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休战,就是给吴三桂喘息的机会,到时候把在外远征的军马调集过来,好和赴死军做最后的舍命一搏。虽然很多弟兄都想不通,可大帅的意思不能违抗。既然大帅都说要休战了,那就先休着,半月之后再说。
    反正吴三桂的所谓精锐也就是这个样子,大伙儿也不怕他飞到天上去。
    所谓的休战,永远也不可能是真的休战,吴三桂和李四都是一时豪杰,很明白这个休战的意思:战争其实早就分出胜负了,再打下去已经没有必要。赴死军征战陕西的目的不是要把这里打烂,也不可能如打鞑子那样把关宁军打的不复存在,根本之处还是想占据陕西。
    至于收编关宁军,这种事情就不大好说了。赴死军依是如此强大,各种建设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样子,与其收编关宁军还不如直接再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火器新军。
    现在的休战,其实已经代表了战争的结束,剩下的就是谈判桌上互相扯皮的讨价还价了。
    战争已经打不下去,赴死军不想把陕西打烂,吴三桂更不想把家底儿都打光,双方是一拍即合,谈判的事情虽然还没有摆到明面儿上,可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赴死军的战争是暂停了,可不代表陕西就和平了。
    赴死军这边刚刚停止战争,陕西的另外一场大战却是刚刚上演。
    一看吴三桂招架不住踞在山西北部的姜可就坐不住了着这么大的便宜不占,岂不就是真的入宝山空手而归?先是遣出四千人马,紧接着又是三千,从北边就打了过去然后才和李四打了声招呼……
    和所有人想象的基本一样,战争的头几天,姜风头无限无不胜攻无不克,县城都占了五个,大有势如破竹之威。可吴三桂的家底儿还在,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这边还在准备和谈呢边就把姜的主力给陷进去了。
    打吴三桂这个落水狗,不会是为了占点便宜那么简单。说到根子里还是想着扩充地盘,防范李四把大同也吞了。眼看着风头要转向,姜这条老狐狸就慌了神儿,再也不敢玩儿先找后奏的那
    身段也就放下来了请赴死军支援。
    不管怎么说,到面前为止和李四还是盟友的身份,也有一条条的秘密约定。按照事先的约定不必参加战争,只要中立就可以得到赴死军的酬谢。现在这个老狐狸想捡便宜而被吴三桂敲掉了门牙,不得不向忠诚伯这边靠拢,把秘密约定进一步加强,成为事实上的攻守同盟。
    于是乎,和谈的双方就要演变成三方。吴三桂和李四争霸的时候,姜这个“小虾米”也卷了进来。
    谈判,说起来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次和谈当中,吴三桂的全权代表吴三枚,面对忠诚伯和大同镇守总兵管姜共同提出的苛刻条件,拂袖而去。
    首次和谈泡汤。
    这个时候的吴桂虽然已经注定了弱势的一方,而且大门已经被打开,可并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一些个太过刻薄的条件绝对不会接受。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肯定要以打促谈,一边儿打一边谈,可是双方(三方)并没有真的就大动干戈,而是继续休战……
    第二次和谈,方各退一步,结果……结果还是不欢而散。
    忠诚伯李四很是“恼怒”,认为吴三没有和谈的“诚意”,定要在战场上拿到谈判桌上拿不到的东西。
    忠诚伯一怒,就代表着伐征战,全天下就没有不怕的。可吴三桂也是个“硬骨头”,不仅不怕,反而做了战争“总动员”,说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脑微灵光一点儿的都能看出来,这都些个唬人的玩意儿,忠诚伯不是打不过吴三桂,吴三桂也不是真的不怕。可要是真要大战的话,何必等到今日这般扯皮?要是真的想打,当初就会休战。
    吴三桂是吃准了李四的心思,采用处处设防这种部分主次的混账战略,还高声叫嚣什么“抵抗到底”。
    当然这些都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戏份儿,和大局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吴三桂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次和谈,就是李四和姜欲瓜分陕西,欲效割据之事,所以无法接受……”
    说这种不要脸的话,吴三桂丝毫也不感觉到愧疚,他自己也是想着割据呢,可这并不妨碍他喊的义正词严大义凛然:“此事当奏请朝廷,恳请万岁裁决,否则吴三桂就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退让……”
    都是屁话,吴三桂要是真的敢打,还这么大叫大嚷的效泼妇行径?战至最有一兵一卒这种大话,鬼也不信?要是都打光了,谁还鸟他吴三桂是哪根葱?
