显的得宠迹象,庄妃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很清楚皇太极来这里的原因:因为姊妹的关系,和元妃的样貌有几分相象。
    在皇太极的心中,自己不过是元妃的影子而已。皇太极算不上是个好丈夫,确是一个不错的皇帝,经常把即时的政事带回到内宫来办理。
    “勇士们带回三十六万奴隶和六十万头牲畜,还有食盐生铁无数。曾突进到山东地界如入无人之地……”睿亲王多尔衮被这样巨大的战果激的很是兴奋:“北归路上明军竟不敢追,自此以后明人见我旗帜必然丧胆……”
    这一次入关大掠是从初夏开始,如今已经完成,收获可谓空前。
    大明朝丧失辽东之后就好像就是一头肥羊,皇太极经常派人入关剪羊毛,每次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不过这一次的收获大的惊人罢了。
    “此次孩儿们入关,最大的收获并非是那些人口盐铁。”皇太极瘦长的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黄杨木高桌,意味深长的说道:“最大的收获是让咱们看到了明朝的空虚,不过明朝实在太大了,必须按照宪斗此前谋定的方略行事。”
    范文程虽是汉臣,却极得皇太极器重,如今日这般以字相称也是常事。
    范文程说话也很随便。连最基本地君臣礼节也免去:“明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可蚕食不可鲸吞。且我八旗兵丁不及明军十中之一。明朝虽是风雨飘摇大清依然无力一举而灭之。唯有逐次壮大然后伺机而动。”
    这个方略是早在四年以前就定下地。皇太极也时时事事围绕着这个方略紧锣密鼓地安排准备。只不过一直没有出现重大转机。
    李自成转战河南地时候。皇太极曾严令女真各部六十岁以下十岁以上男子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和闯军夹击明朝。不过派去联络地使者连闯王本人都没有见到就给打发回来。然后李自成自顾自地南下了。
    在陕西老家没有安稳几天地闯王再次发动。让皇太极再一次看到了希望。又一次派使者去联络。这一回好歹是见到了李自成本人。只不过手握百万雄兵地闯王根本就看不上满洲人地那几万人马。更没有推翻大明朝地雄心。出身寒微地李自成一点也不客气地收下了皇太极地礼物。对于联合攻明地事情半点兴趣也欠奉。被建奴弄地烦心之后。把那使者暴揍一顿打发回来。连一句承诺也没有。
    “李闯那贼无礼。胸无大志地还想着偏安一隅……”多尔衮恨恨地骂了一句。
    “睿亲王说地不差。李自成器小易溢。确实缺少争雄之心。若是他此次出山陕东进。正是咱们地好时机。”对多尔衮。范文程执礼甚恭。
    “若是李闯不东进而再次南下……”
    “那咱们只好再等。”
    三人无语。
    事实是明摆着的,即便是大明朝虚弱到了今天的地步,也不是满洲的清朝能够单独打倒的。
    实力,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实力。
    “李闯么,我想他自己也没有想过下一步应该如何迈出,就是股子流寇而已。没有稳固的后方,更没有战略支撑和足够的后备力量,别看他如今如狂风席卷一般摧枯拉朽,终究逃不过兴也勃亡也忽的运数,成不得大事。”皇太极微笑着给席卷中原的李闯下了定语之后,不想在这个很明白的问题上继续讨论,不经意间就把话题转开,脸上笑意更浓看着范文程:“为了让大清不再蜷缩在这极北苦寒之地,这几十年咱们一直在努力,征战的事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宪斗是老臣了,其中艰辛自能领会。自太祖武皇帝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到如今领有东蒙、朝鲜和大半个辽地,无不是血战而来。每念及创业艰难,朕便如临渊履薄战战兢兢。然……明朝实在是太大了,人口幅员皆十倍百倍于我。我大清击败明朝还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没有几代人的呕心沥血是不成的……”
    范文程是近臣,皇太极想要说什么,他心里清楚的很。
    立储。
