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大帝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之力建立起来的舰队,这就是中国,庞大的让人生畏的巨人。几千年来,日本都战战兢兢的火灾他的阴影下,巨人的一个小小的哈气,都让东面的小家伙惴惴不安,难道这一次会打翻这个巨人吗?
    “我们已经忍受了20年”
    见势不好,睦仁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
    “我们不能让子孙后代再忍受20年!”
    已经过去的20年对于日本人来讲是屈辱的20年。自从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轰开日本尘封的国门后,西方许多国家的国旗都在这个岛国上耀武扬威地飘了起来: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荷兰的。50年代末,日本与这些国家缔结了不平等的《安政五国条约》,被迫“对外开国”,并拱手将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和关税自主权让与了签约国。
    为了富国强兵,创建强大的海军舰队,登基之初的明治天皇就看出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战略意义,他发布谕令称:“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1870年,日本兵部省在向太政官呈交的《创建海军建议书》中提出:“皇国是一个被分割成数岛的独立于海中的岛国,如不认真发展海军,将无法巩固国防。当今各国竟相发展海军,我国则十分落后。因此,他国对我国殊为轻视,出言不逊,甚至干出不法之事。若我国拥有数百艘军舰,常备精兵数万,那么他国便会对我国敬畏起来,哪里还敢有今日之所为?”
    这份建议书认为,在今后七年里,日本应将岁入的五分之一用作军备。日本明治政府奉对外侵略扩张为最高国策,制订了以武力政府亚洲的所谓“大陆政策”,将朝鲜和中国列为其侵略扩张的首选目标。为此,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大举扩充以海军为核心的综合军备,接收幕府军舰,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并改造原属幕府的横须贺造船厂,派遣海军造船留学生,聘用外国海军教官,兴办海军院校,组建新式舰队。明治天皇甚至还亲自发起从每月的薪俸里捐款建造军舰的运动。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的税收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经费,连续八年建造军舰,到1891年已经吨位超过北洋水师。
    为了殖产兴业,派出了日本历史上最庞大的使团,出访欧美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日本的最高领导阶层,以岩仓为首的,访问欧美的这样一个代表团,最后用的是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概括。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
    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德国是当时欧洲发展最快的后发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向强者学习的日本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老师。
    回国后主导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正是岩仓使节团的副团长、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
    为了文明开化,天皇和他领导的政府在连支付设立小学补助金的余力都没有的窘境中,于1872年通过了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学制》,硬是咬紧牙关,在国家财力极为困难的状况下,把用于教育的拨款提高到仅次于海陆军省和主管工矿、铁路的工部省拨款,位居第三。在第一个10年内,文部省的累计开支即达780多万元,占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7%以上,使教育具备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天皇还号召日本国民不惜一切牺牲,勒紧肚皮,出资兴办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面貌。到明治末年,日本的就学率就超过了95%,这在当时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都是未见的,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难于达到的。人们在乡村旅行时看到,村中最漂亮的建筑物必定是小学校舍,而不是村公所或哪一级官吏的私宅。
    这一切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国力增强了,建立起强大的陆军海军,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去掉枷锁的鹤将目光锁定在沉睡的巨龙身上。
    对睦仁来讲,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毕竟历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甲午战争是日本大胜,那之后日本就走上了快车道。
    睦仁站起身来,对群臣说道:
    “众卿家随朕来,去迎接凯旋而归的勇士吧!”
