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赤唐-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薛老掌柜说的不错,李某便是此意。实不相瞒,李某来你店中实是有一事相求。”李括微微一笑,冲薛贵颌首致意。
    薛贵闻言一惊道:“哎呀,李将军您这说的是什么话,我不过是一介商贾,哪里当得起您一个请字。您有什么吩咐只管说,只要是我薛贵做的到的,我一定竭力去办。”
    李括点了点头道:“如此,李某便不客气了。之前我也说过了现在和安禄山硬拼肯定是拼不过的,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拖下去,拖到安禄山奉养不起二十万铁骑,拖到叛军首尾不能兼顾。若要做到这点,除了拥有一支铁军,还需要极为完善丰沛的后勤补给。如今我实际控制了唐州、南阳、方城一代三十余县,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我来之前这些地方曾经被叛军攻占,不少百姓为了避祸主动背井离乡向淮南逃荒。现下既然我重新夺回了这些城池,就理当把土地重新分配出去。”
    “您,您的意思是分配无主荒田?”薛贵的嘴巴张的有如鹅蛋大,目瞪口呆的盯着李括,放佛害怕自己在做白日梦。
    “瞧你那个没出息的样子,这有什么好稀奇的!”王小春不屑的摊了摊手道:“朝代更迭之际最不缺的便是无主荒田,庄户汉都去逃命了,有谁还有心情属意庄稼?这些荒地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分配给了农户,精心耕作以充实府库。”
    广积粮草,修筑高墙,这是弱势一方应对强势方最好的方法,在『乱』世尤为有效。想当初隋末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烽烟四起,一时杀的山河破碎,中原板『荡』,但最后仅剩下几股较大的势力——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关陇的高祖、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这些人都无一例外的采取了这一战略措施,看似示弱的表现实际是在暗中积攒力量。
    当你不能一拳将对手击倒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薛贵仿佛想起许多传奇小说中常写的桥段,一时只觉得热血沸腾。李将军莫非也有借机问鼎中原之心?他将这等大事说予自己听,看来是对自己十分信任了!
    薛贵越想越喜,拍着胸脯道:“将军果然是做大事之人,您便说吧,这田该怎么分,我一定不遗余力帮您完成!”
    李括微微一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不过便是依着高祖初年的井田分封制度稍加改动罢了。我初步是这么想的,凡是唐州、南阳、方城一带的百姓每户人家以人头来算,男丁算一人,女子算半人,按照每户总人数分配良田。我叫人去粗布估略过,将周遭的良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三种。男丁一人可分下田二十亩、中田十五亩、上田八亩。我看过这三地三十余县的百姓加到一起约莫有四十万,算上逃走的十多万剩下二十来万,分完田亩还有剩余。”
    稍顿了顿,李括接道:“我会在这三地青壮中征集乡勇以作预备军,乡勇农忙时尽可以忙于田垅,农闲时再由老兵带着训练,也算是重建折冲都督府吧!”
    听到此处,薛贵终于明白了李括的意思,这个做法若是真的得以施行,唐州一带民众的自保能力将大幅提高。
    “这些参加乡勇的青壮会适当分配一些剩余田亩,当然数量多少视他们训练刻苦程度而定。至于每年需缴纳的米粮嘛,我初步定在两成。”
    李括一口气将自己的设想倾数说完,便等着薛贵分析。
    “将军真是大善人啊,我替唐州百姓谢谢您了!”薛贵听得十分感动,眼泪顺着面颊直淌了下来。他冲李括深施了一礼道:“十取其二,便是我大唐开元年间都没有过这等事啊,有您这句话,我相信来年那些荒地斗会种上麦子、粟谷!”
    李括摆了摆手道:“你无需谢我,非常时期大伙儿当齐心协力一致抗敌,安贼虽然强大,只要我们心气儿足未必没有机会。”
    薛贵连连道:“您说的太对了,那我,我该怎么做呢?”
    李括叹了口气,背负着起了身:“我虽然来到唐州已有半载,却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威信,怕是不能够让三地百姓全然信之。届时我会在各地州县衙门外贴出告示,由军卒通知道每家每户。不过,为了让百姓心安,我会选出一些门户以作表率,薛老掌柜你便是其中之一。”
    薛贵听后诧异的道:“您说,您说要分给我田亩?”
