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剑平天-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让剩下的九个分堂全部完成了一次刺杀训练,并全部成功后,尹治平便开始放手让他们分别行动。各行其事。
  对于其余十一分堂的行事与计划行动、选定目标等等,他不再进行全程监督指导。而是放手让他们施为。不过每一次的行动都必须向他报备,行动计划也还是要交给他来审批。只有在他这里审批通过的,才能够执行。通不过的,便驳回重做。
  经过一个月的试行后,事情便开始渐渐步入正轨,尹治平不必事必躬亲,倒也轻松了许多。就是他直属率领的正月分堂,选定目标、制定计划等事他也全交给了李志常这个正月分堂的堂主来做,他也很少直接过问下面的具体事务,只需要管好十二个分堂的堂主就好。
  十二个分堂的行动也不局限于刺杀。破坏辎重、烧毁粮草等等,凡是能够对蒙古军队造成破坏损失的行动都无不涉及。而且渐渐开始有了各自的倾向,有的分堂擅于偷袭刺杀,有的分堂擅于刺探军情,有的分堂擅于烧毁粮草等,开始有了各自不同的分工。
  尹治平一开始倒没有特意这么分化,不过底下分堂中开始出现了这种倾向向,他便也有意推动指导。然后进行人员调配,把特别擅长从事的人调集到一个分堂中。使其更加精擅各自的长处。
  而对于蒙古军队所进行的破坏,也不再仅局限于蒙古大营,开始向周边辐射。眼下襄阳当面蒙古大营中的各种物资都是从后方四下里调运来,有的分堂便直接到后方去搞破坏。
  忽必烈为了应对刺杀。先是把营中所有千夫长及以上的将领在夜晚全部调入中军大帐进行重重保护,后又把百夫长散入寻常士兵的营帐中做掩藏,让尹治平这边后来的刺杀很难再刺杀到自百夫长及以上的将领。
  可后方各地的蒙古军队却不能全都学忽必烈这般做。而且他们便是想学,也没有忽必烈这边的这种基础。后方可再没有这般聚集几十万大军的大营。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数百不等。分守各地,营帐可不及这边襄阳大营层层围护,中军大帐也能轻易换进。倒也给散入后方的各分堂找到机会,刺杀了不少后方蒙古军队中的大将。
  一连串的刺杀、烧毁粮草等破坏行动从后方传入襄阳大营,让忽必烈也是有些焦头烂额。可偏偏却还没什么有效的防护手段,他这边实在武学高手太少。蒙古军队沙场对决是一等一的精锐,可对这些高来高去的武林人士便有些难于应付了。他们不跟你正面对决,而是暗中去搞各种破坏。高来高去的本事让他们很难发现,即便个别发现了少数几个蒙兵也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忽必烈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就是他们这边高手太少。既知道问题所在,他便传下命去,让各地的蒙古军队都注意招揽各自辖区的中的高手,基至让人到大后方的蒙古本土、西域等地去招揽高手。但一时之间,却也暂时还没有什么成效。宋人这边很难招揽到什么像样的高手,而西域的奇人异士虽也不少,但却路途遥远,便是能招揽到,短时间内却也赶不过来。
  不过,尹治平这边的一系列破坏行动虽然让忽必烈有些焦头烂额,甚至因为几次大的烧毁粮草的行动让大营中一时出现了粮草紧张的状况;但却都不算什么大的问题。将领被刺杀,可以再调派或让下面的副将顶上,粮草被烧可以再调,辎重被毁也可以再造,他总不能因为这些破坏行动就从襄阳退兵,那可就太过灰头土脸了。
  虽然这些破坏行动,对襄阳的攻打也造成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影响,但却都可以克服。如果忽必烈只因为这些破坏行动,而就灰溜溜的退兵,那可就是非但无功,反而是大罪一件了。
  因为在阵前折损了金轮法王这位国师,他在朝中已是被记了一过了,如果再因为这些破坏行动而就退兵,那即便他因有亲王的身份而未至死罪,必也要被夺去一切大权,只能做个空有名头的王爷了。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因此而退兵。
  尹治平倒也从不指望单靠这些破坏行动,就能迫得蒙古退兵。要靠刺杀之道来退兵或改变天下大势,那就非得刺杀一个关键的重要人物不可。如果当年荆轲成功刺杀了秦始皇,那也不会有后来的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大业。
