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就连街边卖豆汁儿地都知道了这事情。
    要说王家的豆汁儿,那真是绝了,可着整个北京城也找不出第二家来,那味儿就是地道。
    王老木早把“豆汁王”地蓝布围子支架起来,桌子板凳擦的那叫一个亮飒,都能翻起木刺儿来,看着就舒心。砂锅里的豆汁儿熬的正是时候,几个老主顾早坐的齐整,掰着大黑碗顺着碗边子一口一口的吸溜……
    “不加糖的豆汁儿一碗,二爷坐好了您——呐——”“豆汁王”拖的长尾巴音儿也是个特色,和魁华大戏园子的台柱子——老须生成老板的叫板有一拼。
    趁着豆汁儿的热乎劲儿,关二爷紧喝两口,小半碗豆汁儿落肚,感觉心也宽了,气也顺了,这才大声喊道:“我说老王,大伙儿都在议论个啥?难不成这京城里头又出什么大事情了?”
    “二爷,你还不知道呢吧?这回是真出大事情了?”王老木习惯性的把本已经干净的没法儿再干净的桌子擦了又擦,对着关二爷一个会心的微笑。
    趁着擦桌子的当口,王老木小声问道:“家里的亲戚都好吧?”
    “嗯,劳惦记,好的很。”
    “都是远来的至亲至急的亲戚,怎么说也要再住几天?”
    “那是,亲戚可不是来串门子的,事情还没有办完哩,老木,再给我盛一碗,今儿个的豆汁儿喝着痛快……”
    王老木手脚麻利的端碗豆汁儿递给关二爷,关二爷反而是不着急喝了,掰这大碗听旁边的街坊说道昨天晚上的事情。
    “你们听说了没有?西街的锡尔弼家出事儿了。”
    “那么大的动静,想不听说都不能,死了好几个,伤了一大帮子。”一个街坊小声的说道:“这事儿也真是邪门了,你们说是哪个胆子包了天的英雄做下的?”
    “还能是哪个?天底下敢这么干的还能有谁?”另一个街坊小心的看看周遭,伸出一个手掌把拇指按下,只剩下四个如手刀一般的指头:“肯定是这位爷,错不了。”
    四爷!
    仿佛这个名字有什么魔力一般,这些个街坊眼睛里都冒着光呢:“四爷手底下的英雄好汉多了去了,闹这么个事儿就跟玩儿一样。”
    “可不是怎的,四爷看咱们汉人被鞑子欺负,心里气不过,这才遣来了手底下的十三太保过来……”
    “什么十三太保?我怎么听说四爷手底下是有八大金刚?个顶个儿都是蹬地顶天地汉子,一顿饭都能吃下二十斤牛肉,还只能是个半饱……”
    “不管是八大金刚还是十三太保,四爷是在和鞑子叫板呢。”
    “这个板儿叫的好,调子起的也高,鞑子不一定能应的上哩。”
    说着说着,关二爷也参与进来:“那是自然,四爷是啥人物?小鞑子再蹦还能蹦几天?我听说四爷那边都要攻打大名府了。十万叉子兵,十万呐……”
    看着关二爷把手掌翻了两翻,众街坊都小声惊叫:“我的乖乖,十万叉子兵,这还了得?一万就能灭了多铎,真要是来十万,还不把鞑子连窝给端了?”
    “端不端鞑子的窝咱不知道,眼下能看到的就是锡尔弼家地热闹。这回好,厨子、帮工、还有吹打班子啥的都不必另找了,直接把喜堂拿白布一蒙当成灵堂,喜事没有办成,还可以接着办丧事儿的嘛……”
    “哈哈……”
    锡尔弼家的血案,无论是对于娃娃皇帝福临还是对于皇太后孝庄,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一个机会。
    “九门巡捕三营步军统领,搏济。”
    “臣在。”
    搏济出班。
    这个搏济,是纽禄氏,也算是数得上的名门望族。因为多尔衮的倒台,九门提督(资料有点混乱,有的说九门提督是康熙初年才有的,有的说是顺治元年就有的。通俗地说法是九门提督,正式的官名就是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这个很正式的称号在顺治初年就有了。不过当时的编制没有那么大,后来地五营在顺治时期还是三营,为了行文的方便和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将直接使用九门提督这个很有争议地称谓,考据当退散——作者按)很自然的落到了搏济这个比较中间的人身上。在渡过了最初的不安稳时期之后,孝庄想方设法的要把这个关系到京城安全的职位撤换成完全属于帝派之手。刚好就出了锡尔弼家这么一个轰动京城地血案,要是不借题发挥一下,孝庄就不是孝庄了。
    多尔衮时代,九门提督和镶黄旗内大臣其实就是一而的事情,孝庄把这个分解开来以后,还要进行一下清洗,要是没有自己地人把守九门,睡觉也不怎么踏实。
    搏济本就是刚上去没有几天,太着急撤换的话,未免就显得吃相难看。刚好有这么个机会,正想睡觉呢赴死军就把枕头送过来了,孝庄还能不利用一下?
