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着朝堂之上那些士大夫在那里之乎者也地掉着书袋。心里不由地为宋朝地皇帝感到悲哀。可能也就是在这样地争执中。伯颜已经把大军开到临安城下了吧。经年地失败。已经让大臣们趋于保守消极地思想。
    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没有了长久的打算,于是干咳了一声,用眼光看向陆秀夫,示意他暂时阻止再争议下去。谁知道陆秀夫没有看到,杨太后却是事关己身的早就在留意各人的意见,看见姜明如此,知道他有话说,也不顾自己的身份,连忙阻止了朝堂之上的争议。然后请姜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到大殿之上静了下来,姜明慢慢走到中央的位置,朝杨太后和小皇帝一礼,然后转身说道:“对于各位大人,其实姜某只是一个晚辈,论及此事,见解自然不如各位大人的深谋远虑,但是只是姜某认为无论是曰刺、曰救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就算是幼帝不在,元帝只要存在这样的心思,当初临安城陷,不知道那伯颜胁迫了多少宗室子弟前往北方,要找出一个名正言顺的还不容易吗?”
    这时,张镇孙站了出来,指责道:“话虽如此,但是先皇只留
    龙子,端宗驾崩,只有幼帝和皇上,就算是立其他等不服,天下也不会承认的。”
    姜明冷笑道:“诸位都不服,但是焉知天下不服?”说完,猛省现在是在宋朝,忙告个罪,继续说道:“刚才我的意思是,元帝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出来牵制我们,在他们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树立一杆旗帜来愚昧乡民,焉能不大肆的宣扬此举,另外又有很多无气节的读书人为其鼓吹。而百姓居危思安,已经饱尝战火,有了一点希望,很大的可能盲目跟从。”
    “所以,元帝根本就没有打算得到咱们的认同,他只需要短期之内,有个被江南百姓认同的旗号来代替他发号施令而已。”
    姜明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道:“何况,他们还有个最大的凭借,就是当初临安城陷,传国玉玺也在他们的手中,就算是幼帝失踪或者身亡,他们随时可以起草一个诏书来蒙蔽天下。到了那时,我们又将如何呢?”
    这些道理不是在场的大臣想不到,而是没有姜明把握的情报多,和全局观念比较淡薄而已。听姜明这么一说,心下觉得也有些道理。
    但是嘴里却是不能承认的,这毕竟是在朝堂之上,当着现在的皇上和太后,说出来也就是一些诛心之言了。所以虽然觉得有些道理,无人反对,但是也没有人认同这些话。
    杨太后倒是不以为意,听姜明这么说,一切形势皆不利于行朝,忙问道:“国师可有应对之策吗?”
    出人意料的是刚才姜明侃侃而谈,但是听到问及这句话,却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没有。”杨太后眼中露出失望之色。
    姜明继续道:“我们虽然没有办法,但是我们既然事先得到消息,就可以比他们先行一步。”说完,又从袖管内拿出一纸卷轴出来,交与了杨太后。
    看见姜明早就有准备,却是害的自己担心了那么久,还是有些不满的看了其一眼,结果卷轴,打开看了以后,面上却没有什么表情,然后递给身边的宦官,让其传阅给陆丞相然后当众宣读。
    其实姜明昨日就回到了珠海,一直闭门不出,就是为了和鸿儿想应对之策,还有就是请鸿儿为自己其超奏折了。之所以现在才取出呈上,就是为了保证奏折的成功性加大,因为其中肯定要触动些什么。
    呈给杨太后的奏折中,有几条是必须加快进行的。首先,就是必须马上返回内陆,既然曾经在福州建立行朝,那么圣驾就必须还驾福州,在那里举行登基大典。给天下人,至少是东南一带吃一个定心丸。
    同时传召天下,尊崇幼帝为太上皇。全氏为太皇太后。以彰显自己的正统,而台湾暂时作为行朝的一个缓冲,能不暴露还是不暴露,把元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内陆之上,才能保证台湾后方的稳定。那么军需后勤才能源源不断的供给。
    做了这一切还不够,还要在昭告天下的同时,号召天下群雄起义勤王,但是不必赶往福州救援,只是驻守本地,或者就近连成一片,得一县则以子爵领县令之职。得一州则以伯爵领知州之职,得一路则以侯爵领安抚使之职。
    辖内官员皆可自行任命,但是需要报于朝廷知道,朝廷不得以各种理由给予拒绝。
    为了表示朝廷对此举的决心,则要封赏现存正在为大宋殚心竭虑的官员,诸如泉州蒲氏、兴化陈氏、漳州陈吊眼和福州侯强、钓鱼城张钰等等。
    以上诸路,皆按照承诺兑现,以鼓舞抗元士气。但凡有义举报于朝廷知晓者,若是有难,朝廷必会号召天下共救之等等。
