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公卿-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吧,反正我把要说的话都写在上头了。”
    “我的儿,朝廷的大事固然重要,咱家里的事情也不能不顾。”母亲正色道:“月娘的亲事算是定下来了,只等着成亲那天的一乘花轿。可是春桃……哎,春桃这孩子……”
    春桃小的时候,几乎就是在母亲的照看之下长大的,如今闹成了这个样子,确实没有愿意见到。
    刚刚不久之前,春桃哭闹着就是不肯离开,一定要住在林家。母亲好说歹说又哄又劝,总算是暂时安抚下来,让春桃跟着父母回去了。可任谁都知道,事情办成这样还不算完。
    母亲最怕的就是这个丫头回去以后真的抹脖子上吊:“春桃这孩子也是个烈脾气,我就怕她回去之后再闹出什么三长两短,哎……”
    对于春桃这个丫头,以前还有点亲情的成分在内,可是经过白天那么一折腾,林三洪对她仅有的那么一点亲情也淡薄了很多,已经谈不上什么情感了。只不过因为春桃现在的处境实在可怜,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真的为了名声去死。可要是说真的和她续上以前的亲事,已绝无可能:“或许过上一段时日,她也就想的淡了,再找个外地的婆家,也能过的下去……“
    “但愿如此吧。“
    第二日。
    三洪起的绝早,在门口拦了一辆顺路的车,第一次履行他大明御史的职责——上朝奏事。
    在慢悠悠牛车上耽搁了多半天,下午才到达京城。进城之后去汉王府和朱高煦说了几句话,自己找了一家便宜的车马店,为第二天上朝奏事做准备。
    现在的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已经是正式的朝廷命官,要是再和朱高煦这种宗室王爷往来的太过密切,容易被人说闲话,该避嫌的时候还要避一避的。所以林三洪没有在汉王府住下,而是自己花钱找地方住宿。
    在车马店中住了一宿,天刚刚蒙蒙亮,就起身上朝。
    这个时候,正是官员上朝的高峰期,御道上随处可见进宫的各部各司官员。或车马或大轿,仆役随从前呼后拥,互相熟悉的官员还大声的打着招呼……
    唯独林三洪孤身一人,既没有车马大轿,也没有随身的仆役,寒酸的行走在宽敞的吓人的御道上,连个打招呼的也没有。
    到了五龙桥,所有的车马轿子都停在桥外,玉带金章袍服煌煌的官老爷们大声寒暄着,互相招呼着,有说有笑的过了五龙桥,在武英殿外的耳房里等待着……
    耳房中挤挤挨挨聚了几十个人,或是紫衣的国家勋贵或是蓝袍的地方大员,三五成**头接耳,或是说一些好笑的奇闻异事,或是互通消息交谈着一些国家大事,还不时爆发出几声大笑。
    官员之间,讲究的就是一个和气,尤其是在上朝之前的耳房小聚中,最是同僚互相联络感情的最好机会。
    偏偏在这么多大臣当中,林三洪一个认识的也没有,也没有人搭理这个芝麻绿豆一般的七品小吏。
    林三洪找了半天,也不知道哪个才是督察院的同僚,想要找个人问问,可所有的官员见到林三洪就好像是见到瘟神一样,唯恐从他身上沾染了什么不吉利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会和他搭话?
    “一个一个见了我怎么象见了仇人一样?我这才是第一天上朝,就是想和你们结下仇什么怨时间上也不允许呀。干嘛这么躲着我,难道是嫌我官小?”