    一个小时后,长崎码头,海风将大臣衣服吹起,将阴冷的气息送给这些迎风而立的白痴,而作为最大的白痴,理所当然吃到了最多的阴风。
    “啊嚏”睦仁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浑身发冷,群臣在旁只好硬挺着。
    还好,帝国的勇士们没有让睦仁白等,吉野号出现在人们视野内,看样子没有什么破损。码头等待的人群立刻沸腾起来,人们等待看到其他两艘英雄的舰艇出现。十分钟过去了,直到吉野号停泊完毕,那两艘舰艇还是没有出现。当吉野号大副将带血的战刀递给睦仁时,睦仁信中最后一丝侥幸也被打得粉碎,只觉得眼前一黑,睦仁翻倒在地人事不省。
    翁同龢宅邸,翁同龢与几个清流正在密谈。
    翁同龢沉吟着,半晌方道:“请各位来,是为了明日的御前会议做些准备。前日倭寇悍然攻击我舰队借机寻衅,我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一个叫黄绍箕的说:“北洋海军、淮军都是李鸿章的私家军,打赢了他已经位极人臣,也封不了什么官,打输了,他就要大蚀血本。我看多半不会打”�;
    翁同龢的弟子文廷式严正地说:“朝廷可不是李鸿章开得,他不想打,我看皇上一定不允,皇上让他打她敢不打?李鸿章若以一己私利而置国之安危不顾,他将遭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翁同龢赞同地说:“说的很!这个仗却是非打不可。其一,倭寇不过弹丸之地,却屡次犯我天朝,不大不足以永固江山;其二,皇上自‘亲政’以来,一直以圣主为目标,希望成就一番帝王之业。此役击败倭寇,成就伟业指日可待,解大胜之威必可让皇上真正掌握大权……”�;
    黄绍箕接道:“若李鸿章打败了,对皇上也是有利无弊。”�;
    此语一出,众人皆惊,翁同龢捻须不语。�;
    黄绍箕见众人吃惊,心里十分得意:“大清之军,淮军和北洋水师而已,皆非朝廷所有,靡费金钱千万。若败,是李鸿章败也!为朝廷去一毒瘤,则吾辈必兴,吾辈兴,则国家兴矣!”�;
    一个官员拍案叫绝道:“黄兄此论,真正深刻到骨髓里面去了!”�;
    黄绍箕笑道:“黄某一点浅见,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还请各位多发震耳之言!”�;
    翁同龢沉下脸,严肃地对黄绍箕说:“这话不要乱说,淮军败了难道不是中国败了?”
    黄绍箕不敢反驳,顺着意思道:“老师训斥的对,不过淮军之前,可还有一支军队,丝毫不差给淮军,老师难道忘了吗?”�;
    翁同龢沉下脸,不答黄绍箕,转身面对众人,“不管怎样,一定要打,不让主和谬议得逞!”�;
    这些人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叫清流。一旦大战将起,这些人必然主战,而主和之人被斥为汉奸。当然如果国家因为这个亡了国,这些清流并不会殉国,他们会投入到新主子的怀抱,继续当清流。
    养心殿正殿,浓浓的战争阴云,似乎也笼罩在朝堂之上。�;
    翁师傅,如你所说,我理直气壮为王者之师,必然战胜。那么,我且问你。敌人一发260mm大炮打过来,用正义之气能挡住吗?
    李鸿章几句话就把翁同龢堵得哑口无言。这些清流说春秋大义无人能及,但是对于海军知识分毫不懂,朝堂之上不觉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半响,光绪终于开口道,“这仗要打。”
    光绪挺直腰杆,神采奕奕地宣布:“朕决定,先拿出三百万两银子充作军费!如果需要的话,跟外国人借款也要打赢甲午之战,扬我大清国威。”�;
    他话刚一落音,大臣们早已齐刷刷跪倒一片,感动得热泪盈眶道,齐声道“圣上英明!万岁!万万岁!”�;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了。
    第二卷 甲午风云卷 第二十八节 血战 精锐对精锐 
     更新时间:2008…8…22 13:52:08 本章字数:5113
    到了驻地,发现黑牛已经等了好久,赵刚一愣让身后众人先走,进门之后亲切地对黑牛说:
    “黑牛,什么事情?”
