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将他夺过来。而且本王能够异姓封王,已经是破天荒的了,子孙也可以世袭,可谓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如果本王当了皇帝,本王可以保证自己的儿子会成为一代明君,可是孙子辈本王却管不住了,等本王百年之后,我的儿子百年之后,谁知道我的孙子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是一代明君?如果是昏君的话,那本王的一世英名,岂不是都要毁在我孙子的手里了?而且,本王也会逐渐变老,人越老,就越糊涂,汉武帝英雄盖世,是一代了不起的帝王,可是你们看看他晚年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这种改革是非常适合的,而且有能者居之,所有人才都会充分的展现出他的才华,充分的得到利用,再也不用为勾心斗角,图谋不轨而费尽心机了,把心思全都用在对国家的治理以及自身的职责上面,岂不是很好吗?”
    众人听完之后,自信的品了品其中的意思,似乎也真的是那么回事。只是,他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以前是皇帝说的算,如果改革后,真的实行这种体制,那就不是一个人说的算了,而是大家说的算,不仅削弱了皇权,还大大的增加了朝臣的说话的权力,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内阁的决定,似乎更加民主了。
    当然,民主这个词他们是不会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在他们心里,这个词确实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心理。
    张彦接着说道:“而且,每个官员都有一定的任职期限,在任期间,如果表现的非常优异,非常称职,就可以继续连任,如果并不称职的话,那么只好调任,或者贬谪。这样一来,你们人人都有机会来做内阁里的丞相,来决定国家的大事。当然,除此之外,将来,我还准备搞一个议会,专门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负责提出建议,监督在职官员,议员并不参政,却可以对政务提出合理的建议……说的都有些远了,这些都是后话,以后再慢慢告诉你们,现在当务之急,是应该先着手实施改革的计划,自上而下的改革,先从自我做起,你们觉得呢?”
    众人再次听完张彦的这一番话,心中似乎都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了,而且张彦将行政、监察、立法三大机构的权力分开来运作,似乎每一个位置都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将来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决定国家的未来。
    这样的做法,似乎对于他们更加有利。如果皇权真的受到限制,那皇帝就形同虚设,谁还会拼死挤破脑袋,去当皇帝?
    最后,众人的心理上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个既定的现实,那就是改革势在必行。
    只是,在一些小的细节方面,还需要再商榷商榷,以免制定出来以后,会惹起众人的不满,和一些官员的不适应。
    正在这时,一名锦衣卫从外面走了进来,径直来到张彦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张彦听了以后,便尤为惊诧,立刻对锦衣卫吩咐了一些话,那名锦衣卫连连点头,便很快出去了。
    张彦则对众人说道:“诸位,刚刚收到消息,朐县县令糜强,在朐县的港口截获了公孙恭,并且从公孙恭随身携带的行李当中发现了一份伪造的诏书,其中还有两封书信,是分别给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的,是公孙康亲笔所写,大体是联络孙权、刘表,共同对我军发起进攻,好让我们首尾不能兼顾。这个公孙康,本王还没有去找他的麻烦,他倒是先来找本王的麻烦,幸亏老天有眼,让公孙恭落到了糜强的手里,否则的话,后果不堪想象。”
    “公孙康不除,辽东将永无宁日,属下以为,改革的事情应该先放一放,待平定了辽东,再商榷改革的意见不迟。”陈群道。
    其余人也纷纷随声附和着,张彦道:“本王已经派遣徐盛去了幽州,这几日,应该就会回来了,等徐盛回来之后,本王再着手布置兵力,荡平辽东,将公孙氏的势力,连根拔起。至于改革的事情,就暂且放一放,这段时间里,你们也好仔细的商榷一下,如果有不合适的,可以直接去掉,将最终的方案递交给本王。”
    张昭、陈群、王朗、顾雍、董昭等人都纷纷点头称是。
    ……
    公孙恭和糜强一起,终于抵达了彭城,然而,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情况却出乎了公孙恭的意料,他没有等来相应级别的待遇,等待他的则是暗无天日的牢房,而且还是专门关押死囚的牢房。
    公孙恭很不爽的文糜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糜强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给了公孙恭。
    原来,糜强从海贼那里得到了公孙恭的行李,在里面翻出来了伪造的诏书,以及公孙康给孙权、刘表的密信,糜强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不想一路上过于麻烦,便把公孙恭给骗到了彭城来,并且派人提前通知张彦。
    张彦便让锦衣卫直接将公孙恭押到了天牢,先关押个几天,然后再由廷尉张昭进行审讯。并且派人暗中去击破公孙恭的心理防线。
    公孙恭是蜜罐里长大的公子,他父亲公孙度一手开辟了辽东,他哥哥也是经常随父出征的厉害人物,但是他却是个软柿子,吃不得苦,也没有多大的意志力。
    在牢房关押了两天,没有获得应有的食物和水之后,公孙恭的心理防线彻底的崩溃了,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所以当张彦派去的人告诉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时候,公孙恭迅速的和公孙康划清了界限,并且把所有的干系都撇的一干二净,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公孙康的身上。
    于是,在公孙恭供述完毕公孙康的一切罪行之后,终于得到了释放,并且还让他饱饱的美餐了一顿。
    酒足饭饱后,锦衣卫带着公孙恭又去沐浴更衣,然后才带着公孙恭去了燕王府。
    在去燕王府的路上,公孙恭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不知道这个时候让他去见燕王,到底意义何在,而且他的心里满是忐忑,对自己的未来更是充满了疑惑……(未完待续。。)

475山雨欲来风满楼(12)
    公孙恭被带到了燕王府的大厅里,燕王张彦已经在此恭候多时,看见公孙恭到来之后,便屏退了左右,对公孙恭说道:“坐吧!”