    林三洪还真是错怪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人家之所以不搭理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职太小,完全是因为他那身官袍的颜色。
    满屋子官老爷里头,就林三洪一个是穿深绯色官衣的,显得十分扎眼。
    大明朝,尤其是在明初,所有当官的最惧怕的事情有两个:一怕玉带,二怕绯衣。
    从太祖皇帝到现在的永乐皇帝,大明总共才传了三代,其中建文朝还十分短暂。这些官员所经历的大多是洪武朝的事情。
    太祖朱元璋的脾气极其爆烈,对待下面官员也是出了名的残酷。别说什么地方大员中枢阁臣,就是当初开国的元勋甚至是很多和朱元璋并肩作战的老兄弟,也是说砍就砍说杀就杀。早把当官的给吓破了胆子,每天上朝都要战战兢兢唯恐大祸临头。时间一长,这些官员也就摸到其中的诀窍。每次朱元璋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喜欢把玉带放到腰部以下的位置,若是“龙颜大悦”心情高兴的时候,就习惯性的把玉带提到胸口的位置。要是看到太祖的玉带位置靠下,所有大臣都要心惊胆战,因为这就说明有倒霉蛋要被推出去咔嚓掉了。这就是官员怕玉带的由来。
    至于二怕绯衣就很简单了。
    满朝文武当中,除了督察院的御史们之外,没有人穿这种深绯色的官衣。按照大明朝的规矩,御史平时不上朝,只在有事上奏的时候才来。御史能有什么事情?无非就弹劾赵钱孙李或者是弹劾周吴郑王,反正只要御史一来,肯定是要对皇帝打某个官员的小报告。所以大大小小的官员最不喜欢在上朝的队伍中见到穿绯衣的家伙,因为每见到绯衣御史,就说明有人要倒霉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御史这个职位做的就是得罪同僚的勾当,自然不讨人喜欢。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御史走的太近。否则一不小心被抓住小辫子,上去就弹劾一本,肯定要倒霉……
    林三洪还不明白这些官场的规则,正狐疑的时候,就听到外面有人喊了一声什么,众人纷纷整理衣冠,迈步出了耳房。
    要上朝了。
    白鱼化龙 第三十九章 闹剧背后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0…9…25 14:29:55 本章字数:2415
    武英殿内。
    永乐皇帝朱棣端坐龙座之上,下面是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员,因为林三洪的官职实在太低,要不是因为是御史言官,连上殿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只能拍在队尾。
    朱棣一个接一个的看众臣递上去的手本,都是国家大事或者地方俗务,能立刻办理的当时就批了,不能立刻办下来就交给各部继续讨论。这些都是老章程,几十年沿袭下来的老规矩,也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
    杂七杂八的军政大事,一个挨一个的办理,足足过了多半个时辰,贴身的宫人捧起一份手本,看了一眼双手递给朱棣:“万岁,这是新任御史林三洪的奏本,侯请万岁御批!”
    一听到这话,所有官员的心立刻抽紧。
    御史就是所有官员的公敌,他们上的折子不是弹劾这个就是弹劾那个,反正就是给大家找麻烦,肯定没有好事。朱棣的脾气很象当年的太祖皇帝,尤其是新朝大肆清洗旧臣的苗头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皇帝刚刚钦点的御史立刻就上本奏报,肯定是要弹劾某个人了。说不准是皇帝授意的,借着御史参劾的机会要痛下杀手……
    朱棣打开林三洪的奏本,略略看了两眼,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
    这就让下面的官员更加紧张,尤其是那些建文朝的旧臣,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唯恐林三洪在奏本里提到自己的名字……
    朱棣面寒如冰,拿着林三洪的折子始终不语,让下面的官员愈发惶恐,唯恐龙颜震怒。
    大殿中的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噤若寒蝉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过了足足有半盏茶的工夫,朱棣才沉着嗓子说道:“林卿家上折子说的事情,干系到在场的所有人,朕也不好独断,你们都看看,议一议,拿个章程出来。”
    什么?那个该死的御史林三洪不是弹劾某个人,而是在说所有人的坏话!这种行径太他娘的恶劣了,摆明是要和所有人过不去呀!
    一时间,殿中诸臣大生同仇敌忾之心。这种事情也不必互相招呼,自然而然就会团结起来,不管姓林的在折子上胡说八道了什么,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一起反对!
    身边的太监接过朱棣手里的折子,传给下面的张钰。
    张钰是朱棣靖难的大功臣,自然不惧什么弹劾,看了看之后,脸色变得异常古怪,什么也没说传给了身边的解缙。
    解缙才思敏捷,素有才子之美誉,大家本来是在指望他能首先发言反对的,可是解缙看完之后同样是一言不发……
    杨荣、杨士奇等重臣都看了林三洪的折子,又传给旁人,很快就一一传看完毕。
    朱棣看了看排在队尾的林三洪,稍微想了点什么,问道:“诸卿都看了林御史的折子,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朕也正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呢。”
    林三洪的奏折没有几个字,可是字迹实在看不得,歪歪扭扭勉强能够看的明白。在场的诸位大员多擅长书法,这种字迹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是屎壳郎乱爬。尤其是折子的格式根本就不对,天头底尾留的也不足,这哪里是奏折,分明是七岁蒙童的涂鸦。
    奏折虽然很不雅观,可上面写的意思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的清楚明白:我们给大明朝当官很辛苦,皇帝陛下您给的俸禄太少,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您应该考虑给我们这些当官的涨涨工资了!要不然这官实在是当不下去了!