    这是整个帝党和反多尔衮系人马地心思。
    “身为九门提督,竟出如此大案,你也难辞其咎,先把这个职位卸了吧,再等别的差事。”孝庄说地不温不火,其实心里早就在等这个机会了。只要完成了这一步,就可以和还不敢进京的济尔哈郎这个仅有的摄政王摊牌了。
    搏济也委屈,可心里明白这个问题的根子在哪儿,根本就不是什么锡尔弼家血案的问题,而是派系之争的问题。
    “谢主隆恩”之后,退了下去。
    而孝庄在挑选信任九门提督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点出人选,而是问索尼:“你也正黄旗几朝的元老了,这个九门提督你就先兼一下,如何?”
    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时代,索尼和他身后的赫舍里一族都是深受重用。只有是多尔'时代才被打压下去,就是索尼本人也差一点被多尔衮砍了脑袋,被派去守卫皇陵。
    孝庄之所以这么着急的启用索尼和他身后的赫舍里一族,并非是看上他们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臣已有正黄旗内大臣之职,还兼着议政大臣和内务府的差事,再领了九门提督,和本朝体制似有不合。臣举荐一人,堪当此用。”
    孝庄让索尼当九门提督,和以前分拆内大臣的初衷本就相悖,明显是借着索尼之口说出她早就确定的人选。
    “鳌拜为人忠勇,又是太宗先皇帝使惯了的臣子,当可担此重任。”索尼一边想一边说,好似真就不是实先商量过一样。
    “鳌拜?卿等以为如何?”
    孝庄这么一问,就是傻子也明白了。鳌拜本就是这些人早就内定好的人选,谁反对也没有用。
    到了这个时候,谁还傻乎乎地站出来反对?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于是乎,鳌拜就成了执掌九门的重要人物。
    这么一来,孝庄算是把整个中枢清洗干净,牢牢的攥在手心了。
    事到如今,济尔哈郎方面已经不算太大的威胁,只要妥协或者干脆把黑锅找别人来背,就能顺利的把济尔哈郎等老派人物拉拢过来,孝庄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事情。
    这种事情,无非就是政治和利益之间的相互妥协而已,济尔哈郎和孝庄都有一个共同地原则,就是不能分裂。在这个基本点上,还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的。
    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应对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违背”圣命,放弃整个鄂、赣地区的战果,率军北上屯兵山西,对顺治小朝廷是最大的一个威胁。
    阿济格叫嚣要彻查多尔衮的死因,谁也知道这是个借口而已。关键还是利益和实力层面的问题。
    多尔衮和阿济格虽是兄弟,可多尔衮都死了,要说阿济格和多尔衮手足情深,会率军打进京城,恐怕整个大殿上没有一个人相信。
    按照阿济格的意思,他是想继承多尔衮的部分势力。
    这分明就是想做第二个多尔',一来是朝廷现在已经稳固下来了,根本就不可能答应这样苛刻的条件。再者就是阿济格本人未必就占了什么上风。
    已经在四川和张献忠部开战的豪格系人马,听说了多尔衮地巨变之后,几乎和阿济格是一个反应:都是要带着大军急吼吼的往回赶。
    阿济格真的要是敢动武力,朝廷自然是会放豪格回来,看着两虎相争作壁上观。
    更重要的是,在阿济格和豪格之间,还有一股相当强悍切相当重要地势力——吴三桂。
    陕西的吴三桂手中数万铁骑,也同样是能征善战地精锐,未必就比阿济格和豪格任何一方就弱了。
    在吴三桂没有表明态度之前,阿济格和豪格也就是做做样子而已,都担心身后的吴三桂呢。
    吴三桂简直就是老狐狸之中的老狐狸,都成精了。大明山海关总兵,投过李闯,投过多尔衮,也曾对顺治小皇帝宣誓效忠,这样的人物究竟会倒向谁的怀抱,还真不好说。
    可以肯定,无论是豪格还是阿济格,都会拉拢吴三桂。在这方面,顺治小皇帝这一边儿也没有闲着,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在拉拢吴三桂地同时,满清朝廷这边必须面对日渐壮大已经成为心腹大患的赴死军。
    要不是因为赴死军,多尔衮也倒不下去,孝庄就是再有妙计千条也派不上用场,从根子上来讲,孝庄母子能有今日地局面,赴死军有一半儿的功劳。
    可这时候,要和赴死军针锋相对了。
    赴死军地势力已经渗透如直隶南部,各地总社会党风起云涌,伏莽处处烽火八方。这边儿还没有按下去,那边儿就又扯起了旗号,让本就空虚的冀南地区更加烂。
    和以前地造反叛乱不同,这些揭竿而起的武装力量几乎是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宗旨,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这驱逐鞑虏的大旗,而且在行动上更加协调和配合。
    要说这里头没有赴死军在居中策划指挥,鬼也不会相信。
    其实大殿上的这些满汉忠臣心里就跟明镜一样,赴死军已经势大而不可治,大清国已经在整个战略上处于被动。尤其是多尔'呼啦一下就倒了,掩藏在内部的各种纷争也显露出来,若是不能迅速整合起来,赴死军可就真成了心腹大患。
    赴死军的主力随时可以渡过黄河,根本就不必有任何战斗,多半个直隶都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要是战事上出了半点纰漏,京城都难保了。
    满清可不是大明,福临小娃娃也不是崇祯皇帝,会不会死守还两说呢。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赴死军挡在外围。
    于是乎,最大的问题就出来了。
    兵力从哪里来?
