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1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朝廷得到消息,已经是秋天了。
    自古以来,再没有这等奇事,一位功勋盖世,名满天下的上将,就这么没了踪影,许许多多猜测,立即甚嚣尘上,震惊朝堂,军中动荡,一时难以尽述。
    不过,大将军赵石已鸿飞冥冥,大秦皇帝陛下又值盛年,英武之名,著于内外。
    后又有数位大将军奉诏入京,无人敢于违逆,再多的猜测和疑忌,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也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来。
    实际上,在此之前,一封奏疏已经悄然被送入宫内。
    奏疏为大将军赵石亲笔所写,和给张锋聚留下的书信相比,这封奏疏,写的很是冗长。
    “今日之事,必为陛下增了许多忧烦,臣之罪也,然,此事,虽非臣本意,但事已至此,别无他途,想来陛下此时,也已明白臣之苦衷……”
    “你我虽为君臣,实则兄弟,陛下信我,允我兵权,并以王位许我,今我报之,以全君臣之义,兄弟之情。”
    “临别切切,思绪万千,不能尽述,唯有三两事,欲于陛下分说。”
    “一来,军中诸将,生有异心,臣本欲为陛下除之,以绝后患,但……除念及旧情,不忍下手之外,也想着,此辈,皆我大秦栋梁之才,一朝尽绝,或生动乱,或使国势衰颓,以一己之心,而绝国家兴盛之途,此帝王之心也,臣不愿为之,只能留于陛下圣裁。”
    “陛下若有意,臣已使人,送上名录,此辈,皆可重用,以代叛臣,许三五年后,军中新老交替之下,心疾可除也。”
    “若陛下仁慈,有恢宏之心胸,既往不咎,也便无须多言。”
    “二来,微臣此去,逍遥一身,怕是今生不会再履秦地,臣之家小,愿意北上塞外的,请陛下送归,此为不情之请,全凭陛下做主就是。”
    “三来,微臣本欲回京之后,再跟陛下细述,如今也只能在此书写一二,可惜……”
    “南唐,南宋,积弱之国,挥兵可平,算不得多大的事情,臣要说的是,军中之事,诸人限于眼界,多有因循守旧之处。”
    “以臣之见,若成汉唐事业,秦军已有过之,然,陛下若想开一代之局面,不让古之贤君专美于前,却要另辟他途,不若着眼于水军,海上之基业,风景佳好处,足胜陆上百倍……”
    “若陛下无意于此,那臣可就不客气了,许陛下十载,到时海上再无大秦之旗帜,臣便取之,到时,陛下可不要怪臣才好。”(未完待续。)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尾声(二)
    成武皇帝李全寿览阅之后,默然终日,当夜,宣中书,枢密重臣入宫。
    众人皆以为,皇帝陛下必定雷霆震怒,也做好了规劝的准备。
    大将军赵石一去无踪,其实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
    河北大军军中生变之事,消息已经隐约传来,详情虽不甚了了,但这样的大事,猜测起来,对于这些朝堂重臣而言,并非难事。
    河北河南,大军云集之处,生出那样的变故,着实令人生出一身的冷汗。
    因为那并非只是河北,河南军中的事情,延及开来,大秦各地驻军,都有不稳之嫌,即便是京师长安,也没人能保证,大家就都无有二心。
    要知道朝廷上下,大将军赵石之党羽门下,也是数不胜数。
    可谓是河北一乱,天下皆乱,立时便有江山变色,社稷倾颓之忧。
    好在,赵石不知所踪,群龙无首,事情也许便有转机。
    不过如此大事当前,皇帝陛下怎能不怒?他们这些朝臣,之前议论纷纷,上书攻讦者,不在少数。
    追究罪责,他们一个个都难逃其罪。
    迫反军前大将不说,事发之时,又无一人察觉,这是怎样一种愚蠢?怎样一种无能?
    回想起来,众人自己也是诧异不已,在大将军领兵之时,攻讦于其人,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惯例?这又是怎样可怕的一种惯例?
