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楚-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问题。
    二:刘,项主观原因之探讨的片面性
    历代对于楚汉人才流向的原因均是从项羽,刘邦个人主观上来探讨的,比如学者赵文润在其文中总结到:“刘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用人唯亲,自恃拒谏”(23)。学者邱永明亦分析:“刘项用人的差别在于: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24)。更有学者王铭分析项刘抱有不同的人才观,以至“1:刘邦能虚己听人,项羽则刚愎自用;。。。2:刘邦放手用人,项羽信谗多疑;。。。3:刘邦赏不移时,项羽忘功寻过”。总体分析下来学者王铭认为项羽取人以亲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邦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25)。
    总结历代研究者关于项刘用人态度及方法可以归结于五点:一,项羽刚愎自用,自恃拒谏,刘邦虚己听人,能够纳谏;二,项羽信谗多疑,刘邦放手用人;三,项羽忘功寻过,刘邦赏不移时;四,项羽用人唯亲,刘邦用人唯贤;五,项羽取人以名以尊,刘邦取人以实以贤。
    事实上这些观点虽然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失之片面,可以说在材料的采用上没有对其作总体对比和分析仅拿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说分析。对以上五点,我们有必要探讨一番。
    1,项羽的刚愎自用,自恃拒谏之辩
    历代研究者大都举出项羽鸿门宴不听范增杀刘邦的建议,以致造成大错以及杀建言都关中的儒生的事例来证明。对于这些有商讨的地方,据史记记载范增给项羽出计有三次,项羽采用两次,惟独鸿门宴杀刘邦未采纳,而项羽对杀刘邦和范增存在极大的分歧,不采用也算不上刚愎自用,自恃拒谏。杀建言都关中的儒生亦非是因为进言,而是那位儒生在项羽不采用其进言后大肆污蔑楚人才被杀的。不都关中亦是项羽的战略考虑,不能当成刚愎自用,自恃拒谏的事例。
    学者蔡伟再此也认为“项羽并不是冥顽不化不听劝告的人。其实,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哪怕是黄口小儿的话,项羽也肯听。例如,当项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外黄,大怒,欲活埋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这时候只有十三岁的外黄令的小儿子劝说项羽道:‘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从了他的话,赦免了当坑者。结果‘东至睢阳,闻之皆下项王’。相比之下,沛公也并不比项羽更能听从谋臣之言,如他在攻入咸阳进入秦宫后,对宫室里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贪恋不已,想要住在里面,樊哙谏沛公出宫,沛公不听,若不是张良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说,沛公就会授项羽以口实,就不可能有鸿门宴的有惊无险的好运了。同时,刘邦也经常听信小人之言,除了鸿门宴中提到的‘鲰生说我曰:‘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外,在《留侯世家》中还提到他听信郦食其的馊主意,准备‘复六国后世’,只是在张良说出八不可的理由后,他才如梦方醒,‘啜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可是为什么没有论者批评刘邦不善纳谏呢?是不是刘邦是胜利者,就可一俊掩百丑了呢?”(26)。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项羽听项伯之言不杀刘邦之父;刘邦白登之围前不听娄敬忠言以致吃大亏。比较而言,项羽刘邦在纳谏方面的态度是一致的,均是对自己有利的则虚心纳谏;不利的则不听。而知错就改方面两人亦在伯仲之间。历代研究者纠于胜者王,败者寇的观念,有意忽略项羽虚心纳谏和刘邦不听忠言的一面,以致得出片面的结论。
    2,项羽的信谗多疑之辩
    项羽的信谗多疑大多归于中陈平反间计而失范增以及不信锺离眜。关于这点笔者曾作《千古阴谋——话陈平之反间计兼谈项羽之“有一增而不能用”》认为项羽失范增不是因为信谗多疑,而是项羽范增之前的权利摩擦。至于听到谣言怀疑锺离眜亦属正常,从史记上看“项羽既疑之,使使至汉”(27)也不过是做了些试探工作,锺离眜也未曾有损害。对比刘邦,可以看到刘邦不仅对新来乍到的韩信,陈平抱有怀疑,就算是自己的亲信忠心耿耿的萧何,樊哙亦是有所怀疑。
    3,项羽的忘功寻过之辩
