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次大军的编制,黄旭又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从太平军的十二个主力军团分别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然后进行了混编,基本上打乱了原有的军团编制,采取了新的编制,以此平衡大军的战斗力,而各军的军团长与副军团等主将也是根据战时的需要进行临时调配,在实战时并非一定是统率自己原所属军团的将士,这样一来,有利于主帅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
  总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尝试。
  而两路大军预计齐头并进,最后预定于会师印度首都新德里。
  另外,为保万无一失,黄旭还调动了预备役,总计兵力为五十万人,主帅由他亲自担当,副将…卢博,余震东,关唐,随军将领有杨宜清,朱衣点,傅忠信,军务参赞,赵小锋。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黄旭还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师留守,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后勤总调度,负责所有一应该粮草,军事物资的调拨与安排。
  总之,前前后后,黄旭做足了准备。
  而总体算来,此次大战,太平军共计调动兵力约150万,几乎调动了可以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
  黄旭与他的智囊们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以横扫千钧的态势,一举攻占印度。
  而大军在做好准备之后,便分头出发,按部署分批进入印度。(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二章 欢喜有之,忧愁亦有之

  而大军进入印度之后,东路军方面立马就传来了好消息。
  曾国藩率军奇袭了印度东边的雄关,素有东边第一关之称的阿恰姆关,打通了前往印度东方七个行省的通道。
  曾国藩这一袭着实漂亮,也很重要。
  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取关的呢?
  话说曾国藩在率领东路军出发之后,便一路晓行夜宿,进军速度极快,没多少天功夫,他便已经成功地率军越过了中印的边境线,并进入了印度的国境。
  在越过国境线之后,曾国藩便与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商议,打算奇袭阿恰姆关。
  阿恰姆关是通往印度东方的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只要攻下了阿恰姆关,那么,印度紧靠缅甸,以阿恰尔行省为首的东方七个行省的门户将一举洞开,在此之后,太平军只要纵兵横扫,想必不出三天,太平军就可以拿下整个阿恰尔行省,如果再快一点的话,一个月之内拿下东方七个行省应该也不是问题。
  所以,攻下阿恰姆关将是整个对印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是,阿恰姆关与其它关隘不同,正因为其的重要性,印军在此驻有大量的军队,如想从正面强攻,不仅迁延日久,而且伤亡必定很大,显然并非理智的行为。
  同样,这也是曾国藩等人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经过再三的思考与商议,最后定下的策略是奇袭。
  而所谓之奇袭,关键在于一个奇字,也就是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有效,最隐藏,也最直接的办法进行偷袭。
  如想做到这一点,要求很高,太平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太平军还有特战队这支奇兵可用,而特战队天生就是为奇袭而生,所以,有它在,这就让奇袭变成了可能。
  曾国藩决定以骑兵做为突袭的主要力量,以特战队做为突袭的先锋,一举拿下阿恰姆关。
  而具体的安排是,特战队先行潜进关内。然后觅取良机打开城门,而太平军的骑兵则在城外就近埋伏,一旦城门洞开,那太平军的骑兵将会蜂拥而入,全力进攻,从而有效地控制整座阿恰姆关。
  其实,这个策略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也是在有了特战队之后。太平军经常采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战术,也许这种战术方式在此时的太平军中并不见有多么稀奇。但是,如果放之四海之内,除了太平军,恐怕再也找不出这种用特战队进行突袭作战的军队。
  简而言之,放眼当今世界,中华帝国的特种作战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其它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掌握这种技能,或者说还尚未有这种意识。
  比如说这次袭击阿恰姆关,特战队渗透入关,印军就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太平军的铁骑入城,开始大砍大杀了,印军这才知道出了问题,等他们开始组织起零星抵抗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由此也可见,太平军与印军之间的作战理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太平军在突进城之后,那印军就更是不堪一击了,在强大的太平军铁骑面前,印度军队简直就是豆腐渣,太平军只是来回那么几个回合的冲击,印军便已溃不成军。
  老实讲,与太平军这种铁军相比,印度军队那简直就是小儿科,连曾国藩都有胜之不武的感觉。
  但,好在所有人心中都明白,此次进攻印度的目的是要打倒印度人与英国人的,所以,虽然是一面倒的屠杀,但没有人会心慈手软,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虐待,如今好在是太平军占上风,尚可为所欲为,如若换作有一天是印军占上风,恐怕印度人不会对太平军客气。
  总之一句话,这就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而战争来得快,结束的也快,只一战,太平军已定阿恰姆关。
  而曾国藩在率军一战而定阿恰姆关之后,东路军的将士们都很高兴,众人都觉得这是开门红,预示着好兆头!
