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生指南-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刀是用来使的,张昭看了一会儿,伸手纠了根头发下来——吹毛断发之说,大汉国很流行。

张涵笑眯眯地看着祖父在那儿试刀,这刀一出来,他就试过了,别说是吹毛断发,就是普通的炒钢刀,也是一挥两断,自身却分毫不损。

说是让李胜忠休息几天,结果,张涵第三天就找上门去,一连折腾了七天,才打造好了这口刀。

由于作为原料的灌钢碎块含碳量较低,坩锅钢非常柔软。李胜忠不得不又去炼了几锅坩锅硬钢。

按李胜忠的说法,应该先将硬钢锻成小块,积叠锻合后,再横向、纵向反复折叠二十四次,此后便与软钢一起混合锻打,反复折叠十二次,才能成就一口宝刀。

说白了,这就是著名的百炼钢技术。

张涵可等不了那么久。他的本意就是拿着一个实物,更有说服力。对宝刀,他倒不是很放在心上。于是,在他的压迫下,李胜忠心里嘀咕着“糟蹋东西”,就简简单单的用软钢与和硬钢配合着,三层积叠锻合(一般应是三十层),横向、纵向反复折叠三回,再反复折叠了三回,速成了这口宝刀。

好在钢好,工匠手艺好,成刀品质也是很出色的。

李胜忠随便打打,就成就了一口宝刀,一想假如认真些儿……不由自主就手痒的不行。张涵炼得这些儿钢出来,眼下也没有什么用场,只是想先炼出来再说。所以,李胜忠强烈要求打造几口宝刀,张涵也就半推半就的应了下来。除了要求保留部分钢材备用外,张涵都留给了李胜忠。

张涵的不放在心上,主要是考虑效率问题——数量胜过质量是大势所趋,并不是说张涵对宝刀没有兴趣。张涵身为一个男孩子,又苦练了十年武艺,时至今日,他身上还带着六十斤的负重,没兴趣才是怪事!

顺便说一句,李胜忠在淬火、回火的时候,张涵完全没有开口的余地。他就知道两种淬火液——牲畜的尿液和脂肪。但是,张涵已经看过作坊铁匠们在这方面的表演了。

在那个夜晚,李胜忠又给他演示了第三种——他在刀身上涂了层粉末,又在其上厚厚覆盖了层‘泥巴’,然后放到了炉子里。他一边全神贯注的观察着火焰,边用手试探着水的温度,并指挥儿子加冷热水调节温度,待刃体烧至正好时,李胜忠一伸手,便从炉中将刀抽出,用力一挥,一下将刃体全部没水中。

李胜忠身家性命都寄予张涵之手,张涵又在冶炼钢铁上远远超过了他,因此,李胜忠在打刀的时候,也不避着张涵。

在水雾缭绕中,张涵见证了一口宝刀的诞生。他对李胜忠所做的一切甚是好奇,却知趣地没有开口询问。如果他开口询问,李胜忠是不会拒绝的,但心里多少会觉得不舒服。反正,人是他的,张涵也不着急,早晚有知道的时候。

张昭尝试了吹毛断发后,又用支大毛笔试了试刀刃的锋锐,竹笔杆无声地断为两截,他手上竟没感觉到阻力。

张昭愈觉此刀不凡,四处搜寻,他这屋里还真没有什么适合试刀的。

张涵前来‘献宝刀’,对此自是早有准备。他上前两步,推开了窗户,刘文标在院子里已经摆好了两个靶子,一段径尺粗的木头,一个稍细的竹筒,里面盛满了铁珠。

……

张昭爽过之后,收拾好环首刀,转眼便恢复了文质彬彬的老朽形象,好似刚刚矫健的身姿是张涵看花了眼。

趁着张昭印象深刻,张涵抓紧时机陈述了他在冶炼上的‘丰功伟绩’。

张昭微笑着,听他说话,恰到好处地点头赞许,他很享受这个气氛,自从张涵去了族学,好长时间,没有好好说过话了。直到张涵的讲述告一段落,张昭才回过神来。

“嗯,你有什么打算?”