    “你……你就是燕王?”公孙恭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帅气,俊朗,并且穿着一身劲装,看起来很酷。他从未见过燕王,决然想不到,名震天下的燕王,竟然这样的年轻。
    张彦笑道:“或者,你可以直接称呼我的名字,张彦。”
    张彦二字,如同一个大鼎压在了公孙恭的身上,他立刻跪在了地上,向着张彦行跪拜之礼,并振振有词的说道:“公孙恭叩见燕王殿下,边塞之人,从未见过大世面,只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冒犯了燕王殿下,还请燕王殿下恕罪!”
    “起来说话吧!”张彦没有责怪公孙恭,只是随口说道。
    公孙恭跪在地上不敢起来,朗声说道:“公孙恭有罪,不敢起来,还请燕王殿下责罚!”
    “你无罪,有罪的是你的兄长公孙康!”张彦道。
    听完这句话,公孙恭的心里的一颗大石,总算落地了,看来在燕王的心里,他公孙恭并不是什么有罪之人,只是个帮凶而已。
    “燕王殿下真是圣明啊,罪臣所做的每一件事,确实都是受到公孙康的胁迫,罪臣这才不得不做出了违背良心之事。”公孙恭立刻哭泣了起来,眼泪说来就来,就算是天生的演员。也未必能有公孙恭这眼泪出来的快。
    张彦看到这一幕。心里发出了一声冷笑。暗暗的道:“这家伙不当演员亏了!”
    “我已经查明了一切,这一切,都是公孙康的所作所为,一切都和你没有一点关系。不过,你们是亲兄弟,就算本王相信你,满朝文武百官也未必肯信,除非你向本王拿出点诚意来。帮本王做一点事,事成之后,便能证明你与此事无关,而且还可以戴罪立功,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张彦道。
    “愿意愿意,只要是燕王吩咐的,罪臣什么都愿意做。”公孙恭立刻答应了下来,而且十分的爽快,看来大难来临之际,即使是血亲的兄弟。也会变成互不认识的陌路人。
    在权力的争夺面前,一切都是残酷了。而当人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往往会反应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
    很明显,公孙恭没有什么人格可以说,他为了生存下去,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他一母同胞的骨肉兄弟。
    张彦曾经见过公孙康,此次有见了公孙恭,虽然两人的都有些差不多,但是两个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孙康精壮,悍勇,而公孙恭则矮胖,胆小,两个人形成了极大的差别。
    “既然你什么都愿意做,那就一切就好谈了,只要你听本王的安排,顺顺利利的完成任务,本王不但不会治你的罪,反而还会奖赏你。事成之后,你就是辽东侯。”张彦道。
    公孙恭听到这番话后,两只眼睛都冒出了绿光,似乎对这个位置很在乎,当即问道:“真的?”
    “本王从来不开玩笑。”
    “好,我做!”
    张彦的脸上露出了一抹诡异的笑容,当即便将整个计划告诉给了公孙恭,公孙恭听的仔仔细细的,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当张彦讲完之后,他已经把张彦讲的所有的一切,都默默的记在了心理面。
    这番话说完之后,张彦便对公孙恭说道:“本王刚才所说的一切,你都记住了吗?”
    “都记住了,请燕王殿下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燕王殿下对我的期望!”公孙恭抱着拳,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随后,张彦让人把公孙恭安排在了燕王府里的客房里休息,并且派人随行保护,名义上是保护,其实是为了防止公孙恭到处乱走。
    等到公孙恭走出大厅之后,诸葛亮从后堂走了出来,来到张彦的身边,小声的问道:“燕王殿下,难道你真的相信公孙恭的话吗?”