  而有了这一次胜利做为铺垫,东路军的将士们都觉得,他们从此开始,必将顺风顺水,从而一举拿下印度。
  于是,他们在关内略作停留之后,便趁胜出击,随之展开对整个阿恰尔行省的进攻。
  兵贵神速的道理,曾国藩等人比谁都明白。
  而在强大的太平军面前,印军根本就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他们除了溃败,还是溃败,所以,不出三天,阿恰尔行省的全部印军就已被肃清,太平军全面占据了阿恰尔行省,取得了这里的实际控制仅,而用三天时间取关又占地,太平军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这其中也有运气的成份在里面。
  而实力加运气,这就是太平军快速取胜的关键。
  而拿下阿恰尔行省之后,曾国藩继续朝前攻击。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阿卜杜拉行省。
  而与东路军进展顺利相较,西路军的进攻就没那么顺利,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现如今,西路军却被阻于西行第一关的阿萨姆关处,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完全陷入了两难之中。
  虽然田小二想了很多办法意欲偷袭阿萨姆关,但奈何先机已失,以致最后都未能如愿,总之,如今的情况是非常之不妙。
  而田小二等人原本的打算也是准备采用与东路军相同的策略,奇袭阿萨姆关。
  但是,西路军的运气实在是没东路军那么好,他们在奇袭的过程之中发生了意外,非但没能成功,反而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让守关的印军提高了警惕,从而失去了抢关的最佳时机。
  当然,之所以抢关不成,除了运气成分之外,这其中还有至为关键的一环,这才是导致此次没有偷袭成功的重要原因。原来在这阿萨姆关中,西路军遇到了难缠的对手,此关之中,除了10万印军之外,竟然还包括2万英军,这是西路军事先没有想到的。
  而这所有的原因叠加,从而导致最后的偷袭没能成功。
  而偷袭不成的后遗症则是,田小二他们现在究竟是等待再次的偷袭机会,还是主动出击。强行攻关。
  可是,此关沟深,墙厚,每隔1米就部署有无敌大炮一尊,强攻必将导致损失巨大。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田小二决定暂时驻军关下,别谋对策。
  与此同时。他将相关情况,电告黄旭。
  黄旭刚率预备大军出发没多久。便收到了田小二的急报,大意是说,西路军正被阻于阿萨姆关之下,前进受阻。
  黄旭接报之后,略微考虑了一下,便给田小二回信。大意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请战的道理,他还说。田小二既然受命节制西路,那他就有便宜行事之权,请他不要顾虑太多,自行处理即可,不必报请,以后都当如此。
  黄旭不是不想为其想办法,只是希望田小二借此机会多锤炼一番,人总是要成长的。
  而田小二接到黄旭的回电之后,已明白了黄旭的想法,便不再顾忌,他在召集众人商议之后,然后定下了引蛇出洞的方针,他打算将那两万英军调出阿萨姆关,在关外歼灭之。
  但是,这引蛇出洞也不是说引就可以引的,那还要看如何引。
  既如此,那到底如何引呢?