    大明朝官员的俸禄确实很低,甚至低到了可怜的地步。在奏折当中,林三洪以自己为例子,说明了官员俸禄的微薄。
    七品御史的月俸是七石五斗糙米,虽然大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按照金银计算,可都是从米价里折合出来的。说是一年有四十五两白银的俸禄,可拿到手之后绝对没有这么多,因为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米价和现在的米价相差太多悬殊。按照几十年前的价格给官员发工资,七折扣八折扣之后,给朝廷辛辛苦苦干一年,四十五两的年俸拿扣来扣去之后连三十两都到不了。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朝廷给的俸禄虽然是银子,可都是从米价里折合出来的,偏偏不是直接折合成现银,还要先折合成铜钱,再折合成银子。是个人都知道铜贱银贵,朝廷里按照官价折合铜银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官价是一回事,现实的银铜兑换比例又是一回事。谁要是傻到按照官价去兑换银子,肯定被人当成是土匪给打的鼻青脸肿。所以七品官员的俸禄很低,真正能够拿到手的,一年也就二十几两银子,一个月勉强二两!
    龙书案之后的朱棣让大臣们说看法,可这种事情是那么好说的吗?
    在场的这些官员,也没有几个是真正指望那点可怜的俸禄过日子的,都有其他来钱的路子。可毕竟那些都是灰色收入,不能拿出来说。再者说了,谁还会和钱过不去?
    官员的俸禄确实很低,这是大家的共识,可这种事情实在不好开口。身为国家重臣,可以议论军国大事,可以商榷民间疾苦,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哪朝哪代把这种事情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如今皇帝问了,大家实在不好回答,要说同意林三洪的意见,希望皇帝给自己增加俸禄的话,好象不是一个臣子应有的举动。这话要是一出口,肯定会被人笑掉大牙,说不准还会留名史籍,成为千百年后子孙们取笑的对象:身为朝廷命官,不思生民社稷,整天想着自己俸禄的多寡,还有脸拿到殿堂之中来说,肯定是昏官贪官之流!
    大家都希望朝廷能够给自己加薪,要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什么“俸禄多少无所谓,只要能为朝廷办事就行”之类的屁话,未免矫情的不像样了。
    朱棣看着下边一大群面色古怪的臣子,心中暗笑,大声说道:“我知道诸位臣工都是斯文人,圣人有云,君子言义气小人言利,看来大家都不想做这个小人,就让林御史说说吧。”
    朱棣这么一说,所有的大臣都心中暗喜。
    这种有损官体有辱斯文的事情实在不好开口,在金殿上因为俸禄的多少而和皇帝讨价还价,成个什么样子?肯定会被同僚当成傻瓜。若是皇帝同意给大家增加俸禄,那自然是人人有份皆大欢喜,若是皇帝恼怒不肯加薪,到时候大家好义正词严的训斥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小御史。大家都是朝廷命官,是有身份的人,不会象个街头小贩一样为了几贯钱和皇帝讨论这些问题。
    就让林三洪这个芝麻大小的七品御史和皇帝掰掐去吧!
    白鱼化龙 第四十章 深意无人知
     更新时间:2010…9…25 14:29:55 本章字数:2448
    无人说话,朱棣自然要把矛头指向林三洪:“我朝官俸为太祖亲定,已沿革几十年,未闻有嫌薪俸微薄之官,怎么?林御史,你认为本朝的薪俸不够开销么?”
    站在下面的官员一个比一个精明,沾上毛比孙猴子都机灵,察言观色的本事早已修炼的登峰造极。一听朱棣的口风,就知道皇帝的意思。连太祖皇帝都搬出来了,增加官员俸禄就是和太祖制定的章程过不去,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林三洪肯定要倒霉了。
    更有些惯于见风使舵的官员,自认为揣摩清楚了朱棣的意思,立刻就站出来说道:“臣等俸禄足够起居之用,当年太祖皇帝制定本朝薪俸之时,就已经把物价、生民之需等考虑的周全万分,我等只要遵之守之,按律执行即可,万不可轻易更改!”
    “您是哪位大人?看样子应该是从四品的吧?”林三洪斜着眼睛看了看这个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家伙,继续说道:“您老大人的俸禄真的够花?为什么我的就不够呢?”
    从四品大人义正词严的大声呵斥:“那是因为本官勤俭持家,从不花天酒地。有些人整日享乐,菜要佳品酒要极酿,还要摆出豪阔的体面,自然是不够花销的……”
    “好吧,好吧,原来是我摆阔了,我说怎么不够花呢。”林三洪不再理会从四品,转头对朱棣说道:“万岁您帮我算算,看看我是不是摆阔了,是不是花天酒地了。”
    “昨天清晨我出家门,坐的是顺路的车,因为都是相熟的乡亲,没有花哪怕一个铜钱。到了县里之后才改坐马车,从县里到京城一共花了十七个钱,这还是搭的顺路车,要是单独雇车的话,少不得要花三四十枚。”林三洪掰着手指头给朱棣算经济账:“到京城之后,我都不敢去酒楼吃饭,因为京城的酒楼太贵,动辄就要银子,我身上只有铜钱,所以就在路边的食摊子上买了三个饼一碗汤,又用起十一个钱。昨天一日三餐,就花了三十多个钱。晚上宿在最便宜的车马店,只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