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楚-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共尉没接他的话茬,拍了拍手。大声说道:“诸位,都把手头的事情停一停,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大儒官吏们听了,连忙放下手中的公文,一起围了过来,恭敬的看着这个怒气满面,却让君王都要陪着笑脸的老头。
    “这位就是孔夫子后人,精通六艺,学问渊博的孔子鱼先生,大家以后学问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先生请教。”共尉笑容满面的说道:“他很快就将是我西楚太学的老师了。”
    众人连忙恭敬的向孔稣行礼。
    孔处见了,觉得脸上有光,兴奋的满脸泛红,开心之极,得意的把来意都忘了,很得体的还了礼,等众人散去,才拉着共尉问道:“你网才说的西楚太学是怎么回事?。
    共尉微微一笑,侧身示意道:“先生请先上车,我带你去看些好东西。路上再给你详细讲讲这西楚太学的事情。”
    孔的被他说得心里痒痒的,可是又拉不下来脸求他,只好按捺着自己的好奇心,跟着共尉出宫,上了夏侯婴驾的驰车。共尉请孔销坐右边的尊位,孔婉连连推辞,口称不敢。共尉却坚持道:“纵使是王也要尊师重道,当初魏文侯以子夏为师,魏国大兴,见贤思齐,我敬先生,又有何不可呢。
    孔姓见他坚持,又说得在理。只的坐了。一路走来,路边的人看着这个神气活现的老头居然坐在大王的右边,显然是极尊贵的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孔婉,窃窃私语。孔稣虽然听不到他们说什么,但可想而知,大概都是羡慕的话,不免腰杆又挺直了几分。
    “先生,是这样的共尉扶着车轼,忍着膝盖的疼痛,他习惯了骑马,只是因为陪着孔的才坐车,膝盖十分的不舒服。“我入关之后。发现好多人识字不多,学问就更谈不上了,做起事来十分不方便。我想啊,夫子说,“民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这作战如此,当官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连字都认得不多,又怎么能办好事呢?不光是官吏如此。军中问题也不少,军事繁忙。我们原来在陈县推行的那一套教导制度一直执行得不好,现在到了关中,稳定了,我想把这件事重新捡起来。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先生能担起这个重任。”
    孔的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共尉这么看重他,实在是让他受宠若惊。看来自己有希望完成先祖的遗愿。教导出一个内圣外王的完美君主出来了。太有面子了,这个责任重大。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想到此,孔鲍连忙欠身道:“承蒙大王错爱,销虽然驾钝,愿以老朽之身为大王效劳。”
    共尉微微一笑,连忙扶起孔销。谦虚的说:“先生多礼了。齐有稷下学宫,汇聚天下英才,我不过是效颦而已。能得先生鼎力相助,是我的荣幸,也是天下学子的
    孔的仰天长叹:“老朽风烛残年还能担此重任,应该说,这是我的荣幸啊。”
    共尉见他激动成这样,一方面觉的有些好笑,一方面又有些不忍。他一面挪动着膝盖,一面详细解说了西楚太学的方案。当他说到太学准备同时设立墨、兵、农、商等诸家的时候,孔销的脸色不好看了?他不客气的打断了共尉的话,怒形于色:“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家入太学也就罢了,怎么墨、农、商也要进太学?”
    共尉点点头,很明确的回答道:“是啊。兵者,国之大事,不能不加以重视,这一点先生也没有疑问。我就不多说了。农,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夫子也说,足食足兵为国之大事,岂可不加以重视?商者,沟通有无,足利民生,也是一件大事。如果以人体为喻,那么农是基础之肌骨,兵是护身的皮肤,商则是贯通全身之血脉 血脉不畅,焉能不病?”
    “那照你这么说,儒是什么?”孔销没好气的说。
    “儒是这里。”共尉嘻嘻的笑着,伸出一根手里指了指头:“儒者。国之首也,总掌百官,以仁为心,循道而行,则天下无敌矣。”
    “哦孔鲍这才松了口气。虽然不太满意,却不是那么反感了。既然儒家为首,那么墨家和兵家也差不多,也就无所谓了,进来就进来吧,自己正好要改造改造他们。
    两人一路说着,来到一个殿前。孔然一见,就知道是以前宫里的典籍文章所藏之地,他做博士的时候。在这里呆过好几年,再熟悉不过。旧地重游,心态却大不一样了。以前是象条狗似的听赢政呼来唤去。还得随时担心掉脑袋,现在是由大王恭敬的陪着,显然是一今天一个地。想到此,孔稣更是增强了要好好教导共尉的决心,不把共尉教成一代明君,他真是对不起共尉的尊敬啊。以前打仗的时候,他帮不上共尉的忙,只能看着共尉吃瘪。现在到他发挥接项的时候了。
    孔的感慨万千,进了大殿,入眼的是一排排高大结实的木架,木架上堆得满满的简册,全都用皂囊包裹着,一个个标签上写着典籍的名字。孔稣走过去,抚着一只只皂囊。看着那一个个古籍的名字,禁不住泪如雨下。三年了,没想到自己还能重见这些经典。
    “先生?。共尉小心的陪着:“先生看,这里可有什么欠缺的吗?”