    别说是吴三桂和李四这种比朝廷还要强悍的实力派,就是小虾米姜,什么时候把朝廷当一盘子菜了?这边都打的这么热闹了,谁又何曾理会过朝廷半点儿?
    这个时候想起朝廷了,怎么看怎么可笑,分明就是给自己找台阶呢,分明就是想利用朝廷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已。
    对于千里之外的战争,其实和朝廷也没有什么关系,朝廷里肯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分出了高下而已。
    事情的本质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所谓的朝廷裁决就是个花架子,没有谁会当真。朝廷要是说不打了,或者让忠诚伯放弃,李四就真的那么听话?哈哈……
    可是朝廷那边却对这个“裁决”相当重视,兴武小皇帝很有魄力的以严厉语气发了明旨门很高的谴责战争三方“涂炭生灵”的举动使“国土再沦战乱”,不仅削了战争三方首脑的爵位,罚了三人一年的俸禄。连李四本人天下招讨的官职都给抹了去,朝廷正追剿帅印呢这意思,李四连大帅也做不成了。
    吴三桂那边的处罚几乎和李四一样,先把平西王和平西伯的爵位夺了罚俸去官,以后的惩处还要追加。
    一直强势的李四和吴三桂都很乖巧,或许是真的给天威所“震慑”,前后脚的上了请罪的条陈并且表示对于圣上的处罚心服口服,一个劲儿的“谢恩”。
    兴武小皇帝再下严旨,交战各方各自后退,朝廷钦命处理此事,若再有交战杀伐之事,以抗旨之罪论处。
    如此一来沸腾。
    这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哇!
    可不见圣上一发火,这些个地方实力派纷纷“慑服”么?李四和吴三桂有那个姜,哪一国不是手握重兵?哪一个不是称霸称霸的厉害角色?圣君一动怒刻就收了飞扬跋扈的劲头儿,请罪的折子雪片一样递过来唯恐“天威震怒”。赴死军和关宁军,哪个不是精兵悍将的虎贲强兵?朝廷的旨意一下,还不得乖乖的缩了回去?
    地方豪强俯首认罪,兴武君臣的面子确实是有了,很有几分盛世明君的威严,可其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家知晓。
    说什么天威震怒,别说是李四和吴三桂这样的大鳄,就是姜这个小虾米,什么时候怕过朝廷?至于各自退兵,也就是说说而已,胜负已分,朝廷也就是做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而已。
    这些土皇帝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爵位,就是把他们贬谪为从九品的微末小吏,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实力,至于罚俸,则是彻彻底底的笑谈了。
    关于各方异口同声要求朝廷裁决争端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说不准李四和吴三桂早就是商量好了停战的条件,只是缺少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遮挡一下脸面而已。
    朝廷的所谓裁决,也绝对不是仅仅做做表明工夫那么单纯,要是如此的话,朝廷没有必要出这个头。有裁决调解的那份闲心思,还不坐下来看他们互殴呢。关键是各方都不想打了,想要将条件了。这个时候,名义上的中枢兴武朝廷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了。
    如果能够让他们互相制衡,则是最好不过,实在不行,也不能让吴三桂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被李四给生吞活剥了。那样的话,李四就连半点顾忌和牵制都没有了。
    不管怎么谈,李四都是大半个明朝的事实主宰,这是谁也无力改变的。反正李四早就足够强大了,他是不是再强大一点儿,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吴三桂已经败了,北边的鞑子老巢也是危如累卵,随时都能拿下来。眼下的李四已经是拔剑四顾再无敌手,可还是一个劲儿的征兵,近乎疯狂的扩充武备,这就让人担心了。
    单纯的以武力上来讲,赴死军已经没有敌手,现在填了个火器新军进去,真正的就是如虎添翼。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就应该潜下心的发展民生,如此穷兵黩武之下,莫非是想对江南下手了?
