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袁氏三国-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斌道:“先父奉天子密诏讨贼,打得曹操狼狈不堪,后因病乃止,曹操始有喘息之机。今河北兵精粮足,孤上承天子密诏,下继先父遗志,起兵讨贼。此番兴兵,必竟全功。”
袁斌只不过是想小打小闹一下,让几位新人学习一下经验,却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义正严辞,在徐庶等人的心中投下了一片涟漪,让他们感到政治真的不简单。
曹纯道:“既然如此,你我各为其主,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咱们手底下见真章吧。”说罢,把手一招,曹真、曹休统领着虎豹骑分从左右冲出。
曹操自陈留起兵,以步兵起家,能攒下这么点骑兵的家底,确定不易。而曹操的对手主要是在南方,也都是以步兵为主。曹操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先用步兵与他们交战,然后用骑兵从两旁掩杀。曹操的骑兵主要是为了对付步兵,因此皆是轻骑兵,行动迅速、轻便。骑兵的冲杀,很容易就造成敌军阵形混乱,军队溃散,曹操以此获胜,屡试不爽。
而北方诸候中善用骑兵的只有三个人:马腾、董卓、公孙瓒。公孙瓒已经被袁绍消灭,董卓死于内哄,马腾远在西凉,这三路诸候,曹操都无缘与其交手,因此曹操的骑兵没有以骑对骑的经验。
而袁斌不但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斗争,也参加了讨伐公孙瓒的斗争,后来还远征幽州。可以说得上是深通骑兵战法。不但掌握了以骑制骑、以骑制步的战法,还掌握了以弓制骑的战法。而且袁斌的骑兵分为多个兵种,兵种不但完备,而且装备也十分精良,不是曹操这种土财主可以相比的。
曹纯此次出战,还是向对付以往陶谦、袁术等诸候的步兵一样,来对付袁斌的骑兵,他把骑兵分列成两旁冲杀,想用骑兵的冲杀,来造成袁军阵容的混乱。
可惜,曹纯他不知道,骑兵如果用来冲锋的话,从来都是集中使用的。如果骑兵排的很分散,要不就是将领不会运用骑兵,要不那就是另有妙用了。
曹纯的骑兵分散冲锋,袁斌的骑兵也是分散排开的,可是袁斌分散排开的骑兵中的另类―――“弓骑”。袁斌令旗一挥,弓骑兵手中的弓弩发挥出了应有的威力,曹纯的虎豹骑纷纷落马。人尸、马尸倒在地上,任人践踏。但是虎豹骑不愧是曹纯费心血训练出来的曹军精锐,虽然地上有了那么多的障碍,但虎豹骑的阵形并未散乱,仍能组成阵形,向前冲锋。
袁斌看着曹军英勇的表现,点了点头,道:“有进无退,这也是骑兵的一个优势,曹纯把这点学到了,也不枉统率一回骑兵。”说罢,令旗再一挥,弓骑向两旁散去,让开中间的道路。袁军中的“铁甲连环马”(重骑兵)上场了。
这些骑兵的人数也不多,只有三千人,皆人披重铠,马掩铁甲,骑兵是袁斌从青州精心挑选的大汉,人人手执丈二长戈,向前冲锋。曹纯的虎豹骑还未近身,就被戳死了。曹军骑兵纷纷落马,曹纯的过万骑兵,先是接受箭雨的洗礼,然后又被袁斌的重骑兵冲杀,很快死伤过半。
曹军骑兵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见到自己的队友纷纷丧命,人人心中胆寒,开始迟疑不前,这下虎豹骑的阵势开始混乱了。
曹纯见自己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依若长城的虎豹骑,在不到半个时辰,就死伤过半。而袁斌身后还有相当数量的轻骑兵没有出动。如果袁斌再让身后的轻骑兵也随即掩杀,自己与大军必会丧命于此。
正在此时,袁斌的重骑兵开始缓缓向后退去,准备再来一次冲锋。曹纯见状,忙令步兵执大盾、长枪,上前布成防线,命令虎豹骑撤回来。若再迟疑不决,这点骑兵家底非全军覆没不可。
曹纯下令溃兵聚拢,同时迅速向后撤退。在撤退的时候,曹军骑兵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素养,在不用人指挥的情况下,骑兵犹如百川汇海、长鲸吸水一般,非常利落地撤回到自己的阵营中,看来没有千百遍的训练,根本做不到如此境界。袁斌看着曹军出色的表演,对自己的骑兵在撤退一条上,对曹军的骑兵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看着曹军撤退,袁斌并未下令追赶,一是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二是曹纯布置的防线,也让自己的骑兵废些手脚。因此,袁斌下令放了一阵箭雨,就收兵回营了。
袁斌同时派人打扫战场,救治伤兵。此役获得良马一千余匹,死马、伤马五千余匹,曹军衣甲、旗仗数千件。袁斌下令将衣甲、旗仗收入库中,好生保管,好马运回冀州,于牧场内放养,死马、伤马剥下皮来,可制成皮甲、皮靴等物,马肉腌制起来,可做为军粮。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七十三章

