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女婿-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德深以为然,一道圣旨下来,同意马文升和刘大夏此致的的折子,又飞快地选了两个新的尚书顶替上去。
  说来也怪,这么大的动作,张太后却保持了沉默。
  皇帝雷霆手段,一瞬间将所有的文官都惊住了。
  这两位尚书可都是三朝元老,在朝做了几十年官的,正德说拿下就拿下,一点也不带手软。
  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通过这一事件,正德皇帝依旧去做他的甩手掌柜。
  而刘瑾终于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相,也引起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愤怒。
  很快,刘瑾等以前正德在东宫做太子时的旧人就被文官们给丑化了,被称之为八虎。
  就连一向不怎么同文官接触的张永也躺着中枪,归类进了小人阉贼行列之中,这一点,从他的来信中就能看出。
  张公公一说起这事,就满腹的怨气。
  ……
  “一切都同真实的历史上完全一样,这历史的惯性真是可怕啊!”想到这里,苏木叹息了一声。
  其实,正德朝早年的这一段历史,是非常清楚的。
  在马文升和刘大夏的辞职申请被正德准了,这两人离开历史舞台之后,正德皇帝和文官集团们的矛盾彻底爆发。
  在意识到皇帝不是那么好对付之后,文官们空前团结,又闹出一场巨大的风波。
  在这场风波中,内阁冲锋在最前头。估计是已经知道马、刘两位尚书的离职是刘瑾所为。于是,内阁的矛头就对准了刘瑾等八人。
  可惜,在宦官和文官之间,正德选择了前者。
  最后的结果是,内阁三老中的刘健和谢迁黯然辞职,刘瑾笑到了最后。
  其实,这样的结局,苏木是不想看到的。怎么说,内阁三老和他关系不错,又有师生之实。本打算写封信去提醒的,可想了想,未发生的事情怎么可能拿来说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况且,正德皇帝和内阁之间的矛盾涉及到君权和相权之争,贸然涉足其中,搞不好要将自己填进去,那就不划算了。
  ……
  到时候,如果真如真实历史上那样演变,苏木远在陕西,也只能做个看客,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过,今日突然想起要给胡顺弄个爵位,也好传给自己儿子这件事,苏木突然有了个想法:这不就是一个大机遇吗,如果处置得当。叫胡顺立个大功,国公虽然不至于,一个伯爵还是有可能的。
  这个机遇就是宁夏安化王叛乱。
  如今,胡顺不正在陕西吗,如果他能够插上一手,甚至一举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劳,一个爵位是跑不掉的。
    
    
第六百八十七章 历史或许可以复制

      安化王,是明朝庆亲王的一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袭封安化郡王,封地在甘肃安化,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甘肃庆阳县。
  不过,明朝的王爷封地和王府却是两回事。
  如今的安化王叫朱寘鐇,他的王府,则在宁夏银川城内。就好象宁王的封地在辽东,但人却住在南昌。
  据历史上记载,此人素有反意。实际上,明朝自成祖靖难开了个坏头之后,地方上的藩王们大凡有几分志向的,都将谋反做为毕生理想。特别是在正德年间,正德皇帝以少年而为天子,加上性格顽劣,同文官集团势成水火之后,更是蠢蠢欲动。
  正因为正德皇帝和文官们的矛盾越来越大,所有,在百官和天下士子的口中,这个少年天子就被他们不断抹黑,成为一个古往今来一等一荒唐、胡闹的昏君。
  好象,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然是昏天黑地,遍野哀鸿。朝廷,江山社稷已经走在崩溃边沿,只需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自然是群起而响应。只需有人伸出手去轻轻一推,这面墙壁就会彻底坍塌。
  于是,终正德一朝,地方藩王们的反叛好象就没停过,淮王、安化王,到最后的宁王。
  也正是这个缘故,正德以后,朝廷终于加强了对王爷们的监视。不许藩王过问地方政务,王府侍卫的数量有严格规定,并派出官员驻扎王宫,没有他的命令,藩王不得出城一步。
  到明末时,藩王们终于被朝廷养成了猪,对于中央再没有任何威胁。
  大约是正德年纪实在太小,又被官僚集团和文人们不断丑化,地方上的王爷们终于被相信了,觉得这就是一个荒唐小儿,要想打倒罪恶的正德昏君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可真到起事时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但各地军民在镇压反叛时万众一心,而且,这黄口小儿一样的正德皇帝无论是军事才华还是政治手腕,都非常厉害。
  这才发现,他们都被文官们给骗了。在文官和读书人口中,这朝廷就没让人满意过,这世界总是充满黑暗的,这朝廷满是小人,腐朽透顶。可当到你真正起事,才发现朝廷的力量空前的强大。这个时候,叛军才明白,说皇帝和朝廷的坏话根本就是文官们搏出位,吸引人眼球的一个手段。自己是被他们给忽悠了,公知害人啊!