    黑牛递过一份电报,上面写着
    “东学党与日本有勾结。”
    看看右下角的日期是昨天的,赵刚站起身吩咐道,“立刻叫参谋处人员报道。”
    10分钟后,全部参谋人员到齐,巨大的朝鲜地图(原本是日本间谍收罗,后来被赵刚缴获。)挂在墙上,几个参谋将日本军队的番号用小旗标注清楚,全罗道的势力范围也被一一标明了。
    情势极为清楚,两股人马合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平壤正好处在包围圈内。
    赵刚站起身,对参谋下命令,“平寇军停止休整,立刻轻装集合,明日午时全军必须赶到丹东。”
    转头又吩咐黑牛:“去跟朝鲜那个混蛋说,出钱收购大炮,炮弹,以及枪支弹药。子弹2文钱一发,炮弹100文一发,枪支好的一两银子,差的800文。大炮好的100两,差的10两到50两不等。”
    此时的朝鲜早已打得不可开交,日军第一旅团攻击失败后,陆续有三万多军队加入,使总人数达到五万人。虽然清军比历史上多了1万1千人,但是日军也相应的多了1万多人,清军在人数上仍然处于劣势。在5月19日平壤北门失守,3万多清兵趁夜争相逃命,被日军拦路追击,死伤4千多人。
    黑夜中,从平壤到丹东的大路上,全都是清朝的溃兵,这些人虽然是淮军精锐,与对手相比也并不缺少战斗力。但是主将叶志超带头逃跑,让这支精兵丧失了战斗的意志,一溃千里。
    冷月照体,清风拂面,吴俊升带着自己的两千骑兵策马狂奔,(原来的9000人马中有七千已经被袁世凯收买,只有这两千骑兵因为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信还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次兵败,吴俊升依仗骑兵的速度快,一下子就跑了出来,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其他的人应该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路上,不时地有些朝鲜人埋伏在大路旁打冷枪,吴俊升不敢停留。几万日军像条狗一样跟在后面,咬上了就不会轻易摆脱。要不是那个叫聂士成的大官挡住了一部分敌人,恐怕清军大部分人都得葬身平壤了。
    跑了不知道多久,吴俊升脑袋逐渐清醒起来,慢慢勒住了马约束好手下。凭照月光看向前面,前面是一片宽阔的林地,有些熟悉的感觉。曾几何时他与那个人亲如兄弟,一同埋伏在大路旁伏击土匪的一幕又出现在面前。吴俊升摇摇头将这些荒谬的东西甩出脑外,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手一挥大声叫道:“走”
    又行一段路,对面出现了一支全身黑衣的队伍。皎洁的月光下,枪刺闪着寒光。黑衣军显然早已发现了吴俊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仿佛接受。
    吴俊升目光闪烁似乎有些意外、有些激动,周围的亲兵也低声的说着话。对面的黑衣军虽然鸦雀无声,但是微微颤抖的刺刀暴露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两支队伍对峙了一会之后,黑衣军闪开了半边路,吴俊升带着人马由让出的半边路快速通过。两边的士兵都不说话,曾几何时,同在一个操场演练,在同一个锅里吃饭。
    兄弟们!何时变得如此陌生,如此冷淡,连胸中的热血也不再滚烫。
    吴俊升只觉得心头塞了一块石头,烦躁的叫了起来,声音凄厉宛若狼嚎。好不容易通过了士兵长排,眼前霍地一亮,在此处有一个打麦场,现在还空空的。打麦场中间,一个人骑了一匹乌骓马孤零零的站在中央。比起半年前,这张脸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许老成,几许霸气。
    仿佛着了魔一样,吴俊升不由自主的靠近了这个人,两人相距越来越近。吴俊升心里十分安详,背负的罪让他无法安眠,一朝了清多痛快。
    两人马身相错,离的极近,吴俊升欣慰地看到年轻人又长高了一些。
    两人相对无语,过了一会,吴俊升拔出马刀,倒转刀柄,递到年轻人面前:“把我葬在靠山屯老家,跟我妈说我死在小日本手上,这些兄弟就交给你了。”
    月光下刀光如雪,年轻人没有接刀,猛地将吴俊升抱住:“大哥!”
    日本第十旅团旅团长立见尚文正在率领部下快速行军,一路上碰到的零星敌人一概不予理会。只要先敌一步赶到鸭绿江,那么剩余的清军将成为瓮中之鳖。对于清朝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立见尚文深有体会,在单兵作战中并不逊色,只是火炮的应用不及自己军队。一旦让这些士兵逃回去,再配上炮兵,那将变成皇军的噩梦。
    一昼夜行军100里,对于强大的第十旅团来说也是可怕的行军强度,看着摇摇欲睡的士兵们,立见尚文终于下令“休整两小时,两小时后立刻出发,斥候10里范围搜索。”
    军令一下,士兵东倒西歪的躺在路上,甜甜的进入了梦乡。立见尚文的眼睛湿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