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这三大权力机构也并非是没有权力进行限制的,他们要定期向内阁的丞相进行工作汇报,并且三大权力机构所实施和发布的法令、政令,都必须经过内阁丞相的签署才能生效,这样一来,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这三大权力机构的权力互相得到了制约。而内阁丞相。又成为了约束三大权力机构的地方。
    而丞相在任职期间的功过。又受到都察院的监督,如果发现丞相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都察院可以搜集证据,将其移交给大理寺,然后再由大理寺提起讼诉,由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会审,皇帝也必须出席,最后由皇帝来决定此任丞相的去留问题。
    可以说。改革的主要目的除了限制皇权外,还充分的限制了朝臣的权力,使得他们的权力相互制衡,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这样的改革,就是在于调动朝臣的积极性,让每个朝臣都觉得自己所处的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又能促使国家的权力不至于滥用。
    权力虽然被分散了,但是每个机构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权力,在办理公事的时候。可以专心的办理属于自己权力范围里的事情,如果有越权行为。肯定会受到其他机构的约束。也就是说,权力看似分散了,但却很集中,因为在办理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其余权力机构根本无权干涉。
    改革的研讨会上,张彦就各个改革细节,和在座的众人进行了一番仔细的商议。在座的众人也知道改革势在必行,胳膊也拧不过大腿,于是从最初的反对,变成了顺从,并且积极的投入到改革的研讨会中,对各个权力机构该干什么事情,又分管哪些事情,都进行了一番了解,也好适应改革之后,他们的仕途。
    研讨会从早一直研讨到晚上,经过一天紧张的讨论和再讨论,最终定下了一套改革的方案,并将这个改革方案,定成了改革的最终确认书,每一个人,都在这份确认书上签字,表示赞同改革。
    当张彦最后一个在这套改革方案的确认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提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这些天来的担忧,也终于烟消云散了,换来的是大家一致的赞同。
    第二天,张彦便率领众人返回彭城,开始着手实施改革计划。
    回到彭城后,张彦率领文武百官,有史以来第一次踏入了皇宫,去向当今的皇帝进行奏报。
    刘冯年幼,之前被战马踢伤虽然已经痊愈,但对于朝廷上的政事还没有一点感知,所以便由公孙太后在一旁倾听。
    之后,朝臣们纷纷进言,要求改革,并且呈现出一套十分详细的改革方案,直接递给了皇帝刘冯。
    刘冯哪里能看得懂这些?还不是转交给了公孙太后,可是当公孙太后看完这套改革方案之后,只觉得头皮发麻,心中暗想道,这可是杀人不见血的改革方案啊,如果这套改革方案实行了下去,那么皇帝岂不是真的形同虚设了?
    但转念一想,刘氏皇族至少可以因此而得到延续,至少刘冯不会再遭受杀身之祸。
    此时此刻,公孙太后想的很多很多,但无论他作何打算,改革是势在必行,朝廷之上,也由不得她了。
    最终,公孙太后无奈的说出了一句“准奏”,便彻底的结束了刘氏皇族传承几百年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次朝会,张彦一言未发,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无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之后,张彦便开始大刀阔斧的实行改革,首先废除三公九卿的制度,在朝廷设立内阁,自任内阁的丞相,接着设立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三大权力机构。
    由于此次改革的特殊性,所以官员直接由摄政燕王张彦进行任命,陈群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杨彪为吏部尚书,司马芝为刑部尚书,邴原为礼部尚书,华歆为工部尚书,国渊为兵部尚书,王朗为都御史,顾雍为副都御史,董昭为左都御史,孔融为右都御史,蒋济为佥都御史。张昭为大理寺卿,泰山太守诸葛瑾,为大理寺少卿。另外张彦又重新任命一直在野的田丰、沮授二人分别为兵部左侍郎和兵部右侍郎,而司马朗、杜畿、郗虑为大理寺正,其余原有百官,都被张彦进行了合理任命。
    另外,作为此次改革的一个重点,军队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张彦废除了原有五虎将军的称号,重新对军队的官职进行了任命,自己自任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赵云为骠骑将军,张辽为车骑将军,许褚为卫将军,太史慈为前将军,徐晃为左将军,甘宁为右将军,张郃为后将军,七个人全部挂上将军衔,