    忘功寻过的意思就是有功不赏,有过必纠。关于有功不赏曾经在项羽帐下的韩信,陈平都有论述,韩信的汉中论谓刘邦“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092;敝,忍不能予。。。。。。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28)。陈平亦言:“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29)。刘邦定天下后,曾经探讨楚败汉兴的原因,高起、王陵言:“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30)汉之策士郦生游说田广:“。。。。。。(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092;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31)
    项羽小气,不肯封赏有功之人而导致人才纷纷外流几成了定论,但是真相如何呢?先是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按功行赏,一口气封了18个王以及两个侯。而对自己的部下英布亦是封为一方之王,如论封赏之大,楚汉期间无过其人。而史记有几个例子亦证明项羽求才若渴,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31)汉定天下后,封侯最高的户数刘泽亦不过万二千户(注解5),项羽对一个敌方御史则开出上将军,三万户无疑是高价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32)亦可见项羽求才若渴,为得王陵不惜拿其母亲作人质。另龙且救齐时,“人或说龙且曰‘不如深壁。。。。。。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33)从这段记载可见项羽亦重战功,可谓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不赏。大约这就是陈平口中的“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同样刘邦亦重军功,早年就推行秦制的二十等爵位,以军功封赏,据《史记·高祖侯者年表》,刘邦在六年间共封143位功臣侯,并与之剖符盟誓,“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34)。可见在主观上项羽和刘邦相同亦是行使有功则赏的政策。
    关于有过必纠,学者王铭认为:“(项羽)缺乏容人之量,往往小过大罚。。。。。。”(35)并举了英布的例子。学者周骋亦认为项羽苛察:“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卬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36)。英布的事情上面以论并不能作为项羽苛察的例子。陈平事例上面也分析过,不仅仅是单纯的未完成任务。从史记上看,项羽手下如龙且,周兰,项佗,司马欣,吕青等人或则亦有败绩,或则反对过项羽或则投降过敌方,也均未受追究。说项羽苛察,寻过亦证据不足。
    楚汉时期,项羽因为不能给人足够的封赏导致人才的外流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亦涉及到整个楚汉的大环境以及利益集团。下面将会具体分析到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不在多言。由上所论,亦可证明人才的流向非是项羽主观不肯给足够的封赏。
    4,项羽的用人唯亲之辩
    项羽的用人唯亲亦是历代研究者公认的楚汉时期人才流向的主因。陈平对刘邦说自己背楚亡汉的原因:“。。。。。。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37),这段话要具体分析,陈平投靠刘邦,遭到绛侯、灌婴等咸谗,引起刘邦怀疑。自然不能解释背楚亡汉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所以才推给项羽这个责任,事实上陈平亦非诸项或项羽妻之昆弟,却得到项羽信任重用。郦生说田广亦是游士一面之辞,当不得真。
    当然项羽军中有大量诸项身居要职是事实,但是用人唯亲却谈不上。项羽本就靠家族起兵,又是接管叔叔项梁的大摊子,军中多诸项以及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家族势力是必然的,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是项羽主观原因。对比刘邦,学者周骋认为刘邦有“任人唯亲倾向”,不过周骋先生却又认为“只不过刘邦的任人唯亲并未影响到刘汉阵营的对敌斗争。在战场上,基本上还是做到了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不是用委以重任,而是用赏以厚爵的方式来落实这种偏爱。。。。。。因此,刘邦的任人唯亲,还没有如项羽般到了感情用事的地步。。。。。。”(38)。周骋先生对刘邦的任人唯亲倾向认识深刻,但是显然对项羽有片面之言。刘邦的情况和项羽不同,早年刘邦靠丰沛故人集团起家,亦是用人“唯故”。