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宋-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貌似领头的人,对着福州城大声喊道:“你们南人一向说自己大宋是礼仪之邦,心怀天下。但是这些人都算是你们大宋的子民吧?”
    说罢,拔出自己的弯刀,指向在他正前方跪着的难民。继续喊道:“城里的人仔细看着,这些就是你们大宋的子民,但是他们的求救你们丝毫不顾。既然你们不给他们留一条活路,作为你们的敌人,我们为什么还要留下他们呢?奉大元帅命,若是其劝不开城门,皆杀之。”
    说完,挥刀将就近的一个民夫的头颅砍了下来,没有一点的犹豫,城楼之上一片的哗然。
    原来张弘范见宋军战船之所以射杀士卒,对于民夫却是手下留情,知道这些南人还是顾及到自己的名声。还有就是想在东南一带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在没有自身强大之前,还是顾虑的太多了。
    所以在那里想着,既然宋军可以利用我们防御空虚的当口来偷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他们爱惜名声的这一条来打击他们呢?
    决定之后,张弘范命令自己的亲卫带领着近两千名精锐。穿上民夫的衣服,混进了难民中,然后鼓动一些难民逃往福州城。
    但是却给亲卫下了一道命令,若是难民不能骗开城门,那么就全部在城墙下杀掉,以震慑城内守军。
    在两千精锐的胁裹之下,难民也是足足三千之数。就这么杀了,城头上却是一脸的无奈,但是只能就那么悲愤着,却不能做些什么。因为那元军将官说了,若是城楼上放箭或者是采取攻击的话,在后面劳作地民夫们就全部要死,用于给他们陪葬。
    要是真的爱惜子民的话,就立刻开城门投降,否则说什么都是假的。所以城头上只能保持着沉默,既不能现在用飞雷炮让难民和这些元军同归于尽,那样等于亲手杀了自己的百姓,虽然是注定了他们活不了,但也不能自己动手。
    也不能开门投降或者去救援。那么等于枉顾了城内更多百姓地安危。姜明地眼睛闭了起来。目前为止他遇到了最大地难题。
    就是在一条条人命面前。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现在他已经体会到其实战争是没有赢家地。不管战争地领导者是出于何种居心。最终受到伤害地都是双方地老百姓。
    看见姜明地脸色有些苍白。侯强忙命人将其扶到后面休息。而自己却仍然坚持在城头上巡视。不敢有丝毫地放松。一般来说。敌人地这种行动是十分摧毁自己这方地士气地。看着一个个士卒们都痛苦地闭上眼睛。把头扭过去。不敢再多看一眼。都恨不得掩上自己地耳朵。不去听那些惨叫地声音。
    侯强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稍微做地有些不太恰当。就可能会导致士卒们地炸营。就是精神上受不了崩溃所引起地。士卒们会疯狂地做一些不应该做地事情。比如说投降、砍杀身边地战友用于发泄心中地不满。
    这些事情之所以暂时还没有发生。就是侯强见到事情不妙。以换岗地名誉。将城头之上地守卫大部分换成了老赤红军地人马。经历过几次海战。还有福州攻城战之后。老战士地心理素质明显加强了很多。虽然还是不忍心看城下地惨事。但是已经可以暂时稳住军心了。
    姜明没有在城头上继续待下去。而是由柳七伤和王阿强两人陪着。回到暂时居住地地点。稍微歇息一下。
    一路上看见被换岗撤下的士卒,用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小声询问着自己的亲兵关于城外人的情况。心理就不由的一阵的发痛。
    脚步也开始踉跄起来。跌跌撞撞的走回了自己的住所,也没有理会鸿儿前来关切的问候,就关上房门。任由外面鸿儿焦急的问师兄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柳七伤小声的解释着。
    躺到床上,两只眼睛无力的望着屋顶。姜明想到,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开始一直是想着生存,被自己熟知的历史所吓倒了。拼命的想往别处逃去。
    最后被十三少点拨了一下,觉得作为一个汉人,应该在国难的时候去做些什么,并且自己也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创下了赤红军,在台湾建立了后方和军工。虽然暂时还没有得到回报,但是已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火药的改良和飞雷
    生,为大宋带来了希望。但是今天面对城下那数千落地的百姓,姜明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人命在战争中真的是不值一文钱的东西。死了那么多人,坚持下去还有意义吗?