袁斌大胜而归,掌得胜鼓回营。对于郝昭、陈到、孙礼、牛金等人来说,在战场上学到了学校中难以学到的实战经验。而徐庶、崔镒、石韬、孟建四人顺利掌握了一个参谋应该尽到的职责。虽然他们还很年轻,将来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但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是成功的一半,他们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剩下的就要靠他们去自行领悟了。
建安八年秋(公元203年7月),平定了豫州的曹操,听从了被袁斌放回的程昱的劝告,终于下定决心,要同袁斌全面开战。
曹操知道袁斌骑兵的厉害,自己想要对付袁斌的骑兵,靠自己那点骑兵是不行了,只有大力发展步兵和弩兵了。步兵本就是曹操的强项,如果配上长枪、巨盾,确实可以抵挡袁斌的骑兵,但是,步兵只能用来被动防御,不能消灭袁斌的骑兵。等着被动挨打,这不是曹操的作风。而弩兵训练起来又费时费力,难以迅速见效。曹操就大规模地征兵,想要以量来取胜。这也算是无奈之下,想出的办法吧。
曹操从兖州、豫州、司隶征集了三十余万的流民、山贼和青壮百姓,再加上曹操原有的兵力,几乎达到了五十万,规模是空前的。
曹操把这些军队稍微训练了一下,对外号称“百万”,再次驻扎于官渡,准备与袁斌决战。
而拥有冀、青、幽三州的袁斌,他的常备兵力是十万左右(徐州的友军不算)。袁斌当初在邺城,试图营建当时大汉或者世界最大的文化机构―――“邺城三台”。袁斌对三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心血没有白费。邺城三台源源不绝地为袁斌提供了相当数量地文官、武将、医生、工匠以及大量的先进科技和生产技术。
袁斌的想法是利用手中的优势资源―――“先进的科技”(相对于其他势力和当时世界),来打造一只高、精、尖的精锐部队(犹如后世的美国大兵,但个人素质要稍有过之,不会离开了武器,就不能打仗了)。在袁斌指导下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灌钢法”(最早见于东汉末年王粲(177—217)的《刀铭》)和“炒钢法”(最早见于东汉《太平经》卷七十二,也叫“百炼钢”),能通过这两种方法得到钢制器具(关于怎么炼制钢铁,任何一本架空历史小说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此处就从略了)。原来历史上曹操的两把宝剑“倚天”、“青釭”;五把宝刀“百辟刀”,应该都是钢制品,因此才能削铁如泥。而在当时的三国时期,铁制品也才算是刚刚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用铜制品、石制品甚至木制品,更不用说钢制品这种高级地冶炼金属工具了。在冷兵器时代,精良的装备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虽然打战的时候,好的兵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好的兵器是万万不能的。
袁斌有了锋利的武器,坚固的铠甲,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骑兵的装备升级了,但载重也随即增加了,中原的马匹载重能力有限,中原马的体力不能保证骑兵正常的征战。袁斌为此,通过乌桓向匈奴、鲜卑、夫余、丁零等少数民族收购马匹,或用金银购买中,或以粮食、布匹交换。共得北地马一万三千余匹,其中成年马八千六百匹,幼龄马四千四百余匹;西凉马七千余匹,成年马五千余匹,幼龄马两千余匹。其中,在西凉马中还发现了大宛马(即《射雕英雄传》中的“汗血宝马”),一共有七匹,一公六母,都是成年马,其中两匹母马还怀着小马驹。
袁斌令人专门看护这些马匹,而大宛马由乌桓中请来的最有经验的牧马人来看护。为此,袁斌在幽州范阳郡以西,划出千余平方公里的地方,再开一个马场来牧马,并在此驻有重兵把守。
从此,范阳一代,就成了大汉朝(确切地说是袁斌的)著名的产马盛地,不必再依赖于外族的供应。虽然袁斌因重视骑兵而重视马匹,但袁斌还是郑重地告诫了幽州牧阎柔,不能因为养马而无故圈占百姓的土地(袁斌不想让后世英国的“圈地运动”在中原上演)。
这时,又有两位贤才带着宗族家眷来投,两位贤才是亲兄弟,名叫公输辂(字轩辕)、公输辁(字辐辕),二人乃名匠公输班(鲁班)的后人,二人的宗族家眷和徒弟有百余人。袁斌当即将他们编为军匠,为军中生产各种器械。而公输辂则被任为工部尚书;其弟公输辁为侍郎。而原来的工部尚书王修,则另有公干。
以工匠的身份而做高官,兄弟俩是第一个。一听说工匠能在河北做官,大汉所有的工匠都疯狂了,纷纷向河北涌来。反应迟钝的诸候,治下的工匠都跑光了,才反应过来;像曹操这样反应快的,也只拦住了一半的工匠,还有一半,已经跑到河北了。