张良亦言“(刘邦)所封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39),据学者夏增民统计“初置18侯中,刘邦起事的基地——丰沛砀地区的人员占了11个,而余下的几乎全部与这三角地带邻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侯年表》中载147侯,籍贯在丰沛砀三地的51人,占了1/3强。”(40)事实上51人并未统计因外戚而封侯者。周骋先生言刘邦“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不是用委以重任”也非实情,如“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41),可见用能力不足者委以重任刘邦亦有之。再如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都是把亲爱委以重任的例子,其中卢绾后来背叛,刘贾,刘交平英布叛乱时明显能力不足。学者刘敏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刘邦不仅功封,并且封亲的结论“代秦而兴的汉,虽承秦制,但有变通,不仅功封,而且亲封,从汉初“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卷一四,《诸侯王表》第二),此后历代皇帝封皇子为王,封王子为侯,体现的均是亲亲而封的原则,这不是秦制,而是承继周制。”(42)。
    由此分析,项羽刘邦都有任人唯亲的倾向,但是都非主观,而有其必要性。用项羽任人唯亲来解释楚汉时期的人才流向亦是不通。
    5,项羽取人以亲以尊之辩
    学者王铭在其文中对项羽种种用人失误作了个探讨,认为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羽取人以亲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邦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并得出“判别人才的标准和人才观的正确与否,是刘,项用人得失的根源。”其根据就是项羽出身贵族,刘邦出身贫寒,像韩信,陈平这样不得项羽所用的都是出身贫寒。
    上面曾经分析到韩信,陈平在项羽那里并非不得重用,相反不论是出身贫寒的刘邦早期与项羽共事,就是英布等手下亦是出身贫贱,亦未见其不用或不屑。史记记载项羽“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又有“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43),可见项羽不屑贫贱,取人以亲以尊并不能成立。
    另有学者(如邱永明)认为项羽好苛礼,不能得有才却贪利无耻者归附。证据就是汉三年,项羽急攻刘邦於荥阳城,刘邦问策于陈平,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考察陈平这番说辞,更多的是把项羽恭敬爱人能得廉节好礼者视为优势而无贬抑的意思。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却是有其客观原因,非是主观。所以项羽好苛礼而导致人才外流也没有证据。
    总上所论,历代研究者把楚汉人才流向的根源视为项羽,刘邦的主观用人态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矛盾性,简单性,无助于历史真相的研究与探讨。
楚汉人才流向论(下)(作者:姚磊)
    (来源:轩辕春秋网)
    三:楚汉人才流向根源之探微
    楚汉时期人才背楚亡汉是个普遍的现象,亦是导致楚灭汉兴的主要原因,应该受到应用的重视。而前人把其归于项,刘的用人态度亦难以解释这个普遍的现象。如果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集团背景或可一管而窥豹。
    1;天下大势决定了人才的流向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带领各路诸侯入关,杀子婴,灭秦宗室。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是如何利益分配的问题。显然称帝是下下之策,当时天下地盘为旧诸侯的势力所盘踞,经过三年灭秦时间又涌现出无数新兴势力;在这个新旧势力盘根错节,项羽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可以控制新旧诸侯时,如何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压制对自己不利的力量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项羽虽然为诸侯从长(44),具有一定的支配权,但是利益的分配中总是有失势者不满。项羽实行的是分封制度,也就是在承认各个势力所已有的权益下尽量削弱他们。比如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齐地一分为三等。自己却尽收旧楚势力,改称西楚,并收其四周的战略要地,如东魏之地,如旧韩之地(注解6)。
    无论项羽怎么分封,总会有人不满意。没有封到的则怨恨之,如齐王田荣,彭越等人。封到但嫌少者亦恨之,如英布,陈余等。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