    张彦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诸葛亮的问题,而是说道:“要想彻底铲除公孙康,也只有靠公孙恭了。”
    诸葛亮暂时没有搞明白张彦话里的意思,便听到张彦说道:“这次本王要亲征辽东,你也跟本王一起去。”
    “喏!”诸葛亮道。
    第二天,公孙恭就被放走了,再次让糜强护送着公孙恭,一直来到朐县。但是,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里,糜强都按照张彦的吩咐,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公孙恭,直到第十六天的时候,这才将公孙恭亲自送上了返回辽东的船,在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将一个包袱交给了公孙恭,里面是两封伪造的书信,一封是孙权的,一封是刘表的。
    而就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城门校尉徐盛已经回到了彭城,并且向张彦汇报了幽州牧贾诩的情况。
    贾诩一直在提防着辽东,所以一直在秘密训练军队,如今已经是兵强马壮了,更有张郃、高览、阎柔、田豫、田畴等将领助阵,在贾诩的严密的布防下,已经对辽东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包围趋势,只待张彦一声令下,大军便会立刻攻进辽东。
    而这一切,夜郎自大的辽东侯公孙康,却浑然不知,依然在辽东的襄平城里享受着他的锦衣玉食,并且静静的等待着弟弟公孙恭的到来,只等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了。
    与此同时,张彦派出的秘密使者阚泽,也已经抵达了高句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对高句丽的国王陈说利害关系,成功的将高句丽给策反了。接着,阚泽在高句丽人的帮助下,分别前往扶余、沃沮、东濊、挹娄以及三韩,成功的说服了这些东夷国家的支持,纷纷表示希望大汉能够除掉公孙康。
    辽东自从公孙度当政后,公孙氏的势力便日益增长,并且逐年向外扩大地盘,在吞并土地的时候,也难免会和高句丽、扶余、沃沮、东濊、挹娄等这些东夷国家发生战争,但是除了扶余和高句丽外,其余东夷国家都不是公孙氏的对手,所以常常会受到公孙氏的欺凌,沃沮、东濊、挹娄三国尤为严重。
    自从公孙度去世,公孙康接任以来,就更加变本加厉的征收税赋,并且强征男丁入伍,抢掠妇女、牲畜,沃沮、东濊、挹娄三国的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被迫东迁。而高句丽和扶余两国,也因为和公孙氏连年的战争而无法自拔,本身经济就不怎么景气,结果弄得国立下降了不少,也无力对抗公孙氏,只好和公孙氏订立和平条约,并且承认公孙氏在辽东的霸主地位,只要公孙氏想要干什么,他们就必须跟随在公孙氏的屁股后面,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
    除此之外,公孙氏更是垄断了盐铁生意,把盐高价卖给高句丽人和扶余人,赚取了不少保利,但高句丽和扶余的国力不如公孙氏,如果反抗的话,很有可能会遭受到灭国之灾。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阚泽来了,带着大汉的拳拳诚意,说服了东夷各国,使得东夷各国都抱成了团,统一来协助汉军对抗公孙氏。
    不过,高句丽王很担心阚泽一走,联盟就会瓦解,所以强行把阚泽留在了高句丽,让阚泽担任盟军的总指挥。阚泽便把这里的情况写成书札,派人送到彭城,向张彦说明一切。
    张彦看到这份书札之后,对东夷的情况大致有了了解,便同意阚泽留在东夷,但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张彦也不吝啬官职,直接给了阚泽一个东夷大将军的职位,让他统管这支东夷联盟的大军,并且积极的配合汉军的作战,并且把他的计划秘密的传给了阚泽,让阚泽依照计划行事。
    就在公孙恭滞留在朐县的时候,张彦早已经带着诸葛亮离开了彭城,便装前往幽州,只有他们两个人,一兵一卒也不带。因为,贾诩已经在那里布置好了一切,张郃、高览等人也都是精兵强将,足可以对付辽东的公孙康。
    而彭城,则依旧交给张昭、陈群、顾雍三人代为管理,许褚、徐盛各自率领近卫军负责彭城的安全,协助好张昭、陈群、顾雍等人。
    当公孙恭回到辽东的时候,张彦和诸葛亮也已经抵达了幽州,两人两骑,一路飞奔,直接进了幽州牧贾诩所在的蓟城。
    此时此刻,贾诩正在州牧府里望着自己布置的兵力,随时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只需张彦到来,战争的车轮便会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