张涵很不甘心的。可是,别看钢铁是现代工业的骨架,在农耕时代还真没有多少用途。唯一需要使用大量钢铁的,就是制造武器——甚至,武器使用的精钢也是有限的。况且,张家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大批生产武器。

好不容易能炼出优质钢材,却不能使用,派不上用场,真是令人不爽。不过,张涵已反复思量过了,只能如此。最多,制造三五把宝刀、弩和宝甲之类,自己留用两把,其余拿去送送礼。

“孙儿考虑,张家从来没有向外卖过铁器,如今也不必向外出售铁器……”

张家挣钱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不差这一点儿。冶铁总是比较敏感的,颇类似后世的军工,张家已经够惹人注目的了,不用再在此处出风头。

“从张家目前的情况看,用铁主要有几个方面。

用铁最多的,是农具。农具不需要好钢,绝大部分使用的是熟铁,只有在犁尖等部位,才使用少量炒钢。

……”

农具对铁几乎没有要求,还按原来处理即可。这里可以忽略不计了。其它用钢铁的地方,还有采矿和家兵。

这两个地方,对钢铁的要求就要高许多了。采矿工具需要坚坚固耐用,武器的要求还更高些儿。两者以前一直都是炒钢消耗大项。

现在,这些当然不是问题了。

现在,张家有能力为之更换更好的工具和武器了。

张涵也知道,制造坩锅钢的技术一定要保密了,肯定是没戏。关键在于,是否更换成灌钢造?

从保密角度看,自然是不更换好。但是,更换了势必会增强家兵的战斗力,并提高采矿效率。

张涵把这番意思说明白,张昭也有些犹豫,这事有利有弊,他得权衡下。

“小涵,对这几种炼钢术,都有多少人知道?”

这可得想想,张涵一边回想,一边述说了起来。

“嗯……

炒钢术,参与的人多了。这个,估计瞒不了作坊里的人,想知道的,都能知道。

灌钢术,只有王冠全他们六个……不,是七个人参与了,都是有经验的铁匠,我叮嘱过,不会乱说话的。

坩锅炼钢术,因为要烧炉鼓风,在场的人就比较多了,少说也有几十人。

不过,对整个过程有全盘了解的,只有六伯(张廷方)和李胜忠父子。了解炼钢过程的要多些儿,有六个人;了解制造坩锅的,只有李胜忠父子和陶子春(制陶瓷的好手)。六伯应该知道一些,但不会了解详情。

我已经把配方和实验记录都拿回来了,又叮嘱过这三人谁问都不许说,应该不会有问题。

……”

张昭听到此处,赞许地点点头。

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这是应该的。张廷方不会去问,如果张廷方去打听,那就是他的不对了。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晚上还有……哦,今天是星期日,所以,晚上两更,十二点也会更新半章的。

对了,忘了说个事了,诸位有没有多余的月票……汗!不是我要,月关大大正在冲击最高月票(大概是这东东),有的话,拜托去投一票,前一阵月关帮忙宣传,给了我很大帮助,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

投完了回来说一声,没别的感谢,十个精华奉上。

本来想说多更几章,但最近以来码字速度平平,实在不敢说这话。反正,能多更,我一定会多更的。拜托诸位了。

第二十八章 钢铁'下'

张涵话一说完,张昭的眼光就落到了坐在旁边的项让身上。

“一炉能出多少灌钢?”项让是个多聪明的人,不待张昭开口,就主动说话了。

“五百斤。”

“如果就王冠全他们七个,一天能出多少炉?”

“这就说不好了,冶炼炉使用一段时间后,便需要维修保养,更换炉衬。如果不考虑这些,原料供应也充足,一人一天两炉是不成问题的。

平均下来,我估计每天约在十炉左右。”

张涵对此如指掌,略一盘算,便拿出了准确数字。

“这么说来,一天就是5000斤了。”

“既然如此,采矿的部分就暂时不动了。人多嘴杂容易生是非。

近期先攒些儿原料,待小郎君估摸差不多时,便开始灌钢。就是这七个人,花上三四个月,能出多少就多少,把家兵的武器都换了,就可以了。

家兵本来接触就不多,不了解情况,至多只知更换了好武器而已。

……”

张昭听的连连点头,采矿的日常消耗很大,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而家兵的日常消耗很少,这回更换完武器怎么也能使上十年八年的,保密就容易多了。控制一下换装速度,陆续分批次进行,也就是了。

话说到底了这里,这事就算定下来了。

张涵便不再多说,继而说起另一个话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张涵身为驺县张家的长子嫡孙,又深受张氏董事长(张昭)和张家CEO(张王氏)的宠爱,自有人愿意讨好他。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上计的季节。县里要向郡国上计,郡国要向雒阳上计,张家拥有的各个新老农庄也要向张坞上计——报告一下今年的帐目,并把需要上缴的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

鲁县位于泗水南岸,张家在鲁县新买的农庄位于泗水北岸,也属于鲁县管辖。这是一片丘陵地,地势较高,距离泗水有段距离,因为缺乏灌溉水源,一直荒无人烟。不过,有水车就不同了,张家在此地也买下了大片土地,建立了农庄。在购买时,张家略施手段,县吏便把附近大片山地都划入了其中。

鲁北庄是个新开垦的农庄,在最初两三年,注定是难以高产的。鲁北庄的管事田国胜是个伶俐的人,开垦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但张涵喜欢各式各样石头和植物,在张家是众所周知的。命人顺手收集一些儿杂七杂八的东西,是惠而不费的事,田国胜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讨好的机会。