    孔稣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哽咽着说道:“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总的来说,纵有损失也极其有限。大概我们走了之后,这里也很少有人来过。”
    共尉也笑了:“先生可真说中了。我听公子婴说,胡亥根本不好读书,登基之后,就没来过这里。所以这里的书和先生离开的时候基本没有两样。先生,你还记得当初答应我的事吗?。
    孔的想了想,点点头道:“我记的。我记得。只要天假我余年,我一定为大王写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来。”
    共尉差点笑出声来,他扶着木架。慢慢的踱着步:“先生,这件事可不是一件小事,真正做起来恐怕比我们想要的还要复杂,也许需要五年,也许需要十年,也许需要三十年、五十年。”
    “就算需要一百年,我孔销也愿意做这个拓荒者。”孔稣坚定的说道。
    “我相信先生。”共尉点点头:“我已经下令关中,与山东诸王也说过了,希望民间踊跃献书,只有先占据了大量的典籍,我们才能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写出一部能反应历史真面目的书来。先生,任重而道远啊。”
    “只要君侯有心,我在所不惜。”
    “好共尉转了一圈,回到孔婉的面前,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件事很大,大得我们难以想象。本当多拨一些人辅助先生,奈何我现在是个穷光蛋,国库空空如也。实在养不起那么多的人,所以短时间内,还是以先生和先生的弟子为主。至于经费的问题,先生尽管入心,我准备动用少府的赋税,哪怕缩衣节食,也要保证这件事能进行。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先生就有一口吃的。”
    孔处听了,再次被感动得老泪纵横,他向后退了一步,弯下了腰,深深的鞠了一躬,久久没有起来。时间长得让共尉担心他脑溢血。
    他重新直起身之后,扫视了一眼。转过头对共尉说道:“老朽知道。大王关心我,给我安排了府第,可是看到这些书,我就把家安在这大殿之中了,一日那部书不完成。我决不离开这座大殿一步
    共尉长长的出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一想到孔销要来,他就想起孔稣跟他唠叨的样子。现在好了,把这么一件事交给他。他大概没有什么时间再去烦自己了。
    请君入瓮,大功告成。
    可是共尉万万没有想到,孔姐不知道是老而弥坚呢,还是精力过于旺盛得以至于那么大的一件事都拖不住他。网到咸阳第二天,孔跗就给他上书,弹劾承相府主持事务的代承相宝珊、承相长史萧何大逆大道。其罪当诛。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二节 为尊者讳
    毛尉接到卜书的时候,正在和陆贾、公子婴、宝珊和萧啊在一起商量事务,他入关已经两个多月的。该来的人基本都来了,但是各人的官职都还没有任命,都是临时担任着职务,如果说得严格一点,就连他这个王都还没办正式即位的手续,只是大家已经认可了他,一切都下意识的按这个来办。今天议的就是官制问题,议定了官制,才可以给相关的人员正式任命,官府才有可能正常运行。秋收在即,年底的事务一大堆。如果职责不及时搞清楚,将是一个灾难。
    巧得很,孔稣上书弹劾宝珊和萧何,也是因为官制的事情。共尉接到上书,看了一眼,然后又膘了一眼宝珊和萧何,苦笑道:“你们的祸事来了。”
    宝珊不解,接过竹简看了一眼。顿时满头大汗,眼神中透着惊恐来。她将竹简双手奉还给共尉,然后从席上避开,伏地不起:“臣死,罪,臣死罪。”
    萧何接起竹简看了一眼,也跟着大惊失色,忙不迭的跪在宝珊后面。
    孔稣的上书很简单,只说了几句话,宝珊和萧何拟订官制不避君王讳,当诛。
    避讳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宝珊和萧何不知道是忙晕了,还是根本不知道共尉的名,他们依旧秦官制和楚官制拟订的两个方案中,都有大量的带尉字的官职,太尉、中尉、卫尉、都尉、校尉,可谓是处处可见。这么大规模的称号君王的名,真要较量起来,足以让他们死一百次。
    公子婴和陆贾也觉得有些棘手。这件事确实不好处理,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共尉。
    “避讳这件事,可至于死吗?”共尉还没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可大可”陆贾晒砸嘴说:“不光是儒者看重这件事,很多人都关心这件事,普通人尚不能喜呼其名,更何况贵为君王。他们二位确实是疏忽了。”其实他也很惭愧。何尝是宝珊他们疏忽了,连他也疏忽了,出了这么大一乌龙,反倒是孔的一来就发现了。
    共尉摆摆手,让宝珊和萧何先起来。示意他们不要紧张,这才皱着眉头说道:“要是这么说,那么以后岂不是很多字都不能用了?秦好在没有千秋万代,否则岂不是有几个字、几万字不能用?”
