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公卿-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实力:首先是他们太熟悉一级一级的科举制度了,再就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鹜的教学,自然比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要强悍的多。
    一时间,托门子走路子,想要进入义学堂求学之人比比皆是,原因太简单了:
    只要进如义学堂学习几年,哪怕是不能在最后的殿试中高中魁首,哪怕是根本就没有殿试的机会也不要紧。只要过了府试就足够了。
    义学堂过府试如探囊取物,仅仅凭借这一点就绝对值得。过了府试就有进入仕途的可能,就有可能成为高人一等的官老爷。虽然也有花钱捐功名的说法,可买来的贡生于一路考上来的举人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待遇也有天壤之别。否则这个天下所有的官老爷早就都姓“钱”了。
    尤其是众恩义学堂是林三洪这个安北侯一手创立,林三洪是谁?当今太子爷的铁杆死党。按照一些无知之辈比较夸张的说法,没有林三洪太子爷就还是汉王呢。林三洪明着是开办义学,其实就是为了太子爷网罗人才。等到永乐皇帝百年之后,这个天下还不都是太子殿下的?到时候最先启用最为重要的肯定是自己的嫡系。一朝天子一朝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等到朱高煦把“殿下。这个称呼改换为“陛下。的时候,肯定要大为提拔自己的亲信嫡系”,
    前景真是太好了!说来说去,还是利益的驱使。
    无数人捧着银子要送自己的子侄进入众恩义学堂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不要钱的义学堂并不是那么好进的。
    首先那些教书的老师傅们就很反感这些个抱着银子想要砸开义学堂大门的富贵士仲。在这些守旧的老翰林眼中,“肉食者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点,这些脑满肠肥的纨绔子弟能不能耐受义学堂清苦而又残酷的环境还是一个问题呢。而现在义学堂的这些学生们都是从各地的低级义学中走出来的,他们对于求学的热情和执着绝对不必怀疑。众恩义学堂和各地零散的小型义学堂本就具有传承关系,属于林三洪早期创办的那些义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在扬州任上的时候所创办的那些数目众多的义学应该算是扫盲班,而众恩义学堂才是真正具有系统性和传承性的高级学堂,招生的时候自然会面对各地义学
    好的师傅难寻,好的学生也不那么好找吧?
    还有一层不那么好言明的心思。其实这也是很多老师傅的通病:教贫不教富。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简简单单的字眼代表当世最神圣做威严的从属关系。天盖地载之恩。比较笼统就不必说了;君王是世俗当中的最高者。其权威已经被纲常礼教所确定了千百年,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后面那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的就是这个亲字了;至于最后的那个“师”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么?
    师承干系是绝对不能动摇也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个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时代,改变一个贫寒的学生的命运,可以让这个学生的一切人际关系都彻底偏向到老师这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一个学生等于是又多一个儿子。那些纨绔子弟对于命运的改变或许不是那么敏感,但是时代贫寒的人家,忽然因为读书的关系出现一个人物,这就很了不得了。会对恩师表现出最大的感激和顺从。
    教贫不教富是一个潜规则,也同样耳以运用到考场上。
    如果两个成绩难分高下的学生摆在考官的面前,考官绝对会点中贫寒者。以为贫寒者会更加珍惜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会多座师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感激,一旦进入仕途,必然成为唯命是从的铁杆死党。
    黄真素等老师傅很直白的表达了这口层意思:众恩义学堂是传道授业
    。万小之地不能为铜臭所玷污,宁可呕心沥血的教授三扯,赞于生。也不愿把心血和精力浪费在一个纨绔子弟身上。
    林三洪基本赞同老师傅们的观点,仅仅是象征性的招收了几个富贵家的学生,而且对于这几个学生加上了很严格的入学考试。最后还一再叮嘱那几个富户士仲:
    “诸位能送子侄到我众恩义学堂,是对义学堂的信任,我们自是不敢误人子弟”
    误人子弟?这绝对是林三洪的客套话。众恩义学堂要是误人子弟的话。天地下恐怕就没有哪个学堂有脸面继续开办下去了。
