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1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蒙古战士组成的军旅,也是最为强大的军队之一。
    在承受了这样突如其来的伤亡之后,即便失去了战马,即便满身伤痕,即便已经陷入混乱,即便在严阵以待的敌人面前,胜利已经变得渺茫……
    但同伴的鲜血,以及那地狱般的场景,却并未让他们失去作战的勇气,反而彻底激发了他们的野性。
    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站起来,只要还能握紧弯刀,弓箭……他们便不会退缩。
    他们如同狼嚎一般,呼喊着长生天的名字。从营地的各个角落冒出来。
    或还骑着战马,或者步行,义无反顾的朝着密密麻麻的秦军军阵冲了上来。
    他们期待着,用自己的顽强和悍勇。像以前那般,让敌人惊慌失措,最终取得胜利。
    箭矢终于开始在天空飞舞,喊杀声渐渐响彻于开封城外。
    汉人军伍的强大之处,也在此时显露无疑。
    他们有条不紊的迈动着脚步。严明的军纪,顺畅精确的指挥系统,以及多年的训练,在这一刻都获得了回报,让杀戮成为一种机械式的行为……
    这几乎可以说是两个文明的碰撞,残酷而又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大队的蒙古骑兵终于渐渐开始出现在秦军眼前,秦军脚步减缓,开始出现伤亡。
    战争中,最壮烈,也最为残酷的地方。终于徐徐揭开了面纱。
    箭矢开始密集了起来,箭矢入肉的噗噗声,听上去分外惊悚。
    战马悲鸣着倒地,刀枪在战士有力的挥舞下,进入敌人的身体,抛洒出大片的鲜血。
    穷途末路的蒙古骑兵,用最为壮烈的方式,为自己奏响了覆灭之战的终章。
    失去了马速,以及回旋余地的蒙古骑兵,在成片的步军面前。已经没有半点优势可言,战马被长枪刺穿,纷纷倒地,将马上的骑士压在身下。
    密密麻麻的秦军士卒。有节奏的向前不停涌动,所过之处,皆是蒙古骑兵被斩的面目全非的尸体。
    骑兵,在这样严整的步军大阵面前,被推的连连后退。
    仓促集结起来,并承受了惨重的伤亡的他们。像麦子一样一层层的被戮倒在地,再没有站起来的机会。
    这是在战场上很难见到的景象,只要稍微清醒一些的骑兵将领,便不会让部下陷入这样的窘境……
    但今时今日,在这样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战术之下,一切都成为了现实。
    纵横来去,以大范围迂回,包抄,骚扰为手段的蒙古骑兵,被围于方寸之地,任他们的战士再是英勇无畏,再是不惧生死,也再无往日半点威风可言。
    王胜保,陆相两部,轻松的两翼蒙古人残敌,开始向蒙古骑兵的两翼,发起了攻击。
    骑军真正的重甲骑兵,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了战场之上,也象征着,大秦的国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顶峰。
    沉重的马蹄声,让大地开始微微颤抖,一身重甲的秦军骑兵,终于出现在两侧。
    此时,万余蒙古骑兵,慢慢猬集于大营之中,还在负隅顽抗。
    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要在两侧迂回,拉开距离,摆脱这种令人极为无奈的窘境。
    但他们混乱的建制,以及时间上,都不允许他们做出这样的战术动作,军令根本无法传达下去,他们此时还能聚集在一起,只能说他们的勇气可嘉,除此之外,再无亮点可言……
    两侧的蒙古骑兵惊慌的呼啸起来,并自发的开始催动战马,迎向敌人。
    但一身重凯的重甲骑兵,在这样的战场上,足以称之为像蒙古骑兵这样的轻骑兵的噩梦。
    撞击的闷响声中,蒙古骑兵,无论人马,皆被撞的飞起,他的箭矢,落在秦军骑兵的甲胄上,只能激发一阵叮叮当当的乱响,弯刀斩在上面,也只是一连串的火星。
    间或有秦军骑兵,被射中甲胄缝隙,一头栽下战马,但更多的骑兵则是挥舞着他们特制的后背大刀,将失去马速,错身而过的蒙古骑兵一刀两段,并蛮横的一头撞进蒙古人的军阵当中,掀起一片片腥风血雨。
    无可阻挡,蒙古人在这样的冲锋面前,往往要付出几倍或者十几倍的代价,才能将一个这样的钢铁怪兽杀死。
    这无疑是他们所见过的最为可怕的怪物。
    蒙古人的勇气,在迅速消失,他们也是人,也会疲劳,也会害怕,也会惊慌失措,只是因为他们在寒冷严酷的环境中,生活的太久,所以极为顽强罢了。
    太阳渐渐升上头顶,却被浮云所掩盖,在大地上留下斑斓的光影。
    战事终于来到尾声。
    秦军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象征着胜利的到来。
    蒙古军崩溃的很快,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便是此战的收尾了,每个秦军将士都知道,追亡逐北,将是他们现在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乘胜追击,秦军略略打扫了一下战场,便开始以王胜保,陆相两部为先导,快速北进。
    至此,两个蒙古万人队,多数覆灭于此战当中。
    蒙古千户博尔忽战死,蒙古千户赤老温战死,以下百户等蒙古将领,多数战死于开封城下。
    俘虏的蒙古骑兵,有两千余众。
    他们和草原上的其他部族并没有多少区别,在失去作战勇气之后,迅速的选择放下武器,做好了成为奴隶的准备。