    人的忠诚没的说,或者也谈不上忠诚,完全就是想看民本之路能够走向何方,不想做过多的干扰。可这种事情也不能单纯依靠李四个人的意志,就算是李四没有要兵取江南的意思,他的手下未尝就没有这个心思。
    别的不说,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图谋取天下。可到了一定地步,明明知道还不到称王的时候,也得身登大宝宣布开国。这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若是不这么做,手下的那些武将和跟着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就会感觉没有前途,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只有称帝了,整体的利益和威望才会进一步提升,才会有持久的凝聚力,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很。
    现在的李四已经到了这一步算他对南都的龙椅没有兴趣能代表他的手下没有这个想法。李四若是迈不出这一步,整个赴死军的利益就很难更进一步。
    在很多人看来,李四那边肯定早就接到了手下劝进的信息,或者干脆说连龙袍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着到时候往身上一披,然后大作不情愿之状,说着什么“非朕之意固军之愿”之类的话语,“勉勉强强”的称帝开国……
    杨廷麟则是哈哈一笑:“忠诚伯……李四的心思我也看清楚了,圣上和诸位同僚也不必有此忧虑。李四若是有不轨之心,早就行了不轨之事焉能等到今日?”
    这些老学官和四也是老熟人了,都不大相信李四会谋逆作乱,可眼下赴死军已经没有了对手,还在整军备武,明显是要大行兵戈战事。环顾之下,也只有江南可以算是赴死军的目标了……
    “李四大行兵事不假下已无敌手,也是确实。”杨廷麟笑着说道:“我也听到了些个消息想想以前在赴死军和李四所谈之事,他这是要纵兵大取了。非是要取江南或者别地是对外扩张,行开疆拓土之事。”
    开辟疆土事情说好听一点儿就是“大征”,其实就是侵略。李四的赴死军已经足够强大了,还在整军备战,就是为了输出战争,以铁血的手段拓展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把四方的资材人力集中起来……
    说起来是这么说,可侵略之事从是充满了血腥和暴戾,代表的就是战争。
    对外侵略,这种事情从是每一个帝王最为梦寐以求的,开辟万里疆土,成就一代共主,这样慷慨豪迈的壮举,兴武小皇帝做梦都想。
    关是实力。
    大明朝是没有强盛过,三宝太监的船队何等强盛,也等到过无数的蛮夷小邦,却没有行总兵大侵之举。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仁义思想的影响。
    太祖洪武皇帝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大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征讨,这就是大明朝确立下来的国策,对外的总体战略就是防守反击,若是对方和大明朝相安无事,绝对不会征战,至于武力征服,更是不可能。
    太祖皇帝把日本、安南、琉球等十五个小邦列为“不征之夷”,并且把这些条条框框录入《祖训》当中:“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人命伤……”
    这些祖宗的“教诲”,大明朝的君王必须遵守,所以不做主动的大征。
    后来也渐渐认识到这里头的好处,认识到祖宗的智慧:那些个蛮夷小邦真是不值得费心费力的征战,这些弹丸小国多是荒芜不毛之地,子民也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若是通过征战夺取过来,不仅耗费资材,还要养着这些蛮夷,实在是不划算……
    扣除上层的这种思想,民间也认为天国上朝就要有大家风范,倚仗国力强盛就征讨那些蛮夷小国,实在是有失天国的仁义,反而会被蛮夷当成是暴戾之朝,忒失朝廷的体面。让那些弹丸小邦和化外之民来天朝进贡,然后回赠给他们更加丰厚的礼物,这才能显出天朝上邦的体面和宽仁。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厉”,这是圣贤早就是说过的,也只有隋炀帝那样的昏君才会想着大征四方,劳民伤财不说,还闹了个灰头土脸……
    “祖宗有训……”
    杨廷麟很没有臣仪之礼的打断了兴武小皇帝的话头儿:“赴死军大征,和江南也没有什么妨碍,就算落下穷兵黩武的恶名也是落在李四的头上。不过以臣来看,李校典行事素来是准备充足,这么大的动静之下,大征之事当会易如反掌。只是不清楚李校典为何要对外发动大征之举过以李校典的行事准则来看必然是有莫大的好处。究竟如何,圣上权且看着也就是了……”
    “既然李四和吴三桂俱奏请朝廷裁决陕西之事……”
    “臣愿往。”杨廷麟行礼道:“赴死军中诸般事宜,臣多知晓,借此朝廷仲裁之机能看出许多旁的端倪……”
    “准。”
    这种涉及到军事的事情,杨廷麟去了最好,当然也不光是为了调停裁决!
    ……
    朝廷是不是仲裁这事情李四并不看重,也用不着多此一举,最希望朝廷这个“第三方”势力介入的应该是他吴三桂才对,也只有吴三桂才希望朝廷的介入。李四之所以对朝廷仲裁陕西之事如此热衷完全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陕西之战不算怎么激烈,从始至终都在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