    已经五十二岁的皇太极还有八个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长子豪格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皇太极也本人极不看好这个骁勇的豪格,甚至几次明明白白的说过这个长子“怀有异心”,直接把豪格排除在储君候选人之外。
    后宫比较尊贵的一后四妃中,皇后无子,存活下来的儿子只有两个,分别是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和三岁的皇十一子搏穆搏果尔。
    由于两位地位尊崇的皇子年纪实在太小,皇位的继承问题就显得微妙起来。
    因容貌酷似元妃的而得宠的庄妃捧了朱漆托盘出来,分别给皇太极和多尔衮奉上**,小心翼翼的把一盏清茶放在范文程面前。
    皇太极的后宫中没有那么多规矩,多尔衮是亲信兄弟,自然可随意进出,范文程是庄妃是汉学师傅,也是常来走动的。
    在绣墩上坐着的多尔衮心如明镜,一口饮尽**,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庄妃,似乎想回避这个敏感的问题:“我先回了,先回了。”
    看多尔衮起身而去的背影,皇太极只是微笑不语。
    范文程是何等精细之人,自然不想以汉人的身份卷进这危险的立储争夺当中,不管皇太极如何询问,总是不肯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永福宫中只剩下范文程和皇太极二人,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
    “宪斗不会也想打道回府吧?”皇太极似笑非笑。
    似乎是在躲闪皇太极的目光,尽量把视线模糊在茶水蒸腾起的烟雾中,声如蚊语:“万岁已成竹在胸,何必再问?”
    “这个范文程真是个老滑头。”皇太极还是在微笑。
    唯恐皇太极挑明这个话题,范文程赶紧对正要退下的庄妃说道:“汉学博大精深,非朝夕可得其中真髓,庄妃可自己学习揣摩,这几日……这几日我就不过来教授了。”
    逃一样的离开永福宫,身后传来皇太极哈哈大笑之声。
    范文程抹一把冷汗:“这个皇太极学习的真快,帝王心术那一套已经掌握了七七八八了。皇储只能在五宫中出,为了进一步把蒙古人捆绑在战车上,有蒙古强势部族支持的皇子才有可能成为未来大清的皇帝……”
    正文 第十四章 早就想赌了(冲榜求票票)
     更新时间:2009…9…18 9:36:06 本章字数:3153
    路丙寅家门楣上钉的那方子红布显眼的很,谁都知道他家里有了添人进口的喜事。
    几天前,路涧的婆姨诞下七斤的胖小子,终于全了路家的香火。村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都过来道贺,大封的宫面红皮的鸡蛋送的也不知道有多少。
    路涧这个憨后生欢喜的有些不知所措,木手木脚的不住傻笑。刀把村的乡亲们本就相处的很睦,各家女人都过来帮忙。新鲜的菜蔬果子、煮熟的肥肉引的各家娃娃口水直流,更有些顽劣的甚至偷起一大块肥肉就跑到无人的角落吃嘴,引得大人们好一阵子笑骂……
    “老路,等你百年之后,也有儿孙给你上供,你在阴曹地府也能有冷猪肉吃。”
    “家有余粮,内有延嗣,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
    有了孙子的老路笑的见眉不见眼,对于乡亲们善意的调侃也是报以一笑:“我老路吃几碗干饭大家还不清楚?要是在以前这样的好日子是想也不敢想的。咱们大伙能有今天还不是托了李四兄弟的福?大伙说是也不是?”
    “是呐”人们轰然称是,把调侃的目标转向了给大家带来好光景的李四:“等李兄弟成亲之后,再好好的闹闹红火,只是不知哪家的闺女有这等好福气能做你的婆姨。”
    “李兄弟的婆姨自然是要千中挑万中选,必须是要找样貌如画又能生养的……”
    李四只是笑笑,端着烟锅子狠命的抽。
    不远处的娥子偷偷看这个不言语的四叔,一寸芳心也不晓得在想些甚么。
    “咣当”一声脆响,确是马寡妇火急火燎的跑了进来,竟然把锅盖都替翻了:“不好了,不好了,天大的祸事……”
    喜气洋洋地院子顿时一窒。
    马寡妇是无夫无子地人物。平日里就被人看成是不祥之人。尤其是在这样喜庆地日子。更是不受欢迎。
    也不理会众人厌恶地目光。马寡妇颠着小脚跑到李四跟前:“活财神呐。快跑吧。蒙古人杀过来了。”
    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