    “侯爷您这是客气呢,孩子能进义学堂也是他们的福分,”
    林三洪很严肃的说道:“想必诸位也听说了,义学堂学风严谨,以峻法治学是所有师傅立下的铁规,便是我也不能左右。若是学生们不肯用心,轻则戒尺重则顶灯罚跪,断断是不会轻了
    “好说,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既然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就是指望能求到功”学问。师傅们当视学生为己出,打也打得骂也骂的。若有违逆打死勿论。”
    “打死勿论”这句话是当时家长经常对先生们说到的一句,但是在绝大多书的富贵之家,教书先生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打骂,至于打死勿论也就彻底沦为一句空话了。
    林三洪可没有把这句当作空话:“既然诸位都这么说,我会如实转告学堂里的先生和师傅们,先试学百日,看看能不能经受得住,若是真心向学则好说,若是身娇肉贵顽皮懒散,则一律逐出学堂”
    虽然这些地方士仲拿出了不少钱粮来资助义学堂,但是学堂里的生活依旧贫寒清苦。
    每日两顿碎米饭,拌饭的则是萝卜青菜,除非是年节,否则连块豆腐都见不到。整个义学堂严禁荤腥。不论求学的学子还是教书的先生。从一开始就深信“自古英雄出贫寒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认为学生就应该“寒窗苦读”所以严禁一切肉食锦衣的行为。无论三伏三九。都不可避暑畏寒。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黄真素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上,有些顽固的老先生们刻意追求“吃苦”二字。是对是错还不大好说。但是在和求学有关的事情上,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慷慨。
    无论酷暑严寒,不管刮风下雨。夜读都是每日必有的课程。在夜读的时候,学堂里点起无数蜡烛。蜡烛这种很昂贵的奢侈品完全取代了油灯,将学堂照的犹如白于笔墨书纸等物,则是选择最上等的货色,一点也不曾吝啬过,,
    月朗星稀的夜色之中,众恩义学堂连绵成片的烛火显得份外显眼,遥望之下仿佛已经融入天地星光之中。
    “黄老先生,您也是桃李遍天下的老师傅了,当年的学生里头 可还有能堪授业传道大任者?。    黄真素须发半白,精神却好的出奇,这些日子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让这个“退休”的老翰林很是兴奋,教书的劲头也和高涨。听到林三洪想要再找些老师过来教书,很感兴趣的说道:“安北侯想要扩建义学堂?”
    “谈不上扩建,至少这两年不会扩建”以为众恩义学堂主要是从各地的小型义学中招收学生,而分散在各地的义学规模太而且在教书的过程因为生计的原因会流失很大一部分学生。那些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到了认字的地步就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只能算是提高了一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而已,距离真正的人才二字相差甚至远,在大批的低级义学堂没有起来之前,众恩义学堂没有扩建的必要。
    “仅仅是想再找些先芒过来帮帮忙而已,如今义学堂的老师傅们终究是太辛苦了,年迈而事繁恐难长知
    这是众恩义学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合格的老师太少。
    最初的几个先生当中,如黄真素等人大多是年迈体衰的老者。虽然后来也陆陆续续的找了些老师,可终究无法彻底改变这个现状。
    在义学堂里教书,是一个很沉重的活计,体力极其重要。因为是全日制教学方式,和老学究们有时间就指点一下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加上老师和学生数量严重失衡。这些老学究们不得不面对沉重的教学任务。就在昨天,已经有一个老师累的吐血了。
    这种体力活,不是老学究赢弱的身体可以承受的。
    所以林三洪想着再找一些老师,哪怕是条外稍微差一点也无所谓,只要能够分担这些老学究的压力,在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授课环节上替代他们一下,也可以缓解这种压力。
    “哎,明里是那存好找的
    林三洪笑道:“咱们义学堂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名气,只要肯下心思,找几个差不多的老师应该不会象以前那么困难了。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只要过了今年,咱们的条件就会好转许多。到时候拿出些钱粮来酬谢诸位师傅也就能够做到了
    义学堂的学生是免费的,老师傅们同样没有任何报酬,仅仅是凭借着对于理想的热忱和教书育人的执着一直这么坚持了下来。
    理想不能当饭吃!