    但这里不是草原,大将军赵石一声令下,俘虏被集中于一处,围上来的秦军士卒,刀枪并用,立时将两千余蒙古降卒屠戮一空。
    蒙古人的尸体,密密麻麻堆叠在一起,并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蒙古骑兵,第一次被成建制的消灭于战场之上,见证者,却只有他们的敌人。
    而且,悲哀之处在于,这些大秦士卒,除了胜利的喜悦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因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时代,离他们还很遥远。
    他们比蒙古人更加的骄傲,胜利的到来,也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当秦军大军,出现在黄河岸边。
    正在正相抢夺渡船的河北溃卒的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
    蒙古人为他们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但可惜的是,能够在此战中逃脱的人,屈指可数。
    对岸已被秦军占据,逃上渡船,也只能顺流而下。
    而大部分河北兵马,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在秦军到来之后,纷纷跪倒在黄河岸边,等待最终命运的到来。
    赵石这一次,仁慈的多。
    令张柔等降将,收拢降卒,做好进军河北的准备。
    三天之后,赵石已经身在黄河北岸,此时,有人将燕王李任权的人头,送到了他的面前……
    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发生了太多次了,所以不用怎么惊讶。
    李任权本想逃去山东,却为心腹所杀,人头也被送了回来,至于他的儿子和义子的人头,只能说是附带而已。
    赵石并不怎么关心这些,李任权,早已是冢中枯骨般的存在,当年他就不曾将其放在眼中,今时今日,更是如此。
    他要的是河北,李任权是生是死,在他看来已是无足轻重。
    但李任权,对于京师的君臣们而言,意味可能不太一样。
    所以,他立即命人,将李任权的人头送去了长安,这位大秦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位叛将,终是身死异乡,做了无头之鬼。
    汇合了段从文部,兵力骤增的秦军,前面可谓是一片坦途,燕城近在咫尺,其他府县,传檄可定。
    毫无疑问,河北此时差不多已然算是归于大秦治下了。
    只是此时,北边张锋聚部,正在面临四万南下的蒙古骑兵的考验,带领他们的,则是成吉思汗,铁木真……(未完待续。)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古北
    张锋聚部有着自己的窘境。¥f,
    兵力太少,时间紧迫,燕赵长城关隘又多,仓促之间,哪里顾得周全?
    所幸,赵石给他的军令,也没强其所难,只让他紧守最近的古北口重地……
    实际上,从辽东南下,诸关隘多不胜数。
    其中重要的,从动到西,有榆关,松亭关,古北口,野狐关,居庸关等要隘。
    张锋聚不可能分兵,所以最终,他决定守古北口。
    这不是挑挑拣拣的问题。
    榆关不论,在千里之外,想要顾及也顾及不上。
    其他诸险要,皆能通联河北,直入腹心之地。
    其中,唯有古北,野狐两处,能容大军通行。
    蒙古人屡走野狐岭,因为他们都是骑兵,在野狐岭战场,对于骑兵的限制要少的多……
    但从野狐岭南下,需要走更远的路,只要他在古北口设兵驻守,那么蒙古人就算想走野狐岭也是不成。
    古北在侧后,走野狐岭的话,等蒙古军大军尽出,他便可以从容封死蒙古军退路。
    所以,历代以来,北人南下,古北,野狐,松亭必须齐齐在握,才能后顾无忧。
    河北李任权部,能支持这么多年,还敢废弃其他关隘,只据守野狐一处,一来是不想自己分兵,让蒙古军有机可趁。
    二来呢,也笃定蒙古人就算越过古北等处,也不敢置野狐岭于不顾。
    蒙古人来去如风不假,但只要是大军,便有后路,蒙古军也不能免,侧后堪忧,蒙古军断不会率军深入。
    所以说,守野狐,还是守古北。都差不多。
    而野狐岭适于大军决战,张锋聚兵少,则守古北更为合适。
    不过,蒙古援军若走榆关话。对秦军而言,就是有利有弊了。
    有利之处在于,走榆关的话,路要远的多,到时。与秦军决于河北之内,那也许将是秋末的事情了,到了那个时候,秦军很可能已经合兵一处,严阵以待。
    不利之处在于,那个时候已然是秋末,并不适合秦军作战。
    战事一旦到了那个地步,整个河北都将沦为战场。
    这不会由秦军的意志而定,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到了那个时候,两军必然纠缠于河北境内。
    蒙古人肯定讨不了好去,但秦军在春天到来之前,很可能拿蒙古人也没太多办法。
    实际上,真要是那般,河北必然如当年蜀中一个模样,不管谁负谁胜,河北地界定是一片狼藉。
    最后的结果,能够想象的到,木华黎率兵肆虐辽东。蒙古人后路断绝,河北就将是蒙古骑兵的葬身所在。
    但河北残破,秦军伤亡也应不小,北上辽东之事。可能生变。
    朝中的大臣们,都在惦记着中原战事,当北上秦军顿兵河北,不能及时进兵的话,谁知道朝中那些大人们会怎么说?