    习以为常之后,竟是连起码的警惕之心,都不再有了。。。。。。。
    不过,就在众人准备接受帝王的怒火,为事后该如何措置殚精竭虑的时候,皇帝陛下却是让众人商议,此次诸位军中上将入京,该如何封赏,之后的升迁任免,又该怎样考量。。。。。。。。。
    皇帝陛下心情不好。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但。。。。。。。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显得过于平静了。
    这一夜,很多人一夜无眠。都在琢磨着其中种种,觉得波云诡秘之处,尤胜于当年长安之变前后。
    不过,大秦成武十六年秋,大将军张锋聚等。奉诏还京。
    这个时候,不管是朝臣,还是入京的众将,甚或是身居各个要职的大将军门下党羽,都可谓是如惊弓之鸟般,战战兢兢。
    但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朝廷邸报,明发天下。
    大将军赵石晋半山王,诏其归大同封地。督建大同行宫,抚草原诸部。
    大将军张锋聚,晋成国公,应其所请,调任辽东宣抚使,镇辽东诸地。
    种怀玉,晋一等侯,任职河南东路宣抚使,镇开封,督建。修葺开封行宫。
    大将军种燧,晋宁国公,任河南西路宣抚使,镇洛阳。掌河洛兵权。
    大将军段从文,晋一等侯,任河北宣抚使,经略河北,山东诸地。
    魏怀德,晋三等侯。任河中宣抚使。
    大将军李刑,晋三等侯,任河东宣抚副使,镇太原,自此,河东将不设宣抚使之职,由宣抚副使代行职责。
    驳回枢密使张承等人,欲掉西北各部,以充河洛大军的提议。
    责令枢密,传令大秦各处守军,不得怠慢军务,勤练兵马,以备将来。
    责令中书,立即调拨粮草,官吏,往河北辽东,以收两地民心。
    一连串的封赏决策,恩威并施之下,很快便将这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当然,中原之战,也被拖延了下来,直到成武十八年,才重启战端,这样的结果,却还是让大秦上下,都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成武十六年,在暗流涌动之中,皇帝陛下看似平静,心潮起伏之处,远不如外人看到的那般镇定自若,尽显明君风采。
    接到赵石书信的时候,这位君王心里可谓是百味杂陈,既对自己的识人之明,有着自豪,却也愤怒痛恨于军中众将的肆无忌惮。
    赵石一封奏疏,让他坐立难安,思潮澎湃。
    之后,他几乎本能的,立即暗令心腹,去晋国公府查看。
    传回来的消息,差点气他个半死,晋国公府,早已人去楼空,据说,数日之前,晋国公府家眷,便都陆续去城外游玩了。
    这些年大将军赵石韬光隐晦,确实让人难生什么防范之心,即便是骤然出京领兵,也没人过于在意他的家眷。
    毕竟,大将军赵石的家眷,在长安定局已经十几二十多个年头了,从没有事故发生。
    即便是当年的长安之变中,大将军赵石的家眷,也未曾出过长安地界,真真是令人“放心”的很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人家跑的那叫个干脆,事后查看府中各处,连晋国公府的库房,都搬了个精光。
    那许多东西,竟然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运走的,又都运去了哪里。
    而且,事发之后,明远司主事赵飞燕和他的一众心腹,也不见了踪影。
    成武皇帝陛下暗自心惊之余,也直想破口大骂,这厮跑的还真干净,却不知留下了多少烂摊子,等人去收拾。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细枝末节。
    这两个君臣,其实都明白,此次一别,怕是再无相见之期了。
    便如赵石信中所言,全了这场君臣之义,兄弟之情。
    皇位在前,赵石并未伸手去取,而成武皇帝,也未大动干戈,将赵石留下的痕迹清除干净,更未想着,派兵将这厮捉回来,治罪砍头,以绝后患什么的。。。。。。。
    总的说来,君臣二人,从始至终,言行如一,古往今来,世间罕有。
    不过,赵石的家眷却也并没有走的那么干净。
    几个月之后,种七娘带着儿子,以及赵石长女雀,施施然回了晋国公府。赵石庶长子赵君玉,在成武十七年,回京述职,调任秦川南路布政使。年纪轻轻,便成了封疆大吏。。。。。。。。
    种七娘一直居于长安,终老于此。
    不是她舍不得长安的繁华世界,而是她出身种氏一族,到底受了族中羁绊。远不如其他人来的那么洒脱。
    同时,她也是大秦有史以来,第三位女性大将军,一直把持着羽林中郎将之职,直到其故去,羽林中郎将一职,才被朝廷削去,不再设此武职。
    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靖佳大长公主,也没出走。
    其实。这才是皇帝陛下最为担心的事情,直到亲耳听闻,大长公主还安安静静的呆在公主府内,才算安下心来。
    靖佳公主,他的姑姑,自母丧之后,皇帝陛下对于这位常年居于宫外的姑姑的感情,后宫嫔妃,谁也及不上。
