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是光绪皇帝的“原创”,博闻强记地谭延一听便辨认出这是皇帝复述康有为《上清帝书》中地句子。不能否认,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产生地效果之后。天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对康有为的“豪言壮语”所鼓舞。几乎所有的年轻士人对此都深信不疑,不过这只是“绝大多数”、“几乎”而已。至少谭延肯定除了自己之外,翁同是绝对不信的,不然他不会在《定国是诏》中大谈教育,而少谈官制改革等敏感方面的内容。
    对于中国能否走向富强,谭延对此是深信不疑的,随着他手中的实力越来越爆棚。在晚清这潭官场浑水中简直是如鱼得水的时候,他越来越坚信如果按照自己心中的既定路线走下去,不敢说“三年强国”,但“三十年让中国成为一流国家”还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康有为地“三年强国”之论断,谭延不知道康有为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从这句话上,如果他康有为是个单纯的学者也就罢了,不过要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还说这样的话,那谭延也只有将其归为“政客”一列,因为只有政客才是投机主义者。用这样的煽动性语言来开出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朕一定要见康有为,一定要见!你们…………谁拦,谁就给朕退下去!”光绪皇帝用非常坚决的口气说道。
    没有人说话,刚毅只是在嘴角露出了一丝不屑的冷笑,翁同的眉头更加紧皱了一下,而剩下来的大多数人,差不多都像谭延一般没有任何表情,就像一根木桩一样立在大厅中。
    翁同知道所有地人都在看他,谁都知道他和康有为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知道康有为的《上清帝书》都是通过他的路子流到光绪皇帝手中的。甚至《日本变政考》是光绪皇帝让翁同亲自抄录的。翁同知道在这个时候,别人可以沉默,而自己是绝对无法沉默的,他略微沉吟道:“康有为现在是六品工部主事,召见他,与规制不符,皇上……”
    “这个容易!让他在总理衙门上行走。赏五品衔!另外,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等人,充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光绪皇帝依旧非常兴奋的说道,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翁同的犹疑,或者说他是故意的忽略了这个与自己有着最亲密关系地老人对此的态度?!
    “这……”翁同更加犹豫了。
    “启禀圣上,康有为以六品工部主事迁总理衙门赏五品衔,这赏五品衔臣无异议,只是总署乃国之重地,机要所在。据臣所知。康有为只是在工部挂职,并没有一天从政之经历,况且总署要地若调一能力出众之人,臣是欢迎的,不过康有为……恕臣并未看出他有何出众之表现!其总理衙门行走也不实五品衔能够当的,不说总理衙门行走,就是章京也要五品衔……”正在翁同犹疑,光绪皇帝兴奋之际,谭延趋前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康有为新任命的反对。
    光绪皇帝听后一愣,看了看谭延后说道:“如果朕没有记错。状元郎和康有为是同年?!”
    “圣上没有记错,臣是康有为的同年,不过臣在举人之时就已经是四品军机章京,是通过内阁考试的五品章京经过吏部考核之后升任地……臣不才添为总理大臣,也是要经过层层考核才一步步走来。由军机处转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四品章京任总理衙门行走。这还是当年甲午善后的一时权益之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机要重地,臣很难想象一个只有挂职的人能够得入。恕臣无法遵旨!”谭延面目表情的说道。
    谭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为官经历很少有人知道,不过他能够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是李鸿章和恭王奕联合做保的,甲午善后为总理衙门行走,而胶州湾中德军事冲突谈判升任总理衙门大臣…………他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直都是“挂单”,他也从来不再总理衙门出现,所有人几乎都已经把他这层身份给忘了,不过现在提起来,众人才发现原来笼罩在谭延头顶上的光环可真多啊!
    仿佛得到了什么启示,刚毅也站出来说道:“如此草率提拔康有为,臣等不服!”“啪!”光绪皇帝用手重重的拍了桌子厉声说道:“朕看重的人才难道还要你们来指手画脚么?!刚毅、谭延!你们退下!”
    刚毅脸色大变,连最起码的君臣之礼都没有,直接挥袖而去。
    而谭延则跪下来将自己地顶戴花翎拿下放到身前淡淡的说道:“圣上如果强制把康有为安排进总理衙门,臣也无话可说,不过臣只要一天是总理大臣就绝对不能看到康有为在总理衙门这样的重地行走……若圣上一意如此,臣唯有辞去这总理大臣之职!”