    糜竺为镇东将军,马超为镇西将军,臧霸为镇北将军,鲁肃为镇南将军,周泰为征东将军,高顺为征西将军,吕蒙为征南将军,高览为征北将军,八个人全部挂中将军衔。
    除此之外,张彦更是任命庞德为安西将军,马岱为平西将军,蒋钦为安南将军,李典为平南将军,全部挂少将军衔。
    而一些地方上的官员,一律照旧,另外又在各州设立了监察御史,以及大理寺评事,一方面负责监察,一方面负责审案查狱等事情。
    改革之后,张彦全力推行新政,并且废除了原有的大汉律例,取而代之的则是经过仔细研讨的新的法律,称之为宪法,明确的将国家的体制写进了宪法当中。除了宪法以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由于这些都是在武德元年颁布的法律,所以这些法律又被称为武德新法。
    新法伴随着新的政治体系一起颁布了出来,但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让世人适应,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当中,张彦严令各个机构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一定要将新政贯彻下去。
    就在新政推行的第三天,庞统、阿尤布从西域传来了消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西域各国都表示愿意和大汉通商,被鲜卑人击败的匈奴人,失去了统治西域的霸权,由于此战损失惨重,使得乌孙人也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于是乌孙人便将这笔仇恨算在了呼衍辉的身上。只可惜呼衍辉阵亡之后,匈奴人群龙无首,乌孙国内的乌孙贵族看准时机,集体发动了一次政变,纷纷驱赶匈奴人,匈奴人惨遭杀戮,被迫西迁。
    除此之外,大宛王子阿尤布在庞统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大宛国。自从上次大宛国发生了叛乱后,大宛国一直处在无主之中,王室成员都惨遭杀害,只有阿尤布一人逃亡在外,虽然后来大宛国的一个将军带兵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大宛国的安定,但是却也不敢称王,只是暂时行使国王的权力,等待着大宛国王子阿尤布的归来。
    阿尤布回到大宛国后,便在万众一心的情况下继位为大宛的国王,但是,很快,阿尤布便宣布退位,自称侯爵,并且亲自请求归附大汉,成为大汉的一个藩国,更是甘愿成为大汉在西域的军事基地。
    庞统便写成书信,将这些请求上报给张彦,等待张彦的答复。
    张彦看到庞统取得的这个成就,十分欢喜,便任命庞统为西域大都护,还同意了阿尤布的归附要求,并且让庞统以大宛国为据点,组建军队,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与西域各国友好通使,尽量不要动用武力。
    与此同时,张彦亲自组织了一个商队,交由李财来率领,带着从中原采购的各种货物,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除此之外,张彦更是大力鼓动国内商客,去西域经商。
    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内,这条费尽千辛万苦开辟通的丝绸之路,将给大汉带来巨大的贸易利润,而新政和新法的推行,也会使得大汉变得更加富强……(未完待续。。)

483远征交州(1)
    张彦对汉朝的体制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君主立宪制,并且将限制皇权写进了宪法,重新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自上而下的实施改革,并且大刀阔斧的。
    不过,这些改革地方上并未受到影响,只是在权力的中心掀起了一番改革的风暴而已。
    新政推行一个月后,朝中各个大臣们已经渐渐适应了这种体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新的体制给他们在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上提供了方便,由于三大权力机构互不从属,又互相制约,所以大臣们都在所限定的权力范围内进行工作,如果超出权力范围的,就要实行多个权力机构的合作,一起来解决这些事情,也让机构之间多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只是,新政虽然推行了,但是大部分朝臣还沉浸在旧的政治体制内而无法自拔,还习惯了旧体制的逆来顺受,只听令行事,却不敢发表意见。
    作为内阁首辅,身为当朝兼任丞相、大将军于一身的摄政燕王张彦,并没有要求太多,毕竟现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新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去适应,而且在这个过渡阶段内,如果发现了什么不利于稳定朝廷大局的法令,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废除。