  眼下襄阳大势的关键人物,那自然就是忽必烈无疑了。而且此人不但是眼下攻打襄阳的关键人物,也是之后元朝建立的关键人物,如果能将忽必烈刺杀掉,虽未必就能够改变大局,使蒙宋易势,对蒙古方面来说,却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而且说不定这位后来的元世祖被刺身死,就再也没有元朝的建立了。南宋即便不能因此得脱困局,说不定却也能因此再多残喘个几十年。
  刺杀忽必烈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蒙宋对峙的这种局面,与蒙古对南宋的优势。但刺杀了忽必烈,却绝对能够解决眼下襄阳所面临的几十万大军围攻的困境。而且这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大成就。
  所以,在手下的十二分堂开始一切步入正轨后,尹治平也开始着手策划如何刺杀忽必烈。(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九章 刺杀忽必烈

  襄阳城下,蒙古兵有如蚁群一般,从城头到城下往后直排开去,漫延城野,堆积的直是人山人海一般。人喊马嘶声、喊杀声、兵刃撞击声、羽箭石块呼啸声等等,混在一起,直冲天际。
  襄阳城头上,大宋守军与郭靖率领的武林人士奋起反击,滚木、擂石飞掷而下,羽箭飞射不断,还有沸油、沸水泼下,刀剑更是早已出鞘,凡是能用来杀伤敌人的,都无所不用。滚木擂石一时不够用,城内挨近城墙的房屋都已拆了几十栋。襄阳城中百姓亦组织起民勇为城上守军搬运羽箭、滚木擂石等守城器械,并帮助抬下伤员救治。
  蒙古军队今日攻得异常凶猛,云梯、鹅车、虾蟆车等齐拥而上,后面羽箭往城头抛射不断,还有投石车飞掷大石。但有大石砸上城头,必死伤十数守军不等,砸到城墙上,亦是砸得砖石飞溅,城墙晃动。
  蒙古军队主帅四王子忽必烈在箭程之外亲自督战,蒙古兵将眼见主帅亲至,更是大声呼喝,奋勇直前,拼死亦不退。
  忽必烈骑跨一匹枣红骏马,眼望襄阳城头,在主帅大纛下指挥若定。不时传出一条条命令,守候在旁的传令兵即接他令旗飞奔而去,往下面军队去传达命令。还有传令兵不断飞奔而回,给他送达前线各蒙古军队的消息,等候他发落。
  忽必烈在城头守军的箭程之外亲自督战,已是极近前线,前面杀声震天。羽箭飞射。有个别流矢已流窜射到了忽必烈马前丈许远,但忽必烈却是面色不变。半步也无退怯。
  他久经战阵,知道这些流矢虽能射到。却也早已是强弩之末,毫无杀伤力可言了,自是不惧。而且他亦胆略过人,身边的亲兵护卫亦把他层层卫护,还有潇湘子、尹克西、尼摩星、马光佐这四名武学高手在身旁护卫,所以他对自己在战阵上的安危很是放心。
  不过他亲临前线不远,前面不时有受伤的蒙古兵退下来,还有后面的生力军与前面攻伐已久的疲军互相调换。除开亲军护卫的圈子之外,人来马去亦是颇为混乱。
  这时马蹄声往近前急响。又有一名腰插令旗的传令兵策马急驰而至。忽必烈身前的亲兵卫队眼见是传令兵而来,自不相拦,还为他策马让开道路。
  通常传令兵远远就已把腰间的令旗取在手中,高举扬手招展,好让前面军到看到令旗,为他放行。但这名传令兵却是不同,奔到近前来,令旗仍还是插在腰间。好在令旗旗色鲜艳,而箭术上佳者眼力亦好。忽必烈的亲兵中自不乏此等好手,远远便也瞧得清楚。虽然不少亲兵心下多少有点儿奇怪他不依常例,却也不疑有他,只当这名传令兵跑得急。一时忘了抽腰间的令旗了。
  这名传令兵面色微黑,长着一部微带卷曲的虬髯,乱糟糟的遮了大半个脸。也看不清面目,只是一双眼却显得分外清明。而且双眉修长,细看下能看出显得颇是英挺俊朗。若非蓄了这一部虬髯显得形象有些猛恶。刮了胡须说不定倒也显得眉清目秀,像是个南人儒士了。
  不过周围亲兵也只是对他匆匆一瞥,其面目看也未必看得仔细,倒也没生这许多心思。
  十数万大军行军打仗,忽必烈身边光是传令兵便常聚有上百,随时听候他差遣传令,再加上还有下面各支军队的传令兵,总共加起来恐怕直有上千。忽必烈身边些亲兵虽常贴身护卫在忽必烈左右,却也不能识得大军中所有的传令兵。这名传令兵便是面生,他们也没什么多疑处。
  “报大帅!”传令兵从忽必烈的亲兵队让开的道路中驱马急驰向忽必烈身前,远远便以蒙古语大声喊道。
  他策马奔至忽必烈马前丈许,忙勒马急停。即便传令兵紧急传令,有着非常重大要紧的军情,也不得接近到忽必烈身前丈许内,否则便视之为刺客对待。
  忽必烈身边的亲兵将领与十数亲名,还有潇湘子、尹克西这四个高手,身负忽必烈的个人安危要任,可不管传令兵究竟是要传达何等重要军情,凡是敢接到忽必烈身周丈许之内,他们都必要视之为刺客对待。便是己方的传令兵,也必要先拦住,问清楚了,绝不许之再接近忽必烈。