于是,在去年秋天,田国胜前往张坞上计的同时,一批石头和植物也一同被带到了张坞。

族学里井井有条,《故事集》也告一段落,张涵正好处在少有的空闲时期。在收到这批礼物后,张涵很高兴,立刻抓紧时间制成标本。毕竟,植物是不能久存的。

田国胜惟恐有遗漏,很是下了番功夫。可惜他所收集的,绝大多数都是张涵已有的。寥寥无几的新物种,张涵也不清楚其有无价值,只是顺手记录在案。真正的发现,却是在石头标本上。

石头标本都是张涵已经拥有的。不过,在众多的石头中,张涵还是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惊喜——几块赤铁矿石的品位相当不错,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几块优质煤块。

对于这样的信息,张涵非常敏感。卞东庄的煤矿还可以,但铁矿品位不好,开采久了,也愈发艰难。经过这么长时间对冶炼工艺的改进,铁矿开采已经成为限制张家钢铁产量的瓶颈了。

张涵与张廷方商议过后,立刻向鲁北庄派出了勘探人员。与此同时,张涵还向张昭和张王氏通报了此事,自然得到了大力支持。

此时,张家勘探人员更多是凭借经验,勘探手段很落后。他们组织人员,每间隔一段距离,就挖掘一个五六丈深的深洞。在挖到了矿层以后,就一直挖下去,看看矿藏的储藏情况如何。由于勘测手段落后,十几个人忙了大半年,最近才出来结果。

“……,结果非常好。煤矿的分布很广,煤的质量也是极好的,非常适合炼焦。

铁矿是赤铁矿,分布不如煤矿多,在相隔一段距离后,便深入地下,所以孙儿没让他们继续勘测。但是,就目前勘测到的储量就已相当可观了。更好的是,赤铁矿品位不错,比卞东庄的要好,铁含量基本在一半上下,稍微筛选下,即可进行冶炼。

……

唯一遗憾的是,鲁北缺乏固定的水源。

孙儿已令他们勘测地形,准备在合适的地点修建一座水库。

……”

鲁北不是没有水源。然而,无论是选矿、冶炼,还是水排鼓风,都需要大量的、稳定的持续水源。光靠泉水和溪流,是不可能维持生产的。因此需要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水库。此外,还有高炉、烟囱、水排、道路、铁矿和煤矿的矿井等一系列设施,也需要在搬迁之前建好。

“目前,已经选择了几个不错的地方,……”

“地点你去看,有合适的地方,你决定就好,……”

张昭对张涵最近的表现很满意。

“是的,孙儿定不辜负祖父的期望。”

张涵赶紧应了一句,但他今天想说的并不是这个,铁矿只是个引子。

“孙儿和六伯商量过了,鲁北的条件这么好,不如把冶炼作坊搬到鲁北去。当然,这需要分批进行,明年年中先过去一批,看看如何。可以的话,后年再一起搬过去。”

张昭轻轻点点头,这也是应该的。

“卞东的铁一般,但煤还是不错的,又距离鲁北、海曲、卞南和张坞都不远,可以把那里的石灰窑、水泥窑和砖窑扩建一下,并保留了一个小型炼焦窑,以供应琉璃窑。”

张涵轻吸了口气,嘴一张露出八颗半牙齿,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容。

“此外,孙儿想,冶炼术可以改进,其它的也应该可以。可是,孙儿有族学在,又脱不开身。所以,孙儿想要些人手,都集中到卞南庄,以方便孙儿尝试一下……”

张昭一见张涵的笑容,就知道,这才是今天的戏肉。

“你想要哪些人?”

“要不了几个人。冶炼作坊那里,把参与灌钢术和坩锅炼钢术的,都划过来,也方便保密;琉璃窑那里挑几个的,陶瓷窑挑几个,炼焦窑挑几个,还有手艺好的木匠,也得要十几个……”

张涵见祖父没有反对的意思,舌头立刻灵活起来,一连串的报出了自己的要求。

张昭盘算了一下,百十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给了张涵也无所谓。如果换作外人,张昭早就把他处理掉了——张家如今已不需要这样一个人了。但是,张涵可是亲孙子,人又心善,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对张家不利。张昭也就随他去了。

张涵哪里知道,就这么转眼的工夫,张昭就想了这么些,见祖父答应了,他心中十分高兴。

张涵的小作坊——大汉国驺县张氏研究中心——就这样成立。在随后的几年里,小作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把张涵许多梦想中的东西化为现实。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半夜还有一更。

第二十九章 卞南庄'上'

几天以后,张涵又一次到卞东庄办事时,顺便接走了李小二。李胜忠非常高兴,但他这回的表现得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