    一种声音告诉他有意义,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间,关于蒙古灭宋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是作为一个汉人的悲哀。他要改变这段历史,他不要再让中华由于蒙古的侵略而从此陷入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状态中。
    但是另一种声音告诉他没有意义,因为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么许多人命葬送在他的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维持姜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应该可以减少很多的杀戮。至少今天城下的数千人就不会因此而丧命。
    姜明不是不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但是他自己绝对不是那种狠心的人,也不是做大将的材料。时至今日,他明白已经是势同骑虎,不得不继续下去,稍微的不留神,就会连累一直跟随自己的人。包括因为自己而没有被历史吞没的小皇帝赵、杨太后和陆秀夫、张镇孙等宋朝遗臣。还有_民、和自己一起到台湾的众多百姓。都会受到牵连。
    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继续下去,这才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也正是他心里清楚,有很多人正在为了自己一个人的理想而牺牲。但又不敢停止。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右,姜明慢慢的打开房门,看着一脸关切的鸿儿等人,轻轻的说了一句:“我没有事情,你们收拾一下着装,随我一起去觐见皇上和皇太后。我们该行动了!”
    几个人不知道姜明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没有多问,直接去洗漱一下,遂就跟着姜明向行宫的方向走去。
    街上很难见到一个人影,由于城外的大战在即,每个人都没有心情在街上闲逛了。只有偶尔的看见有些粮店还在开门营业,但是基本也无人问津,店内的伙计两眼迷茫的盯着街上的一块石头猛看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姜明的住所离皇上太后的行宫很近,而且刚刚被册封为帝师的姜明,不用事先通传就可以直接进入行宫之内。
    此时,礼部尚书邓光荐正在偏殿给小皇帝授课。现在教授的是《大学》。所谓《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阐述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基本道理。
    没有打断邓老夫子的讲课,姜明一直在门口听着,杨太后也在大殿里面陪着小皇帝听课,只是背对着门口,没有看见后面有人来到。但是姜明也没有打扰她这片刻的安宁。对于杨太后和小皇帝二个人,姜明只有深深地同情和失望。
    在危难到来之际,所表现出的那种懦弱,真的还不如一个寻常的百姓。也可能是他们将要失去的也太多太多了吧。但是想要得到更多,就要付出更多。
    而姜明这次来,就是要让他们付出的。现在福州这个情况,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单纯的在福州守护,只能是坐以待毙,所以,他需要更大的权力,需要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还要有更加名正言顺的大义。
    他知道,这一切可能都会给这母子二人造成一种精神上的恐慌。甚至引起忠于宋室大臣的反对,但是没有这些,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没有这些,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甚至要交与朝廷讨论。时间会耽误很久。而且目的也不一定能达成。
    但是自己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吗?姜明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明确的感到,自己毕竟要比在场的人都多了几百年的历史总结。
    正在想着,邓光荐授课完毕,小皇帝对行鞠躬的礼节。还礼,然后深深看了姜明一眼,邓光荐转身离去。这时,杨太后和小皇帝才看见姜明在哪里等着,连忙吩咐请帝师进来坐。没有谦让,姜明阔步进去,而鸿儿等师兄弟三人则依照先前的命令,守护在大殿门口。
    不一会,大殿内的宫女和宦官都走出来了,沉重的大门合两人之力慢慢的关上了,大殿之上,只有姜明、杨太后和小皇帝三个人,其他的人都已经出来了。
    过了很久,一直到了午后该用膳的时候,里面依然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人想要出来的征兆。每个人都有些奇怪。但是又不敢进去询问。
    午时过后,大门被重新打开,姜明低着头走了出来,杨太后和小皇帝随后而出,但是脸上却挂着泪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九十二章 祥兴二年(上)