  这除了是对忽必烈的保护外,也是下面兵将必须对忽必烈身份的尊重,哪有这么横冲直撞就闯到四王子身前的,太也不知礼数了。即便有重大军情在身,事后也会免不了有所惩处。
  十数人盯着眼下这急驰而来的传令兵急奔到忽必烈身前丈许就急忙勒马停住,都暗自松了口气,知道这传令兵虽奔得急些,却还没忘了这条规矩。不然再敢进前一步,他们不管如何,都要先出手将之拦下了。
  这传令兵勒马急停住后,却没立即翻身下马给忽必烈行礼,而是先伸手往腰间摸去。包括忽必烈在内的众人见他令旗还插在腰间没有拔出,心中都只道他是要拔出令旗交令,却也不疑有他,没作多想。
  不料这传令兵往腰间一摸,再扬手时却是没把令旗拔出。而是扬手之际,忽然手中一道紫气长虹一闪,而与此同时他人从马上飞身而起,直往忽必烈急掠过去。
  那亲兵将领与十数亲兵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但潇湘子、尹克西四人都是武学好手,这一瞧之下不由都是大惊失色,心头狂跳。潇湘子与尹克西反应最快,立即大喝道:“是刺客!”同时立即也从马上飞身而起,手摸向腰间的兵刃,往救忽必烈。
  但他们刚才紧盯着这传令兵,眼见其守着规矩没有闯入忽必烈身前丈许,都把他当作寻常传令兵,不疑有他,心头都自放松了一下。而那传令兵令旗还插在腰间,没先下马而是伸手摸向腰间,他们都以为他要拔腰间的令旗,也没生什么疑点。却不料变生肘腋,对方扬手之际没拔出令旗,而是抽出了暗藏在腰间的兵刃。
  他们方才放松那一下,又全没生疑,不免慢了片刻,直到对方抽出兵刃飞身杀向忽必烈而来,他们才反应过来。虽然他们距忽必烈比对方要近,但对方的身法却是比他们要快许多,以他们的修为也瞧不清对方的身形,再加上他们的反应又慢了片刻。
  以至他们“有刺客”的大喊声才响起,手才摸到腰间的兵刃,便见得一道寒气迫人的紫气长虹快如闪电流星般的从他们眼前一闪而过,忽必烈的头颅便已冲天飞起。(未完待续。。)
  ps:  感谢夕阳有限好书友的打常。感谢阿司匹林、缺牙虎二位书友所投的月票。


第一百二十章 进退两宜的计划

  这名刺杀了忽必烈的传令兵,自然正是尹治平所易容乔装改扮。他从腰间抽出的兵刃,乃是他自在桐柏山中得到后,就从未在人前宣耀展示过的紫薇软剑。
  这一回,紫薇软剑出鞘杀人,却也是发个利市,第一个所杀的便是现在的蒙古四王子、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尹治平肯动用紫薇软剑来杀他,也算是对他提高了下规格待遇。就像是他前世看的包青天的电视剧里,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铡,分别对待斩杀不同身份的犯人。
  不过,尹治平今次肯动用紫薇软剑,一来是不想紫薇再深藏鞘中,以使宝剑蒙尘;二来则也是实际需求要用到。
  蒙古兵有其特有的兵刃,短兵刃基本上都是配弯刀,极少有使剑的。所以他要扮做蒙古传令兵,银龙剑自是不好再随身佩带,以免被忽必烈及其身边护卫瞧他佩剑生疑,因此而露出破绽,使得功亏一篑。
  他所擅长的乃是使剑,最厉害的功夫也是在剑上。蒙古弯刀是从未使过的,虽然武功练到通处,大同小异,他也未必用不了弯刀,但当此关键的刺杀时刻,自然是要使最为趁手的兵刃,这才能一击而中。
  银龙剑不好亮明佩戴,暗藏在身举动间也会有些不太方便,取用也会有些不便。最合用的,自然是紫薇软剑。另外,也是紫薇软剑比之银龙剑更加锋利,千军万马中执此利器破阵突围,更有助力。而且这软剑能暗藏于腰带中。更加隐秘。
  他能顺利斩杀忽必烈,也有这藏剑隐秘。出其不意之功劳。他以腰间令旗为掩护,伸手摸到腰间。让忽必烈及其身旁护卫、潇湘子等人以为他是要拔出腰间令旗交令,却哪想到他实则是拔剑。
  为了今日的刺杀,尹治平实是筹划良久,更因此下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准备的功夫。
  金轮法王被杀后,忽必烈对自身的安危更加看重,到哪里都是护卫重重,不给刺客以可趁之机。而且他平日基本上都待在大营之中,极少出营。便是出营。也必是重重护卫,潇湘子等四大高手更是与他形影不离。
  尹治平也知道金轮法王这蒙古大营的第一高手虽然被杀,但实际上对于忽必烈来说是有些打草惊蛇,让他更加得了小心,有了防备。再想以那种常规的夜晚摸进营中去刺杀,实是难以成功。
  而且即便忽必烈之前没有太多的防备,以他的身份,也是依旧护卫重重,自然要有防备着这一点。而他身处中军大帐。想要不惊动人的潜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