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宋-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宋中兴四年,事堂和政事堂联合发出决议同时发于政务院和军务院进行审核,这条决议就是针对云南地区的下一步行动。
    针对云南的行动,是在王强雇佣军团深入云南腹地之后,所带出的情况而决定的。忽必烈一直没有放弃让梁王脱欢找借口攻占安南,并为此暂时切断了供应云南行省粮饷的通道,命令其在安南、占婆国、高棉、缅甸蒲甘等地自行筹备。用这一点激发将士们的侵占之心。
    于此同时,取云南行省的“止杀令”,复改为“屠城令”但是适用于西南诸国,用此来放宽底线,同时算是抵消士卒们对打仗的厌恶是在中兴元年的时候,本来对于脱欢有利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本来,元朝大军准备进占城,设立占城行省后以此为基地,吞并西南诸国。但是安南陈朝在自己国土之内退据山寨聚众抵抗。此时梁王在李恒的帮助之下是得意万分,要求东南诸国执行元廷所敕“六事”。这所谓“六事”就是:一、国主亲自往大都朝拜元帝;二、王子入朝为质;三、向大元呈报户口民数;四、为元朝出兵役;五、向元朝缴纳税赋;六、由元廷派遣“达鲁花赤”与诸王共享统治权力。
    也是这所谓的“六事”在西南诸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弹,基本就是灭国条件,你想西南诸国怎肯答应?但是在元军惨无人道的屠杀之下。大家对元朝苛刻的“六事”采取的战术一是推,二是拖,好在当时忽必烈一直被岭北、辽东、江南之地诸事牵制住暇顾及西南诸国,一直到梁王脱欢再次在安南、占婆国、高棉、缅甸蒲甘等地自行筹备粮草之前“六事”仍有“五事”尚未实现。
    镇守云南地皇梁王脱欢率军出师。号称五十万由脱欢率领分六路侵入安南。西南诸国无力抵抗。只有安南地陈兴道在各处险隘设守抵抗消磨元军锐气。
    安南陈朝地皇帝陈日亲率十万大军。在红河布阵。虽然安南军比上次更加谨慎严备。但蒙古人战力远胜。一场激战下来。安南军还是挡不住元军渡河。红河一失。升龙无险可守。安南君臣为保存实力。乃放弃升龙。向南部地清化府撤退。
    陈日发布诏书。命令各郡县都要与元军死战。如果力量悬殊。允许逃走。但不许投降。安南将士也在臂上刺“杀鞑”二字。以示誓死抗战地决心。
    脱欢对安南坚决抵抗地态度大为恼怒。一把火把升龙地王宫焚毁。又把俘虏统统处死。他下令军队南进穷追安南君臣。同时要求李恒所部地元军从侧翼夹攻。面对元军地强大攻势。陈朝王弟陈益稷等少数贵族大臣害怕了。向元军投降。
    在危亡之际。陈兴道向陈日分析形势说:元军虽猛。然势若风火。利在急而不在缓。我军宜避免决战。不求速胜。使敌陷于困疲。说白了。就是陈平仲在崖山时学习大宋地游击战术。
    陈日采纳了陈兴道等人地策略。元军四面出击。府县占据了不少。但始终消灭不了安南军地有生力量。而且还有敌人越打越多地感觉。
    特别是安南进入雨季,潮湿闷热的气候更加令元军苦不堪言,军中疫病丛生。而从侧翼进攻的李恒所部元军由于受到安南军的沿途阻截,迟迟不能与脱欢的主力元军会师。更要命的是,安南军民坚壁清野,元军在当地找不到粮草,与大本营云南的联系也在陈兴道等人神出鬼没的打击下经常断绝。眼看元军陷入泥潭,脱欢无奈之下,正巧忽必烈下令撤回云南驻防,只得下令撤军。
    但是想走已经是不容易了,陈兴道立即布置重兵拦截撤退的元军。元军从如月江伐木搭浮桥过河,遭到预先埋伏岸边的安南军突然袭击,全军大乱,这个时候李恒的侧翼大军终于赶到,于是李恒拼命断后,掩护镇南王脱欢过
    军乱箭齐发,元军中箭落水者不计其数,脱欢好西境内。李恒身中毒箭,带伤逃回,后来伤重身死。
    由大将乌马儿等人率领的其他几路大军路上进展顺利,大小七战皆得胜利,唯独在天长府遭到安南军的顽强阻击,迟迟难以前进。脱欢撤军时,乌马儿并不知情,还是安南人把这消息告知了他,乌马儿急忙引军向顺化海岸撤退,打算从海路撤回,结果在入海口遭到安南军的阻击。
    元军且战且退,退到乾满江时兴道的大军突然出现,将元军重重包围。饶是蒙古兵悍勇无敌,这一回也难逃全军覆没的下场,主将乌马儿力战身亡而那数万将士,大部被杀被俘或溺于江水而死。此次的梁王入西南诸国的行动在安南的军事行动宣布破产。
    安南虽然再获大胜,但也明白自己与元朝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于是再度遣使上表,献上安南王的金制跪像,谢罪乞和,并送还俘虏。忽必烈虽然心里有些不甘连续西北辽东,再加上一个江南国力损耗很大,只得暂且按下怒气受了安南的贡礼。元朝与安南的战争,也到此结束了。
    不过元军虽然在安南战场上取得了失败是在占婆国、高棉、蒲甘等地算是站稳了脚跟。以大将纳速剌丁等为首征伐蒲甘,征缅元军水陆并进,攻破了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分兵驻守。