    其实,这份奏折才是姜明今天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本来就是一举两得的东西,首先可以为手下讨得这份功劳,再则可以勉励天下人一起模仿。让大家更有希望。
    虽然现在大宋势弱,但毕竟是皇室正统,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保留着对其的厚望和眷恋之心。
    朝堂之上听到姜明的这份奏折,心里想到这些也没有什么,就算是有些大臣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不对,但暂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只是还都福州,总让人觉得心里有些不安。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常年的海上生涯,对于陆地有些望而生畏罢了。
    但总算没有触及自己的什么利益,当下也没有太多的反对。国家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多封赏几个爵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八十四章 登基
    月初八,为佛诞节,属于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祖释迦牟尼的诞辰纪念。届时,各寺庙要在大雄宝殿供奉佛祖诞生像。为一尊高约三寸,稚气可爱的孩童站立形象。
    浑身**,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刚降生人间,便能站立行走,开口讲话。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意味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传说中释迦牟尼降生时,九龙吐水,为他沐浴。佛诞节庆贺仪式开始时,佛祖诞生像前面要放一盆用旱地莲花、台参等药材特制的香汤。
    主持僧人点灯、上香、摆供、三跪九拜,五体投地。全体僧众念经,鼓乐齐鸣,诵谒成章,来褒扬佛祖舍身救众生的信念。经完,则用香汤沐浴佛祖诞生像。浴完,再诵经,亦舞亦唱,反复多次,称为治佛法会。
    法会结束后分领浴佛香汤,回僧房兑水沐浴自身,以求尽快获得正果。
    既然一直以来崇尚佛法,身为皇帝的忽必烈当然也不能免俗,再则今年开春就遇到诸多不利,心里也想借此机会去除身上的一些晦气。希望佛祖能保佑四海昌平,所以极其隆重的也参与了此会。并且准备在会后领取浴佛香汤沐浴自身,以此来护佑自己。
    但是就在忽必烈忙碌的参与盛会的同时,福州城外却是戒备森严。城内百姓奔走相告,说是大宋皇帝今天要在福州举行登基典礼。
    由于要赶在忽必烈之前完成登基仪式,然后昭告天下,所以准备的比较仓促,不过好在三年前已经有过了一次,因为上次基本上是不战而走,所以福州行宫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只是行宫被改成福州万户府,现在只要改过来就行了。
    经过两年多的被元朝统治,但是福州居民还是打心眼里向着大宋,百姓们自发的在街头张灯结彩,以显示喜气之意。整个福州城瑞气洋溢,万民欢腾。
    新皇上又要在福州城登基,这难道不是福州城的天大地荣幸,不是福州城老百姓天大的福~吗?这也说明了福州城确实是个龙兴宝地。否则怎么会一再的选择在福州登基呢?还听说,今天登基的皇上是前皇地弟弟。
    国家动荡之际。兄弟二人都选择在同一个地点登基。也是福州人地一种荣耀啊。且不说福州人清晨在街上相遇。都是喜气洋洋。禁不住笑得眉毛胡子直颤抖。元万户府更是一番紫宸气派。却见各院张灯结彩。琉璃争辉。更有管乐丝弦。韶乐飘袅;红烛喜炮。煞是热闹。这万户府举行登基典礼地正堂。遂恢复旧称为垂拱殿。而便厅则改为延和殿。
    在陆秀夫地操持下。信守典章。将皇帝登位那一套繁文缛节。表演得十分周全。先是祭告天地。接着祭告祖先。而后献文、献酒、献谷。最后接受百官朝拜。昭告天下。
    一系列地活动下来。将不满十岁地赵搞地是迷迷糊糊。有些颇为不耐。但是总算有杨太后在旁边把持监护。才能不失去礼节。
    不过一切发言都不需要赵来做。他只是在该上场地时候。参与其中祭拜天地。祖先。诏书是有陆秀夫代替其阅读地。
    遥尊全太后为圣寿福太皇太后;德佑幼帝为孝恭懿太上皇帝;驾崩地景炎帝为裕文昭武孝皇帝。晋封母杨氏为皇太后;
    再接着就是加官晋爵。安排朝廷地班子了。
    由于姜明并没有反对之前所定的班底,所以一切按照以前的念出来就好。
    封陆秀夫为粤国公,领太师衔,实授左丞相之职。迁封在崖山备战的少保、信国公文天祥为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以姚良臣为右丞相,张镇孙任参政知事,夏士林和王德任同知枢密院事,张德任殿前都检点。苏刘义沿袭大将军职等等。