    说完跪安之后,谭延留下了地上的顶戴花翎,就这样光着脑袋走出殿外,而留在殿内的群臣和光绪皇帝都是目瞪口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走出乾清门之后,谭延也松了一口气,他在养心殿内强硬阻止康有为升迁的态度恐怕出乎所有人的地意料之外,此举也是他根据光绪皇帝一意启用康有为施行变法新政的态度而临时所为。他并不是非常冒失的故意顶撞光绪皇帝,就算明知道慈禧太后是中国地最大的决策者,光绪皇帝是个不能当家作主的皇帝,但光绪皇帝再怎么样也是这个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贸然顶撞皇帝的后果不用说也是非常严重地。
    自从杨锐等人和一批御史不断上书建议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以来,他就一直想着怎么找机会在一个足够有分量地场合下“表明”自己对康有为和维新派地“态度”。而今天光绪皇帝打算冲破重重阻碍要召见康有为之时,谭延意识到这是一个最佳地机会。因为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任命有着很大的漏洞,偏偏还安排到了总理衙门,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昨天同样是养心殿议事,一场诡异的人事任命让谭延意识到户部,这个作为北洋头上的枷锁终于被打开,他已经就有彻底中断他和翁同之间政治交易的想法…………没有户部的卡子,所谓的“帝党”就已经失去和自己谈价钱地根本。更何况康有为和《定国是诏》都标志着谭延记忆中的维新变法已经开始,维新变法还有一个别称…………“百日维新”!
    历史上在“百日维新”中扮演很重要角色的袁世凯已经被谭延踢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光绪皇帝也休想从自己手中借到一兵一卒,而维新变法对于自己手下的留德士官系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帮政治猪头现在还想着怎么撺掇自己干脆推翻这个王朝呢!
    “如果历史上光绪皇帝没有铤而走险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那会不会发生那场著名的宫廷政变?!”谭延心中很清楚,依照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人激进的性子,维新变法失败地结局是肯定的,不过要是没有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给了慈禧太后口实,这场变法会不会延续的时间长一些?!
    一场由激进派领导的变法。特别是变法的老板没有相应的权力的时候,在中国这么复杂的环境下,失败几乎是命中注定。谭延知道自己要什么,变法成功失败对他而言都是无所谓的,就算成功了,他也不像成为一个奴才,这样的中国即便是解决了一时地问题,在以后还会有更大的问题出现…………至少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说一个少数民族能够永远的坐在统治者的位子上,清朝的二百多年已经是够逆天的了。
    谭延关心的是这场变法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他也就越有利。而此时他的表态也彻底绝了帝党对他地“军事幻想”,帝国政坛上的夺权风波中,帝党首先被圈定在“政治斗争”的层面上。当然今天的举动相信会有人告诉慈禧太后,至于老太太怎么想,又该如何做,这是老太太的事情。
    总理大臣是正一品大员,在行政上比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要高半级,这是个清贵地位子却没有多少实权。对于信奉“谁地拳头大谁就有理”的谭延,这个位子实在是有点鸡肋,尤其是他在得到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更是可有可无…………自李鸿章时代开始,中国真正地外交中心始终是直隶总督衙门。李鸿章时代过去之后,谭氏父子依旧用实力和作为保住了这个外交中心,总理衙门不过是个花架子,真正操纵中国外交的还是直隶总督衙门。
    用一个正一品鸡肋官职来换取慈禧太后的信任。并且借此彻底和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等维新党人划清界限。彻底打消他们对军事夺权的幻想,不能不说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三章 接风
     更新时间:2009…1…11 2:34:38 本章字数:5246
    谭延不惜牺牲总理大臣的职位也要阻止康有为进入总理衙门的事情,对于朝野上下都是极为震惊的事情。在这件事上虽说康有为在中国读书人尤其是年轻士子之间的声望非常高,可以用一面旗帜来形容,但是谭延却没有招来一片骂名…………中外大部分的报纸都对谭延的辞去总理大臣一职表示了惋惜,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举动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外交部中怎能突然由皇帝的任命来安插一个从来没有为政府工作的人进来?
    别人不说,就是谭延自己的总理衙门的生涯,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从中书舍人至四品军机后入总理衙门行走,三年才因为甲午善后和与德国谈判得总理大臣之位,这样的资历绝不是康有为所能够比的。
    而谭延回到天津正是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更是在报纸记者面前直言:在当今中国,主持新政最有资格的人莫过于正在半道上的信任军机大臣张之洞,而绝非是没有一天从政经验的康有为。甚至他认为以《上清帝书》中的“三年强国”而言,面对中国如此复杂的政局,这纯熟一派狂言,没有任何价值!