    “嗯,当然,我今日来便是为了此事。”李括点了点头:“我知道你老关系广,见识的人多,希望能够帮李某多加宣传。”
    官衙传播消息的速度永远比不上民间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李括选择酒肆、茶馆这种地方作为传播渠道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可是,可是我不是农户啊。您,您怎么”
    “我家将军刚才可说过只有农户才能分配田亩?他说凡是唐州、南阳、方城三地的百姓,不论身份皆可以分到田亩。”
    王小春看不惯薛贵动不动就目瞪口呆的样子,刚忙站出来堵住了他的嘴。
    “将军,将军,您真是我们三地的大恩人啊!”此时的薛贵已经是泣不成声,一边用袖口抹着泪水一边说道:“此举一出,我敢说临近叛军控制州县中的百姓都会争相向三地涌来。若大唐的将领都像您这般,我大唐收复失地,平定叛『乱』之日将不远矣!”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位便是不变的真理。除却士子,农户便是最尊贵的阶层,而居于四者之末位的商贾地位远远低于农户,甚至没有入朝为官的资格。
    而现在,现在李将军竟然尝试打破这种故有的模式,走一条崭新的道路。
    薛贵仿佛看到了一张繁盛无比的图景,在不远的将来唐州一带有良田数十万亩,百姓更是富庶强悍,敢于向骁勇善战的叛军主动发起攻击。
    因为他们是唐人,因为他们是唐人!
    ps:关于田亩制度不想说啥了,我也懂得不是很多,其实我对于安史之『乱』的平叛一直持有的看法就是这样,高筑墙、广积粮。毕竟当时叛军实力确实强于中央,这你得承认。但我打不过你,还耗不过你吗?
 第六十章 尚农(四)
    这几日在唐州一代出现了空前出奇的景象,往日端坐茶馆酒肆胭脂铺里数铜钱记账本的商贾们纷纷携着儿女以及临时雇用的短工来到琦水河畔的无主荒地翻起了土。虽然现在早就过了播种的时节,但这些商贾却乐此不疲的翻土施肥,悉心打理着这些并不属于他们的田亩。
    这可是引起了不少周遭农户的关注,要知道便是他们自己都不会在此时去琦水畔荒地翻土施肥,一来这些土地原先的主人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去淮南了,这些土地按照大唐律法理应归属于朝廷,他们便是强行在上面耕种,这些田亩也不会划归到自己名下。二来,现在这个时节便是粟子也来不及补种了,就是翻土施肥要想播种也得赶到来年,便是划给了你又能如何?
    最关键的是,做这些农活的还是往日眼里只有肉好的商贾。他们不待在城中铺子里迎来送往,出城到荒地里凑什么热闹,有力气没出使了?
    渐渐的商贾中邪集体躬耕田垅上的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临近的农户聚集到琦水河畔,观看着百年一遇的景象。
    而那些商贾则似全然不在乎农户的注视,仍自带着短工一遍遍的翻着荒地,施着肥料。
    最出奇的是,这还不算完,等到商贾们的热乎劲完了,唐州一代的主事李将军竟然带着一众亲兵亲自来到田垄上开始翻土施肥,还忙的不亦乐乎。
    一些好奇的百姓便上前询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将军大人已经在城中颁布了新的田亩规策,要将琦河河畔的田亩和白羊原后的一片荒地悉数分配给这一代的百姓。
    这消息一下便在庄户汉中炸开了锅,称颂李将军是活菩萨的声音此起彼伏。
    大伙儿之所以之前对那些荒地不感兴趣,一来是朝廷有明文规制无主荒田籍没归官府所有,谁敢打它的主意?二来是近来叛军大有向唐州一带进军的趋势,能不能保住自家的田亩还是两说,谁还有心思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
    而现在则不然,据说叛军大将孙孝哲麾下的一名小喽喽企图打唐州城的主意,不知死活的领了五千骑便来攻城,被李将军率领三千骑一击而溃,李将军斩首一千余骑,俘获五百余人。
    那小喽喽连滚带爬的逃回了登封,竟把李将军夸得有如天神一般,至此之后叛军再不敢主动来唐州挑衅了。李将军却不满足于此,趁着叛军心悸之时一举攻下了南阳、方城二地,形成一三角区域。
    有这么一只钢铁之师守卫家园,他们又何必把叛军放在心上?李将军可是说了,不战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就不会倒下!
    而至于前者则更不需要担心了。如今就连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都仓皇逃命,长安城更是被叛军攻占,朝廷都快没有了,规制还顶个屁用?
    如今这世道啊谁的拳头硬谁的话便是规制,在这唐州一带谁的拳头硬?当然是李将军了!
    别的地方不敢说,在这唐州的一亩三分地,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圣旨!既然他说来大伙儿都有资格分到一块荒地,那大伙儿为何不去申领,身为庄户人,谁还曾想自家的田亩多不是?