    慢慢的打磨和推敲适合这个时代变化的法律法规,不能一味守旧,也不能让思想停滞不前。
    这一个月来,内阁起了很大的作用,签发了一系列由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呈报过来的文件,汉朝也正式进入了内阁时代。
    除此之外。张彦更是派出使者。带着重新颁发的印绶。前往张彦势力范围以外的各个州郡,重新以内阁的决定对其进行任命,并且告诉他们官职的品级,每年还要带着礼物,来向当今的皇帝进贡。
    如今的中国,张彦雄踞北方,只有南方的几个割据势力还在苟延残喘,孙权、刘表、刘璋、士燮。以及汉中的张鲁,张彦此次让礼部尚书邴原从属官中选出几个能言善辩的人来担任使者,分别带着内阁的任命书,前往江东、荆州、益州、交州以及汉中。
    距离彭城最近的是江东,使者带着内阁的任命书,先行渡过长江,抵达了金陵郡,然后再由金陵郡一路向西,直抵武昌。
    此时此刻,孙权已经接任孙策的位置差不多快两年了。两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拔出金陵郡这颗眼中钉。
    金陵郡。就像是一颗钉子,直接钉在了江东最为关键的位置,是张彦势力攻打江东的桥头堡,如果不将其拔除,只怕在以后的对峙当中,江东会少了很多主动性。
    如果能够拔除金陵郡,那就等于将孙权的势力范围直接推到了长江边上,依靠长江天险,与张彦进行对峙,而且江东水军在周瑜的训练之下,已经成为了一支精兵,之前曾经击败了张彦的军队,并且粉碎了陈登灭掉江东的计划,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从那之后,孙权赢得了江东诸将的一致肯定,虽然孙权没有孙策那样骁勇的武力,却有着比孙策更强大的头脑,而且事实证明,聪明的头脑,甚至比蛮力更加重要。
    其实,这一切都得益于周瑜,周瑜以退为进,甘愿自己受到唾骂,却在暗中帮助孙权,让其赢得江东将士的尊重和肯定,可谓是用心良苦。
    这一点,孙权也十分的感激周瑜,在战后,重新恢复了周瑜大都督的职位,并且对周瑜更加的推心置腹了,君臣一心,势要将孙策遗留下来的这片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要想拔除金陵郡,谈何容易,陈登死后,鲁肃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五虎将军之一的赵云更是率军坐镇在丹阳郡,而与柴桑形成对峙的庐江郡里,又有张辽、甘宁、吕蒙、李典等各路精兵强将,而已经成为粮仓基地的淮南,又有刘晔坐镇,为金陵、庐江提供着丰富的金钱和粮草,金陵、庐江、淮南三郡,形成了一个黄金三角,牢不可破。
    不过,孙权就是不信邪,他始终坚信,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找到黄金三角中的弱点,便可以将其各个击破。
    只是,孙权费劲脑汁,想了差不多半年时间,都毫无头绪,最后不得不给周瑜写信,请求周瑜的帮助。
    结果周瑜来信只说了几个字,静观其变。除此之外,周瑜更是建议孙权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要只朝前看,还要朝后看。
    后面?
    江东的后面有什么?
    孙权翻开地图,忽然感到豁然开朗,江东的身后,是交州。
    直到此时,孙权才明白过来,周瑜确实比自己有远见,既然不能向前发展,那就向后发展,打下交州,利用交州广阔的土地,开垦出江东一个美好的未来。
    于是,孙权便立刻给周瑜写了回信,询问周瑜可否有详细的计划。
    孙权将信派发出去的同时,一个心腹士兵便从外面走了进来,向孙权报告,张彦派来了一个使者。
    “使者?”孙权的眼睛骨碌一转,没有多做思考,立刻让人将使者带进来,他准备先看看这个使者有什么话说。
    不多时,使者便来到了大厅,见到孙权后,只是拱拱手,说道:“参见孙将军!”
    孙权表现的极为热情,让使者坐下,并上了酒水,用以招待使者。
    期间,孙权便和使者畅谈,这才知道,张彦推行了改革,如今皇帝只是形同虚设,真正的决定权在于张彦。孙权倒是很佩服张彦的这种做法,在不废除皇帝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将权力合理的移交了出来,真是一举两得啊。
    另外,孙权也弄清了使者的来意,张彦册封他为武昌太守,并带来了印绶。
    孙权没有犹豫,很快便接受了印绶,并且热情的款待来使,直至将使者送走。
    孙权表现的如此乖巧,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现在根本没有实力和张彦进行对抗,不如选择顺从,让张彦知道,他是一个安分的人,更是在和使者的交谈中,表现出来了极其推崇新政,并且支持新政。
    使者离开之后,孙权立刻召集部署,开始秘密的调兵遣将,准备攻打交州。
    程普、黄盖、韩当、吕范等一些旧臣全部来到了大厅里,当他们得知孙权要攻打交州之时,一群人都极为震惊。
    程普首先说道:“主公,我军现在正与张彦对峙,兵力大部分都在边界上,根本无力对交州发动战争,再说,如果兵力抽调走了,一旦被张彦那边所知道,一定会派军前来攻打我军的,到时候我们岂不是腹背受敌?”
    其余人也都是一样的意见,纷纷随声附和,反对用兵交州。
    孙权则笑着说道:“你们只管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