    也就是京城附近还有一点儿像样的兵力,可朝廷会把这点兵力抽调上前线去?肯定不会。大清国不是没有兵了,而是各怀心思,捏不到一块儿。大伙儿都盯着京师呢,仿佛京师才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至于赴死军这个卧榻之侧的猛虎,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都说不出来吧,要是再这么僵持下去,就只能看着咱们大清国再回关外。说不准这顺治年号也要改一改了,改成靖康比较合适。”孝庄的声音有点儿冷。(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176章 偷看底牌
     更新时间:2009…11…9 1:39:00 本章字数:10981
    凤阳府定远县西南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两百多~七百流民聚集在晒谷场上,排成几列纵队,等着领取赈济的物资。  首发
    按照人头计算,每人六斤四两粮食,还有用黄纸裹着的一小包细盐。
    混合了白米、黄米和高粱米的杂粮倒进一个个干瘪的口袋,这些宝贵的粮食将维持一个个生命的生计。
    这就是整个淮西最急需也最金贵的东西——口粮。
    今天已经是大年三十了,这些粗细混合的口粮将成为过年最重要的保证。
    “要过年了,乡亲们都过来领肉。”周文远这个凤阳通判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知府大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摆设儿。尤其是这最后了一个赈济地点,很有必要让人们知道这些物资的来之不易,更要让大伙儿知道这些东西是谁给的:“大帅还在前边打仗,可心里装着咱们这些后方的父老乡亲,一再的叮嘱要让大伙儿坚持下去……”
    背阴地里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天气愈发的干冷,周文远每喊一句,都能灌一肚子冷气:“大帅和赴死军的弟兄们在前边做什么?我想大伙儿都是知道的,几万弟兄在前边不顾一切的争抢,就是为了大伙儿身上的衣裳嘴里的粮食。可朝廷里还有人说咱们大帅是匪类行径,是总兵大掠……可咱们大帅说了,只要大伙能保暖的渡过这个最艰难的冬天,什么强盗什么土匪的恶名他也一肩膀子担下来了,朝廷那边不知道咱们的难处哇……“
    “狗日的朝廷。”
    “大帅要是不做土匪不做强盗,大伙儿都得饿死冻死,朝廷就是个狗屁……”
    淮西呼啦一下子就涌进百万人口,这些人没有任何生活物资的支撑,贫穷地淮西要执掌赴死军作战,还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不抢还能怎么做?
    大伙儿也都听说了赴死军在前边地事情。
    天下第一强兵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土匪。不顾一切如疯了一样四下出击。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抢掠四方。敲诈、勒索甚至明火执仗地硬抢。比土匪还要土匪比强盗还要强盗。就为这个。说赴死军坏话地人不少。就是素有救星之名地大帅也被许多人说成是土匪头子。还有更难听地话呢……
    可淮西地人们尤其是跟随赴死军历淮扬转南都地这些百姓。都是和赴死军生生死死一路走来。要是没有赴死军。哪有今天地活路?
    今天地赴死军拼着脸面不要了。拼着名声不要了。象饿疯了地野狗一样疯狂抢掠。大伙儿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就为了这几斤救命地粮食?
    各受到打击地士绅可以在阴暗地角落嘟嘟碎嘴子。江南地文人富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淮西这些挣扎在饥寒交迫边缘地人们不这么看。
    大帅就真是当了天下第一恶人,也是为了大伙儿,也是大伙儿心中救苦救难地活菩萨!
    据说朝廷已经收复扬州了,可这个时候回去也照样是一穷二白,关键的朝廷的军队好像不大靠的住。尤其是淮扬一带的百姓,对于朝廷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