  那就要先摸清英军的脾气,英军在印度次大陆横行惯了,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作威作服,所以,他们见到好东西就想抢,见到漂亮女人就想摸,总之,这奸淫掳掠的事没少干,更是乐此不疲。
  所以,田小二等人准备从这方面下手。
  他们准备派一队人假扮作客商,从关下经过,并故意炫耀随行所带的财富及美女,从而引起英军的兴趣,他们相信英军一定会派人出来抢,只要他们敢来,那田小二就让他有来无回。
  而这一招的确很凑效,在太平军所扮的商队经过那关下不久,便有一个中队的英军跑来抢东西,结果可想而知,这一个中队的英军马上就被太平军活捉了。
  而在活捉英军之后,黄旭便派人假扮成英军回关上去求援,说是那外出抢东西的英军中队被不明身份的一伙人围住了,并被攻打甚急,请求援助。
  而听此消息之后,英军立马派军救援,当然,在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会倾巢而出,因为,英军相信少量军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派出去的人却又没有回来,而得到的答复仍是一样,被围了。
  这个时候,英军有点急了,他们又将派出增援的人马增加了一倍,结果却还是一样,没回来。
  英军更急了。
  而就在这当口,添柴加火的人又来了,又有人向英军报说,那些被围的英军是被一支不知名的大军给围住了,这支围住英军的大军不下有二十万人。
  而听到这个消息,英军便恍然大悟,终于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何处,于是,他们倾巢出动,前去解救被围的英军。
  因为,英军再狂妄,但也不会疯到用几队人去对付二十万大军。
  而只要英军出关,那就好办了。
  失去了凭障的英军并不可怕,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太平军对付英军,那还是没问题的。
  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也正如田小二等人所想,两万英军非常主动地钻进了太平军事先布置好的口袋之中。
  其结果可想而知,英军全军覆没。
  但是,英军虽然被灭了,但阿萨姆关却未被破,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印军手中,这部分守关的印军也是印军中的精锐,他们在英军出城之后,便紧守关隘,严防太平军偷袭。
  如此一来,田小二等人暂时就无计可失了,他们也只能再等等看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三章 铁骑决战

  就在西路军进攻再次受阻之际,东路军也遇到了进军印度大陆以来的第一次重大的考验。
  曾国藩在率部朝阿卜杜拉行省攻击之时,遭遇到了闻讯赶来求援阿卜杜拉的80万英印联军,并遭到了他们疯狂的阻击。
  这八十万联军包括十万英军以及七十万印度殖民地联军,双方的先头部队在经历过一轮激烈火的交火之后,便在阿恰尔行省与阿卜杜拉行省交界处对峙起来,而各自的后援大军也是渐次赶来,并逐渐加入到对峙的行列之中。
  双方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曾国藩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便将此处的紧急军情电告了仍处在后方的黄旭。
  而黄旭接报之后,也是颇为惊讶,没想这大军才进入印度不久就遇到了如此重大的挑战,这的确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但正因为此,此一战,他们必须打好,不能让英印联军将风头抢了去,如果此战打不过,将士们士气一泄,那后面再想重新来过,恐怕是有点困难了。
  所以,此一战,太平军必须赢。
  但是,如此大兵团作战,赢只能赢在战略上,所以,太平军此战仍得用谋。
  经过仔细的分析计算,英印联军虽然号称有八十万人,但真正精锐的是属于装备有全副英制武器并经过英军精心训练的二十万印军,再加上英军的十万人,也就是说,英印联军之中,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数在三十万上下。
  太平军一方需要在这三十万人上作文章,只要将这三十万人搞定了,那英印联军也就完了。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出奇谋以制这三十万精锐之师。
  而再进一步分析,事实上,这三十万精锐之师中,最为核心的是英军的三万骑兵。这三万骑兵全都是苏格兰的高地人所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战马都是经过特殊的办法训练而成,无论是从体质上,还是从爆发力,耐力性等方面,全都要比太平军的战马高出一筹。
  而且,英军的这些骑兵全都经过了最先进,最残酷的训练。
  所以,若论战斗力。这三万英军铁骑完全可以从正面击溃三十万的印度大军,如果是偷袭或者以奇制胜,那这三万英军铁骑的作用更大。
  所以,如果太平军能歼灭这三万铁骑,那就等于是将英印联军的脊梁骨给打碎了,然后再来对付英印联军的这三十万精锐,那将容易的多。
  所以,太平军此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用计打掉英军的三万铁骑。
  第二步,歼灭英印联军的三十万精锐之师。
  第三步。击溃甚至全歼英印联军的剩余大军。
  如此算来,这场仗才好打一些。
  而制定完策略之后,曾国藩便将打掉英军三万铁骑的任务交给李宗棠去负责。
  李宗棠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觉得英军的这三万铁骑的机动性实在太强,如果想从正面将其歼灭,难度实在太大。而危险也很大,如果不能一次性搞定这些骑兵,万一他们发起疯来,太平军必将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必须挖好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