    不过在大家的谈论下,决定召文天祥进福州,就任枢密使一职。崖山军马暂时归于张天顺节制,遂封张天顺为宣威将军一职,待到有功劳再酌情升迁。不过这样也算是给了张世杰一个交代,宣威将军一般是皇帝地近卫军中才能封赏,而且大都是虚衔,但是张天顺领宣威将军却是手握重兵,也算是对战死的张世杰有所交代了。
    朝廷就是这样匆忙的诞生了。从提出行朝举行福州登基大典,开始准备。到礼成于四月初八,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在繁文:节之下,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个也幸亏有姜明在其中操作的成分,否则全部交与士大夫们进行,不知道又要到了何年何月了。
    第二天,由皇上和皇太后又联名发出勤王诏书,号召天下义士举事勤王,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勤王不再要求领兵前来福州,只需要就地举事,然后坚守便可,或者就近连成一片,得一县则以子爵领县令之职。得一州则以伯爵领知州之职,得一路则以侯爵领安抚使之职。
    但凡自主起事而获得之爵位,可以世袭三代,辖区内官员任免皆可自决,报于朝廷即可下达任命文书。这一条作为暂时地国策进行。
    同时为了褒奖行朝南海巡游时,仍然殚心竭虑的为大宋中兴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封赏,川中钓鱼城之张钰,领四川安抚使,册封其为定远侯。世袭三代始止。川中一切事务可先决断后报于朝廷。
    赤红军总领侯强为定北侯,赤红军编入禁军序列,同时领兵部尚书衔,兼任大宋水军统领。陈龙为水军都总管,总领水军事务。改_民为旦民,取日出之意,废旧俗恶习,与万民共享大宋天恩。
    泉州蒲寿庚为定海侯,领泉州安抚使兼任大宋市舶司总长。爵位世
    始止。其子蒲师文、蒲师斯、蒲均文皆为子爵。兄州转运使。
    漳州陈吊眼为平漳侯,领漳州安抚使,同时剑指潮州,陈壁娘为忠义节夫人。协助陈吊眼平定漳州诸地。
    兴化军陈瓒之子陈友刚为忠勇伯,领兵部侍郎衔,判兴化知州。
    圣谕下达同时,昭告大赦天下,凡属大宋之地,牢狱之内,除叛国者与杀人者外,一律赦免。光是这一条,不说其他地方,至少福州城内是一片欢腾,于四月初九,皇上与皇太后登上福州东门城楼,接受百官与万民的朝拜。
    拨府库余粮,赈济四周乡民。号召加入勤王义师。同时追封在不屈的抗元战争中死去地勇士。诸如陈文龙、陈瓒、张世杰、张达、侯天赐等等,后面的等待逐级报上来再行追封。
    以上暂时为褒奖之臣,其手下有尽忠者,一律上报于朝廷另行封赏。看着这官帽一顶顶地撒出去,姜明不知道是福是祸,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古话能够经历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肯定是有一定地道理地。
    但是没有宣布的决定也有两条,第一,就是陈宜中封爵四海公,领台湾府总管,总理一切台湾事务和大宋军备事务。暂时再珠海建衙,待到台北盆地行宫建好之后,搬到那里建衙,并署理行宫事宜。这当然是陈宜中自己要求地,这个官场老人,已经看破了就算是自己再回到大宋朝堂,也不过是和陆秀夫争一个首辅之选。
    还不如留在台湾创造出一些千秋功业,留些美名给后人,而且他地家人都在占城还未回来,他也无意让其回到内陆了。只是在众人的坚持先,将长子召回侍驾。
    还有一个决定,就是姜明的本身变动,其实这一切的改变,皆是由他的回归而引起的,但是其的身份却是十分尴尬,一直是国师的身份。这个不在正常官职编制的名号,已经实在不适合他今后地出场发号施令,但是他又是赤红军的实际统帅,不能怠慢的,否则会令军心不稳,所以改国师唯帝师。领太师衔,封宣德公。
    其实要不是祖训,杨太后恨不得将其封王了,只有这个主意才能使她在保住名誉的同时,又可以巩固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地位。简直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在封完帝师、太师和宣德公之后,又将鸿儿加封为鸿影长公主,决定即日起赐婚,那个时候姜明又多了一个驸马都尉地名衔。但是由于祖训中驸马不得干政,不得领兵。所以只有将此事暂时押后一番。
    一面引起众人的诟病。
    姜明高兴之余又有些失望,但是现在真的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现在应该是抓紧时间,将圣谕传达至全国各处能到达的地方,那样才能起到一个鼓舞人心的效果。
    四月初九晚间,福州西门大开,马匹纷纷而出,这是派往各地传召地人员,在骑兵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之下,姜明集中了几乎所有可用的马匹和人员,然后分别将圣谕传抄数千份,纷纷发往各地,其中还包含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