  真实历史上的安华王也是因为看到文官集团和正德皇帝势成水火,而皇帝也被世人描述成一个小丑,这才觉得自己如果起兵,肯定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特别是在刘瑾的军制改革之后,军队人心动荡的情况下。朝廷只怕连组织起一支平叛的军队都难的情况下。
  事情还得从马文升和刘大夏辞职之后说起。
  两位尚书辞职之后,刘瑾大权独揽,引起了文官团体的强烈不满,也激怒了内阁。
  于是,由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谢迁领头,九卿参与,联名上书,要正德皇帝尽诛刘瑾等八虎。
  可惜,事到最后,正德皇帝在文官和宦官之间再次选择了后者,使出一系列雷霆手段,牢牢地将君权抓在手中。
  到这个时候,内阁这才知道所做的一起已经毫无用处。
  灰心失望之下,刘健、谢迁辞去内阁阁臣职务,致仕退休养老。
  如此,刘瑾总算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权宦。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刘公公这一手玩得漂亮,大权在柄,自然要做出些政绩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他是个大老粗,国家大事一窍门不通,也插不上手。早加上,通过这两次的较量,老刘也意识到文官不好对付,每和他们交一次手,可谓都是在生死场上走上一遭。心中也是有些畏惧,不肯在同他们别苗头。
  相比之下,军队还好对付些。尤其是地方的屯垦军。边军不好惹,咱就拿你们这些农民还不如的军户开刀立威吧。
  于是,刘瑾就向正德提议,从新丈量军户土地。
  原来,大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户按照人口数,分为百户、千户,归各级军官管辖。;平日耕作,一遇到战事,自备粮草器械上阵杀敌。一应军饷,都由军垦提供。
  军户所耕种的土地也是有赋税的,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几分,一部分留为军户口粮,一部分做为军费,另外一部则上交国库。
  问题是,从洪武年开始,军户的土地越来越少,到正德时,数量已经锐减到当年的三成。
  这么多土地究竟去哪里,显然不会是长了翅膀自己飞走了。不用想,也知道定然是军官们隐瞒了土地数目,将其偷偷地划到自己名下,成为私人产业。
  就苏木所知道,当初胡顺在保定做百户军官的时候,就隐瞒了大约五十亩旱地。
  明朝的军户地位低下,子孙后代不得科举,已经变成贱民。刘瑾觉得拿他们开刀,应该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文官们也不会插手。
  刘公公这次决定欺负一下老实人,为自己获取政绩。
  却不想,这一次却让安化王看到了机会。
  重新清丈军户土地自然引起军队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在宁夏银川平原这种膏腴之地,种地的利润极大。刘瑾新政一出,整个宁夏的军户都是怨声载道。
  于是,安化王就派人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突然叛乱,起事后,叛军杀官员,占领镇城,放狱囚,焚宫府,劫库藏,夺河舟,大肆勒索庆府诸王,掠夺金币万计,充做军资。同时分封将弁,把守关隘,传檄文屡次历数刘瑾之罪状,与朝廷分庭抗礼!消息传来,关中大震。
  眼见着,一场大乱将至。
  正德也紧急启用当年的三边总制杨一清,命其率部十万进陕平叛。
  可还没等到他们进陕,安化王就被人活捉了,这场**也被平息,先后不过十九日。
  活捉安化王的就是现在的宁夏游记将军仇钺。
  仇钺在安化王起事之后,诈降叛军,后来又使计将叛军主力调去东面防守黄河河防。率几百亲卫来了一个斩首行动,直接将安化王一家老小生擒活捉。
  安化王受擒之后,叛军群龙无首,自然做了鸟兽散,一场大乱就这么被轻易地平定下去。
  也因为立了这么一件大功劳,仇钺被朝廷封为咸宁伯,摇身一变从一个普通军官成为帝国勋贵。
  ……
  想到这里,苏木心中突然一动,暗想:现在马文升和刘大夏辞职,刘瑾已经彻底地惹怒了文官集团。如果不出意外,真实历史上内阁和九卿联名上书,请正德皇帝诛杀八虎的事件马上就会发生,其结果以刘健和谢迁黯然下野而告终。
  刘瑾势力大张之后,必然要开始改革军制,清丈军户土地。
  安化王这场叛乱最迟明年就会发生,到时候,倒是可以叫胡顺将本该属于仇钺的那份功劳抢过来。
  接下来,老胡可以按照仇钺的手段将安化王一干乱党尽数抓捕。
  如此,一件大功劳不就到手了。
  历史,其实是可以复制的。
  平定叛乱,论功行赏,胡顺应该能够封伯爵。
  虽说离国公位还有一定距离,却也是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这个计划苏木越想越觉得可行,要想实现,首先就不能让历史发生太大的改变。比如九卿弹劾八虎,苏木只能作壁上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健和谢迁黯然下台。
  一想起两个阁对自己的教导之恩,苏木心中突然有些内疚。
  不过,转念一想,反正两个阁老年纪也大了。就算没有这事,估计也只能在任上再干上几年。
  大不了以后多照顾一下他们的后人好了。
  想到这里,苏木苦笑一声,忍不住喃喃道:老丈人啊,若不是为了儿子,我会这么尽心尽力为你的打算吗,该着是我苏某欠你的啊!