    兴二年春夏交替之际,张弘范举步卒十三万围攻福州|将刚刚在那里建立朝廷的宋室再行赶往海中。
    但是由于福州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在前唐天复元年,在福州的官员就于子城外环建大城,称“罗城”。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九仙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而在姜明的带领注意下,在城墙的外侧大约五里左右的地界,环城深挖战壕和深沟,以阻碍元军的冲击速度,尽量避免与元军正面交战。
    而且还遣蕃兵藏于深挖的战壕藏兵洞内,趁深夜的时间,偷袭元军大营,用简易手雷抛掷的手段击杀元军约二千余人,伤着不可计数。转而投往闽江水军而去,竟然只折损百余蕃兵,引起张弘范大怒。
    于是命令亲卫领二千精锐扮作民夫,纠结三千左右真正从各处拉来之壮丁,企图趁着天黑宋军又怜悯其子民的机会混入城中,被福州城内所拒。天亮,当众杀民夫泄愤,并扬言福州城再做出偷袭之举,或者不是在战场上枉杀士卒。将尽屠城下民夫填满护城河。
    一时间,城中守军竟然不敢做出反击行为,任由元军杀人离去。但是双方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城外民夫岌岌可危。但往往元军抓夫,已经不管年纪大小或者男女。所以想要逃跑也是拖家带口,无法远遁。
    四月二十一,元军终于将通道打至福州城下。却面对着重新拓宽引入了闽江之水的护城河无可奈何。终日,在民夫的掩护下,开始架设回回炮。利用福州城内守军投鼠忌器的心里,试图用回回炮给其一定的杀伤。
    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元军恼羞成怒。福州城内坚守不出,不给元兵任何借口,但是对于元军若是开始架设浮桥准备渡河地举动,给予了强烈的反击。分别用弩箭或者抛掷下类似霹雳炮等火器,摧毁其浮桥,并有效的杀伤元军。
    过程中,不少贫民被殃及池鱼,惨遭了不测。
    作为帝师的姜明,在面见过皇上和太后好像达成了什么协议。不日上朝,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用稚气的声音亲自宣布了一件事情,让群臣有些惴惴不安。
    晋姜明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重组并主持政事堂。暂摄时政。皇上由于年幼。要潜心苦读。在此期间。姜明可便宜行事。
    太后由于要照顾皇上。暂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可提名五人进政事堂参政。杨太后地提名分别为杨亮节、陆秀夫、张镇孙、邓光荐和马南宝五人。而政事堂除姜明之外。有十人组成。另外五人由姜明提名。
    目地就是组成内阁议政。皇上由于年幼要学习治国之道。而太后身为妇道人家不能久在朝堂。
    紧接着。姜明暂时提名蒲寿庚、陈宜中、侯强、柳七伤和文天祥五人。
    当下决定。政事堂人员数目不定。若是有人提名建议加入。则投票进行表决。
    而军国大事。姜明表示绝不独裁。凡事要以票数来决断事情地轻重缓急。若是双方票数持平。则以姜明地决断为准。
    在政事堂人员没有到齐地情况之下,暂时由陆秀夫和姜明共同主政。
    一系列的决定下来,竟然没有一个商量的空间,何况这种形式造成了一个均衡,在政事堂里面,有了各方利益地代表。这一点大家没有太多的问。但是姜明一下子从帝师这个虚衔跳到了太师,兼平章军国重事这样一个据有实权的位置上,大家有些受不了了。
    甚至连张镇孙和陆秀夫这样在政事堂内有位置的人,也觉得姜明是不是有些太年轻了,而这样一来,除了禅让之外,没有再进一步地可能了。但是杨太后的语气中显得是那么的不容置疑。
    于是大家都在怀姜明到底在大殿之内和皇上、皇太后说了一些什么,让人对其这么的放心。但事情已经定局,作为皇室都已经做出了决定,大臣们纵有不满,但是又有什么理由呢?
    何况本来杨太后母子二人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决断力,现在不过是把事情挑明了而已。看着神色有些凄凉的杨太后,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不日,姜明决定,将死守福州地任务交与侯强所领的赤红军来完成,而自己却带走了近一半地
    江上停泊的水军约一百五十艘左右出海不知去向。
    另外,陈龙带着约五十艘战船,沿闽江而上,进而准备袭击南剑州。希翼能引开张弘范地注意力。
    祥兴二年五月初一,福州之战陷入了胶着的状态。张弘范越是急躁,福州守军越是不慌不忙,只是紧守不出,福州在原先被宋军攻占时,所囤积地粮食未来得及带走,所以不愁粮草不足。
    而南剑州陷入了一团慌乱,本来就不多的水军遭受到陈龙的赤红军严重的打击。全军覆没。只是依据城墙坚守不出,和福州陷入了同样的状态。只是相互的对象掉了一下。
    同一天,赵显在忽必烈的扶持之下,尊称忽必烈为父。在开封称帝。还南地归宋,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
    同时昭告天下,万民同庆。大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