    过后,缅王在臣建都王乌蒙、金齿西南夷等12个部落归顺元朝之后。才向元朝求降。并答应亲自去大都朝贡,以此想换取在缅甸的继续统治之权。在安南失利的脱欢大喜。并为此派兵护送怯烈出使缅甸。然而,怯烈还未到达缅甸首都蒲甘,缅甸就发生了内乱。
    缅国王室发生内讧。缅王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了缅王,并指责其屈身事敌,已经不配成为一国之主,还杀害了元朝云南王派去的官员阿南达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与诸兄弟争位的纷乱中受到了波及,被倾之下,只能据守国都蒲甘。对其他诸地失去是实际的控制权,缅甸蒲甘王朝实际上已经解体,分成若干掸邦。
    这个时候,不道从哪里听到大宋在江南一带的风生水起,急忙派密使绕道水路,或者是安南等地前往大宋江南,称愿意称臣纳贡,请求天朝上国给予救助。密使在进入云南之后,正巧遇见在云南受雇于朝廷的王阿强的雇佣军团正在协助西南八番。从其凶悍的作战方式上看,以为是上朝天兵,所以出言求援。
    王阿强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命人护送其去南京城请求援兵,而自己却通过雇佣之关系,进入了云南腹地进行刺探军情,准备援助事宜。因为其在姜明的口中,不止一次的听说过云南是扎在大宋背后的一根刺之说,想来姜明要是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不会放过的。
    正在这样的理由之下,使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看到一个机会,当初,蒙古大汗蒙哥在位时,命其弟忽必烈经甘肃、四川至云南,目的就是从背后攻打南宋。没有想到,忽必烈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灭大理,招降吐蕃,占领了云南和西藏。为大宋灭国埋下了隐患。
    现在江南初定,赤红军的沿江驻防,而元军也没有了水军的协助,所以边境暂时没有什么威胁的情况之下,清剿云南所驻元军,还有支援四川战场,已经是被张钰提出过几次而摆在案前的事情了,只是大家心里都有一道坎而已。
    第一,在现在大宋和蒙古暂时相无事的情况之下,不愿意率先挑起战端,那样为破坏双方的平衡,姜明所担心的事情是,万一忽必烈破釜沉舟,和海都达成协议,而专心的对付江南,那样的话,对于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江南行朝,将会是一个灾难,而会使百姓彻底的对大宋失去了信心,眼下,虽然是占据了长江天险水军之优势,但是可以进江南的路可不是只有过江一途。
    第二就是除了四川之外南诸地本来就不受大宋的节制,比如吐蕃、大理,还有现在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的西南诸国,在大宋时,只是名誉上的大宋属国而已,而且仅仅是名誉上的,关于纳贡称臣南宋时期,几乎是痴心妄想,这样的话,就等于蒙古人灭的是其他国家,不关大宋什么事情。
    而现在有了这个大义之名,就是缅甸的国王庶子不速速古里以国王事敌的缘由囚禁缅甸蒲甘王朝的国主,同几个兄弟势同水火,但是在其杀元朝使节这一条上看,同元军达成和解基本上,没有那个可能了。他只能求助于大宋这个平时八棍子也打不着的宗主之国。
    大宋如果借助这个缘由以不速速古里请求称臣纳贡之机会,派遣一些军队借道安南前往缅甸助其平乱,倒是让元军也无话可说了,因为现在脱欢受命于忽必烈回到云南行省休整。巩固其在云南的地位,其用意也十分的明显是在云南附近扎稳阵脚之后,若是再短期之内平复海都、乃颜之那么还可以借助四川、云南之路继续做侵略江南的准备。
    大宋若是不抓住这个机会,任由身后的这根毒刺长大的话,那么就是等于和自己的安定过意不去了。更何况,姜明还提醒了大家,除去海都和乃颜之外海都窝阔台汗国之身后还有一个伊尔汗汗国,
    伊利汗国是元朝西北诸藩之一极盛时代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与察合台汗国和印度为邻;西临地中海有今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部分,与埃及和欧洲相望;北至太和岭(高加索)和花剌子模钦察汗国接壤;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在西北诸藩中,伊利汗国与忽必烈的关系最为密切。旭烈兀死后,诸
    臣们奉其子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只~同时遣使报丧。直至元世祖忽必烈遣使持诏来到波斯传旨命他继承父位后,他才重新举行登基大典。听说忽必烈大举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汉地应命,回回炮术因之传入中国。为灭宋立下了很多功劳,襄樊就是丢失于回回炮的威胁之下,这个是吕文焕说的。