  听到苏木的声音,坐在车辕上的赵葫芦转头问:“大老爷,你在说什么?”
  “没什么……”苏木沉吟片刻:“葫芦,我且问你,胡顺胡老爷现在什么地方?”
  赵葫芦:“大老爷你忘记了,胡大老爷上次带信过来说,他老人家如今正在宁夏中卫巡查军务啊,说是再过上一月,就要回京城述职去了。天气眼见着一天天热起来,边境上会平静一段时间的,鞑靼人都怕人,也不知道躲到北面什么地方去了。”
  苏木一惊,然后喝道:“车驾加快速度,去银川。”
  赵葫芦:“大老爷你不是要去延安和学政衙门的老爷们见面吗?”
  苏木:“不去了,只管去宁夏。”
  如今最要紧的是先将胡顺给留在陕西,让他别忙着回北京。否则,还平什么叛啊?
  说完话,苏木还是觉得不塌实,又派了快马先走在前头,带信给胡顺,叫他先等等自己,别忙这回京城,有要紧话说。
  等快马出发之后,苏木的队伍更是日夜兼程,一路北上。
    
    
第六百八十八章 胡顺的误会

      如今正是正德三年的五月底,天气已经热得厉害起来。
  古代的道路都非常糟糕,陕北都是高原,也没有水路可走。这一路,却是行得艰难。
  差不多用了二十天,才进入宁夏境内。
  此刻,银川盆地地正是莺飞草长时节,地里的庄稼生得郁郁葱葱,长势非常良好。
  宁夏这地方处于大明朝对北方游民民族的最前沿,十人中,竟有三人是军户。小小一个银川盆地,就挤进去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右中屯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灵州所等十几个军事机关,再加上正规边军,可以说满眼皆兵。
  如果不出意外,眼前这长势良好的庄稼也大多是军队的产业。
  看到在地里耕作的军户,苏木心中一动。
  如此富得流油的土地,真真是塞上江南,在这里做军户军官,可比在内地好太多了。难怪刘瑾清丈军屯土地之举在这里激起了如此大的反应,最后演变成一场大叛乱。
  无他,利益使然。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谁动了我的蛋糕,军爷自然要跟你拼命。
  进入银川盆地之后,道路终于平坦起来,走得也非常顺利。
  苏木终于在六月底进了银川,也不对,这个时候可没有银川,就叫宁夏。宁夏城是个大军城,里面全是军事机关,可没有学政衙门,军户子弟可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苏木自然也没有人接待。
  他这次来宁夏所谋划甚大,也不想惊动太多的人,就带着随从低调地住进了驿站。
  还别说,军队所管辖的驿站可比地方官府的驿站高级太多了。
  里面非常干净,地方也宽敞。推开窗户,能够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边长得雪白的芦苇,有野鸭子和鹭鸶连翩飞起,看起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宁夏城中心区域。
  实际上,如今的宁夏城中也不过几万人,还多是军事机构的军官,并不是内地那种商业和行政都市。
  进驿站之后,苏木就派赵葫芦去请胡顺,自己则坐在屋中看书静静等着。
  这一路路实在太难走,苏木也觉得乏了。
  他也不能在宁夏呆太长时间,和胡顺所妥之后还得赶回西安,主持陕西省的乡试。还有一个月时间,应该来得及。
  看了半本书,眼见这天色一点点黯淡下去,正不耐烦,就听外面院子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是赵葫芦禀告:“大老爷,胡大老爷来了。”
  话音刚落,房门就被人腿开,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胡顺威武地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两个锦衣力士。
  “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