    抱着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农户就近前往县衙中,满怀感激的从江淮团练军的军官手中领取地契。从此以后,他们每人就分到了二十亩的荒田,官府里每年抽取的份子又只占两成,只要不遇到荒年,大伙儿便能舒舒服服的过一个好年,兴许还能攒下余粮来。
    人啊一旦有了念想便会更为卖力的奋斗下去,为了青春,为了生活。
    一些细心的百姓甚至探听到了州县衙门正在募集乡勇的消息,在了解了相关的优待后,一些青壮甚至跃跃欲试了起来。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的人在与自家婆娘商量之后都『摸』了『摸』后脑勺,将此事抛诸脑后。但仍不乏一些胆大的壮汉按照要求报了名,在指定的日期前往县衙应征。
    一连整月的训练挨了下来,除了身子稍显疲惫外,这些农户完全没有什么负面的反应。而除了一日一餐的免费饭食外,他们每人还依据不同的训练表现分到了不同数量的田亩,大约是五到二十亩不等。
    这可是顶天的好消息啊,参加乡勇不仅可以混到免费的饭食还可以意外得到奖赏的田亩,至于参与的训练庄户们就当做是强身健体了。
    至于上阵杀敌的事情他们丝毫不担心,有那么多正规的军卒在前面顶着,怎么也轮不到他们扛起大刀长枪拼命不是?
    换句话说,若真拼到一万江淮团练兵尽亡的地步,那大伙儿也不能坐以待毙,怎么也得和叛军拼上一阵子啊。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稳赚不赔的事,好处尽让自己落了,不干才是傻子!
    那些得了田亩赏赐的庄户汉回到家后不免要向自家婆娘说项,而女人家又都是些碎嘴絮叨的主。这些女子在村头巷尾这么一闲聊啊,全村的女人便都清楚了。
    有这等好事,女人们如何会瞒着?她们纷纷迫不及待的将者好消息说给了自家男人听。听了自家婆娘的絮叨,那些起初对应征乡勇不屑一顾的男人纷纷眼红了起来。
    女人们此时不免会怂恿上男人们一次,说些不争馒头争口气之类的话。村里这个年纪的男人,有哪个不是血气方刚的?经由婆娘这么一怂恿,汉子们第二日纷纷跑到县衙里报了名,按了手印。
    这么一遭下来,等到八月底时,李括在三地所征集的乡勇人数竟然已经达到了五千余人。算上一万的江淮团练军,李括手中所掌握的军力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本就对李括心存忌惮的叛军将领在探听到李括的这一番征兵举措后更是心有戚戚然,丝毫不敢再动进兵唐州城的念想。
    日子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乡勇们收完麦子后便彻底落了闲。在征求了他们的同意后,李括决定将每天半日的训练改为整日,虽然在训练强度上乡勇的『操』练还无法与正规军队相比,但所训练的内容却是一模一样。
    骑『射』、步『射』、近身持械格斗、阵列演练、在李括眼里,一样都不能少!
    因为他们此时是乡勇却终有一日要持刀披甲走上战场,为了守卫家园,守护亲人与叛军作出殊死搏斗。
    这,是属于一个男人的责任!
    ps:这,是属于一个男人的责任!
    第六十章 尚农(四)
 第六十一章 攫骨(一)
    李括在唐州、南阳、方城三地奉行的屯田政策很好的贯彻了下来。
    大量无主的荒地在铜武营各级军官的主持下被合理分配给了三地的百姓,新募集的乡勇经过初步的训练,精神面貌大有改观,战力也较之前有了不少提高。
    虽然现在这支江淮团练军无论较之朝廷军队还是叛军都显得有些羸弱,却不妨碍三地百姓对这支军队,对李括本人满怀爱戴。
    在这些百姓看来,生在『乱』世最重要的事便是更好的活下去。谁能让他们更好的活下去,让他们的土地家园免遭战火摧残,自己便会毫不犹豫的投靠他。
    活着,这是一个多么平凡多么伟大的要求啊!
    与此同时,李括将从安西带回的老军匠召集到了一起,命他们务必在十月之前赶制出一批长枪和铠甲。这些东西当然是给新征集的乡勇准备的,这近十年大大小小战役打下来,李括对军械甲胄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有些战役可以通过精妙的战术和勇猛的信念取胜,但甲胄军械的决定『性』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这一点在乡勇身上将会被无限放大!
    虽然自己带出过不少精兵,但那些多是经历过数次生死大战的老兵,是见过血的勇士。这些乡勇虽然底子不差训练也算刻苦,但要想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把他们变成一只铁军显然是痴人说梦。李括没有时间慢慢带着乡勇磨砺,也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所以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在别的方面补强这支预备军,让他们变成一只可以随时抽调入战场的后备力量。
    而这补强方法理所当然便是增添精良甲胄。优良的甲胄可以很好的保护士卒的生命,这一点在大唐军官等级制度便可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