    忽必烈称汗后,得到了旭烈兀的鼎力支持,海都与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和察合台汗国的八剌汗在塔剌思结成同盟对抗忽必烈,一直没有大举的入侵大都,也是得益于伊尔汗国的在后方牵制。
    阿八哈即位之后,继续了其父一如既往的对忽必烈的支持,于至元七年在赫拉特附近击溃了八剌。次年,阿八哈派兵向察合台汗国实施报复性攻击,他成功地洗劫了布哈拉。直到至元十九年之前,伊儿汗国与海都的联盟之间仍不断有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极大的限制了海都的东进步伐。
    而海都近几年来连着侵袭大元的西北岭北行省等地,之所以伊尔汗没有插手,就是在至元十九年的时候,阿八哈在哈马丹去世。其弟帖古迭儿继立,称阿合马汗。
    阿八哈之子阿鲁浑以其父受大汗册命,汗位当属己为由,在伊利汗国权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于是伊尔汗国暂时陷入了内乱当中,一年之后,阿鲁浑推翻帖古迭儿后,遣使入朝奏报。
    忽必烈为了早伊尔汗国的帮助,已经遣使臣斡儿都海牙,命阿鲁浑继承汗位,并封不花为丞相。让阿鲁浑也按照惯例举行正式即位典礼。等这一切都进行过以后,才能放心的攻击海都,这些,当然姜明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情况,而不知道具体的时间,所以不能不防备着元朝的异军突起。
    但是无论怎么说,也是需趁机收复云南、四川等地,然后图谋陕西、山西。更何况,江南、长江沿岸的胜利,让大宋自信心极度的膨胀,知道光是依靠水军是不可能恢复当年太祖的荣光,而西南诸地,也不合适骑兵作战,正是大宋训练步卒的一个绝好机会。
    军务院的诞,暂时里面所拥有的都是一些充满好战心理,而又大部分是由基层提拔上来的官兵,一时间,援助缅甸的呼声是越来越高。
    而且在一些人的心理,有另外的一种想法,就是借道安南,使大家想到了陈平仲的不战而逃,虽说他的存在对于崖山战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诱使张达为其的掩护,导致了宋军损失惨重,这个仇不能不报,而这次陈兵缅甸,正好借助机会向安南发难。这不是一个人是这样想的。
    张顺就是其中最为有力的支持者。因为其叔父张世杰的缘故,文天祥离开政事堂而主事军事堂之后,张天顺很自然的就被补充进了政事堂参与议政,虽然他的资历微不足道,但是看在张世杰为国捐躯的面子上,张天顺的地位比柳七伤还要高了一些。算是对张世杰死后的一个安慰吧。
    在文天祥和陆夫的倡议之下,一切从简,政务院和军务院暂时抛开手里别的议题,专门讨论支援缅甸的可行性。还有就是要支援缅甸,该由谁来作为主帅和辅助。姜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特地的为小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赵看了以后,转到军事堂和政事堂做不公开的照会。
    因为姜明还是一个外戚的身份,是不方便参与朝政的议论,他的奏折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的依据,而不能公开宣布,否则会引起诸人对现行律法的质,至少不少竖儒会这样想的。
    姜明的建议是,不以大宋的名誉出兵缅甸,但是可以照会安南借道。而出兵则是以郑虎臣在安南时采取的办法一样,以招募志愿军的形式参加抗元的战争,只是这次招募的志愿军,不限制人数和是不是大宋的正规军队,意思也就是大宋现在的军队也可以成建制的参加志愿军,而不用官方亲自出面,只需要暗中指引就行了。
    而现在大宋中呼声甚高的“假途灭”之计,暂时决不能轻易使用,因为安南是一个大泥潭,没有完全的准备,或者是充足的资本,那么攻击安南的元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蒙古大军不能说不凶悍吧,但是在南方丛林里面作战,也是吃尽了安南陈国峻的苦头。
    还不如暂时放弃前嫌,勒令安南陈朝出兵相助就可以了,至于秋后算账,自然要等到南方彻底平定之后,还是由海路攻击最为恰当。
    姜明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连陆秀夫也有些佩服他所提出的所谓志愿军的想法,正所谓的志愿军,只是一个托词,其实构成还是由大宋的军队为主力构成,只是大宋行朝不予承认,但是也不加制止,那么蒙古人自然也无话可说了。
    政事堂和军事堂迅速的批准了这个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