    公子婴苦笑着摇了摇头:“大王。你可不能这么说,秦二世而亡,是个不祥之国,你不能拿这个打比喻的。要不然,会惹来更多的话,届时,臣只怕也不能脱干系。”
    共尉看着神色紧张的公子婴。有些笑不出来了。他详细打听了避讳的灿巨,发现避讳虽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严重,但是确实也是个麻烦的事情。他想了想,又问道:“这么说,是不是除了我以后。都不会有人名里面带尉字?”
    “从道理上说,应该是这样的。”
    “官职里,也不能再出现这个,字?”
    “正是  。
    “古人的名字呢?”
    “要徽
    “古书里的也要改?”
    “也要改。”
    共尉叹了口气,他慢慢的也想起来了,秦汉的事情他不知道,清朝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据说不少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是因为忘了避某个不知道死了多少年的皇帝的讳。或者是哪个皇贵妃的讳,大好文章没有带来的光明仕途,带来的却是杀头的刀,就是因为写错了一个字。他连连摇头:“好生麻烦,不妥。”
    宝珊和萧何松了一口气,陆贾却还是皱着眉头:“大王,这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这么点事,如果都不能说改就改,那还能做什么事?”共尉不容分辩的挥挥手:“这个避讳的规矩,从今天起,废了。别的人地方我管不了,至少关中不实行了
    陆贾还要再说,共尉抬起断了他:“就这么定了,因为一个字而大乱干戈,实在不值。连古人都要跟着遭殃,这不是一个君王应有的肚量。”
    公子婴赞了一声:“大王有气魄,臣佩服。”
    陆贾却连连摇头:“大王,就算改了。那孔博士那里还是要小心解释,他的脾气。你也是知道,万一他坚持,可如何是好?”
    共尉笑了笑,用手指点了点陆贾:“以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难道还说服不了他?”
    陆贾愕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提醒共尉,却把这件事揽到自己头上来了。看着公子婴等人的窃笑。他无可奈何。只得点头应承,心里却是忐忑。他的口才是好,孔跗也不差啊,何况这件事孔销占着理呢,真是愁人。
    “我们接着议官制共尉不打算再讨论这个话题,立刻转回了正事。宝珊他们拟定了两种官制。一种是以秦官制为版本的,一种是以楚官制为版本的,虽然总体上来说大同小异,但名称上还有不少区别。细较起来,秦官制要更缜密一些。因为有现在的模样可以参考。楚已经灭了十几年了,好多官职都搞不清,之所以搞一套楚官制,是因为共尉他们是楚人,如果还按秦官制来的话,面子上有些不太好说。
    “两套官制,依我看,还是素官制比较周密,楚官制太疏空,不敷使用。”共尉拍拍那套竹简,“依我看,还是用秦官制吧。要是改动
    “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妥。毕竟这是西楚国,不是秦国了。
    ”陆贾担心的说道。
    “有办法共尉轻描淡写的说道:“在三公九卿这些层别的官职中,换成相应的楚官,职权相应的做些调整,反正就是用秦官也是要调整的。”
    陆贾等人互相看看,点头应诺。共尉说得不确。这次拟订官制之所以用了这么久的时间,就是因为共尉要对现有官制做一些调整,对一些职权,他作了更分确的分工,级别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廷尉,楚国叫大理,专门负责执法的官职。属九卿之一,在三公之下,共尉就提出,要把廷尉的级别提高,他的意思是提到与三公并列,但是陆贾提出了反对。
    陆贾认为,重视法治虽然是好事,但是秦就是以酷法受人诟病的,天下人都认为秦之所以会二世而亡,就是因为重法治轻人事。现在大王刚刚平定关中,却把负责法律的廷尉提到更重要的位置,那么就是向人透露了大王要加重法治的意思,这样会引起人心不安,并不是好事。就算要变,也要等到关中稳定之后再变,那时候大王已经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有什么变动,百姓也不会心慌。在没有得到信任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做出这种容易引起误会的举动。
    共尉被陆贾说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