    为了反驳谭延的对维新派的言论,康有为等人在报纸上立刻做出了反击,当然他们推出了帝师翁同,以此来弥补维新派中没有资深从政者作为核心地缺憾。不过作为维新派一面招牌的翁同同样也有一个致命的缺憾…………也许是受到哥哥经历的启示。翁家后人入仕之后从来都是走得“高端路线”,他们通过科举之路过关斩将之后,就走翰林一路向上爬,绝对不会跑到地方上去任职,而翁同的官宦生涯中缺地就是地方官的从政经验。现任内阁学士的翁增源也是状元出身,同样也没有地方官经历,可见翁同家族对数十年前发生的那场从天而降的惨祸可谓是刻骨铭心。
    若是别人也就罢了,可是康有为他们面对的可不是仅凭三言两语就可以折腾的热血沸腾的光绪皇帝,谭延作为北洋的新一代首领和谭钟麟时代地北洋中坚人物,在直隶三省所做的各种改革和惠民政策已经让直隶、山东和以前盗匪横行的河南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模范省。诚然直隶三省和北洋海陆军事力量的提升与朝廷财政与直隶总督衙门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是有些事情绝对不是你有银子就可以干成地。
    有银子不算什么,舍得花银子也不算本事,关键是将银子花到点子上。而谭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此。论筹集银子的财路和大手笔的投资,放眼全国还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肩的,至于会花银子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不会花银子,以现在的造舰成本,恐怕朝廷投下的海军经费根本不可能会组建今天初具规模的北洋海军。就在康有为的各种新政主张还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在谭延地主持下直隶三省已经建设的有声有色了。尤其是教育,论学堂的数量、质量还是待遇,在全国已经找不出能够相比的第二家来。
    张之洞此次进京并没有走传统的水陆,而是乘船至湖北武汉,直接在武汉上火车。这一次张之洞北上可谓是踌躇满志,谭延在天津面对全国记者对自己的辞官和对全国马上就要展开的新政所发的言论,他在武汉下船的时候就由辜鸿铭拿着报纸给他读了。对于谭延说在中国有资格来做这新政首脑唯有张之洞的言论,张之洞本人内心是极为高兴地,殊不知张之洞手里有多少斤两谭延心中是再清楚不过了。
    不管慈禧太后心中对张之洞本人的任命是如何打算的,谭延必须都要做最坏的打算…………他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封建皇权下的政治斗争向来都是腥风血雨地,而晚清地政治也不会独善其身,至少他知道历史上的庚子事变,慈禧太后为了脱身,可是杀了不少人,这中间不乏昔日曾经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地大牛。
    官场险恶是老头子教谭延为官之道的第一首要,就算现在他手握重兵,不过亦要防范政敌狗急跳墙…………光绪皇帝连对慈禧太后都敢动刀子,情急之下要了自己的脑袋这绝非玩笑。自己又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万人敌的大牛,就算再厉害也不过是一颗子弹的事情。这比光绪的老祖宗康熙灭鳌拜要简单多了。
    事实上谭延没有将张之洞非要摆在自己政敌的位子上,节制就节制,自己造反的最低标准十万陆军已经完成,剩下来的事情不过是修修补补扩充一下力量而已,能扩充就扩充。扩充的慢些也无所谓。而像张之洞这样名满天下的名臣进京。反而对于谭延的人身安全是非常有好处的…………不计后果的干掉某个权臣这一般都是光绪皇帝这样的愣头青干的事情,像张之洞这样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老大臣一般不会这么做。张之洞节制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借着张之洞的老练来保证自己不会被光绪皇帝找个借口引到宫中一颗子弹解决问题?!
    从武昌乘火车到天津不过才三天的功夫而已,而伍轩仁坐镇上海,一收到汉阳钢铁厂总经理蔡锡勇关于张之洞从武昌上车前往天津的电报后,他就立刻将张之洞的行踪发送给天津的直隶总督衙门。作为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张之洞,谭延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要隆重的迎接这位大佬………别人也许并不清楚,他心中却很明白,张之洞此次进京拜相可以说是要替换翁同地。而且他是文华殿大学士管兵部,也就是说张之洞拜的相是实实在在的权相、实相,而非翁同的空壳子!
    三天足以让谭延做好一切的迎接准备了,晚清官场这迎来送往也是很讲学问地,像张之洞这样的地方大佬进京听用。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