这一批来投的工匠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冶炼师傅欧方(古代著名铸剑师欧冶子的后人)和他的徒弟蒲元。欧方也被袁斌任为工部侍郎。
曹操见袁斌在河北搞得有声有色,他也很眼红,也开始提高工匠的待遇,允许工匠做官,但是他还是不如袁斌有魄力,只让工匠做一些低级的小官,归在谋士刘晔的辖下。
刘晔可以说是汉代学者中的另类,首先,他是汉朝的宗室,跟刘备、刘表等人一样,是皇亲;他又是曹操身边的高级幕僚,是个有身份的人,但他偏偏喜欢机械和制造。因此,他是汉朝学者眼中的另类,但刘晔不以为耻,依然我行我素。而曹操的用人原则是,对我有用,我则用,不管你的名声有多差,只要能为我所用;不能为我所用,或是威胁到曹家的地位的,就杀掉,也不论你的名望有多高。因此,他对这个所谓的“汉室宗亲”的刘晔,一方面是依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暗中防范着他,但装着不防范。
而聪明绝顶的刘晔也知道自己身份的敏感,所以他在曹营中属于多做事,少说话那种,非说不可的时候,才说那么一两句,如果曹操不采纳,他马上闭口不言,生怕惹祸上身。
曹操也对刘晔非常支持,想让他率领那些工匠也能制造出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器械出来。让未来在与袁斌的战斗中,多增加几分胜算。
袁、曹两方都在积极地备战,硝烟还未散心的河北,再次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七十四章

袁、曹双方皆在精心准备,大战一触即发。徐晃、李典、乐进三将在寿春,要同时防备北边的吕敬超和南边的孙权;汝南满宠和宛城张绣防备荆州的刘表和刘备;关中的钟繇利用离间之计,挑拔、分化,来牵制马腾、韩遂等凉州诸候。曹操处四战之地,就需要四处防守,因此,被牵制了大量的兵力。
而在袁斌方面,屯兵于兖州东平县的赵云军团,牵制了曹操派来的,屯兵于东郡的曹仁、曹洪兄弟;屯兵于石邑的麴义、总管“太行八关”的于禁,共同牵制着并州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而幽州就做为麴义、于禁的后援,青州做为赵云的后援。袁斌仅以冀州一州之力,来对抗曹操的兖州、豫州的联军。
曹操知道袁斌骑兵的厉害,而黄河以南,又多是平原,利于骑兵驰骋。而黄河素来水流湍急,河道狭窄,水面落差又大,九曲十八弯。因此,曹操凭借此一天险,沿黄河布防,于重要渡口皆驻有重兵,想方设法,不让袁军过河。
袁斌心想,出兵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曹操占有地利之便,而人和则是两军各占一半,剩下的就只有在天时上下功夫了。袁斌知道曹操素来十分多疑,而且古人十分迷信,对未知事物十分恐惧。因此,他要从这两点上来下功夫,袁斌要以奇兵来破敌。
首先,袁斌大张旗鼓地四处收集船只,修备器械,做出一付要强攻渡河的样子,令曹操全力戒备,不敢妄动。其次袁斌派工部诸官和诸多的工匠赶制袁斌的秘密武器―――“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铜炮?对,是铜炮。此时的生产技术还比较低下,钢、铁等造炮的原材料不能成千上万斤地冶炼出来,因此,做不出大型的铁炮和钢炮,而铜的溶点比铁低,生产工艺又十分纯熟,因此先做出来铜炮。大家暂且忍耐,此番就当练手了,后边的内容更精彩,请不要走开……^_^)。
河北是矿产丰盛之地,袁斌派遣工匠四处开矿,冀南有煤矿和铁矿,尤其是邯郸,更是后世著名的产煤、产铁的大城。
袁斌先画成图样,然后工匠齐心协力,造出了一尊样炮,这尊铜炮重约五百斤,直径有三尺,长达十尺,炮的口径为五寸,这就意味着炮壁的厚度在一尺以上。袁斌的考虑是,这是第一次造炮,安全第一,因此牺牲了射程,加厚了炮壁,防止炸膛。袁斌寻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亲自带人试炮,炮膛内装满火药,塞上铜炮弹,点燃引信,一阵黑烟,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事后袁斌派人测量,炮弹打出了一里多地,不到二里。袁斌知道了这尊炮的射程的最大距离是一千米,有效距离是五百米。
袁斌在曹操屯兵的官渡的对岸―――乌巢,修筑了大汉第一个炮台,架上了这尊大炮,由于大炮为铜筑,浑身闪着青黑色的光芒。袁斌还在炮口处系了一丝红绸,整个大炮看上去威风凛凛。
由于这尊炮过于巨大,连在黄河对岸的曹操等人都注意到了。曹操看到对岸的袁军中,一大群人围着一个粗大的“铜柱”,在那转来转去,曹操全军上下,都觉得很好笑。
袁斌炮台筑成,铜炮也固定好了。袁斌拿出了准备给曹操的礼物―――一颗精心打磨的铜炮弹,上边还刻了字“天心大讨曹”。袁斌决定用这份礼物来给曹操一个“惊喜”(友情提示:请用河南方言念出,具体参照《炊事班的故事》中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