    然而黄真素却很不买林三洪的账。仿佛是被激怒了一般:“安北侯小看我等了,若是为了钱财,我等当初就不会来此做教书授业。我们这些人虽然不被重用。可也能衣食无忧,整日里吟诗作赋品茶赏景的日子岂不是很惬意?我们人是老了小4心还没有老。圣人弟子三千贤徒七十有二,我等纵然无法于圣人比肩,也想布道于宇内,植桃李于天下,穷此一生之功在所不惜,,小
    八仙过海 第177章 结束就是开始
     更新时间:2010…11…30 19:31:06 本章字数:15008
    误业。从来就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孵样不过分。北方刚刚经历过一场大规模的旱灾,南方的鱼米之乡财赋重地不停的输血,农业的重要更加凸显。在这个时候,大
    农桑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物,江南各地和两淅植桑养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到近几年,因为市场的扩大,强丝和织造行业蓬勃发展,也由于行业内部的竞争,让桑麻的种植面积扩张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江南和两淅,本就是人烟稠密之地,因为种植桑麻所获得的收益明显要高于传统的农业种植,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民知道应该怎么做。
    桑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必然转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同时也会挤占农田种植面积,虽然这种迹象还没有严重到一地程度,却以很明显的态势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通过税收加大对于桑户的限制,以为他们能够把更大的精力放到农业生产上来。
    给桑户加税这种小动作,对于庞大的大明帝国而言,几乎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根本就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人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道法令。但是在江南各地却引起激烈反应。
    整个行业的源头产业成本增加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整个行业。蚕农不得不提高成本,缘丝和仿织这些环节也不得不做出应对。这个行业的利润本就极其透明,只有依靠数量的堆砌和庞大的规模才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很多小作坊不得不偃旗息鼓。尤其是在淮扬,一些新兴的小作坊无法生存,直接关门歇业。这更让江南和两淅的织造巨头抓住了时机,趁机大肆扩张,摆开一副鲸吞的架势”,    因为在缥丝和织造行业当中,早就有这些行业巨头的存在,他们可以依靠规模化的生产很庞大的资本继续生存,可以转嫁一部分风险,轻易就可以形成共同利益联盟,所以还可以应对过去,”
    对于丰隆昌而言,这也是第一次和同行们形成联盟的关系。
    因为朝廷的打压,大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恶性竞争了,否则都没有好果子吃,现在要联合。
    利益可以让竞争了这么多年的对手握手言和,当代表着江南缥丝行业的春桃远赴淅东和昔日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傻子也可以看出来,一个正在的价格同盟和统一购销的巨大联合体必然会诞生,
    因为豺允和织造有关的行业巨头联合起来抵御风险,让朝廷试图通过加税来限制行业发展的计划落空,鼓励粮食产业限制纺织行业基础的计划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第一份《限桑拿》通过江南留守朝廷颁布出来。朝廷已经放弃了微调的手段,而是以法令的形车直接干涉了。
    严格限制桑蚕行业的规模,等于是一棒子把整个织造产业链条打了下去,自然激起行业的强力反弹。
    “与民争利”的呼声日渐高涨,《饭后谈》这样在地方区域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介开始接连刊登类似的文章。甚至有些激进者开始大骂《限桑拿》是恶法:古往今来,无不鼓励农桑,何曾听闻有限制的?
    很明显,这些摇旗呐喊的文人身后闪烁着资本的影子。
    “这可不行啊,三洪哥哥。”春桃为这个时候很着急:“朝廷这是只限桑而不减税,丰隆昌还怎么活?你得赶紧找找太子去,让太子取消了《限桑拿》才是正经
    林三洪忍不住的哈哈大笑:“春桃妹子,你是不是把你的三洪哥哥卖给两淅的同行了?”
    “卖?算是吧春桃老老实实的承认了:“我不把你卖掉,怎么能争取更动的利益回来?
    江南虽然有丰隆昌这个巨无霸支撑起了半边天,可是要说起深厚的历史积累,还是两淅的强丝同行更有发言权。也许任何一个单个的大型作坊都无法于丰隆昌相提并论,但是对方已经联合了起来,虽然是一种十分松散的联合,和也比丰隆昌要强大不少。在双方握手言和的时候,丰隆昌要是争取更大的利益”必然要拿出让“盟军”心动的条件来。
    因为天下人都知道林三洪和丰隆昌的密切关系,所以春桃直接就把林三洪当作了一个条件:丰隆昌就是林三洪的,安北侯不会坐视丰隆昌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林三洪必然会走太子的门路。《限桑拿》出于监国太子的手笔,林三洪必然为大家力争。
    “丰隆昌是你们的”算了,我知道说这些你也不同意,好吧,就算丰隆昌是我的
    春桃不服气的说道:“自然是三洪哥哥的嘛,虽然咱家没有了股份,可是作坊里的东家都商量过了,只要我生了孩子,不管是男是女,玉兰那些东家老去之后,一定会把股份转到我的孩子名下
    “这不合适吧?好吧,也行
    玉兰等人其实不止一次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