    大将军赵石不在朝中,皇帝耳根子稍微一软。辽东说不定也就成了安抚草原诸部的赏赐了呢。
    这可非是凭空臆想,大将军赵石军功太著,为人所忌惮,也许,朝中很多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给大将军使个绊子,让其功败垂成,留个把柄下来。
    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说头儿了。
    张锋聚不知道大哥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些年书信往来,到也没少谈及河北,辽东诸地。
    给他的感觉就是,为了诛除蒙古诸部,河北才是大哥选定的战场。
    如果有机会的话,张锋聚觉得,就算蒙古人走的是古北口,大哥在恰当的时候,也会让他主动退兵,放蒙古人入河北。
    这个地方,南有黄河,北边有群山阻隔,西边临太行,东接大海,草原骑兵到了这里,便如兽入牢笼,任你再是来去如风,也不可能一有不利,便远飙千里了。
    如此雄伟壮阔的谋划,让张锋聚钦佩不已。
    但话说回来了,他却不太赞同……汉家故地,已为胡虏肆虐多年,今日大秦兵强马壮,大军云集于此,却还要胡马践踏汉家山河,此为大秦男儿之辱无疑。
    若能御敌于长城之外,不使胡马越雷池一步,方显男儿本色。
    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军中将领和大将军赵石的区别所在。
    赵石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上的约束,对他而言,少之又少。
    其他人却有不同,若非万不得已,他们的顾忌便要多的多。
    像张锋聚,是赵石结义兄弟,随赵石征战多年,对赵石奉若神明,尚且如此,遑论他人了。
    这不是大将争功,自家得失所能完全解释的了的。
    所以,张锋聚一到古北口,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蒙古人不来则罢,若来古北口,他便率部死战,让大哥知道,所谓的蒙古诸部,也不过如此。
    古北口长城,长有三四十里。
    契丹人曾经略微修整过,到了女真人这里,古北口长城差不多便处于废弃状态了,除了驻守在这里收取商税之外,别无战事之下,古北口长城落寞已久。
    城桓布满斑驳,衰败的样子,如同迟暮老人。
    但这里,依旧是天下绝险之处,燕山山口凭空而开,潮河自此川流而过,夹着北风,南向河北。
    左右两山对峙,山势峭拔,群峰林立。
    这个时候,既没有铁门关,又没有水门关,燕赵长城随着山峦起伏,蔓延向两侧延伸,看上去气势恢宏,但却非常之单薄。
    说实话,自汉唐以来,燕赵长城战事虽多,却并未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改换主人的频率,不比北地该朝换代的频率低上多少。
    匈奴人在这里徘徊过,契丹人在这里打过转,女真人也曾在这里咆哮过。
    汉人更是走马灯般在这自家建的长城之上,改换着旗帜。
    甚至于,后周强盛的时候,势力也曾延及于此。
    现在,大秦的兵卒来了,却多少有点无奈的发现,这里和弃妇一样,可能多少年都无人问津了。
    水路上,漫无遮拦,险要处,没有营寨驻扎,只一条城墙,还并不算高。
    其实,这里和大同北边的长城也差不多,差不多只能起到预警的效果,任何一个强大自信的汉人帝国,其实都不会将蔓延万里的长城,视作真正的屏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魄可嘉,可惜,落幕之时,还是君庸臣奸,内忧外患不绝,与先代并无多少不同……
    张锋聚部到了古北口,可没闲着。
    水路上,以投炮守之即可,谅骑马乘风而来的蒙古骑兵,也不会舍了四条腿去走水路。
    所以,依托的还是古北口长城,又在长城内外险要处,立下几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