    若是也没了踪影,连皇帝陛下自己也不敢保证。不会派人向北追下去,将大将军赵石的家眷,都给捉回来了事,管他什么君臣之义。兄弟之情呢。
    赵石妻妾之中,留下的也并非只一个种七娘。
    惜红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儿子任上,跟随种七娘回转的,还有一位陆氏夫人,后来居于晋国公府中,很少有人再能见到了。
    后来。名传天下的陆氏琴书,便乃其人遗作。
    诺大一个晋国公府,只剩下了几个妇孺之辈,冷清的很。
    但京师之中,却没谁敢欺上门儿去。
    因为逢年过节,晋国公府依旧门庭若市,宫中赏赐从来不会落下这一家,晋国公旧部入京,也从来不会过门而不入。
    不管主人接待不接待,都会送上拜帖求见。
    人走茶凉这一说,用不到大将军赵石身上,因为大将军赵石还活着,余威凛凛,可泽百年。
    也许有人会在私下埋怨,大将军太过无情,撒手离去,一点不顾念众人将身家性命托付于其人的情谊,也顺手将众人置于了不测之地。
    但那最多最多,也就是暗自牢骚两句,敢当着旁人之面说出来的,是一个也没有。
    反而,许多人都是有愧于心,将大帅逼得远走塞外,再无人能于朝堂之上,为他们遮风挡雨了。
    不管怎么说,反正晋国公府,自大将军赵石去后,却还是长安城中,最为特殊的一处所在,百年之后,也不见得有人敢于在这家门前放肆。
    大秦成武十八年,重新安定下来的大秦,再启战端。
    集河南,河北,河中,河东诸路兵马,共三十余万,大举南下。
    十八年秋,围襄阳,秋末,破江陵。
    十九年,围有一载的襄阳坚城,终于陷落。
    因在襄阳城下,吃尽了诸般苦头,城破之后,大军蜂拥而入,大将军种燧等虽极力约束,却还是差不多血洗了襄阳坚城。
    襄阳岳氏,百年大族,除岳东雷以及几个子侄战死于襄阳城头外,其余岳氏亲族,尽成秦军刀下之鬼。
    成武十九年,南宋亡。
    成武二十年,秦军平定两淮。
    成武二十一年,南唐遣使求和,准备与大秦划江而治。
    成武皇帝不允,讥刺于使者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成武二十一年秋,大秦水师与南唐水军战于江上,大败,临江侯赵方战死。。。。。。。
    成武二十二年,秦军续来,先破南唐水军左大营,水陆齐进,破南唐水军右大营,南唐水军覆灭,长江天险,不复存焉。
    二十二年秋,秦军不费一兵一卒,破南唐都城,虏南唐君臣北归,其余各处,望风而降,江南遂平。
    中原之战,也落下了帷幕。
    至此,大秦一统天下,再无抗手。
    这一年,成武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祭告祖宗,改元天定,也象征着,几百年诸侯割据,战乱不休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成武二十四年,成武皇帝遣大将陆相,率兵十万,灭大理。
    这个时候,让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是,成武皇帝陛下突然令安国侯赵葵,率他那已经颇具规模的水师,出长江口,沿大秦已经颇为漫长的海岸线,晃悠了一圈,一直去到辽东,才在高丽国王战战兢兢的再次送来丰厚的供奉之后,施施然回转。
    因为皇帝陛下,可没忘了当年之约,是想叫某人看看,大秦的水师,可是已经出现在了海上呢。
    而这个时候,其实两位君臣,已然成了儿女亲家。
    因为成武十七年,太子李珀上疏,请立太子妃,人选则是晋国公长女雀。
    这个时机,选的很是不错,不管是念及君臣情谊,还是当时国朝大势,皇帝陛下毫不犹豫的点了头。
    而大秦的臣子们,反对者,也是极少。
    明摆着的事情,太子其意甚坚,而当时,军心动荡难安,也需要这样一场婚事,来让军人们明白,朝廷既往不咎之心。
    于是,一场堪称盛大的婚礼,在长安中举行,太子殿下,终于有了太子妃。
    雀,也就是日后的隆庆皇后。
    这位皇后娘娘可不简单,出身自不必提,还与军中一些后起之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可不是说其不守妇道,而是这位皇后娘娘本就出身国武监。
    到了太子李珀登基为帝的时候,她的那些国武监同窗们,多有身居要职,显位的。
    这些人,也许会违逆圣旨,不听军令,但只要皇后娘娘一纸相招,各个都愿赴汤蹈火。
    这在日后,给大秦朝廷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但也在嘉定年间,在弥平云南三族之乱,平息诸子夺位之争,临清郡王谋逆等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位皇后娘娘在位三十多年,刚毅果敢,宫内宫外,尽都敬畏有加,最终,却与他父亲一般,对唾手可得之皇位,不屑一顾。
    顺手塞给了还在少年的小儿子,也顺便成就了有一位世人传颂的英明君主。
    这位帝王,也终于让大秦来到了繁华似锦,烈火烹油的盛世时节。。。。。。。。。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